当前位置 首页 农家果儿香 第二百五十三章 收玉米1

《农家果儿香》第二百五十三章 收玉米1

作者:雨淡风清 字数:2951 书籍:农家果儿香

  果儿知道老太爷舍不得藏了多年的粮食,凑上来宽心道:「就知道爷是个通情达理的大好人,沈大人收到咱家送过去的粮食,心里头指不定怎么感谢爷呢。」

  老太爷白了孙女一眼,继续抽着旱烟。

  说服了老太爷,接下来就是运输的问题,这么多的粮食,仅凭他们姚家的力量短时间内很难安全送到长陵去,为了慎重起见,众人一商量,姚二柱第二日便去县衙求见沈县令。

  沈县令一听姚家竟然一下子拿出大批粮食要送去长陵,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莱阳县属于湖阳府城地界,不归长陵那边管,且从府城上司那边传来的消息,甚至有人隐隐在此事上暗中阻拦,所以长陵这次大肆收粮暂时没有影响到这边。

  可是沉默是他亲外甥,这个时候他这个亲娘舅怎么也得帮衬外甥一把,可惜自从收到消息他便开始在辖区内想办法收粮,到现在也不过收上来两千多石。

  所以沈县令一听姚二柱说愿意捐粮自然高兴,至于无法把这么多粮食全部运送过去的问题,立刻表示运粮的事交给县衙,让他们只管放心。

  翌日一早,沈县令便亲自带着官差过来。等把所有的粮食堆积在一起一过称,好家伙,竟然有一千多石!

  沈县令大喜过望,当场决定免了姚家三年的赋税,作为一城知县,这个权利还是有的。

  姚老爹一听心里稍稍好受一些。虽然比起他舍出去的那一千多石的粮食,三年的赋税实在算不上什么,但多少是个安慰,最重要的这是县令大人给予他们姚家的一份荣耀。

  想通了这一点,姚老爹激动地忙又下跪磕头,沈县令乐哈哈地搀扶起来道:

  「老太爷多礼了,你们此举乃是大义,于私也是帮了我外甥的大忙,理应我们感谢你才对,我看这样吧,此去长陵送粮,你们家派一个人跟着去,这样更稳妥些。」

  姚老爹一听自然一万个愿意,把眼光投向两个儿子,姚二柱刚从长陵回来,离下次送货还有段时间,想了想道:

  「大林、二林两个在家没啥事,不如叫他们两个跟着官爷们跑一趟,也能多见识一些场面。」

  姚老爹哪有不应允的,当下做了决定,让大林、二林两个简单收拾了一下,跟着送粮的队伍一块儿出发。

  很快家里的粮仓被腾得一干二净,看得姚老爹眼泪汪汪,可小辈们都说值,没办法,老太爷认命了。好在还有两个多月,等今年秋收下来,家里的粮仓又可以用上了。

  果儿看着爷爷满脸不舍的表情,心里觉得有些对不住老人家了,不过她很快给自己打气,没关系,粮食没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等秋季收了玉米以后,是时候考虑种冬小麦的事了。

  他们莱阳这一带地处关中地界,脚下耕种的是肥沃的黄土地,祖祖辈辈都是种的春小麦,即春耕时播种,秋季收获,粮食一年产一季。

  但是果儿很清楚,在前世,这片黄土地上则是延续着一年两季的丰收,春耕种下玉米,秋季收获以后便开始种植冬小麦。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来年春季冬小麦开始迅速生长,到五六月份便可以下地割麦子了。

  因为关中地区每年冬季虽然也是雪花飘飘冷得人伸不出手来,但是比起更北的地方比如京城一带,其实温度稍暖一些,在前世,早就实现了每年一季麦子,一季玉米的两次收获,大大提高了粮食年产量。

  既然在前世可以做到,这就证明脚下这片土地是完全可以种出冬小麦的。

  所以她曾跟二伯说过买冬小麦种子的事,也不知二伯找的怎么样了?

  想到这里果儿直接问起来:「二伯,上次我跟你打听哪里买到冬小麦的种子,你打听得怎么样了?」

  姚二柱被侄女一问也想起这事:「你说这个呀,有眉目,我这段时间寻了几个南边来的客商,跟他们打听过,他们南边就是种的冬小麦,不过咱们这一带种的都是春小麦,所以冬小麦的种子从来不往咱们这边运。

  咱们要是真心想买的话,得提前付一笔定金,下次他们过来贩货的时候可以帮着带过来。

  不过,丫头,你真打算种冬小麦?二伯可要提醒你一句,咱们这一带祖祖辈辈还没种过冬小麦呢。」

  果儿葡萄眼一眨:「祖祖辈辈还没种过玉米呢,不照样种了,放心吧二伯,咱们姑且试试,万一又成功了呢?」

  姚二柱细细琢磨一圈儿,眼神里泛着一丝激动:「要是又能成功,那是不是表示,咱们这里也能实现一年收获两季的粮食?」

  天爷!姚二柱在心里默念了一句,再看向果儿时一颗心也膨胀起来,一个小丫头都这么敢想敢干,他堂堂一大老爷们儿有什么不敢尝试的?

  姚二柱:「好,那咱们就好好试试,我明天就去一趟县城,找南边的客商去。」

  「嗯!」

  果儿重重点头,跟二伯一样激起了雄心万丈。

  自从嫩玉米火爆后,为了保证剩余的那十五亩地没有一点损耗,姚二柱特意把长工编成几组,每天晚上在田边巡逻,就怕有个闪失被谁钻了空子,钻进玉米地偷几根回去可就麻烦了。

  当然,姚二柱给足了夜里巡逻的工钱,长工们虽然辛苦,但是轮到的人都很积极。

  好在功夫没有白瞎,地里的玉米被保护得很好,玉米这东西在夏季长得飞快,不等天气转凉,地里的嫩玉米外面的青皮渐渐发黄发干,已经快要长老了,这时候便不能煮着吃,所以姚家挣快钱的好日子很快结束了。

  不过三亩地的玉米快卖完了,杆子上剩余下来的,大都是长相不太壮实挑剩下的,掰开外头泛黄的几层皮,里面的颗粒大都稀稀疏疏不太饱满。

  但是这些也不绝能浪费,趁着还没有长老,果儿让人又掰了下来一部分,准备回家做炒玉米吃。这时候的玉米粒还没有完全长老,最适合炒着吃。正好四个林在家沐休,让他们尝尝这炒玉米的美味。

  想吃就得干活,果儿指挥三个小的一起动手剥玉米,大家围着一个笸箩,蹲在地上剥掉玉米外头的几层叶子皮,露出里面长相参差不齐的玉米棒子来。

  果儿看着让他们把玉米棒子尖头处长相太差、甚至干瘪的地方全都淘汰不要,只挑颗粒饱满的玉米粒放进笸箩里。

  把家里烙烧饼的大锅洗刷干净,灶下烧火待锅烧热后,将玉米粒倒进去,用锅铲一遍遍翻炒,隔一会儿灶下变小火,盖上锅盖,就听见里面噼里啪啦一阵响,很快玉米粒炒熟出锅了。

  掀开锅盖,金黄的玉米粒迸发出诱人的香气,有些玉米粒已经被高温焗得开花了。

  把这锅倒出来,给几个弟弟先吃着,果儿又炒了两锅,一锅加油加盐的,一锅只加蔗糖,这种加了调料的炒玉米,出锅后又是另一番滋味。

  几个小的跟小时候一样,一人搬个小凳子排排坐,手里捧香喷喷的炒玉米吃得香甜,边吃边毫不吝啬地夸奖果儿姐能干,果儿姐了不起。

  果儿不屑地把这些夸奖照单全收,等他们吃饱了肚子,吩咐他们端着剩下的炒玉米给家里每个院子都送过去一份,包括姑姑跟香草那边也不能少了。

  转眼到了立秋,虽然白天天气还是热得人直淌汗,早晚已经很凉爽了,地里的青纱帐渐渐泛黄,变干,眼看到了丰收的季节。

  姚家的玉米比其他农作物种的晚,却成熟得早,姚家人决定先收玉米。

  姚老爹观察了一阵子天相,最后定了收玉米的日子,派人去县衙

  捎口信,只等县太爷带着人过来。

  转眼间到了日子,一大早姚老爹带着一家老小跟长工们来到地头,包括在城里的老三老四也给叫了回来,秋收是大事绝对不能缺席。

  几个亲家当初收了姚家送的嫩玉米,对这件事都牢牢记挂着,到了收玉米的大日子也都派家里的壮劳力赶来帮忙,就连皂儿未来的婆家也来人了,陈家老头带着儿子陈升过来。

  今天来帮忙的都是干惯农活的人,姚老爹也就不客气给大家一一作了分工,十五亩地的玉米想要一天之内掰完,自然人越多越好。

  程小樱的爹程先生也赶了过来,他是位教书先生平时很少下地干农活,可是这样的大日子说什么也要来捧个场。见了面后姚老爹很客气地给他安排了个轻省活,到时候陪在县令大人身边说话就行。

  姚二柱叫人给田间小路上一字摆开几把太师椅,待会儿县令大人来了也好有个歇息的地方。

  上姚村的人早就关注着这片玉米地,知道今天要正式收获了,大半个村子的人都跑来看热闹,村长姚福田以及村里几位长辈,此时更是与有荣焉跟姚家人站在一起,看着眼前的玉米地兴奋地讨论。

  见来看热闹的人挺多,姚福田转头看了一圈,卷起袖子主动挑了十几个年纪合适的乡亲出来,打算一会儿忙不过来的时候,叫这些人都上去搭把手。

  今天县令大人亲自过来看着呢,得给人觉得他们上姚村的百姓心齐才行!

  姚三柱也大呼小叫地跟着姚福田一块儿选人,很快两人从人群中挑好了人,有男也有女,都是经常下地干活的。所有人都眼巴巴看着村口的方向,只等县令大人的人一到便开工。

  陶氏在家里待不住,破天荒让两个儿媳妇扶着她走到地头,今天这是个大日子,她要好好看看。村里跟她相熟的大婶大娘们围着她说说笑笑,又是一阵热闹。

  .z.br>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