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唯恋倾城小妖妃 第592章 讲个小故事

《唯恋倾城小妖妃》第592章 讲个小故事

作者:小妖陌离 字数:995 书籍:唯恋倾城小妖妃

  先帝驾崩,太子继位,魏贵妃成为太后,魏无暇还是太师。新君年幼,继位一年来,动作频频,大有励精图治的大志,谁料因徐谦一案,得罪了勋贵、朝官,最后魏家姐弟联手发动了政变,魏太后垂帘听政,王侍郎一党集体辞官,更加无人制衡魏氏姐弟。

  这些都是刘知易从酒楼里的书生口里听出来的,他感觉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不单单是舅舅联手母亲,外戚干政的俗套故事。

  里里外外他没听到任何有关魏无暇直接动手的证据。政变过程中,出面的主要是太后。政变当日,宫门外不断有朝官弃冠辞官,宫内右金吾卫上将军手持太后懿旨,带金吾卫包围皇帝寝宫,最后皇帝下了请太后垂帘的圣旨。

  刘知易感觉,这段戏码更像是慈禧太后压制光绪皇帝,而不是窦太后联手外戚压制汉武帝的模式。被外人过度解读,仅仅是因为魏无暇和魏太后是姐弟,而且名声不太好。

  无论如何,太后垂帘都是大事,哪怕是太后,想要稳定局势,也需要花些工夫。之后几天,朝廷接连有大动作。太后懿旨不断发下,都是息事宁人维持稳定的措施。

  第一日,太后下旨,暂停查办徐谦案,涉事人等即刻释放,包括一万御林军和已经抓捕的府兵官兵。

  第二日,太后下旨,不许王朝栋等人辞官。可王朝栋不奉召,坐着牛车,招摇过市,离开京城。跟随王朝栋的,还有先后辞官的五十多人。

  第三日,太后临朝,垂帘第一次朝会召开。除了辞官的王侍郎外,许多官员更是直接在朝会上弃冠,怒斥太后牝鸡司晨,然后拂袖离去。太后竟一言不发,连廷杖都没用。

  第四日,太后第二次垂帘,朝臣空缺甚大,朝仪事少。右金吾卫上将军曹雄上奏,称天下太平,政简事少,朝仪应恢复如常,无人反对,太后决断,改为三日一朝。

  第七日,太后第三次垂帘,吏部尚书上奏称,朝官缺员甚多,希望能简拔一批干员,礼部尚书奏称,请开恩科,太后一一准奏。刑部尚书奏请,重审徐谦案,太后向尚书求情,希望只诛首恶,从者不论,众臣赞颂太后仁心。

  魏太后通过三次临朝,终于掌控住了朝堂,皇帝如一个木偶一样,一言不发。

  刘知易在及第楼焦急的等到午后,直到散朝后,确切消息传进酒楼,心头积压的一个月的愁云一下释放开来。消息十分可靠,并不是某些太学生的小道消息,而是散朝后明发的,同时加盖皇帝和太后印玺的圣旨,在宫外张贴,由太学生抄录后,高举着一路喧哗传入及第楼。

  刘知易卸下了所有心理负担,太学生们也欣喜若狂。

  刘知易轻松,是因为经过朝堂上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徐谦被劫一案,由前刑部右侍郎曹英负全责,曹英之外,沿途护送官员、兵丁皆免罪。尽管该案由曹英背了所有罪责,论罪,曹英免去侍郎官衔,妻女充教坊司,子嗣发配边郡,太后以曹英死于刺客之手,相当于殉职为由,为曹英求情,最后只象征性的罢免了曹英官职,家人得以幸免。

  太学生欣喜,是因为经过吏部、礼部商榷,太后准许开恩科取士,填补大量缺员。这是太学生们的机会。

  结果一场新君继位后剧烈的朝堂争斗,最后演变成酒楼里普天同庆一般的欢庆,说不出的讽刺。

  刘知易非但不觉得滑稽,反而加入其中。在及第楼待了十几天时间,已经混成了熟脸儿,之前出于谨慎,他很低调,只听不说,也不与人讨论。今日却主动跟几个太学生打招呼,因为这几个都是熟人。

  “张先生、王先生、李先生、赵先生,可还认识在下?”

  这四人正是徐谦被劫那日,跟刘知易挤在茶摊上一起喝过茶的太学生。这四个都是爱热闹的人,徐谦被押送京师,他们可以离京十里迎接,怎么可能会错过太学旁的热闹。

  这几日,刘知易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却一直没有接触,甚至有意远离他们,担心被他们认出身份。几个书生确实没有认出刘知易,哪怕是那日喝茶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正眼看过刘知易,何况现在。

  直到风波平息,魏太后执掌朝堂,下旨定案,刘知易才不怕被人认出来,心里高兴,热情的主动打声招呼,结果尴尬了,这几人面对面竟然也认不出刘知易来。

  “你,有些面熟。”

  “恕在下眼拙。”

  “不认识。”

  “你是?你是!你是……”

  只有一个太学生,似乎话都到嘴边了,就是叫不出来。

  刘知易提示一下:“徐太傅途经春风亭当日。”

  那个话到嘴边的书生,猛地一拍桌子:“原来是你!”

  其他三人还有些迷惑。

  刘知易笑道:“王先生,记起在下了?”

  姓王的书生喟叹一声:“记忆犹新,记忆犹新啊!若非你那日挡住了刺客的刀气,在下恐怕没这口福在此饮酒,不得见今日之喜庆。”

  其他三人还是迷惑。

  王书生向他们解释:“就是那日,在春风亭旁,迎候徐太傅时候,与我们一起饮茶之人。”

  那三人仿佛失忆了一般,坚持:“当日饮茶,不就我们四人?”

  刘知易越来越尴尬,觉得自己待不下去了,借口告辞。

  王书生也不挽留他,也许出了这个门,他就又忘记了有这么个人。

  刘知易对这几个货,已经彻底没有兴趣,主动打招呼,一来因为高兴,二来觉得都是熟人。

  早知道是这样,就干脆不打招呼,直接走了。

  刚走了两步,突然身后一个书生喊了一声:“哎呀。你们谁带钱了?”

  刘知易本能回头,看到四个尴尬的面孔。

  “只记得今天的朝会了,还真忘了。”

  “我也是。这次朝会隔了三天,都急着想知道局面。”

  “不然我回去取?”

  四人尴尬着,正好小二来上酒,看他们的样子,似乎司空见惯,笑着招呼。

  “各位公子,可让小的逮着了。老规矩,留副墨宝。”

  四人面面相觑,相视一笑,潇洒答应。

  刘知易一直没走,他在这里待了十几天,还真没听说有这个规矩,可以用墨宝付账。大概是他无心他顾,没注意到有书生用笔墨付账,或者是这些太学生都讲体面,不爱吃白食。酒楼有这规矩,进一步验证了老板的心思,针对太学穷学生不是为了钱,大概跟刘知易在茶摊时刻意巴结这几个书生一样,是为了人脉,这些穷学生,迟早都是要走入朝堂的。

  刘知易感觉很有趣,老实留下看热闹。

  只见几个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做首诗吧?”

  张书生说道。

  “嗯,做首诗。”

  王书生附和。

  “王兄先来?”

  李书生说道。

  “还是赵兄先来吧。”

  王书生说道。

  “理当张兄先来。”

  赵书生谦让。

  旁边端着笔墨纸砚的店小二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迟迟不见他们落笔。

  “要不,写首词吧?”

  张书生改了主意。

  “嗯,做首词。”

  王书生继续附和。

  “王兄先来?”

  李书生道。

  “还是赵兄先来吧。”

  王书生道。

  “理当张兄先来。”

  赵书生再次谦让。

  店小二端着笔墨纸砚,依旧是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还是不见他们落笔。

  刘知易有些懵,还以为能欣赏到一场才子大展才华的好戏,可看样子这几个书生比他刚才还尴尬,这几个货,除了眼高于顶,不通人情之外,难不成胸无点墨?

  刘知易看了会,他们依然没落笔,连笔都没提起来,依旧在店小二端着的托盘中。

  此时这几人已经有些下不来台,因为周围的书生都被吸引了过来。

  “要不我来吧!”

  刘知易看不下去了,走上前,提起笔。

  店小二也等不下去了,索性冲刘知易笑笑,将笔墨纸张端到刘知易面前。

  刘知易一口气写下一首诗,他有绝对信心,这首诗不会丢人,诗仙李白的诗,应该镇得住场子。

  写完掷笔,扬长而去,心情极为舒畅。他仿佛已经看到那几个目中无人的书生,被他的诗才折服,后悔没早认识他的情景。

  他有些高估这几个货的自觉了,刘知易刚走,他们四人围着店小二,率先捧起了墨宝,还轮流着念诵起来: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后的名句,四人更是反复念诵。

  周围的书生听到词句,一个个争着欣赏,店小二知道挖到宝了,一把将写着诗句的宣纸抢过来,陪着笑脸挤出人群。

  四个书生不跟店小二置气,心情舒坦,大笑着离开及第楼,还不忘洒脱的念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