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北宋开始成仙 第一百章 论道

《从北宋开始成仙》第一百章 论道

作者:木几里 字数:3609 书籍:从北宋开始成仙

  黄州脸皮臊得发红,毕恭毕敬地上前鞠躬行礼:“见过仙教诸位道长,学生黄州有礼了。”

  吕梁上下打量这农家少年,见他虽然身材瘦骨嶙峋,但整体风骨气度未失,像是个读过几年私塾的,点点头轻嗯一声算是应下了。

  张玉清眼眸微抬, 甩袖袍轻挥出一缕法力托起了后者。

  黄州心神巨震,感受着一股莫名而来的气力强势的板正了他的身板,又惊又惧的望向马车厢里的相貌格外英俊的青年道人。

  旁人看他神情有异,当即解释道:“此乃我教中道子掌教殿下,乃是……”

  一番解释,黄州顿时跪地拜服, 泪流满脸答谢道:“学生替黎民苍生谢过掌教道子出手救济……”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张玉清不耐烦的挥手从地上托起,冷冷道:“汝以何等身份?焉有资格代天下黎民百姓来谢吾?”

  黄州脸色一慌, 不明白自己何处得罪了这仙教的道子,只是觉得对方似乎极度厌恶自己身着的儒生袍。

  众人都是一时讶然,尤其是吕志新几乎窒息,作为亲手提拔黄州觐见道子的人,他难辞其咎。

  “请掌教息怒,我等万死!”

  吕梁察言观色,最为勤快。

  一把就拉住吕志新跪地叩首,不敢抬头。

  黄州面色惊慌,微定了定神,这才朗声开口道:“道子问学生是何等身份,有什么资格代百姓拜谢道子。学生不才,不过区区黄家村中一介稚童罢了。”

  “不过……”

  他语气恭敬, 但眼神却凌厉了一分:“学生不才, 却也曾旁听大儒讲课。”

  黄州一脸虔诚:“横渠有当代大儒曾曰过:‘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辈学儒,便当如此而已!”

  “学生虽然只是一介稚童, 却也上过几天学,知道我辈读书习文,正是要担人所不能担,能人所不能。”

  “道子虽然信奉道家,但观道子言行,却比学生更契合这横渠四句!一时感念如此,不由得有些浪荡了,不知何处惹了道子发怒,都是学生的错,还请道子要责罚的话就责罚学生吧!”

  黄州心中忐忑,躬身垂首,听候发落。

  张玉清轻笑一声,晒然道:“也罢,便和汝这般的儒生说些道理也无妨,且抬起头来。”

  黄州缓慢抬首,静静望着张玉清。

  “汝方才说你自持读书人身份,认为自己有资格可以代受吾教救济的黔首道谢, 本质上是因为你认为他们不如你读过书的人脑子聪明, 知道感恩, 对否?”

  黄州微微一怔,有心否决,却见眼前这名道人眼神清明,只是与他对视一眼,就好似能看穿五脏六腑一般。

  他苦笑一声,拱手老实道:“……是,道子殿下,百姓愚昧,不识礼数,大多没有机会觐见道子亲颜…”

  张玉清则是直接打断了他的话,继续道:“愚昧?不识礼数?识谁的礼数?汝等儒家的礼数么?”

  黄州闻言,面色一紧道:“正是,莫非道子认为我辈儒家的礼数有什么问题吗?须知天下纲常,君臣父子,暗合天数,这应当亦是道家所推崇的,若是没了礼数乱了秩序,便会如那日百姓争抢米粥一般,混乱不堪,徒增伤亡……”

  张玉清冷冷道:“汝连礼数与规矩的基本定义都理解有误,难怪狂妄自大竟致如此!”

  黄州冷汗下流,咬牙道:“请道子不吝赐教。”

  “所谓礼节规章,从制定的那一刻起便只为了三件事而存在。”

  “其一,是张罗名目合理收拢天下的财富并掌管后续的分配权。”

  “这便是儒家所提倡的君臣父子那一套了,为何百姓要给帝皇交税?因为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代上天管理苍生黎粟,百姓们都要听从天子的号令。”

  “其二,制定一个框架让百姓生活在里面,所有人按照着儒家的规章制度不得逾越,并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比如基础的生存权,延伸出来教育、医疗、治安等等。”

  “这就是府县制了,县令需要保障治下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国家则需要保障疆土不被外敌入侵,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耕种养活自己。”

  “其三,为了让这套制度能够长久的运行下去,主动牺牲掉其中大多数人的权益,来保障其中最核心的税收权。

  所以,儒家的礼数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百姓愚昧的假说上,因为百姓若是不愚昧,便能意识到天子之说乃是无稽之谈,便会自发的拒绝向皇帝交税,最后落得个制度崩塌、改元建制的下场!”

  张玉清冷冷的看着他:“汝自以为百姓愚昧,却不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儒生,所以天下百姓才不得不愚昧!”

  黄州冷汗狂流,口舌发干,嗫嚅了半天才喃喃道:“可是道子莫非认为这天下不需要规章来约束吗?”

  张玉清冷笑一声:“世上自然少不了礼数与制度,但若要谈礼,就要先谈是谁的礼。亏你还是儒生,礼不下庶人这句话都没听过吗?”

  黄州噗通一声瘫坐在地,脑海中无数念头乍现,他仿佛想明白了什么。

  ‘难怪这位道子会如此嫌恶我儒生的身份……’

  “现在大宋运行的礼数、法治、制度,全都是你儒家提出来的。

  既然要谈礼与制度,便须知道正是在儒家的愚民政策推行下,这个大宋朝每日冻死、饿死的百姓不下万人。”

  这场洪水冲垮了无数百姓赖以为生的田地,使得数万人流离失所,每天都要活活饿死几百人。

  但在汴梁、临安和你口中的横渠大儒们看来,这一切是如此的稀松平常。”

  “但对于这黄家村的村民而言,这种吃人的规章,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吗?”

  黄州脸皮煞白,一时又转红,喃喃道:“可是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这正是在一辈辈大儒的教化下才得来的结果,莫非道子殿下认为推行道家学说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吗?”

  张玉清轻蔑的瞥了他一眼,道:“这是自然。”

  “吾乃真仙弟子,有仙法一万三千五百卷,若天下都推行吾教制度,则会是路无遗骨、人无灾厄、人人都能颐养天年的世道。”

  黄州还是不肯认输,虽然已经见识过这位道子殿下的神通,但所谓子语不怪力乱神,当即梗着脖子杠道:“道子之所以会如此肯定无外乎官家不肯推行道法治国论罢了,所谓没有发生过的事,自然谁也无法验证真伪。”

  张玉清懒得跟他啰嗦,吩咐道:“吕梁!”

  “哎!”

  吕梁麻溜的从地上爬起来,提溜出来一个麻袋,一株接一株往外掏出仙稻。

  “此乃吾根据仙法改良出来的稻种,每株结种五百粒,凡亩产一千二百斤,可使天下苍生再无饿死之虞。可否能够证明吾教比儒家更适合治理百姓否?”

  黄州目眦欲裂,望着那些仙稻,眼珠子都差点没跌落出来。

  他毕竟也是农户出身,自然能够理解亩产一千二百斤是个什么概念。

  “这,这这不可能……”

  黄州喃喃自语,世界观差点没崩塌。

  他怔怔失神了半晌,铁一般的事实摆在他的面前,一时间过去刻苦求学得来的那些知识瞬间黯然失色。

  他努力这么些年才挣脱了农家子这个称谓,但如今在长生教道子的一席话语面前感觉就像是个笑话。

  ‘儒家,才是惑乱天下百姓的罪魁祸首?’

  这个疑惑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随后背后一冷,慌忙摇了摇头。

  这一刻,他望向张玉清的眼神变得无比惊恐。

  黄州意识到了,今日他与道子的论道之言一旦流传出去,将会对儒家的声望造成多么严重的打击!

  当然,黄州无疑是多虑了。

  毕竟这种关于道统的讨论,作为被讨论的主体——百姓而言,往往是难以分辨其中的区别的。

  而能够理解其中含义的人,就必然得是读过书明事理的人。

  不巧在如今的北宋,这样的人,不说百分之九十九是儒生吧,至少也是百分之一百了。

  儒生会认同张玉清的理论吗?

  这个用脚指头想都能明白的道理不言而喻。

  那么在这样一个儒家掌管舆论话语权的时代,提出这样的言论来,真的能对儒家的声望造成打击吗?

  可以说影响或许会有,但是微乎其微。

  所以张玉清压根就没打算过向天下推广儒家惑乱说,他主要想的还是通过显而易见的制度优势来形成人口虹吸效应。

  只要生活在长生教治理区的百姓人人都能安居乐业,那么大宋其他地区的人就会屁股决定脑袋,自发的投向他的阵营。

  至于为何会心血来潮跟黄州辩论这些东西,主要还是一时间想到了,并且打算通过这一次的辩论给长期跟随在身边的吕梁、吕志新以及一些长生教的弟子们灌输一下儒家惑乱论。

  日后从儒生手里抢话语权的时候好能用得上。

  黄州放弃了挣扎,他目光一刻不离那些仙稻,复又望向眼前冷冷清清的英俊道人。

  阳光从背后洒落在张玉清的衣角上,黄州忽地感觉自己眼前微晃,道人的脑后仿佛升起了一轮日晕。

  ‘真正能够救世的……仙吗?’

  这一刻,他忽地升起一个念头。

  他想要加入长生教。

  但是,在作出这个结论之前,黄州还想最后再确认一下,他犹豫半晌,勉强开口说道:“道子此言发人深省,学……黄州受教了。”

  他拱了拱手,不复方才的凌厉眼神,转而脸色有些迷茫的道:“道子以后……打算在大宋推行什么样仙教制度来让百姓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呢?”

  张玉清脸色平静道:“首先要使耕者有食,织者有衣穿,凡是劳动者皆能享用到自己的劳动所得。”

  “在此基础上,使用道法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如这仙稻一般,以后这世上,粮食亩产将高达千斤,各府各县的交通将会畅通无阻,岭南的水果下午就能送到汴梁,各色的布帛让老者能够安然渡过冬天,更多更好的燃料让人不再有冻毙之虞。”

  听着张玉清的话语,黄州不由得陷入了畅想。

  ‘那等的世界,真是美好啊——’

  他感叹一句,诚心实意地垂首道:“真希望能亲眼看上一眼,道子殿下设想的世界啊!”

  “这有何难?尔加入吾教来便是了,尔亦可以为那等世道早一分的到来出一份气力。”

  黄州闻言一喜,有几分不敢置信的问道:“这,在下也能入教吗?在下方才惹了道子发怒,还以为……”

  张玉清轻笑一声:“吾怒的只是汝口口声声不离黎民百姓,然而眼中却丝毫不见百姓的影子,反而一副自持读书人高高在上的身份的样子罢了。”

  黄州脸上一红,拱手道:“不知在道子眼中,在下竟如此,今后再也不敢了。”

  张玉清摇了摇头,点拨道:“以后再遇到百姓抢粥时,不可一味的认为都是因为百姓愚昧,而要多想一想,为什么他们会宁愿冒着身死的风险来抢区区一碗米粥。”

  黄州闻言神色一怔。

  ‘原来是因为这件事惹道子不喜……’

  吕梁暗暗叫苦,知道道子这同样是在敲打吕志新经验不足的问题。

  好在张玉清后续就不再提起此事了,众人也都默契的不去再提。

  一切照常进行着。

  吕梁继续向百姓们讲话,为他们普及加入长生教有什么好处。

  简单一句话,入教,给田,给钱,给你的后代一个读书的机会。

  百姓们听到第一个优待时就排好了队伍,听到后面两个条件时则是开始催促负责登记的道人们快些,莫要耽误了大伙的时间,俺们还等着向掌教道子表达感谢之情呢。

  又敲定了一处村落之后,一行人继续在灾区救灾,默默吸纳灾区的人口。

  约十多日后,他们终于带上了最后一处受了洪灾侵袭的百姓们回到了名为‘新杭’的村寨之中。

  这里坐落在两座大山之中,寨门口挂着一块名为新杭矿场的牌匾。

  名为村寨,实则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建筑与调理,此处的人口已经暴涨到了数万余人,足以比拟一处小县城的全部居民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