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四百一十三章 目标

《明末之七海为王》第四百一十三章 目标

作者:君威 字数:3170 书籍:明末之七海为王

  显然,大顺的出现,可以形成与大明的竞争,自然也就可以把价码抬上去。

  赵长水说:“是,大掌柜,我会仔细安排好鹿鸣馆的警卫。”

  李肇基微微颔首,唐沐去了旅顺,现在亲随里就是赵长水领头,这个家伙与他的舅舅一样年轻,却也一样聪明。利用大顺往上抬价没问题,但大顺那边的人可不是好相与的,一个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万一看赵文及不顺眼,把他咔嚓了,就是弄巧成拙。

  可以说,李肇基把大顺和大明的代表安排在了同一个住处,是非常有创意的行为,双方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却都选择没有轻举妄动,而是竭尽全力的打听对方的来意和目的,然后跟着猜测和打听到的消息,纷纷提出新的合作方式。‘

  就比如张鼐在兵工厂的订货,一开始只是订购两千杆火绳枪,外加购买了一些炮台淘汰下来的岸防炮,准备把这些火炮拉回关内,去攻打山海关,但是在听说了赵文及的存在之后,他以为大明也要在东方商社大规模订购军备,于是不断提高了订货数量,直接把兵工厂的富裕产能全部吃下,以免这些军国利器为大明所用。

  而且,张鼐不断加深大顺与东方商社的友好,为了把赵文及从鹿鸣馆里赶出去,甚至连鹿鸣馆都直接搞没了。

  要知道,鹿鸣馆位于淡水城的核心区域,这座建筑群与李肇基、陈六子等商社高层共享一条街道,来往谈判,非常方便。相对于大顺使团的正式,赵文及更方便的出入李肇基的家中。

  于是张鼐立刻提出,应该把鹿鸣馆改建为东方科学院,用来安置京城来的图书和陕西来的首席院士王征。

  纵然知道张鼐的意图,李肇基也直接同意了。

  王征是陕西籍的天主教徒,与徐光启一样,都是明末中国科学的奠基人。

  早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李肇基就通过澳门耶稣会的关系,请已经致仕陕西的王征前来淡水教授科学,只不过,王征年迈体衰,不愿远行,一直未曾达成一致。

  后来大顺崛起,也想让王征入朝为官,却是被其拒绝了,若非李肇基在大顺占据京城后就与其展开合作,王征此时已经自杀于陕西了。

  王征在去年被大顺带至京城,李自成也想看看受李肇基看重的一个老头是什么样的人,但王征对于大顺来说,那就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李自成见王征,就是被其一阵痛骂。

  于是,王征直接上了货架,成为了大顺与东方商社谈判的重要筹码,与其一起成为筹码的,还有京城耶稣会教堂的藏书。

  这部分藏书与澳门的一批,都是几十年前,耶稣会士从欧洲带来的七千多本藏书的一部分,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属于宗教书籍,大部分代表着欧洲最为先进的科学、数学、人文和地理等著作。

  李肇基对这些书籍和王征这类人才当然看重,很早就提出,只要这些人和书籍到了,就立刻建立东方科学院。

  甚至为了这些知识,李肇基都已经放宽了淡水对天主教会的限制,允许耶稣会在这里建立教堂,虽然不能传教,但可以为淡水城里那些信仰天主教的教徒服务。

  张鼐只是把王征送了来,但无法说服王征为东方商社效力,但这一点不需要张鼐费心。

  李肇基直接取出他与弘光皇帝朱由崧的私人信件,让王征看,虽然王征不相信大明的皇帝会有一个商人作为朋友,这实在是有些惊世骇俗,但越是惊世骇俗,王征越发认为其中合理,毕竟用这种事来骗人,实在是太不像真的了。

  李肇基给朱由崧的回信里提到了王征,希望朱由崧这位大明的皇帝能够以皇帝的身份命令王征为自己效力。

  显然,王征脱离了大顺掌控之后,又成为了大明与东方商社之间合作的筹码。

  赵文及自然乐得帮忙,并且在这件事上拿捏了李肇基一手,在济州岛辽兵这件事上,得到了一些好处。

  最终,有关于济州岛辽兵如何安置分配的事宜于弘光元年的二月正式谈妥。

  在进行了各种交易之后,大明朝廷以六十万两白银,得到了一万七千名辽兵和四万多辽兵家眷,而大顺得到了四千多辽兵。

  李肇基对辽兵的分配遵循了部分的自愿原则,大明方面优先,愿意前往江南的,及士兵和亲眷都在济州岛的,一律交给大明。而士兵本人在济州岛,但家眷或者大部分家眷都在辽西的,且没有强烈前往大明的意愿,那就可以选择前往大顺。

  哪里都不想去的,厌倦了战争的,或者只有亲眷在济州岛,而士兵不知所踪的,就可以留在济州岛,归李肇基安置。

  但有一样,总旗及以上的官职军官必须全部离开,即便不离开,也要放弃官职。

  最终李肇基得到了六百多辽兵和大约八百户的辽民。

  他没有留这些人在济州岛,实在是这座岛屿的产出低劣,少有的供应要为商社的牧马场服务,这部分人前往了佐渡岛或被送去琉球、淡水等等地,成为了东方商社治下百姓的一员。

  只不过,商社与大明、大顺双方的合作并未就此接触。

  张鼐长期呆在淡水,一直到弘光元年的六月才离开,赵文及更是为了合作事宜和一些条款,在南京与淡水之间来来回回的多次。只不过,大体的方略已经订立,接下来就是执行了,李肇基并不需要所有事情都亲自参与。

  弘光元年的二月一日,李肇基在商社总部正式召开了最高会议,把在淡水高层全部成员都召集在了一起,正式宣布了弘光元年重点工作。

  “在会议开始之前,我需要宣布一件事。满清于十天前出兵朝,鲜,现在军队已经越过了鸭绿江,说是要前去济州岛,解救那里的辽民和辽兵。”李肇基环视一周,对众人说道。

  刘明德伸手从怀里摸出了一个精致的烟盒,拿出了一棵香烟,想要点燃却想起李肇基不允许抽烟的规定,又悻悻收了回去,他说道:“满清为辽民出兵,听起来怎么那么黄鼠狼给鸡拜年呢?

  我是不信的,我猜他们是想吞并朝,鲜。”

  杨彦迪则是立刻问道:“商社呢,是否要有所行动。”

  陆军的裁减工作正在进行,如果现在要用兵,裁减自然要直接取消,也省的麻烦了。

  李肇基微微摇头,说道:“不,我们不对朝,鲜用兵,朝,鲜是满清的藩属国,只有少量商人与官员与我们有走私的贸易,我们在那里完全没有合作伙伴。

  如果在朝,鲜用兵,会陷入一场消耗战之中。我们或许可以在朝,鲜击败清军,但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难不成我们可以占领朝,鲜?还是让其归附大明,再度变成大明的藩属国?”

  李肇基在得到满清出兵的消息时,也不得不感慨满清在中国崛起,入主中原,绝对不是靠运气,高超的政治智慧也是其中一方面。满清可能会通过吞并朝,鲜增强本国的实力,这一点李肇基早有猜测。

  毕竟从军事实力角度来讲,大顺已经高出了崇祯时代的一个维度,这个新兴王朝唯一缺少的就是时间。哪怕大顺不建设东方旅那样的火器新军,仅仅是整合国内的资源,就可以用体量优势压死满清。

  而大顺军事实力的强大,恰恰让满清无法通过‘抢西边’这等掠夺手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那么能显著增强自身实力的办法,就是吞并更多的势力。

  可以预见的是,不光是东面的朝,鲜,漠南那些尚未完全归附的部落,以及漠北已经臣服却调遣不动的喀尔喀,甚至北疆、藏地等地方的势力,也会成为满清的目标,这个国家必须不断进行扩张和吞并才能维持存在。

  “在北方,我们今年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大顺夺取山海关。”李肇基用缓慢但又坚定的语气告诉所有人,以免再有人胡思乱想。

  实际上,坐视满清吞并朝,鲜是符合李肇基的‘大陆均势’战略的。商社的敌人是满清,除了李肇基个人的民族主义理念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付满清可以从大顺这一大陆上最有实力角逐天下的势力身上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这不意味着,商社会帮助大顺消灭满清,恰恰相反,满清的存在是‘大陆均势’战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果有一天,满清会被消灭,消灭它的绝对不能是大顺,也不会是大明,而是李肇基的东方商社,届时,东方商社会取代满清,成为大陆均势的一部分。但很显然,不是现在。

  如果在弘光元年这个时间段消灭满清,那么吞并它的,肯定是大顺,而不是商社,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李肇基可不会去做。

  陈六子轻咳一声,说道:“我担心,如果大顺取得山海关,会不会改变现如今的大陆均势呢?

  山海关是一道关门,得到它就可以用部分兵力挡住来自满清的入侵,届时大顺会不会抽调主力南下,消灭大明?”

  李肇基淡淡说道:“目前看来应该不会,无论是张鼐的使团还是我们从宋献策那里得到的消息,大顺急于解决关内的清军,获得山海关后,并不要是南下对付大明,而是获得喘息的时机,对内部的各方势力进行整合,并且改革大顺的军事。

  我需要大家明白一个概念,现如今大顺对北方并未建立统治,他们只是军事占领了北方而已。

  大顺与我们东方商社一样,需要时间消化过去几年取得的成果。”

  李自成起兵造反是天启年间,一开始他只是农民军里的小头领,甚至连闯王这一名头都是从别人那里继承来的。

  其实李自成与李肇基一样,都是崛起于崇祯十五年,在这一年,李肇基得到了东方号,开始了在中国海的扩张。而也是这一年,李自成从商洛山里走出时,身边也只有一千多人。

  短短两三年的时候,李自成就建立了大顺,拥有了一个北方帝国,他的军队也从一千多人变成了近二十万的老营和数量大体差不多的大明降军,这是吹气球一样的扩张速度。

  正是因为其扩张太快,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取得的成果,才最终导致了大顺王朝在历史上覆灭于满清。

  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