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万年的梦 第二十四回 凡事有因果

《一万年的梦》第二十四回 凡事有因果

作者:沧海聆澜 字数:6557 书籍:一万年的梦

  百年人生转眼过,红尘忙碌何时辍。

  富贵贫穷弹指间,神仙都是闲人做。

  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回想在诊所发生的事情,看来万事皆有因果,缘份真的很奥妙,它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循环,虽然摸不到看不着,却又如影随形,羁绊不清。

  师父曾经也跟我说过许多关于因果的故事,也给我开示过,现在回想起来,我已经能够把许多事情联系起来了,我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

  正如有一句话说到的:“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所谓“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你种了善因将来就会得到善果,如果你种下的是恶因,那么将来收获的必定是恶果。我们失去的东西,将来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到我们身边,同样的,我们对别人的善良或是伤害,将来都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会永远消失,它只会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老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想收获什么,请一定记得先播种。所以,凡事皆有因果,但行三件好事,福报早晚会来!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善与恶,往往只是一念之间。一念为善,则事事皆善;一念为恶,则事事皆恶。行善积德,不分事情的大小,而是自己对待事物的一种心态。

  凡事不单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于朋友、家人、陌生人等等,都能够发自内心地心存善念,这就是在做行善的事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与恶其实也是一种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你曾经的施善或是作恶,终会有“果”报在自己身上。

  而且,所谓的善,不是你为了某种回报或目的而做的事,而是发自你内心的一种善念,这才是真正的善。

  你的嘴,藏着你一生的风水,很多人的做法是善良的,很多人的心地是善良的,但是嘴里说出的话往往带着恶念,或谎话连篇,或驴唇不对马嘴。可知,光心地善良是不够的,你的嘴其实藏着你一生的风水。

  谎话可以分为两种,善意的和恶意的,很多人都打着善意谎言的幌子,背地里做着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的事情。而真正的善意的谎言,其实是只对对方有利,而对自己无利。

  你的嘴,不仅藏着你的风水,同时,也藏着你的素质和修养。因为一点小事口不择言、出口伤人,这样的人素质一定不高,至少修养两个字更谈不上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做人做事无愧于心,才能够福报连连。

  心若向阳,走到哪里都是晴天。所谓相由心生,你的相貌如何,就能够看出你的心态如何,当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你的善恶。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无论面对任何困境都能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那么,镜子里的你一定是最动人的。

  人的一生,会有低谷、会有落魄、会有不如意,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负能量占据自己的内心。

  凡事皆有因果,福祸全在人心。你的人生是否有福报,其实要看你种下了怎样的“因”。因果本就是一个大的循环,也许短时间内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因果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法则。所以,凡事皆有因果,但行三件好事,福报早晚会来!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师父跟我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当年释迦牟尼佛弟子的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佛对着所有弟子在讲经说法,忽然他叫起了阿难说:“你拿一个桶子,到前方五里路远的一个小村庄,向一个在井边洗衣服的老妇人,要一桶水回来,记得态度要客气和善一点。”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释迦牟尼佛指示的方向去要水。他想说,这么容易的事,一定轻易就能办妥世尊所交待的任务。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真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在井边洗衣服。

  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怒从心生,很生气的说:“不行,这口井只能给这村子里的人使用,任何外人,是不被允许的!”

  接着就赶阿难走了,任由阿难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阿难无奈,只有带着空桶回去。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释迦牟尼佛和在场的弟子道来。释迦牟尼佛点点头,示意阿难坐下,接着他叫舍利弗去。

  舍利弗一样走啊走的,走到了那村庄;一样见到那个白发苍苍的老妇还在井边洗衣服。

  舍利弗一样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人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

  那老妇一抬起头望见这年轻人,不由得心花怒放,彷佛见了一个很投缘的亲人。她很高兴的说:“行!行!来来,我来帮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

  舍利弗带了整桶水回去,将他所遇到的种种情形,也娓娓的向释迦牟尼佛和在场的弟子道来……

  释迦牟尼佛点点头一样示意舍利弗坐下。阿难和在场弟子就很纳闷、疑惑,问世尊是何种因缘?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

  释迦牟尼佛开示说道:在远劫前的一世,这位老妇沦为畜牲道,是只老鼠;牠死在路边被烈日艳阳暴晒着……。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商贾,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舍利弗那时是个正要赴京赶考的读书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怜悯之心,顺手捧把泥土将牠掩盖。

  经久远劫以后,现在他们见了面,产生这样不同的差别待遇。众人可以想象……

  小小的起心动念,就有如此大的善恶果报,何况是直接加诸痛苦在人身上呢!

  听了释迦牟尼的讲法故事,使我对因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这个世界上可以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背后都有因果的影子在里面啊。

  也许是我现在的经历的多了,有些事情说出来他们一时还难以接受。

  吃饭时,跟父母他们讨论起古人的轮回观来,当我讲到这个话题时,他们明显都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人的生命哪里存在什么轮回,这太可笑了。

  我并没有马上反驳他们的话语,而是说道:“茫茫宇宙,浩瀚无际。六合之中,奇闻异事之多,也难以记述。单就生命的轮回话题,从古至今探索不尽。日有东升西落,四季有轮回交替,十二时辰循环相继,就包括人的生命从生老病死,然后,再到生老病死,从古至今,延续不断,繁衍不息。”

  我向父母他们说出了,历史的真实,因为轮回的说法最早来自于佛教,自从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兴起轮回的概念。随着文化的演变,轮回之说溶在汉文化中。

  然而,早在汉明帝之前,中国本土的文化中,就已经存在轮回理念。中华先人在漫长的探索生命的过程中,就已认识到人的元神不会消亡,生命不仅有他的来源,也有他的去向。

  在古时候的许多典籍里面均记载着,上古时期,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尧帝见鲧生性狠戾,又屡次违背帝命,于是命祝融在羽山殛死鲧。鲧死后化为黄熊,跳进羽山旁的深渊,据记载,夏、商、周三代都会举行郊祭来祭祀他。

  在《左传•昭公七年》中记载,郑国大夫姬良霄主政时,遭到上大夫子皙攻打。伯有出逃后,又被郑卿驷带所杀。伯有死后变成厉鬼,向子皙、驷带索命讨债,闹得郑国人惊恐不安。后来,贤德的子产于是立了伯有的儿子良止与公孙泄做大夫,安抚伯有的灵魂,事情才得以停止。有人问子产这样做的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宿,就不会做厉鬼。我是为他寻找归宿啊!”从这段记载可知,在春秋时期,就已认为,人死后不仅灵魂不灭,还有归宿。

  春秋时,鲁桓公与夫人文姜到齐国进行友好访问。齐襄公却与文姜通奸,鲁桓公知道后,指责襄公。襄公就派公子彭生杀了桓公。在鲁国的压力下,襄公处死了彭生。史载彭生死后化成一只大豕。在襄公打猎时,大豕像人一样站起来嘶嚎,襄公吓得从车上摔下来。当晚襄公就被人谋杀而死。

  西汉时期,吕后也就是吕雉,用鸩酒毒杀了宠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如意死后化为犬,咬伤吕后的腋下,向她索命。吕后后来受伤难愈,不久病亡。

  这些史实均载于正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有生命轮回的概念和现象,历代史官对轮回都秉持着开放的态度。否则,就不会将这些史实载入史册了。

  当父母听我一口气说出这些历史事件后,都有些吃惊,老妈疑惑的道:“这些东西你都是从哪听来的?怎么以前我和你爸都没有接触过呢?现在你们在学校就学这些东西吗?你现在说的这些历史事件是真是假我不管,有没有我们知道的人或物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我一听一拍自己的脑袋,想起了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向他们说道:“有啊,历史上有名的书籍《尚书》和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孔老夫子,你们都知道吧,他老人家就说过轮回的事情。”

  孔子于《易传•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里的“精气”指投生后受孕,“游魂”则指元神投胎之前的情况。孔子已经认识到鬼神的“情状”,虽没有明确提出“轮回”的说法,但对生命有轮回,有不同的情状,是持肯定态度。

  周武王伐纣的第二年,得了一场重病。他的弟弟周公旦甘愿代替武王受死,于是特意写了一篇祝辞,向已经去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和父亲周文王祝祷,说自己有才能,多技艺,有仁孝能顺从祖辈父辈的意愿,还能够侍奉鬼神。

  从这段记载来看,周公旦想代替武王受死,死后去侍奉祖先之灵。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认为,肉身消亡,精神不会随之消散,所以周公“请之于天,而告三王者,以三王精神已在天矣”。

  从《尚书》记载看,周朝时人们认为精神是存在的,灵魂是不灭的,不会随着肉体的腐坏而消散。通过周公旦的祝祷看,祖先灵魂不仅不灭,而且精神还在天上,还能接受子孙的奉祀。也就是说,在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主持祭祀时,存在于另外空间的生灵或神明是会感知的。所以孟子说过一句话:“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这句是说尧让舜主持祭祀,百神都会来享用,接受他的祀奉。先民已经认识到,人神道隔,通过祭祀的方式,人能维系与另外空间生命的联系。

  当父母听我说完这些,也是低头陷入了沉思,这些东西说出来是让人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毕竟接受的教育里面许多内容都没有学习过和接触过。

  这时,老爸向我问道:“照你这么一说,这个所谓的轮回事件都是真实的喽?那么还有没有什么历史事件啥的?”

  我见他们都很好奇,于是,又给他们说了几个历史上有记载的真实事件,生死轮回,作为人间的普世法则,历代记载不胜枚举。载于正史的轮回事迹,比如《晋书•羊祜传》说,羊祜的前世是邻居李家的儿子。《南史•梁本纪下》记载,梁元帝萧绎前身是一位眇目僧,手执香炉托生于王宫。《北史•李谐传》记载官员李庶死后,托梦告诉妻子,自己已经转世为刘家的女儿。

  《宋史》记述的轮回事例也很多,比如唐朝宰相牛僧孺去世后,转生为宋朝刘沆;东汉大将军邓禹在隔世一千多年后,转生为宋朝范祖禹,协助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国子博士郭祥正的前世,曾为唐朝诗仙李白。

  除了正史记载,历代稗史也有大量记述。《文昌宝训》记载,文昌帝君曾做过十七世的士大夫。《慈悲水忏法》中说,唐懿宗一朝,悟达国师的前世是西汉袁盎。袁盎杀了晁错,晁错一直想要报仇,苦苦等了十世才等到机会。

  《太平广记》载,唐德宗时期,宰相韩滉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仲由(子路)转生。《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记载,宋高宗的前生是吴越王钱俶。《冷斋夜话》中记载,苏东坡是五祖寺师戒禅师的后身。北宋名臣张方平前世为僧,有一卷经书没有抄完,转世后接续前缘,终于完成抄经的夙愿。

  王阳明到江西做官时,入寺礼佛,打开了五十年前圆寂的金山老僧的房门,看到一首偈语:“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看到涅磐僧人的肉身舍利,以及这首结语,王阳明豁然大悟“原来他就是我!”前世老僧的肉身在此圆寂,却已察知未来自己还会转世再来,打开这扇房门。

  《玉壶野史》记载南唐大将边镐出生之际,他的父亲于梦中看到谢灵运手持名片来拜访,并自称是前朝的永嘉太守。希望投生到边家,好完成他前世没有完成的经书翻译工作。

  正史稗史记载了大量的轮回事例,有僧人真人转生为皇帝或高官,有女子转生为男子,也有人转生为畜,也有畜转生为人的例子。

  今天晚上我跟他们说的这些,其实也仅仅是我所知道的冰山一角,凭借着我超强的记忆力,和过目不忘的本领,我继续对他们,说道:“我说出的这些东西你们感觉是不是不太容易接受?也不太好理解?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是明明白白记录在史书中的事件,这样吧,我再跟你们说点更不可思议的事情。”

  于是,我把《魏书》记载,北魏始祖拓跋力微,也就是神元皇帝是天女之子,下世为帝王。《宋史•杨砺传》记载,宋真宗为来和天尊下凡。

  大儒元好问于《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君后》前集卷一所述,据说宋仁宗是“赤脚大仙”下凡,当朝的文武大臣都是天上仙伯星官降世,奉命来辅佐仁宗。还讲到,宋神宗是“武夷仙人”应世。宋太宗还没有登基时,曾与赵普一同坐着,不一会儿,太宗转到了他下面的位子坐。世外高人陈抟进来后,看见他们坐的位置,抓起赵普的手,将他拉起来,说:“你是紫微垣的小星君,怎能压住帝座呢!”

  《元史》也记载,任侍书学士的虞集是南岳真人降生,而翰林学士吕思诚则是文昌星君下世。

  当我跟他们说起这些更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一般的存在之时,他们则显出有些不以为然样子,认为我说的有点太玄了,这些神话故事一般的存在,也仅仅只是神话摆了。不过,他们倒是肯定了一点,就是这个轮回事件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在我身边的老爸也点头,说道:“儿子你说了这么多事件,倒是不得不让人再重新审视一下人自己了,如果人有轮回,那人真正的灵魂就应该是不死的喽?那么说人死后,他的灵魂就会去继续他的下一世的因果了?”

  我点头道:“不错,从这些众多的轮回事例中,人死后不仅没有消亡,还继续着生命的历程,存活在另外的空间中,或守候、等待着下一次的转生。既有人升入天宫,当然也有坠入地狱的。”

  这时老妈在一旁插话道:“其实我认为,不管轮回这件事情存不存在,只要我们都好好的善待每一天,善待每一个生命,珍惜拥有的一切就足够了。对吧?”

  老爸也说道:“不错!善待每个生命!珍惜眼前的一切,这也是做人的道理吧。”

  我看着他们都有所领悟的样子,内心是很欢喜的,于是,我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例。

  据说有个著名的实业家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带着妻子儿女去火葬场看看。有人感到不解,问这个实业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实业家说,只要到了火葬场,人那颗浮躁的心就会很快安静下来,把名利和财富都会看得很淡。才能让自己置身于喧嚣浮华的世界时,却始终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宠辱不惊;才能做到面对种种诱惑而心如平镜,凝神专注,心无旁骛。

  火葬场可说是人生最后的驿站。在这里,不管这个人生前是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达官贵族;还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翁大款;又或者是默默无闻、一贫如洗的平民百姓;甚至是声名狼藉、人人痛恨的千古罪人,最后都逃不开这个地方,终究要来到这里,以同样的姿势,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然后被推进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炉里。

  等到再次出来的时候,发现就只剩一个被红布包着的小小方盒。“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其实人生也就是这么简单。

  生活汲汲营营的荣华富贵,在这里都恍若烟尘,不过一瞬;山高海深的恩爱情仇,在这里都灰飞烟灭、一笔勾销。

  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物欲横流,身边也总是充满了各种的诱惑:权力、地位、金钱、美色……只要心里一把持不住,就会在我们心里激起波澜。原本澄澈、纯净、安宁的内心登时就会变得喧哗、浮躁和充满功利。

  一个人,即使生前再显赫,到头来也不过就剩一小堆带着火星的灰炭,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放不下、看不开的呢?人生苦短,人生无常,若事事无法放下,事事都看不开,那么到头来只是消极过着生活而已。

  相反,若我们能善待每一天,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成一辈子过。那么就不需要花时间去忧愁、去焦虑、去叹息,反而会抓紧时间,享受生命、享受健康、享受快乐、享受幸福。才会去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今天晚上我所说的这些东西,他们的大脑也需要消化一下,所以,没有再给他们说其他的事例,因为我知道,有些东西是靠人自己去领悟的,旁人也只能去起个引导作用。

  因为,生命的过程就像是作物的生长过程,最后虽然会根茎干枯、腐败,然而它的种子,遇到春天便会再度发芽开花,再次欣欣向荣。这些大量的记载,无论出自正史,还是官方修书,亦或是民间记载,均在印证着轮回转生不是妄说,在历朝历代普遍存在,为后人寻究生命之源,打开一扇天窗。

  我关上房门,坐在了床上,回想了一下今天的全部经历,有时真的感觉许多事情就是被提前安排好的,只是让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体会去体悟,之后从中悟道人生的意义。

  人要想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也只有不断去改变自己,向自己的内心去找寻答案。

  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所选择的这条修炼的道路,想到此,我马上排空了心中的其他想法,在床上打起坐来,由于,我这段时间不停的打坐修炼,身心已经能够快速的进入那种空灵的禅定状态。

  现在随着我修炼时日的变长,我发现打坐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当我的身心彻底安静下来的时候,在忽兮恍兮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正是古代时候的宋朝,看到了黄庭坚。

  当时,黄庭坚二十六岁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府。看居然可以看到他梦中的景象?!

  这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见自己来到一个乡村,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妇人,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庭坚走上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气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

  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是一模一样的梦境,黄庭坚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梦里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见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

  老妇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

  黄庭坚问道:“您女儿死去多久了?”

  老妇回答说:“已经二十六年了。”

  黄庭坚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不禁好奇不已,来到老妇女儿的闺房。

  黄庭坚问道:“里面是些什么?”

  老妇回答说:“全是我女儿的书。”

  黄庭坚问道:“可以开吗?”

  老妇回答说:“钥匙不知道被她放在哪里了,所以,一直打不开。”

  黄庭坚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而且一字不差。

  黄庭坚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庭坚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庭坚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庭坚的石碑刻像,他自题词,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当我在静坐中看到这里的时候,画面嘎然而止,眼前只显示着那十六个字,但是,这十六个字却带给了我新的启发,让我的心神都沉浸在了其中…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