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雄儿传 64、乡豪(急求订阅)

《三国雄儿传》64、乡豪(急求订阅)

作者:日新说313 字数:3064 书籍:三国雄儿传

  汉中,南郑。

  春夏之交,炎热的阳光正严酷地拷打着大地,城外官道在烈日的曝晒下翻腾着一股股热气,地里田间稀疏的小麦也因为缺水无精打采耷拉着脑袋,一如民生百业遭兵灾后的颓丧气象。

  若是寻常太平时节,这城外大片良田的庄稼长势铁定喜人, 逐渐成熟饱满的麦穗会显露出丰收预兆,聒噪的蝉鸣哇叫,也会变得格外悦耳。

  奈何汉中战火方散,大半年的金戈铁马、征人往来,搅得周遭鸡犬不宁,硬生生把农事耽搁荒废了,如今就连田间耕作的农夫身影,都比往日里少了许多。

  倒也有一处反常的。只见一处田边临时搭建的凉棚下, 里里外外围了一大堆人,其中人头攒动、擦肩接踵。

  观察他们的外貌衣饰,有佩青绀绶的百石吏,持矛的士卒,手持笔墨、图册的皂衣小吏,鹤发鸠杖的耆老,鲜衣纹采的管事,胼手胝足的徒附,粗布短褐的黔首,荆钗布裙的农妇,满手泥巴的孩童……

  各阶层的人群聚在一块,把凉棚围得水泄不通,里面时不时传来争论的声音。

  外围观望的人想往里面挤,又被挥舞着长矛的士卒阻止驱赶,只能纷纷翘着脚尖、伸长脖子,杂乱地叫嚷着。

  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的顽童挨了一记臭脚,吃了瘪的他遭到其他人的取笑, 但记吃不记打, 很快又与其他小伙伴围着人群追逐打闹起来。

  最里面的人群中,案几两端的争论还未停息。面对手持版籍、清查田亩的官府刀笔吏,身材胖大的郑家管事宛如一座肉山,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一心想要阻挠他们测量自家的田地。

  而官府这边的胥吏也渐渐失去了耐性,红着脸,梗着脖子,对着田册比划着叫嚷道:

  “这是郡府公文的命令,县中也三令五申做了要求,容不得半点拖延,这几处田地今日就必须丈量完毕,按照这田册上面写的,就该从此处开始!”

  “你手中这田册年久缺漏,早就是一笔糊涂账,哪里能用的,这处乃是郑家产业,按时交租,无有短欠,又不是无主的荒地。今年刚遭了兵灾, 大伙求生仅剩的口粮都在这地上了,那能容得你们上去胡闹折腾。”

  郑家的管事仍旧不肯松口,还有意无意撺掇身后的徒附与胥吏对立。

  “有无田契,按不按时交租,是你们郑家的产业,还是无主田地,我等自不管,在下是奉了县君的命令要清查丈量此间田亩。你若不服,自可去县寺申诉去!”

  争论的吏员再无耐心,干脆与郑家的人翻了脸,挥了挥手让几名持矛吏、卒上前将郑家的人驱赶出去。

  今日被此辈在此纠缠多时、吵得口干舌燥已是狼狈至极,若是再这样拖下去,不了了之,此事必然会在乡间里闾传播,坠了官府雷厉风行的锐气。

  到那时,一处难,处处难,自己手中丈量田亩的任务再难完成,坏了差事、丢了吏职不说,只怕还要被县君问罪下狱。

  清查土地的压力从高层一级级压下来,骑虎难下的县吏放弃了温和劝说,只采取强硬手段,为此不惜与此间乡豪郑家起冲突。

  那郑家管事带来的徒附虽多,但面对手持长矛挥舞的县中吏卒,自不敢正面对抗,一下子就被他们赶到外面的人群中去。

  但事情并未往顺利解决的方向发展,只见人群中突然爆出一声“狗吏——”的怒喝,旋即飞出几坨土块,砸向了驱赶人群的吏卒,有的硬土径直砸中了挥矛吏卒的面孔,一下就打得头破血流。

  “反了,反了,快把闹事、砸人的乱民抓起来——”

  见到被砸中的吏卒踉踉跄跄往后倒退,凉棚内的胥吏顿时惊叫起来,有胆大的赶忙叫嚷着抓人,其他吏卒也顾不得驱赶郑家人了,气冲冲想冲入人群里抓拿乱民,却吓得里外围观的众人哄然四散,哪还能分辨清楚真正砸人的凶手。

  眼见着的吏卒分散抓人,人群被吓得四散逃跑,有的从田埂摔落下去,有的推搡踩踏,被撞倒在地的小孩吓得哇哇大哭,现场乱成了一锅粥。

  郑家管事却在几名健奴的护卫下,毫发无损地转移阵地,站到了官道旁,笑嘻嘻地看着现场的混乱和狼狈的官吏,唯恐天下不乱,当众叫嚷着:

  “官吏打人了,抢田了。。。”

  正得意忘形间,浑未察觉有一列军队的旗帜从官道开来,待到察觉想要躲避时,已是太迟。

  只见军队中冲出一名骑士,动若惊雷,势如烈火,策马撒开四蹄狂奔而来,径直驱驰到逃跑的郑家管事面前,随手一刀鞘就把郑家管事抽倒在地。

  “唏律律——”那骑士得手之后用力勒住坐骑,马匹受力之下只得发出嘶鸣,扬蹄刹住了势头。

  看着面前碗大的马掌乱踢,被奔马扬尘弄得灰头土脸的郑家健奴四散闪躲,不敢上前理论,更不敢冲过去搀扶惨遭重击后一时半会还爬不起来的自家管事。

  停下来的马匹没有停歇,烦躁地围着地上的郑家管事打转,那马背上的骑士更是暴脾气,直接把手中刀鞘换成了马鞭,一下一下狠狠地抽打在郑家管事那肥胖的身躯上,发出令人心悸的“啪啪”声。

  “腌臜掘货,刚才不是挺能的吗,还挑衅官寺,这会怎么不行了。”那骑士性如烈火,瞪着两只铜铃眼,煞是可怖,一边抽打还一边咒骂着。

  不一会儿,就把郑家管事抽得血肉模糊,那鲜艳的衣服破碎成布条挂在身体上,染成红色。

  起初人还会在地上挣扎告饶,这会儿直接没了反应,只间断闷哼一两声,竟是被打得晕死过去。

  “够了,侯大目,先别把人打死了。”

  军队捧着的“姜”字旗帜已经靠近,临时出城巡视度田进展的姜绍与李简并驾齐驱,越众而出。

  姜绍及时制止了侯猛继续逞凶,看看混乱的度田场面,又派出一队士卒把田边的吏民召唤过来,仔细询问、甄别,弄清楚来龙去脉,了解度田为何会变成这副模样。

  待到搞清楚郑家管事撺掇官民对立、阻挠吏员度田的伎俩后,姜绍面如平湖、不见喜怒,让人先把郑家人收押起来,又吩咐奉命丈量田亩的吏、民恢复作业,不要耽误了今日的差事。

  很快,田间就恢复了秩序,手持绳矩、脚踏泥土的吏、民开始忙碌,出城巡视的军队继续开动。

  只是头顶着烈日,坐在马背上的姜绍却若有所思,走了一段路后,他注意到身边李简的目光,只得放松神情,侃笑道:

  “某曾听闻民间俚语,‘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说的是天高皇帝远,地方州郡官吏的威势还要甚于朝廷。却不想,一物降一物,这威势迫人的地方官吏,碰上了桀骜不驯的豪大家,也会束手无策。”

  “今日南郑的县吏下乡碰上郑家这类乡豪依仗本土势力,阻挠度田,竟当场被砸得血流满面、狼狈不堪。由此可见,这汉中屯田的政令要大举推行到乡间,阻力得有多大。”

  两人已是熟人。李简手提缰绳,点了点头,却浑不在意地笑道:

  “汉中官屯日渐废弛,如今要恢复旧时制度,清查无主田亩,无异于虎口夺食,推行起来自会与诸多地方官吏、豪强摩擦不断。”

  “此辈在地方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为阻屯田之事,或说项贿赂、或朋党施压,或煽动民愤、或请托弹劾,端的是千方百计,过些日子怕是会更加头疼咯。”

  姜绍闻言默然。近些日子,大将军向朝廷上书屯田策,并利用汉中这段特殊军管时间,着手清查丈量无主田地,对外放出风声,要推行屯田之制。

  为完成前期的度田工作,大将军幕府做了很多准备。

  比如亟需一批具有基层经验又没有太多利益瓜葛的人手来执行政策,就由军方的人牵头汉中郡县,临时招募知文字、晓算术、通丈量的吏民、工匠、商贾加入队伍。

  主簿李简在魏国时当过地方县令,拥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就奉命带队前来,主抓度田事宜。

  时值战后,青黄不接,汉中很多官员或死、或降、或逃,郡县上群龙无首,地方的小吏要养家糊口,凋零的行业要另谋生路,所以招人的事情很顺利,执行人手上不成问题。

  又如担心战后地方官府的控制力减弱,屯田又是一项牵扯到本土诸多利益方的大事,为防民变和进度迟缓,由姜绍亲自率领精兵便宜行事,旨在绥靖地方、扑灭盗贼,防患于未然。

  但任凭你准备得再多,这新推行的事情一开始,就有无数的麻烦找上门来。

  姜绍这些年埋头打仗,没碰过这些地方官府的事情,想到要一一解决很是头疼,却不想李简浑然如无事发生,不由好奇问道:

  “地方难治,乡豪桀骜,屯田之事障碍重重,先生一点都不担心么?”

  李简摇头苦笑:

  “非也。豪强难治,本就是地方治理一痼疾,由古至今,并不罕见,有俚语言‘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这些地方豪强还算好了,若是尾大不掉,不仅把持地方、祸害黔首,有甚者还会聚众作乱,攻杀官吏。 ”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豪强难治,也不是不可治,就看朝廷能不能下定这个决心,坚决支持汉中推行屯田了。”

  这个问题姜绍已经与多人推敲过,还给朝廷中枢算了一笔经济账。

  经过差点被魏国一战灭国的惨痛教训,朝中君臣绝对是被吓坏了,眼下朝堂不管是谁掌权,恐怕都不敢再对汉中防务掉以轻心,不留重兵把守各处险隘是不可能的。

  而留兵必须囤粮,若是不在汉中推行屯田,仅靠汉中各县收上来的赋税养兵那远远不够,靠后方转运上来的成本也高。

  这样整体算下来,汉中推行屯田短期内是麻烦不少,但从长久计,于国于民都是大有裨益,能够节省下大笔钱粮开支。

  只要朝堂上肉食者还不至于昏聩到耳目失聪,姜绍懂得的,他们自然也会懂。

  一番权衡利弊后,大体该是会让地方的利益相关方妥协,进行割肉出血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