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雄儿传 62、后事(明天上架,请多多支持)

《三国雄儿传》62、后事(明天上架,请多多支持)

作者:日新说313 字数:2960 书籍:三国雄儿传

  汉中,赤坂。

  春夏之交,雨过天晴,满山葱郁。姜绍站在山坡上往下瞭望,只见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木,像一道绿色长城般前后相接,山下不远处有汉水潺潺流过,路边草丛里冒出了许多深的浅的不知名的野花。

  赤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驻兵于此,可以兼顾防御傥骆道、子午道、沿江水而上多个方面的敌人。

  蜀汉军队在这里修建有营寨,常年驻扎有守备兵卒,昔年曹真发兵多道伐蜀进攻汉中时,统兵御敌的丞相诸葛亮更是曾经在此驻军过。

  此次魏国大举伐蜀,汉中几乎全境沦陷,赤坂也落入魏军手中,钟会麾下军队撤离之时,顺手一把手烧毁了这处据守险要的营地。

  得亏魏军撤退时间紧促,否则不仅营地没了,民户也要十去八九。敌将钟会定会效仿曹操,下令军队强行迁徙汉中百姓,将蜀汉治下人口顺带裹挟而走,抓去充实关中等地的户口。

  “将军,文章的后半部分,可还要作何修改?”

  被姜绍带在身边当作秘书使唤的记室何攀见姜绍一动不动,若有所思,只得无奈出声提醒。

  现在重要文书的起草都需要他操刀,姜绍还会额外给他布置一些诸如编排军戏奇奇怪怪的任务,忙个不停的他无心风景,只能埋头案牍之间。

  “哦。”姜绍瞥了瞥何攀递来的文章,抿嘴不言。

  汉城大捷之后,军中高层将校各有见解,那些传言率三军北伐的,有说打关中的,也有说打陇右、河西的,说法不一。

  但这些天马不停蹄在汉中各地跑,实地调研的姜绍内心跟明镜似的,他比其他将校更清楚脚下这片土地的实际情况,这大举北伐——

  根本就举不起来!

  缺乏现实客观条件,仅靠主观意愿和煽动国仇家恨来推动北伐,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已经在准备上书向军中建言方略了,这次可不是之前含金量不高的命题作文了,而是实实在在有调研才有发言权的调研报告了。

  众议纷纷,既然知道北伐不可行,那就应该抢在官方明确方略之前上书博个先彩,立住自己一贯先知先觉、晓畅军事的人设,在无形之中继续增强自己军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

  所以上书的文章,姜绍已经打好了腹稿。

  开篇自然要恢弘大气,高调宣扬大将军率军击败魏国大军,取得汉中大捷的赫赫战功,然后才是深入分析汉军为何能够反败为胜,击退钟会大军的原因。

  归根到底,就是大汉天时地利人和都胜于贼魏。

  天时是国家延绵四百年,汉室虽衰,天命未改,昭烈皇帝兴于巴蜀,顺天应人,汉室复兴乃天下大势,不可阻遏;

  地利是汉军熟知蜀中地利,据山川之形胜,破邓艾于绵竹,退钟会于剑阁,魏纵有武骑千群,无用武之地;

  人和是大将军武略无双,非庸将钟会所能匹敌,麾下将士踊跃效命,岂是劳师无功、顿兵坚城的贼兵所能抵御······

  但汉军也不是十全十美,文章篇幅过半,笔锋一转,又指出了汉军当下存在的问题。

  一是几番恶战,军中兵将凋零,新军良莠不齐,各军新旧混杂,每次作战军中都需简拔选锋,此举用于夜袭、斫营,无往而不利,却非持久之计,一旦开大阵,对大敌,想靠这几千选锋之士制敌,必败无疑;

  二是战后汉中残破,后方空虚,深入敌境与魏军再战,军力民力都无法持久,后勤也供应不上,可谓是收拾残破费经营······

  到了这里,后面的重头戏也就到了。

  文章必须说明白当务之急是经营汉中、整饬防务、聚拢人心、安内攘外,而不是北伐冒进、博个生死,并连带着要提出符合实际、有的放矢的一二三几点措施来,以期能够彻底打动阅卷的上位者。

  想到此处,姜绍长长呼出一口气。

  经过一连串的事情,他算是看破了,管你三国还是魏晋,不管什么朝代,干成事的诸多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最关键,而掌握体制内核心权力的领导者,无疑就是那个关键少数之一。

  吹哨者、闯入者这些角色,姜绍前面已经干过了,为了救亡图存,把局面搅得天翻地覆,自己也差点掉了脑袋。

  所以现在他想在剧烈危机过后转入推动者、建设者的角色,这就必须学会说服关键少数,尝试在时下蜀汉这套体制内一步步实践自己的想法,使得蜀汉这艘破船能持续向好的方向行驶。

  这篇文章,就是他投石问路的第一颗石子。

  ···

  身在前方,一线的千疮百孔、汉中的残破局面,大将军姜维心知肚明。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接下来,要收拾大战过后这个残破局面,还不知要费上多少心思。

  也只有一些脑袋里长满肌肉或者别有用心之人,才会上蹿下跳,撺掇大军趁势发动北伐。

  像大将军这种真正坚定的“北伐先锋”,这个时候反而冷静下来。

  若按照他开战前的设想,在魏军攻汉中失败撤退后,自然是汉军大举反攻、席卷敌境的大好时机,但战事眼下打成这个样子,大将军姜维是很清楚,损失惨重的汉军根本不具备实力去扩大战果,能够勉力维持面上的对峙形势,已经是叨天之幸了。

  眼下,摆在他案前的,是一大堆来自后方的公文。

  说来令人啼笑皆非,战时生死一线,全靠姜维在前线掌军,后方谁也不敢跳出来指手画脚,免得大军落败连带着担个罪名。

  可一旦汉城大捷、魏军败退的军中露布到了成都后,形势骤变,后方急递前线的文书数量大增。

  听说朝堂也跟时下的军中一样,但凡还算是个角色的,都忍不住要跳出来说上两句,似乎怕少了一份自己在后方“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或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功劳。

  尚书台是明里暗里各种方式催促姜维尽快结束战事,以便朝廷遣散军民,务农田耕,这既是大后方吃紧的现实考虑,也是担心大军军权继续留在姜维手中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另外还有一些后方主动请缨的文书,从剑阁反攻到汉中大战,大仗小仗都是军中老卒和部分南中兵卒、新军打的,炎兴新军中那些一直留在后方没有上阵的勋贵子弟眼见胜负明显、战事将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战场上捞取最后的军功,因此积极请战,争先恐后要为国杀敌。

  敌军遁走,汉中是没仗可以给他们打了,但阴平、武都多少还有一些小规模战斗可供他们发挥。

  这些事情军政高层都是心照不宣,抓住反击战胜利的尾巴,该上战场镀金的镀金,该打顺风战赚军功的赚军功,区别只是要跟谁交易,让谁家的子弟分一杯羹而已。

  总而言之,这段时间关于人事调动、边防部署、兵马钱粮调拨等等,大将军幕府和朝中各方少不了一番博弈,最终才能敲定实施战后的各项事宜。

  眼下前线的当务之急,其实还是收拾汉中局面。

  有了差点全境沦陷、破家灭国的教训在,汉中终究还是要回到“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的布防格局,以当下的国力人心,蜀汉是不敢再弄险行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策了。

  边境防务进行大规模调整,随之而来就是诸多衍生问题。

  一是是否收缩阴平、武都等地边境战线。若是收缩,沿边诸多围戍、蚕食魏国边境等措施不免都要放弃,这是姜维过去多年经营的心血,更干系北伐大计的进退损益、人心向背,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说放弃就能够放弃的。

  二是如何解决汉中粮食困难。汉中自去年秋冬以来深陷兵灾战火,百业停摆、农事废置、仓廪空虚、户口流失,可想而知这一两年的地方赋税很多是收不上来了,官方反要倒贴钱粮赈济民间。

  这民间赈灾还可以说苦一苦百姓,但屯兵戍边必须转运馈粮,不让大头兵足衣足食,那就别指望他们保卫边疆,一旦闹饷,反戈相向不知要惹出多大祸事来······

  这些问题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比如说就地推行屯田,就是一项解决措施。

  这种官方回收荒田、统一经营、大头充公的生产方式,在承平年代难免要陷入效率低下、贪污腐化的陷阱,但在战争年代却不失为一种迅速筹集军粮的办法。

  只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汉中屯田日渐废驰,官方土地遭受侵占贪墨,膏腴良田在官府版籍上逐渐消失。这个时候重启屯田之制,基本上就是要在地方上虎口夺食。

  想到这些,大将军姜维不禁头疼,他低头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

  须臾之后,他又伸手从一沓公文中抽出一份文书。

  这是辅汉将军姜绍的上书,他在文中洋洋洒洒阐述当前汉中局势众多利弊之后,就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

  屯田策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军方应该趁着汉中战后这一特殊军管时期下手,加快重启汉中屯田大事。

  疾风知劲草,板荡显忠臣。时下蜀汉官员倒下一大批,地方官府阻力大大减少,大将军以幕府名义调度汉中各县资源,用军方自己的人牵头清理户籍田地,摸清楚汉中各县户籍、土地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大规模屯田打下基础。

  此外还有其他建策,姜维暂时不置可否,而是抬眼看向在一旁伏案处理公文的心腹李简。

  “李主簿,你以为子复所言数策,如何?”

  PS:明天上架上传vip章节,一天两更,请书友们多多支持,正版阅读,增加订阅数,你们的支持很重要,感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