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迎娶毁容公主开始修行 第190章 梦

  裴萧元恭谨地应下,顿了一顿,问道:“我听说今日节度使来过?青头说伯父要见我。”

  裴冀微微颔首:“是。”

  “敢问伯父,是为何事?”

  他知道裴冀近年曾数次上书,以年老为由力请致仕,但是不知何故,每一次的奏章都如泥牛入海,一直不得消息。

  难道这次终于有了回复,令狐恭来,就是传达那个坐在紫宫里的人的旨意?

  裴冀看着他,目光却渐渐透出些复杂之色,最后摇了摇头。

  “令狐恭今日来,为的不是伯父,而是为你。”

  “朝廷召你入金吾卫,告身已从京中发送抵达,他亲自送了过来。”

  裴萧元微微一怔。

  “你没想到吧?”

  “不止是你,便是伯父,也颇为意外。”

  白天令狐恭来,虽然没有久坐,但在言谈间,隐隐向裴冀透露了些这告身背后的来由。

  金吾卫的诸多职责当中,有一项是直接担负天子仪从护卫,因而可谓是天子近臣中的近臣。当朝的不少官员乃至宰相尚书、地方节度使这样的大员,早年都曾有过金吾卫的任职经历,故每年的补员,就成了勋贵为自家子弟争夺入仕机会的战场。

  今年也和往年一样,将从勋贵子弟和下面上报的立有军功的人里择选出众人材递补入卫。自三年前起,裴萧元因有战功的缘故,名字也在递补之列,但每一次,他都不在最后的名录里。今年负责初拟名单的金吾卫长史是个刚擢拔上去没多久的,也不知怎的,或许不明内情,竟将他名字误录上册,递到了金吾大将军韩克让的手里。韩克让对下属过于信任,也没细看,直接就将名册递送到了宫中。

  因金吾卫属皇帝的直属卫率,不像一般的朝廷武官,走完一系列的审查流程后由兵部下发告身任命,而是金吾卫拟好名录,交司宫台呈上,由圣人御批。名录送上去后,隔了几天,司宫台下发,御笔一笔也未动过,众人这才发现,裴萧元的名字赫然在列。

  神虎大将军裴固和他折戟沉沙的最后一战北渊之战都早已尘封,淡出了世人的记忆,更如同一个禁忌,朝堂里绝不会有人当众再度提及。此次却因这个意外一夜之间再度浮出水面,一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当中反应最大的属太子舅父,宰相柳策业。据说他立刻私下找司宫台内侍执事袁值去询问详情,袁值称圣人恰好在闭关修道,名册是他隔帘放下的,三日后依旧还在帘外,圣人未曾动过,只发了一句话,金吾卫自定便可。

  金吾大将军韩克让这才知道自己犯了大谬。但就算名单有错,已过御批这一关,哪怕圣人未曾启封亲阅,也当视作照准,他何敢擅自再作变动。柳策业便要他面见圣人修正谬误。罪将之子,何来的资格能入金吾卫。不料这个举动却惹出了另一个人的不满,那人便是和柳策业同为宰相的王璋。王璋出来反对,称裴固之罪,圣人当年便已不加追究了,这一点天下皆知,如今其子为国立下战功,为何不能循制入金吾卫?制度既立,便当遵行,否则,岂不寒了军中无数将士的报国心肠。

  这两人为此争执不下,吵了几天后,终于还是惊动圣人。圣人闭关依旧没有露面,只叫太子代为处置。太子最后裁定,以国制为上,召裴固之子,如今远在甘凉的七品云骑尉裴萧元入金吾卫就职。

  事情虽就此落定,但从头到尾,可以说是意外里的大意外,荒唐之程度,也算是本朝开国百余年来前所未有了。

  “无论如何,若论功劳,令侄三年前便当擢升了,这回也是他的应得。圣人万寿虽还未至,但京城防务想必是要提前布置的,金吾卫在其中更是身负重责,老恩师比我想必更清楚。恰好我今日路过,便将告身带了过来,令侄早一日到手,便可早一日动身,免得耽误大事。”

  白天令狐恭说完这一番话,便起身匆匆告辞。

  裴冀将告身的来历讲了,眉头紧锁。

  “这一纸告身,虽是无数勋贵子弟的梦寐所求,但于你,我看未必就是好事。伯父已经想过了,你若无意回京,伯父便替你寻个由头,辞了吧!”

  他说完,却见侄儿的视线落定在案头的烛火上,目光沉凝,方才似乎并未全神在听自己说话。

  “萧元!”他又叫了一声,“怎不说话?”

  裴萧元从火上收回了视线,望向裴冀。

  “能回,为何不回?”

  他应话道。

  第11章

  裴冀看着侄儿。

  他的语气平静,神情也是如此,仿佛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

  裴冀收了目光,踱步停在了书房的窗后,低低叹息一声。

  “萧元,你的心里,终究还是放不下当年的事——”

  裴萧元未应。既不承认,也没否认。

  裴冀望着窗外的夜色,立了良久。

  “你刚出生的时候,正是景升朝的巅峰时代。”

  忽然,他悠悠地道。

  “那个时候,朝廷表面看似天下咸宁,八方来朝,满朝歌舞升平,人人醉生梦死,实则下面离心离德,危机四伏。老圣人也早已不是年轻时的英明君主了,闭明塞聪,沉迷享乐,身边尽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日夜最为担心的是如何防备他的儿子们。”

  “叶钟离虽是一伎官,却也常怀报国之心,就是早早看清了这所谓盛世背后的无可救药,失望至极,才会在呕心沥血作完那一副长卷壁画后离去。那一幅长卷,是他对先帝所给予的恩宠的辞谢,又未尝不是寄托了他的心愿,愿他画上的一切,千山青黛,万户城邦,能够长得天上众神明之眷顾。”

  “在他走后,伯父也多次上言,盼望先帝能及时警醒,远小人,用贤臣,防患于未然,然而环顾天下,正四海升平欣然一片,老圣人又岂肯听我之言?很是惭愧,伯父终究做不到如古之贤臣比干巫咸那样以血上谏,选择了辞官隐退。”

  “后来发生了什么,你也知道。”

  他转过身,面向着裴萧元。

  “伯父是在今上登基的那一年出的京。时人言,我居功自高,君臣离心。”

  “伯父曾做过先帝景升太子的老师,你的父亲年轻时也是东宫率府出身。我们裴家,无论在外人眼中,还是就实情而言,早已和景升太子分割不开了。”

  “开国之君代代有之,中兴之主,却是难求。当今圣人英明果决,当年置身变乱,敢力转乾坤,平乱后,又能安邦治国,称他中兴之主,也非过誉。只是除此他的天性也颇多沉猜。纵然我心无二念,但在圣人取代景升太子登基之后,他对我,对我裴家,又怎可能真正视为同心?当年即便没有你父亲的事,伯父也不可能留在朝堂的。”

  这是长久以来,裴萧元第一次听裴冀和自己谈他当年出京的旧事,凝神聆听。

  “三年前对西蕃作战取胜之后,天下看似又四海归心,圣人大约也是年老病痛,便沉迷于修道,然而他的心性却变得愈发暴戾,叫人捉摸不定。去年还杀了集贤殿下的一名学士画直,据说是被那画直的一副画作所触怒。”

  以学士之身,竟因一副画而惹来杀身之祸,实在罕见。但由此也是可见,这位“圣人”真正的性情,恐怕也远非裴冀口中的一个“沉猜”所能概括。

  “出京来此后,咄嗟间,已过去了十数载。你也知道,对西蕃的战事过后,纵然伯父仍有报效朝廷之心,也已是钟鸣漏尽,年老鬓衰。我不止一次上表告老,却始终无果。裴家河东旧居的陇亩头上,如今恐怕早已荒芜,只待我归。我本已想好,等此次万寿过后,我便再次上表乞骸,不料突然生出这事……”

  他望一眼案上的告身,再度望向侄儿,语气变得异常凝重。

  “萧元,这告身看似出于意外,世上却又何来如此多的意外。伯父虽远离朝堂多年,也知如今柳王二宰明争暗斗不可开交,或许此事和这二人争斗也不无干系,甚至……”

  他一顿,“今上对此事到底是何心思,我更是无法揣测。你若履职,此行是福是祸,属实难料。以我裴家这不可说的身份,我实在想不出来,今上何以会默许此事。”

  “你当真想好了?”他再一次问自己的侄儿。

  “是。”

  裴萧元没有半点犹豫。

  夜风吹动烛火,裴冀看着对面那张在摇曳的灯火下变得半明半暗的的年轻面容,在心里无声地叹息了一声。

  “你早已成年,想做什么,伯父阻拦不住了。”他的语气颇多萧瑟。

  裴萧元沉默了片刻,朝着裴冀下跪,恭恭敬敬,叩首及地。

  “侄儿辜负了伯父的良苦用心,请恕侄儿不孝,此事没能听从伯父之言。”

  裴冀将他扶起。

  “我知你一向谨重,但入京后,行事须比从前还要加倍小心。”

  “多谢伯父教诲,侄儿谨记在心,请伯父放心。”

  裴冀望着他,面上终于露出了今夜的第一缕淡淡笑意。

  “伯父要说的就是这些了。告身既到,限令你四月底前到任,你还是及早动身为好。我猜到你必定不会听我的劝,已叫贺氏替你收拾行装了。至于絮雨的下落,我会叫人跟进,你放下便是,不用你去找了。很晚了,你在外一天,回去休息吧!”

  裴萧元道:“离限期还有些时日,不必立刻动身。义妹之事,全是因我而起,我想明日便走,但不是赴京,是先再去寻她,否则我心难安。伯父放心,不管能不能找到,不会耽误。”

  “也好,行程如何安排,你自己定,四月底前到达便可。”

  “对了,还有一事!”

  裴萧元望去。

  “你入京后,记得也尽快去拜望下你的舅父,代我给他问个好。虽说人情如纸,终归是你血亲,不管他们如何,你须尽到你后辈的礼数。况且崔氏高姓望族,你舅父这一房在京中也经营多年,耳目灵通,万一有事,就算别的他做不到,给亲外甥递个消息,想来总还是可以的。”

  裴萧元目光微动,却也应是。

  裴冀颔首:“我这里没事了,你去吧。”

  裴萧元正要退出,想起今天傍晚发生的事,停步提了一句。

  “侄儿不知那人什么来头,但看起来不是一般人。我走之后,伯父若是外出,也须多加留意,免得万一又对伯父不利。”

  裴冀听完,出神了片刻,开口询问样貌和年纪,裴萧元描述了一遍。他眉头微皱,半晌不语。

  “伯父莫非想到了什么人?”裴萧元问道。

  裴冀慢慢摇头,顿了一顿,又加重语气:“总之,你此番入京,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若再遇不决之事,及早来信。”

  裴萧元应下,退出后回到住处,见屋内灯火通明,贺氏连夜正领着仆妇在为他收拾行装,听到脚步声,抬起头,忙放下手头之事来迎。

  “郎君在外奔波了一日,此刻才回,怕是饿坏了吧?”

  裴萧元被她提醒,这才想起饥饿,依言前去进食,只是大概饿过了头,并没多少胃口。回来时行装已整理得差不多了,小箱叠着大箱,看起来如同搬家。贺氏道:“郎君这回入京,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我便往长久做准备,冬夏衣物都收拾了些,也不多,各三两套罢了。你离京已有多年,这次回去,别处就算不管,想来崔府总是要走一趟的。京中人惯会以衣量人,衫帽若是不够光鲜,光是门房小鬼那一关就被轻看了去。这回若不是事情来得突然,本该好好为你添置些新衣,总共也就这些,莫嫌累赘,也无须郎君自己携带,我自会安排人送去。青头勤快,让他跟着一道过去充个使唤。到了那边,去哪里,穿什么衣裳,我都吩咐他了,不用郎君自己费半点神。”

  裴萧元听她絮絮叨叨,苦笑:“一切照阿姆吩咐的办。”

  贺氏这才满意,却又发觉他应话时视线落在案上的一只奁盒上,那是她带过来还没收好的,便走过去,小心地打开。

  内中存有几件首饰,当中一件便是那日早上裴萧元遇到叶女时曾在她鬓发上见到过的双蝶钗。只是离开了人,它便也没了生机,只静静卧在奁盒内,在烛火的光里,闪着泠泠的光。

  “这几件是你母亲早年的首饰,蝶钗是新婚之后你父亲送她的。我记得是长安西市里的一个匠人打出来的,我也至今记得那家铺子,没有招幌,挤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知道的人不多,却能打出如此奇巧的钗,长安城中独一无二。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那铺子如今还在不在。记得那时候,只要你父亲在她身边,她必会戴它。那时你也刚出生不久,多好的日子啊……”

  贺氏唇角含着微笑,轻轻感叹了一声,指尖仿佛抚摸婴儿般地轻轻抚过钗头。

  “后来你父亲越来越忙,越来越少陪伴她,她戴得也就少了,再后来,要出去打仗,一去便是一年半载,她在京中一人,便将蝶钗收了,所以郎君你小的时候应也没有印象。这回叶小娘子来,有些仓促,来不及给她准备周全,我想她也不是外人,便自作主张将这几件留存下来的首饰洗干净拿了出来,却没想到……”

  她一顿,“我再收起来吧。”

  她闭了匣盖,抱起,待要走。见裴萧元始终沉默不言,便安慰道:“郎君也不必过于内疚了,郡守会派人再去寻她的。况且我看叶小娘子额若皎月,耳垂丰圆,是有福的贵相,一定不会有事。”

  裴萧元提了句自己的计划,贺氏初闻有些意外,随即点头:“应该的!郎君有这份心,叶小娘子若是知道了,便是有再大的气,想来也能消去。只是如此安排,未免过于辛苦,自己路上也要保重。”

  裴萧元应下了,贺氏忙催他歇息。裴萧元不过稍稍合眼,天微明便起了身,见到承平,谈及告身之事,承平惊喜不已,比正主还要高兴,连声祝贺。

  “太好了,三年前就该你得了!朝廷这次终于想起你的功劳了么!此番你也入京,不说咱们日后相互照应,路上就是一桩美事。我本愁无人作伴,如此一来,你我又可同行。”

  裴萧元笑道:“恐怕要叫你失望了。”随即说了自己的行程安排。承平颇为意外,一顿,正也开口说要同行,裴萧元已道:“你不必再去。你与我不同,要事在身,须早些入京绸缪。”

  承平略一沉吟,点头:“也罢,这回就听你的,劳你辛苦,咱们分头寻人,我先行上路,也会在道上多加留意的。过些时候,我在京中等你来!”

  天光大亮。承平这边召齐了人,裴萧元也郑重拜别裴冀,叫青头先随承平入京,自己和何晋同行,两拨人分道上路。

  两个多月后,他终于抵达了那女子留书里所言的“归处”。

  那是坐落在庐州深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附近数十户山民,周围群山环绕,朝起云雾,暮见夕霞,仿若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地。

  她不在,仍未归。

  茅舍门扉大开,矮篱墙头半塌,缠爬着野草,满地都是枯枝落叶。一只盘在角落里晒太阳的黄花狸被他到来的脚步惊动,飞快蹿逃而去。

  这一路南下,他晓行夜宿,到处打听,失望也在一日日地积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