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霓裳铁衣曲 第四十四章 东国

《霓裳铁衣曲》第四十四章 东国

作者:克里斯韦伯 字数:3607 书籍:霓裳铁衣曲

  “照我看,朝廷这么做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王文佐道。

  “哦,这怎么说?”

  “高句丽人迁走了,腾出来的地方也不会空着,四周的靺鞨人、契丹人、奚人自然会填充过来,这些人一个处置不好,也是后患无穷。还有新罗,他们对于平壤那块觊觎已久,当初英国公没有趁着大军云集的时候将其一鼓作气灭了,一旦朝廷有事于西,新罗人肯定会重新起事的!”

  “是呀!”高侃叹了口气:“现在看来还是你说的是对的,高句丽没了之后,的确朝廷的注意力转到西边吐蕃人那边了,精兵强将都在往陇右、安西那边调,剑南西川松州那边也在增兵,我们这边要是有事也只能靠自己了!”

  “高都护你觉得和吐蕃人要动手?”王文佐问道。

  “迟早的事!”高侃的语气极为肯定:“龙朔三年吐蕃人灭了吐谷浑之后,大唐与吐蕃就必有一战。你要知道吐谷浑可汗可是咱们大唐的女婿,他的正妻是先帝的女儿,今上的妹妹,这种事情大唐岂能不管?”说到这里,他捋了下胡须:“要不是当时你们正在百济打仗,抽不出手来,和吐蕃人几年前就打起来了。现在吐蕃人占着青海,安西和陇右都不得安宁,陇右不安,那关中就更不必说了,你说这仗要不要打?”

  “是呀!”王文佐吐出一口长气:“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这仗确实迟早要打!”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妙,三郎你这个比方打得好!”高侃拊掌笑道:“不错,关中是床榻,那陇右就是床沿,确实容不得吐蕃人在青海酣睡!”

  “那高都护觉得我大唐有几分胜算呢?”

  “几分胜算?”高侃笑了起来,脸上满是傲然之色:“突厥、薛延陀、铁勒、高句丽如今何在?三郎何出此问?”

  身为穿越者,王文佐当然知道高侃对吐蕃的傲慢是错误的,吐蕃与大唐这两国可谓是相爱相杀,同始同终。即便是王文佐自己,也拿不出解决唐吐战争的方略来。穿越前王文佐曾经乘汽车去过一次九寨沟,沿途的险峻地形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无法想象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如何才能发起一次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腹地的远征,补给和距离这两个魔鬼会让任何军事行动变得极其困难。

  西方人一直把汉尼拔和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奇袭意大利当成军事史上的奇迹,并用无数文学和绘画加以歌颂,但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也才海拔4810米,拿破仑翻越的大圣伯纳德山口海拔更不过海拔2466米,汉尼拔翻越的小圣伯纳德山口海拔更低一点,不过2185米。九寨沟景区的最低处就有海拔1900米,从成都平原进入九寨沟所在阿坝州(即唐代的重镇松州,清代大小金川也在这一带)的公路翻越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口,路途更远、海拔更高、气候更寒冷。

  更恐怖的是,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只需面对山区部落的袭击,代价就是损失了大部分战象和接近三分之二的军队;而唐军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统一的高原国家,由于当时气候比现代湿润温暖,高原农牧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高宗时候的吐蕃国家人口已经超过了400万,与这样的国家进行战争,难度可想而知。

  王文佐一直认为,一个将军最不可或缺的才能不是勇气,也不是智谋,这些都可以用部下的才略弥补,而是判断力,尤其是对战争计划可行性的判断,这个是无法被旁人替代的。战争一旦开启,那就要投入无法计数的财富,亿万人的生命,偏偏开始一场战争很容易,但结束却很难。身为将领,对战争能否取胜的判断能力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

  “怎么了,三郎你觉得吐蕃人不好打?”见王文佐一直保持沉默,高侃便问道。

  “不是好不好打的事情,说实话,高句丽和百济也不好打,但是可以打赢的,无非是代价多少的事情,而且打下来后,只要辽地平靖,河北山东就没有外患,百姓无转输之苦,通商贸易更是利在百代。而吐蕃人就不同了,首先其根本之地在苦寒之地,即便能取胜一两次,也无法将其根本铲除;其次,我方是仰攻,越走越高,着实不容易打!”

  “三郎说的不错,但吐蕃人若是在青海站稳了,那陇右就不安,这个朝廷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是呀!”王文佐叹了口气:“那可否与其议和?让其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呢?”

  “什么意思?”

  “据我所知,吐蕃人的东面和北面、南面都与我大唐接壤,但西面却是和身毒国接壤!为何不让其往身毒国扩张呢?”

  “三郎你这个想法倒是挺有意思的!”高侃笑了起来:“不过吐蕃人若是向西掠土成功,岂不是更强了?那时他若再掉过头来,怎么办?”

  “那倒也未必!”王文佐笑道:“吐蕃人的根本之地是在高原,无论是向哪个方向,新占据的土地都比原有的故土富庶。据我所知,吐蕃人每占据一块新土地,都会把立有军功的贵族分封在那儿,一来可以酬功,二来也可以加强对新领地的控制。但这样一来,占据新土地的贵族就会比留在故土的老人更富裕、拥有更多的人口,也就更加强大,你说时间一久,会有什么后果?”

  “时间一久?”高侃皱起了眉头,片刻后用不那么确定的语气问道:“尾大不掉?”

  “不错,这样时间一久,新旧贵族之间的实力对比就会改变,要么中枢强干弱枝,要么边土反叛,反扑中枢,到了那个时候,吐蕃人自相残杀还来不及,也就没有余力向外了!”

  “这倒是!”高侃笑道:“不过这应该也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情吧?”

  “不错,至少也是两代人以后的事情!”

  “那我们也看不到了!”高侃笑道:“这也未免太远了吧?三郎你说这些又有什么意思?”

  “我们看不到,不等于后人看不到,再说你方才不是说如果吐蕃人向西扩张,就会变得更强吗?我的意思就是未必,说不定吐蕃人会因为新扩张的土地出现内部问题,最后自取灭亡!”

  “三郎你也知道这是说不定,如果吐蕃出现一代雄主,能够将混一新旧,让国势更上一层楼呢?”高侃问道:“更不要说吐蕃人恐怕未必会接受你的条件,向西而不是向东、西、南三面扩张,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面对高侃有力的反驳,王文佐不由得语塞,他扪心自问,其实自己方才说的那些话都不过是言不由衷的托辞罢了。之所以王文佐对于唐吐蕃战争表现的如此消极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以一个穿越者的眼光看来,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人和吐蕃人看来,他们争夺的是沟通东西伟大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发源于长安,经过西域、中亚、西亚抵达地中海,最后抵达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然后再通过这两个商贸中心连接大半个欧洲和部分北亚,这条商路在阿富汗折向南,连接印度次大陆诸多古国。这条古老的伟大商路几乎覆盖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文明区域,其触角甚至抵达北非地中海沿岸,谁控制了这条商路,不但可以获得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还能通过商路交流,不断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知识。

  但在王文佐看来,随着中亚地区的日益干旱以及频繁的战争对道路和灌溉网络的破坏,这条古老商路的前景正在愈发变得暗淡,而且由于地理上的优势,新兴的阿拉伯人比唐帝国更容易获得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从而吃到最大的一块蛋糕。更重要的是,唐帝国自身的经济重心也在不断向东南转移,从长远来看,即便没有爆发安史之乱,唐帝国在西北方向维持军事存在的代价也会愈来愈大——就连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都要依靠江淮河北的粮食过活,又拿的出多少钱粮来维持陇右、安西的大军呢?

  所以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与其在陇右和吐蕃人为了枯藤上的葡萄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还不如拿出一点资源来打通海上通道,无论是向南前往东南亚、印度、埃及,还是向北控制日本、远东、前往北美洲,都是更明智的选择。

  但这些理由是无法公之于众的,无论是新大陆的存在、新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以及气候的变化等,王文佐都只能将其隐藏在心中,至少在拥有足够力量之前必须如此。没有掌握足够力量的先知如果不能学会闭嘴,多半会落得个凄惨的下场,王文佐可不想自己这个下场。

  高侃见王文佐一直保持沉默,还以为自己方才那番话有些重了,便笑道:“其实三郎说的也有道理,也不是不可以尝试一番,不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我现在毕竟是在安东都护府!”

  “高都护说的是!”王文佐哪里听不出高侃的意思:“我等还是先把自家的事情管好的好!”

  “嗯,第一件事就是筑城!”高侃笑道:“襄平还是新城?三郎你觉得哪个更好些?”

  “若是让我选的话,就算这里!”王文佐走到地图旁,伸出手指在某个地方点了点。

  “平郭?你选这里?”高侃皱起了眉头:“我记得这里只有一座荒废了上百年的废城吧?说说看,你选这里的原因?”

  “这里是辽水的入海口!在这里筑城,既可以通过海路联络熊津都督府、倭国、山东、河北诸地,又可以逆流而上,与襄平等城连通,若是允许开埠兴商,不出十年,便可成为辽东重镇,富甲一方!”

  “富甲一方?”高侃笑了起来:“听三郎你这么说我还真有些心动了,只可惜都护府之责是‘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的,若是依照你选的地方,那等于是把腹心之地都丢给别人了!”

  “那就选新城吧,城郭府库都是现成的,旁边又有铁矿,甲仗军器不会缺!”

  “新城?”高侃有些惊讶的看着王文佐:“我还以为你会选襄平呢!我记得你以前不是说高句丽人居山城而不守平地是鼠辈吗?”

  “因为仗还没打完!”王文佐道:“襄平可以等将来局势都平靖了再迁过去,但是现在须得先占据新城,那儿才是用武之地!”

  “三郎你觉得还会打仗?”高侃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不错,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应该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

  “理由!”

  “很简单,这次征服高句丽我们赢得太轻松了,没有打几仗平壤就开城投降了,辽人尚未心服,不过是迫于形势暂时俯首罢了,现在大军已经撤走,只要稍有变故,他们就可能会重新起兵作乱!”

  “高句丽的王室豪杰多被迁走,哪来的祸首呢?”

  “当初秦灭六国,也将豪杰王室迁往咸阳,可是首倡之人却是陈胜吴广两个匹夫;苏大将军灭百济后,也将泗沘城内的豪杰王室万余人尽数迁走,后来发生了什么我们都知道的。草莽之中自有俊杰,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你这么说也有道理!”高侃叹了口气:“说实话,我也有要打仗的预感,只是说不出你这么多理由来。那三郎你有什么对策?”

  “对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又有什么好怕的!”王文佐笑道:“只要这次将其打垮,至少就有二十年太平了。其实就算有乱起,其兵马也肯定不如先前高句丽人强悍,只需防备与外援勾结便是。然后就是平定乱事后要诛其贼首,宽赦余党,这些也用不着我多说了!”

  言谈间高侃也被王文佐的轻松和镇定感染了,不由得笑了起来:“三郎说的是,我等能够将灭其国,自然能将再起的乱事平定,到底是经历过百战之人,你我搭档,定然能将这东国之地处置好!”

  昨晚一点多才到家,这一章是昨天的,今天的晚上发。

  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兼职写书真累呀!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