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惊!她能穿梭时空 第四百十九章 收棉花

《惊!她能穿梭时空》第四百十九章 收棉花

作者:青竹lin 字数:1850 书籍:惊!她能穿梭时空

  现代时空里,林婉婉在解玉廷的餐厅遇到过一次陆守约,对方给了她一张请帖,邀请她参加他母亲在海城的生日宴会。

  关于这件事,林婉婉在微信上也收到过陆母的邀请,自然没有二话。

  之前收了陆母一个超级精致的镯子,林婉婉正想着还礼呢!

  礼物她都已经准备好了,相信也不会比陆母送她的差太多。就是那由珍稀的猫眼变石制成的吊坠,来自大唐宫廷匠师的手笔。

  现代的事暂且按下不表,林婉婉回大唐后就着手做起了棉花纺织一条龙的准备。

  第一步是把晒干的棉花登记入库,这一步也是除林家庄外的人最关心的一步。因为费用结算就在这一步了,之后把棉花加工成棉布或者棉花被等等成品再销售,那就跟种棉花的人无关了。

  第二步就是带领林家庄的族人处理棉花换钱。

  棉花在大唐,除了鄮县就只在西域和岭南、南诏等地有种植。

  市面上的棉花都是胡商从西域运过来的,其他的城市没有,只有世界中心长安的西市上有,但是数量也不多,还不如直接的高昌棉布多。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李世民目前还没打穿高昌,还没有带回高昌棉的种子,这一历史事件要到贞观十三年才发生。

  因为没有棉花实物,大唐的百姓自然也就不可能懂得如何处理、纺织棉花了。

  那些把棉花从西域千里迢迢带到大唐长安的胡商,以为能大赚一笔,但实际上算上路费最多就是个勉强保本。利润不高,商人自然就渐渐不愿意带了。

  原始的棉花,大唐的汉人根本不会处理。

  别说可以棉花被,弹棉花被也是要技术的,不是随便往被套里塞棉花就可以了。所以单纯的带棉花过来又有什么用?没有买方市场啊!

  但现在鄮县就不一样了,去年跨年那时,林婉婉就从现代弄了改良版的黄道婆纺织机一整套、轧棉的搅车一整套,对于棉花的去籽、纺线再织成布都有着巨大作用。

  当初黄道婆带着技术回到乌泥泾,几年时间,「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可谓功德无量,是华夏纺织业的织女星、先棉神。

  林婉婉如果也有黄道婆这样的高尚情操,免费教授鄮县所有的农妇,那她应该就能取代黄道婆,成为华夏的「织女星」。

  黄道婆功绩那么大,得到了名流千古的待遇,民间的声望极高,死后受万民敬仰,可是活着时,朝廷对她并没有什么表示啊!

  林婉婉不仅想要身后名,她还要生前利的。

  她是个俗人,不是圣人,首先想到的是跟自己休戚相关的同姓女。先把自己家族的贫给扶起来了,再去惠及天下吧!

  农村的百姓家里,可以说家家都有织布机。黄道婆当初带回来的纺织机不是纯粹的创造,而是改良,林婉婉拿到大唐的自然也是一样。

  这些纺织的、去籽的机器,族里的三叔公早就接到林婉婉的秘密单子,依葫芦画瓢做了很多架了,就为了棉花收上来后的后续工作做准备的。

  萧翀跟林婉婉定下的契约中,约定了三年后,林家庄就要将这些轧棉机、搅车、木弓、纺车、织布机等等陆续公开,并教授外姓女。

  也就是说这笔横财,林家庄能发三年。三年后,林婉婉将带领全鄮县妇女一起发财,使鄮县成为全大唐的棉花种植基地、棉布纺织中心。

  其实林婉婉和萧翀都明白,哪怕没有这个契约,这秘密也包不住太久的。

  与其让其他贵族占便宜,林婉婉还不如公开了,给自己刷一刷名望呢!

  也许以后自己也成华夏的「织女星」,名流千

  古了。

  再说了,棉花的纺织跟丝、麻、葛异曲同工,只要是织女,有原料的情况下,稍微多琢磨琢磨就能成功。

  李世民在贞观十三年后往大唐带回高昌棉,百余年间老百姓们就是这么自己慢慢琢磨明白的,区别只是有先进工具的人,效率高些。

  当然林婉婉若是一心阻止这项技术发展,也不是不可以,控制棉花种植的源头就行。

  历史上的大唐,哪怕后来引进了高昌棉,可真正用来纺织成布的棉花也不多,多是稍微种植一些,当观赏花的。

  会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思路没有被打开,各方面的技术也没有搞明白。

  林婉婉现在蝴蝶翅膀一扇,整个棉花相关产业必然被会推前很多年。

  为了弥补三年后公开对林婉婉造成的损失,萧翀会帮林家庄打开棉制品的上层销路,且不收取中间费用。

  萧翀甚至都没有在商事上插一手,林婉婉提议的棉花商会分明是利益极大之事,他却也没有动心,更没有让林婉婉把这部分利益分润给鄮县其他乡绅贵族的意思。

  有他在,再加上林婉婉自己乐安乡君的名头,林家庄在鄮县吃下棉花这条线的利润还是没问题的。

  萧翀唯一做的,就是拿了一部分棉花苗,赊给了鄮县辖境之内比较落后、贫穷,水利又不怎么发达的村庄。让他们改麻种棉花,由县衙作保,秋收后再由乐安乡君负责收购。

  当初为了推进这件事,县衙一干人等在萧翀手底下也是被折腾得***。

  穷山沟里的老百姓们还不领情、不理解,顽固不化,让他们改变跟要了老命一样。

  「公务员们」都抱怨萧翀没事瞎折腾,管这群田舍汉干什么,都说了皇权不下乡,何必呢!

  穷不穷的跟县衙又没关系,到秋收了,就按部就班收税便是,扶这群穷酸干什么啊!

  话虽如此,其实县衙里的「公务员们」私下抱怨归抱怨,但更多的是臣服。

  尤其是那些世代扎根鄮县的编外「合同工」,对这位兰陵萧家出身的县令更是尊重。

  因为他们都明白这次的县令是真心为鄮县做事的,并非只是为了官途。

  当然了,萧翀的抱负是他自己的事,林婉婉现在就想着带领林家庄及周围的村庄发家致富、脱贫奔小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