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妩媚的人生 第510章: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用意何在

《妩媚的人生》第510章: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用意何在

作者:艾月A 字数:4231 书籍:妩媚的人生

  正文: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是《红楼梦》这本书一段非常经典,又非常精彩的故事。最初,我看了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这段故事,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个想法:凤姐无意于贾瑞,完全可以婉言拒绝;也可以声严厉色地训斥;甚至还可以找几个人用棍棒揍他,让贾瑞早早的绝了“奢望”。要那样的话,贾瑞本来是可以好好活下去的。可实际情况是,凤姐偏偏设了那样的一个局,渐渐把贾瑞给搞死了。作者这样编排,用意何在?好奇心促使我反复把这段故事读了几遍,终于悟出了下面这些道理。

  这个相思局,大致分五个阶段。我们分别看看。

  第一阶段。

  凤姐看望生病的秦可卿之后,路过会芳园,突然遇到了贾瑞。

  没说几句话,贾瑞就两次在话里有意提到与凤姐“有缘”。并“拿眼睛不住的观看凤姐”。

  凤姐从贾瑞的言行举止,看出他想勾引自己,心里很生气,但仍然“假笑”着夸他“聪明和气”,要告辞离开。贾瑞就说“……要到嫂子家去请安,又怕嫂子年轻,不肯轻易见人。”

  “凤姐又假笑道:‘一家骨肉,说什么年轻不年轻的话。”随即,又催他“快去入席”,以免被“拿住”。

  贾瑞误以为凤姐领会了他的心意,并有意于他,喜不自禁的走了。

  之后,贾瑞去过荣府几次,王熙凤都不在,没有遇到。

  有关这一段,看过许多人的分析,都说凤姐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声严厉色地训斥;把贾瑞勾引她的心思掐灭在萌芽状态。并说,这时凤姐不仅没有那么做,分明还故意引诱贾瑞,让贾瑞心存了奢望,导致了后边事情的发生。

  这些说法,貌似有一点道理;但很难让我认同,因为我阅读后的心里感觉并非如此。

  我觉得,要认识小说里人物的行为处事,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个是人物的人性特点,即本性;

  一个是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

  一个是作者的编排意图。

  三者缺一,都不能说清楚。

  先说凤姐在这部分的表现,我觉得并没有显现出“毒设相思局”的那一个“毒”字。而更像一个长辈,一个过来人那样,一直在婉言拒绝贾瑞的勾引。

  凤姐长的美,第三回一出场时,作者是这样介绍的:“……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丽人……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这样的美人,不论哪个男人突然看到,都会被惊艳的。进而对她想入非非 也是人之常情。贾瑞自然也如此。

  一般人想归想,但大多碍于情理,不会直接表露出来,也不会因产生“非分之想”,过于“奢望”,而把所想付诸行动。

  偏偏贾瑞是个奇葩,明知凤姐是嫂子,属长辈,却不顾人伦,故意用言词勾引,举止上亵渎。

  在贾瑞离去时,作者这样来写凤姐面对贾瑞不端言行后的想法:“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由这“禽兽”二字,可见凤姐对贾瑞这种不顾人伦的家伙是多么憎恶!正是如此,她才想“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从这段心里,我们可以窥见,凤姐在感情上,是个洁身自好的女人。对乱了伦理的行为,既憎恶,又不耻。这应该是她人性上的闪光点。尽管她在书里做了许多坏事,但我们不能因此抹杀她这个优点。众观全书,我们可以知道,在感情问题上,凤姐是干净的。

  但凤姐毕竟是个坏人,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她在面对自己憎恶的事情时,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就异于常人。

  首先,生活的历练,让凤姐具有了喜怒不不形于色的本领。有关这一点,书中第三回,凤姐一出场时,作者就这样交代“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那时,我们刚认识她,还不知道这话的真正意思。现在,我们再看她面对贾瑞调戏时的表现,明明心里恨的牙痒痒,连弄死对方的心都有了,但还是粉面含春的跟贾瑞说笑。这时,作者连用了两个“假笑”,以此来说明凤姐不同常人的心机。所以,凤姐这样跟贾瑞说话,是她本性使然。

  另外,这一段里,贾瑞言行举上虽然显露出了想勾引凤姐的意思,但他毕竟听说过凤姐不是一般人,所以在言行上都不直接,都是迷迷糊糊的试探。凤姐是看出了他的贼心,但也不好直接挑明,让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何况,凤姐作为荣府的财政部长,每天出来进去,身边都跟着一大群人呢。此时,凤姐周围就有“跟来的婆子媳妇们,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

  大家想想,有这么一大群人在现场看着,听着呢,贾瑞竟然狗胆包天,公然用言行调弄她。

  她若哪句话说的不妥当了,立刻便会传的到处都是,她的名声,是她的最爱!她怎么肯轻易失去了呢!所以,她肯定不能把事情挑明了说!言语上还不能带出厌恶。只能客客气气的应对,尽量用玩笑的方式,化解当时的尴尬。也就是说,她明知道嘴里吃进去了一只恶心的苍蝇,但仍然还得笑眯眯的把它咽下去。

  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应变力!

  综合以上可知,凤姐只是疲于应付,并无设局的意思。

  至于那句“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不过是,应付过去后,凤姐心里气不过的一句怨言。

  不信,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阶段。

  一天,凤姐正与平儿说贾瑞勾引她的事。

  人报“瑞大爷来了”。

  凤姐即命“请进来”。贾瑞听见“请”,心中暗喜。见了凤姐,满面陪笑 连连问好。

  凤姐“假意殷勤让坐让茶”。

  当时,凤姐身着“家常衣服” “风骚”外溢。贾瑞看了“越发酥倒” ,难以自持。

  当听到风姐说:“男人家见一个爱一个。”

  贾瑞即刻表白:“我就不是这样人。”

  于是,凤姐就恭维他:“象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十个里也挑不出一个来!”

  喜得贾瑞“抓耳挠腮” ,之后又说,他可以“天天过来替嫂子解解闷儿”。

  王熙凤就说:“你哄我呢!你那里肯往我这里来?”

  贾瑞说:“我在嫂子面前,若有一句谎话,天打雷劈!……我怎么不来?-死了也情愿。”说着,便急不可耐,凑上前去……

  凤姐立刻软声悄语:“放尊重些,别叫丫头们看见了。”

  这话,让贾瑞“如听纶音佛语一般”?

  然后,凤姐就约他晚上在西边穿堂儿等她。

  贾瑞“喜之不尽”,“心内以为得手”。晚上,如约而至。

  结果,在那“朔风凛凛 侵肌裂骨”的数九寒天里吃了一夜的“过堂风” “几乎冻死”。

  而且,还被那“素日教训最严”的祖父,“发狠按倒打了三四十板”。罚他“饿着肚子,跪在风地里念文章:其苦万状”。

  这一段,很明显,是凤姐面对贾瑞的步步紧逼,不得不想方设法,让他冻了一晚,给他一点儿教训,劝他知难而退,马上悔改而己。

  哪里有“毒”?!完全是一个过来人对小字辈的一种教诲。我们不仅没有看到凤姐的毒辣,反而看到的是凤姐劝人向好的仁慈。

  不信,大家看看贾瑞回家后,他祖父是怎么教训的:“发狠按倒打了三四十板”;罚他“饿着肚子,跪在风地里念文章:其苦万状”。

  怎么样?凤姐与之相比较,是不是仁慈的很!

  说白了,凤姐只不过是对贾瑞“爽约”了一次而己!“毒”从何来?

  不信,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第三阶段。

  然而,这次苦头之后,贾瑞依旧“邪心未改”。依然找机会接近凤姐。

  当再“得了空儿”找到凤姐时,凤姐知道自己仍然没有把他甩脱!他仍然没有悔悟,就想再给他点儿教训。自然的,这一次,肯定得比上次严厉才行。

  所以,在抱怨他“失信”之后 又约他:“今日晚上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儿里头那间空屋子里等我。”

  贾瑞毕竟吃过一堑 长了点“智”,惴惴地表示了怀疑:“果真么?”

  凤姐说:“你不信就别来!”

  贾瑞连连表示:“必来,必来!死也要来的!”

  结果,贾瑞不仅被臊得“无地可入” 还让贾蔷、贾蓉软硬兼施,写了一百两银的欠契。

  最后,又被弄得屎尿狼藉而归。

  经此这两番捉弄 贾瑞才如梦初醒,“方想到凤姐玩他”。

  这一次,还是看不出凤姐哪怕有一点杀心。至于这次欠下的那一百两银子,多半也是贾蓉贾蔷那两个坏小子自己的临场发挥,并非凤姐的主意。

  第四阶段。

  贾瑞“偷鸡”不成反蚀米。

  外有贾蓉、贾蔷逼“债”,内有祖父家法甚严,“日间工课又紧”;他又是“二十来岁的人,尚未娶亲,想着凤姐不得到手,自不免有些‘指头儿告了消乏’”;更兼“两三回冻恼奔波”。

  “因此三五下里夹攻,不觉就得了一病,一一心内发膨胀,口内无滋味,脚下如绵,眼中似醋,黑夜作烧,白日常倦,下溺遗精,嗽痰带血,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家里不遗余力地给他服了“几十斤”补药, “也不见个动静”。

  [因后来吃“独参汤”,代儒如何有这力量,只得往荣府来寻。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凤姐回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凤姐听了,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然后回王夫人,只说:“都寻了来,共凑了有二两送去。”]

  从这一段,我们倒是看到了凤姐落井下石的一幕:“只得将些渣末凑了几钱”送去。

  有人据此断言,正是凤姐不肯给这二两好参,才使贾瑞不得活。

  对这种说法,我不认同。

  其一,书中写的明白,家里确实没了!并不是凤姐有而不给。

  其二,王夫人让凤姐去借,或者说找。凤姐不愿意。只把家里仅有的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

  如果你是凤姐,三番五次被贾瑞羞辱,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心热扑扑的帮他去求人吗?将心比心,我觉得凤姐做的,也是常情。够不上用那个“毒”字。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看了凤姐的表现,我们可以说,凤姐心胸不够大度,大气;做不到,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却不可以说她心肠歹毒。

  凡有点儿常识的人都能想明白,对贾瑞那样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来说,别说二两,就算凤姐给他二斤好参,也断然救不了他的命。

  所以,要了贾瑞命的,不是凤姐,或者说,主要不是凤姐。因为,毕竟,凤姐对他的惩罚行为,是让他致病的一个原因。除此以为,还有贾蓉、贾蔷的债务,祖父的家法,还有日间的工课,还有他对凤姐的单相思等等。

  到此,事情本来也就结束了,苟延残喘的贾瑞再挨几日,也就死了。

  第五阶段。

  可是,作者却又最后加了一个情节,让跛足道人送来了“风月宝鉴”。让绝望中的贾瑞跟他的家人,看到了绝处逢生的希望。

  道人说的明白,每日只照背面,只三天便好了。并千叮万嘱,不能照正面。

  面对如此泾渭分明的生死抉择,贾瑞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死!专照正面,不照背面。最后,被镜中的凤姐折腾得精疲力竭,鸣呼哀哉了!

  这一段,虽然仍有凤姐出现,但凤姐自己是毫不知情的!完全是跛足道人故弄玄虚下,贾瑞自己的臆想。

  作者写这最后一段,究竟何意?

  我觉得,这一段,是作者担心读者误读前面的情节,在这里进行一个专门的注解。

  细心的读者肯定还记着,《红楼梦》第一回,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中提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

  很明显,作者对风月小说的社会危害性,是深恶痛绝的。

  另外,在《红楼梦》名字变迁中又提到:“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一本书的名字,是对全书主题的一个概括。作者把书名叫做《风月宝鉴》,联系到“风月宝鉴”是一面正面照美女,背面照骷髅的镜子。就足以说明,作者是想把《红楼梦》这本书,作为一面警示读者的镜子。告诉读者,凤姐就是风月小说,贾瑞就是读风月小说的读者,长期阅读,就会深陷其中,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生命,最后到死,学业荒费,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只有把“毒设相思局”里的凤姐,理解成毒害人的风月小说,我们才能理解,这个“毒”字的真正含义。

  在这个故事里,凤姐表现的不仅一点不毒,还很温柔多情。

  我们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就没法解释,作者在回目上用的那个“毒”字,与故事情节里凤姐表现中无“毒”的矛盾。

  所以,我觉得,作者写这段凤姐与贾瑞的风月故事,有三重意思。

  其一,作者用风月故事的情节(即一次偶遇,就爱的死去活来,彼此心依,传递信物,私定终身,最后终成为一对,如鱼得水),造一个与之相反的结果,来讽刺风月故事的脱离现实。看第一回,甄士隐的“白日梦”里是这样说的:“……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也是印证。

  其二,回应前文,一方面,表现凤姐的心机和手段,即“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另一方面,与秦可卿突然生病相映衬,揭示秦可卿的病因,即乱了伦理,并预示了她的死。

  其三,作者把凤姐喑喻为风月小说,看上去美,见了就爱不失手,迷的死去活来。看凤姐一路作“假”,柔情似水的表现,便是。最后让读者坠入温柔乡里,不知不觉,中毒身亡。从这个角度说,风月小说就是一个带毒的相思局。所以,回目上的“毒”,便是用凤姐的风骚美,喑喻风月小说的毒,而不是凤姐本性的毒辣。

  真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本篇完,请接着看下一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