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抗清覆明 第六十四章:恐惧的夜

《抗清覆明》第六十四章:恐惧的夜

作者:云峤北 字数:1899 书籍:抗清覆明

  明远寻访毕升之际也没想到, 此时距毕升已过世已有近二十年。连他的长孙毕文显,也已经是一个四十多岁,自称“老汉”的人了。

  按毕文显所说, 毕升原是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人, 少小离家,学得一手雕版制版的手艺, 是乡里有名的能工巧匠。但他生平一向背井离乡,在外漂泊,只有过世之后才由子孙扶柩回乡, 叶落归根,归葬故土。

  毕文显介绍毕升的时候, 一直盯着明远,话里话外显得犹犹豫豫的, 似乎觉得明远实在不像个手艺人。

  “先祖父有一遗愿, 想要将他的制版之术传给后人。”

  毕文显冲明远拱起双手,询问道:“敢问小郎君,可是为了先祖父的制版之术而来?”

  明远反问:“可是活字制版之术?”

  听见“活字”二字, 毕文显陡然睁大双眼, 脸上泛出喜色。

  明远又问:“令祖是如何制版的?”

  毕文显喜色顿去, 嗫嚅着道:“我……我也不知道……”

  原来, 毕升在晚年时自创了一种新的“制版术”, 但是这种技术成熟后不久, 毕升便在杭州过世,过世之时, 只有长子毕嘉陪伴在身边。毕氏四子后来齐聚杭州, 扶柩回乡。

  毕嘉不是制版工匠, 对于毕升身后留下的制版术没有半点了解。

  因此毕家的子孙, 也并不知道先祖的“制版之术”究竟是什么。

  “难道……令祖没有师兄弟,没有同在刻印坊里供职的同僚吗?”明远问毕文显。

  毕文显摇摇头,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与祖父共事的同行们……说祖父的制版之术太过繁琐……”

  明远顿时皱起眉头:怎么会?

  不过这说辞,倒是和他在长安城中与工匠们交流,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一样的。

  “活字”印刷术,复杂在于前期投入,必须先制出若干常用字的“活字”,才谈得上能够“活字”排版。在这番工夫花费出去之前,活字印刷术肯定没有木雕版那般“立竿见影”,马上就能上手印刷。

  试想,汉字至少有两千常用字,很多字会重复出现,至少要准备两枚以上。这种庞大的“前期投入”,恐怕阻拦了活字印刷术推广的脚步。

  明远又想:不过,毕升应当是留下了一套用于制版的“泥活字”才对啊?

  他马上自己想明白了:那是用陶泥烧制的“泥活字”,既不是铜制,也不是铅字,自然容易损坏。毕升过世,这套活字无人再维护补充,毕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自然就进入了一个“停滞期”,暂时无人再用了。

  他想了想,问毕文显:“你是听说我在寻访令祖,所以找到汴京城中来的吗?”

  毕文显点着头道:“是,老汉听家父说起过,祖父过世之前曾经留下话,说是有一位天纵才智的小郎君,对祖父首创的这制版术知之甚详,只可惜去了汴京。将来那位小郎君一定会来寻访,因此嘱咐我等后人把祖父当年留下的器具保存好。”

  “因此老汉听说了明小郎君之事,家中便凑了些路费,遣老汉上京来了。”

  明远听着忍俊不禁:“令祖父认得的小郎君……应该不是我吧?”

  毕文显挠挠头:“确……确实……”

  毕升过世已有二十年,他认识的年轻人,现在肯定已经不年轻了。

  毕文显继续说:“那……那位小郎君似乎姓沈……”

  明远:姓沈的杭州人?

  他一时想不出是谁,但一抬头见毕文显,便见这老实巴交的乡里汉子双手都十分局促地攥着袖口,露出十二分的紧张。

  这名需要全家凑钱,才能从淮南路上京的乡里汉子,穿着一身短褐,头上戴着浑裹,肘部和袖口都钉着补丁,但不明显。

  明远想了想,已经大概猜到毕文显上京的用意,问:“毕家老丈,我能见见令祖留下的物品吗?”

  毕文显显然就是在等这句话,闻言竟轻轻地吁了一口气,连忙说东西搁在门房。

  转眼间,毕文显带来的东西便从明家的门房送到了客厅里。

  明远好奇地望着眼前:“这难道是车轮吗?”

  他面前摆着两个圆形的轮子,直径总有四尺多。轮子上还有轮辐。明远一时竟想不出这究竟是什么。

  毕文显也是一脸的惭愧:“虽是先人所留,如今却已无人知晓这器具该如何使用。”

  眼看着明远在一对轮子跟前走来走去地观察,毕文显布满皱纹的额头上顿时渗出汗水。

  明远一时看不出轮子的用途,也不灰心,还把史尚和老万等人都叫了进来,大家一起参详。

  然而众口一词,人人都认为这是轮子。

  毕文显悄声问门房老万:“一对轮子在汴京值得几个钱?”

  老万挠了挠头:“几百文顶天了,肯定不到一贯钱唉。”

  史尚表示同意。毕文显脸上再现尴尬:他毕家人难道真的把一对普通轮子当成是传家宝,守了二十年?

  明远却一语不发,而是在那对轮子跟前蹲下,仔仔细细观察,时不时从袖口掏出帕子,将轮辐上的灰尘掸一掸,擦一擦。

  “我知道了。”

  明远突然站起来说。

  “老万,史尚,大家一起过来,我们将这‘轮子’放平,抬到这边桌上来。”

  明远一声号令,大家七手八脚地一起动手,将这件毕升的遗物平放在明远会客厅正中一张桌子的桌面上。

  明远将那轮子边缘混着灰尘的油墨仔细擦了擦,那木制圆盘上面刻着的一个字渐渐显露——是一个先后的“先”字。

  这屋子里,毕文显、史尚都是识字的,但都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明远却知道:“‘一先’,这是‘广韵’。”

  他向毕文显伸出手:“老丈可有先祖留下的活字。”

  明远猜想着毕文显既然是毕升后人,而且能拿出这件毕升留下的工具,无论如何都该有一两件毕升当时发明的“泥活字”。

  果然,毕文显赶紧伸手去衣内,同时说:“有!”

  他掏出两枚小指大小,像是印章一样的物事,递到明远手中。

  明远看了看,是两枚阳刻的活字,一个是“湖”字,另一个是繁体的“陈”字。两个字质地非金非铁,但是轻轻叩击能够发出清脆的声音。明远晓得这就是毕升留下的泥活字无疑了。

  明远一伸手,将这两枚小小的活字托在手心中,捧至那扇巨大的木制圆盘旁,一伸手,将两枚活字放进了“轮辐”上预留的凹槽里。

  那凹槽里是一枚又一枚槽眼,活字放进去之后严丝合缝,稳稳地立着,活字上方精心雕刻而成的阴刻文字显露于最上方。

  “呀!”

  “哦!”

  人们一齐发出“原来是这样”的声音。

  明远则指着两只“轮子”说:“这应当就是毕升公当年存放活字的木架。木架旁标注着广韵,活字就按韵排列,用时的时候排版的人随时可以按韵将要用的活字转至身边,随用随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就能排出一版……”

  这就是毕升创造出来的“活字大转盘”,适用于储存活字,便于使用者查找。

  大厅中,史尚是扎扎实实了解过一回刻印之术的人,而毕文显家学渊源,多少都对刻印之术有点了解。因此这两人算是听明白了明远的意思。

  而史尚看向明远的表情最为激动,他差点儿就向明远拱手,说:我不是什么“百事通”,您才是“百事通”。连这都能想出来?!

  毕文显也连声赞叹:“明小郎君当真是天纵聪明,否则仅凭我等,根本不懂先祖父留下的机巧,实在是辱没了他老人家。”

  明远却叹息一声,没能再说下去。

  只要想一想,二十年一过,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就几乎消失于业界。这实在是可惜可叹。

  可惜的是毕升过世得太早,如果他在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能再多活几年,由他亲自主持推广,活字印刷术势必已能发扬光大。

  明远抬头看向毕文显:“毕家老丈如今可知我寻访先祖的用意了?”

  毕文显面上一派心悦诚服的样子:“明小郎君若是能将先祖首创的这制版术发扬光大,让我等不至于辱没先人……我毕家甘愿将这几件祖宗遗物赠与明小郎君。”

  这回轮到明远吃惊了。

  他睁大了眼睛,微张着嘴,却不知道该所什么。

  他在毕文显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就认定了毕家后人此来,是想要将毕升留下的物品卖个好价钱。

  在这个商业思维占据主导的时空里,明远早已习惯将考虑一切事物的出发点设为“钱”,会先入为主,认为世人都以利为先。

  明远甚至已经向他的系统1127咨询了能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这两件物品。

  1127那边的回答是:对方能够接受的价格,怎么贵都不为过。

  明远想想也是。

  这可是活字印刷术啊!这是对眼下雕版、拓印等等印刷方式颠覆性的变革,知识从被一方独占到相互交流再到广泛传播,活字印刷术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将它誉为“文明之光”丝毫不为过。

  一件能让全世界都收益的技术,区区2000贯,那真是划算得不能再划算了。

  明远原本想问毕文显,能不能接受2000贯,让他买下这两件毕升的遗物。

  他还想过,毕文显看起来出身平凡农家,自己如果贸贸然开口2000贯,会不会一下就把对方给吓到了。

  谁知毕文显一开口,就堵住了明远的话:他甘愿分文不取,把东西送给明远。

  毕家的后人,能够接受的价格,是免费赠送!

  这种淳朴的心思与表达,直接打破了明远的三观。

  明远想想也挺气:那1127真是诡计多端,猜到毕文显不可能接受明远出的高价,却告诉他“怎么贵都不为过”?

  “毕家老丈,蕲州乡里乡情如何,家中可好。您到汴京来此一趟,光是路费就不少了吧!”

  明远无论如何都有所表示。

  谁知那毕文显却像是就此放下了一个包袱似的,满脸是笑,眼角细细的皱纹堆起,仿佛一朵花。

  “今日见了明小郎君,老汉一家人的心愿其实便了了。”

  “蕲州乡里,日子便那般过,近两年遭过一次水灾,但是州里开了常平仓赈济,算是过来了。明小郎君千万别太往心里去。真的,老汉现在浑身舒坦,只想即刻回家,去先祖父坟前好好祭拜一番,令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不再笑话我们这些不肖子孙……”

  明远想了想,便叫人先收拾了客房。如今天色已晚,毕文显无论如何都得留下来住一宿,好好招待食宿再说。

  然后他又找史尚商量了两句,才斟酌了语言,面对毕文显:“毕家老丈,说实在的,您将这两件毕升公的旧物相赠,我获益太多,无论如何不能让您这样空手而归。”

  毕文显又要推辞,明远抢在他开口说话之前拦住了:“因此,小可想要在蕲州乡里,为毕家购置二顷祭田。日后可以凭借这祭田的出产供奉先毕升公,年年祭祀,绵延不绝。”

  在此之前,史尚已经出门。这位汴京“百事通”已经出发去寻淮南路在京中的商会去了。明远赠予毕文显购置田地的钱,将托商会里的蕲州人带回蕲州,以毕家的名义购置祭田。

  这并非是明远信不过毕文显,而是明远考虑到毕文显只是毕升的长孙。如果仅仅由毕文显自己带话回去,恐怕毕家家中会起纠纷。如果由商会出面,那就没问题了。

  当然,明远也会赠给毕文显一笔旅费,不管他要不要。

  听闻明远将这一桩桩一件件想得如此周到,毕文显笑得欢喜,却忍不住伸手去拭泪。只是这并非是为了自己的境遇而感动,而是感慨祖父毕升的一番心血,如今终于有人认可,有人能继承……

  *

  到了晚间,明远招待过毕文显用饭,正独自在客厅里研究那两枚“活字大转盘”,忽见种建中迈着大步从外面走进来了。

  种建中头发湿漉漉的,身上也多了一股公共浴室里用来洗浴的草药气息。

  明远很惊讶:种师兄竟然主动跑去“香水行”了?

  谁知还没等他开口相询,种建中已经盯着厅堂里两件巨大的木制品,问:“小远,你是不是又花钱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