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故楚忆歌 第一卷 寻觅千年 第七十一章 锋芒初显

《故楚忆歌》第一卷 寻觅千年 第七十一章 锋芒初显

作者:故楚忆歌 字数:1925 书籍:故楚忆歌

  讲学先生提的种种思想,屈原都能在先生的询问中对答如流,而且见解非凡,除此之外还指出了先生提出思想学术的问题点。

  不愧当这个文学侍郎,可以担任助教级别的了。

  只可惜屈原出来还是很虚心求教,待人毕恭恭敬,更是愿意虚心听着讲学先生们的道理。

  但其实愼到早就和这些先生讲过了,屈原作为提选的文学侍郎,要把他当讲学先生培养,在强化他的学术思想。现在和太子一同听课也知道为了让他适应,在他知晓讲学先生讲学的方法,不出两年定要跟随他一起讲学。

  进入讲室的愼到缓缓落座,旁人顺势摆放好笔墨,案上放了一些书籍。而学子们坐在下面,桌子上也备着笔墨空白竹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等候着愼到的发言。

  愼子捻了捻胡须,抑扬顿挫的讲解着自己所著书籍。

  “循自然,顺民情”讲学第一句直接开门见山,避免学子疑惑。

  不等众人对这六个字展开讨论,他就继续讲解细节,愼到讲解道“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这句谁能来解释解释”

  见讲室安静,众人不语,他又继续将这句话给各学子解释出来:“天道因为遵循自然规律的缘故,就非常广大,如果人为的加以改变,就会缩小。什么是因循?因循就是要遵循自然运转的规律,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也是最符合人性的,也必定符合民情。”

  “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

  愼到继续提问,眼睛环视坐下学子。

  随后屈原开口解释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都乐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外力强制干涉他们,让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且被迫为他人服务,那么这个社会注定不能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愼到感到满意,点头以示赞许:“不错,先贤正是认识到这个规律,他们才会在使用人才的时候加以区分,给个体以充分的尊重,而不是让他人强制性地接受自己的安排。

  愼到补充了屈原的解释继续往后讲:“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禄不厚者,不与入难。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说完后愼到故作停顿等着有人主动解答。

  陈相悠悠开口:“如果人人都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不要求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天下的人也就都能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了,这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必定是符合民情民意的一种最好安排。”

  愼到很满意,拈了一把胡须,点头呵呵笑着,对陈相说道:“很好,看来你已经理解了”

  屈原随后升华了愼到的思想,也开口解释到:“所以用人应该遵循规律。人能够“自为”,而非“用之为我”,其实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下,人的才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做事情时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因为这个事情他自己本来就非常喜欢。如果人人都能够这样,那么还会问什么发愁呢,还会担心有人在其位不谋其事吗”

  在各自的争辩中,时间过的真是快。

  而屈原如此表现更是激发了熊槐好奇心,他还是见识到了屈原的博学强识。

  愼到很快的讲解完了第一篇章,留众学子继续讨论,而自己离开了讲室。

  随后有管事的过来,示意大家安静片刻听他说。

  等众人安静下来之后。管事高声说道:“诸位稍安勿躁,各自先休息一炷香时间,先生很快回来,请等会,稍候的内容更是愼子的经典言论”

  讲室还是一片热闹人声鼎沸,不知不觉过的快有一刻时辰了,这时愼到抱着几卷书进来了。

  在众人的期待中原本吵闹的讲室突然间变得安静了。

  愼到清了清喉咙开口道:“诸位久等了,我们继续”

  愼到呡了一口茶水,拈须看着手中的竹简,错落有致的话语倾泻而出:“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

  念完之后愼到想先听听学子的想法,故而不去直接解释句中含义。

  愼到环视一圈:“这句谁能来解释一下?”

  屈原举牌子,得到愼到许可后,屈原开始为大家讲解含义,他先是解释了最基本的意义:“民众混杂居处在一起,各人做各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专长各不相同,这是民众的实际情况。人君高高在上,对下面各有专长的人材都能兼容并蓄。”

  得到愼到的肯定后屈原不再紧张,缓和了面上表情。

  愼到继续讲解后续内容:“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

  不等众人开口,愼到话音刚落陈相举牌回答:“虽然民众的专长各不相同,但都能为君主所利用。所以,通达的君主把民众的各种专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资助,尽力包容他们,精心培养他们,对他们不随便加以取舍。”

  “好,好——”愼到满意的点头。

  屈原想的更全更远,而且屈原提前读过愼到所著《民杂》,所以此番屈原解释的很符合愼到的要求,说出来先生的话。

  屈原举牌,愼到耐心的听他做答,脑袋微斜,一脸满意的看着屈原,等着他的作答。

  屈原也不负期望,说道:“所以,通达的君主把民众的各种专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资助,尽力包容他们,精心培养他们,对他们不随便加以取舍。因此,君主不在一个方面寻求人材,所以君主的要求没有得不到满足的。君主对臣下不故意挑剔,所以各种人材就充足。君主不挑剔臣下,臣下就比较容易做事。臣下容易做事,国家的各种人材就没有不被包容的。君主能包容各种各样的人材,处在下面的人就自然增多。处在下面的人越多,君主的威望就越高。”

  (此处《民杂》篇就不再细说)

  (慎子一书,司马迁么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班固汉书艺文志着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由此可见,《慎子》的失传情况相当严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