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早安傲娇BOSS 第069章 虽败犹荣

《早安傲娇BOSS》第069章 虽败犹荣

作者:喵总吃炸鸡 字数:879 书籍:早安傲娇BOSS

  高原之上,星辰近的像是能伸手摘到。

  姜沃披大氅出门,仰头望星。

  因使团有上千人的军伍随行,自然不能驻扎在吐蕃都城逻些,而是在城外一十里安营扎寨。

  已定于明日再入城,去见吐蕃新赞普。当然,明日主角不是幼童年纪的新赞普,而是吐蕃大相禄东赞。

  姜沃才信步走了一会儿,便遇到了亲巡营地后的薛仁贵。

  “太史令出来观星?”

  说到玄学薛仁贵似乎立刻就精神了。

  姜沃笑道:“薛将军好些了?”

  薛仁贵点头:“果如太史令所说,等翻过‘大头痛山’就好多了。如今又修整了两日,已然无事了。”

  到高原地界后,薛仁贵也有些高原反应,好在比较轻,就是有些头疼兼萎靡不振。因精神萎靡,译语人翻译的吐蕃山名都很类似,他根本记不住,直接管几座高山叫头痛山。

  “今日营中出现高反的兵士少多了吧。”

  “是,较之赶路时,已然少了一多半。”薛仁贵报了数值,姜沃直接在脑海中点开系统,将这些一手资料做成表格保存起来。

  进入高原后,每一日姜沃都在记大约的海拔、士兵高反的人数、轻重程度。

  凡有手指和嘴唇青紫呼吸困难,已经不只是头疼胸闷的士兵,则令其返回低海拔处——有的人天生就是适应不了高原的体质。

  “保暖、保持体力、勿染风寒……”姜沃与薛仁贵讨论着能够尽量避免高反的要点,以及士兵对高反的适应性。

  已经恢复了精神的薛仁贵点头道:“诚如太史令所说,最要紧的是——这不是之前以为的瘴气毒气,令士兵们都听之生畏,生怕一旦吸入哪怕不死也总有损伤。”

  “既然知道这是人到了高山的反应,能够有法子缓解,甚至许多人在这里待久了也能渐渐适应。那就大不相同了!”起码心理上好过多了,不至于一难受就先把自己吓得要命。

  薛仁贵想起今日吐蕃朝臣阻拦吊祭的那一幕,以及一路所见,不由深皱眉:“吐蕃如此国俗民风,我从前实不知。如今见其尚武尚勇至此,不免担忧将来吐蕃为朝廷大患。”

  薛仁贵回望星光下的巍峨雪山,头顶似乎近在咫尺的星空。

  “偏生吐蕃又占尽地利——他们自己也深知此利。”

  “吐蕃人有句俗语:汉人永远越不过乌海。”

  姜沃也想起吐蕃朝臣之言,说与薛仁贵听:“是,有此地利,吐蕃觉得大唐是很难威胁到他们的——今吐蕃独在,非汉不贪我之土地,而在于风土疫疠。汉纵有谋夫猛将,亦不能为蕃患矣。”[1]

  薛仁贵的高原反应消失后,连着那种激烈性子也回来了。当年他在高句丽之战中,敢单人勇猛冲锋,猛到一凤皇帝都特意把他找出来嘉许,自是猛将。此时听吐蕃这话,不能心服:“如今既知缘故,这疫疠瘴气可不是他们的护身符了!”

  “既然在高原之地缓行许多兵士能渐渐适应,那便可在边境高地,专练其兵,以备西域之战,遏吐蕃之野心。”

  姜沃看着眼前的薛仁贵,这位大唐名将,一生惨败便在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唐军十万全军覆灭。

  自然,一场战败,并不会只有高原反应这一种地缘因素,薛仁贵之败,还有猪队友运辎重不到的人祸。

  而这一回,大唐当再无大非川之败。不,若是准备的早,应当能再无大非川之战。

  *

  与薛将军聊了良久的高反与军备,姜沃也并没有回到自己营帐,而是去了崔朝处。

  崔朝正在整理这一路行来,所记录的吐蕃诸事。

  见她进门就起身迎上来道:“你还没睡?”

  姜沃拉了他回去坐下:“你继续写就行,我只是有些事情要想——看着你感觉脑子转的效率高一点。”

  崔朝莞尔,当真回去坐下来,依旧去整理自己所记。

  姜沃就托腮看着他,想明日见禄东赞之事。

  面对大唐要迎公主回国的诏书,这位吐蕃权臣会有什么反应呢?

  只怕不情愿。

  **

  姜沃上一回见到禄东赞,还是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上。

  此时见到他真人,便颇有种画中人跳出来的不真实感。

  比起祭堂里的吐蕃朝臣,禄东赞才显出一国之相的水准。让姜沃不由想起与禄东赞打交道最多的江夏王,曾道禄东赞此人‘性情明毅,又雅有节制’。

  是有野心也能控制野心的人。

  正如此刻,因先赞普松赞干布刚过世,禄东赞忙于扶立幼主把持局面,对于大唐使节便十分客气。

  甚至就昨日祭堂事连声称歉,道实没想到,大唐派来的会是一位女使节,连称前去接引的朝臣实在失礼,还好未耽误唐使吊祭。

  禄东赞曾代表吐蕃出使大唐,汉语说的便颇为纯熟,完全不需要译语人就能与姜沃等人交流,甚至有时还能引经据典。

  言谈间态度也甚佳,丝毫看不出几年后会有什么反心。

  而在姜沃提出要迎公主回大唐时,禄东赞则如她所料,没有一口应下来。

  当年吐蕃折腾了一番松州之战,才向大唐要来的公主,哪怕赞普病逝,也依旧想留下公主。

  他显然也早有准备,从容道:“自先王向先帝求娶大唐公主后,吐蕃深慕华风,曾派使团往大唐去学《诗》《书》。到了长安城后,才发现上国何止诗书华服令人心慕,更有礼仪。”

  “我颇知中原礼法——丈夫过世,其妻需三年行服。”

  “如今我先王才过世不足年。既如此,不如等公主在吐蕃行服三年后,再派使节将公主送回如何?”

  姜沃昨夜已想过许多禄东赞可能会有的回应。

  ‘拖’字决自然想到过。

  但禄东赞突然用起了大唐礼法来拖,倒是让姜沃耳目一新,颇有种‘拿魔法打败魔法’的感觉。

  她端正而坐,肃然道:“大相既知大唐礼法,何不知天地君亲师,君于亲前。”

  “方才大相提起先帝,倒也令我想到一件旧事。”

  “当年先帝亲征高句丽后,先赞普曾送上一只金鹅为贺。并上书道:‘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2]

  禄东赞笑容微敛,他当然记得,当时这封书还是他代先赞普拟的。

  这女官此时提起这事来,无非是提醒他——

  吐蕃王对大唐是称臣的!

  这还不算完,又听这女使节不紧不慢道:“待当今登基,又擢先赞普西海郡王,先赞普亦受此封,可见君臣和睦。”

  姜沃拿出吊祭的感伤来叹道:“可惜先赞普天不假年,吐蕃失一明主,陛下失一贤王重臣。”

  “如今新王已继位,大相佐之,不知大相肯承先赞普之言否?”

  禄东赞:……

  先王刚去,他扶立幼主,这会子怎么能说出不承继先主之言的话来!

  何况,眼前这位大唐使节的话,让他想起了他亲眼见过、亲耳听着的大唐。

  贞观十五年,他自大唐回来,那之后耳朵里就没停下大唐征服四夷的事迹,真可谓是‘弗率者皆犁其庭而后已’。

  他正在沉思,就听沉静的女声并不等他太久,直接继续道:“若大相肯依先赞普之意,还请亦按臣子礼,接天子诏书。”

  禄东赞抬头,对上一张带着无可挑剔浅笑的面容。

  而在她身后,还有其余唐使,有银甲肃立的将军,有护送使团的精兵……和那个大唐!

  *

  “臣接旨。”

  姜沃看着以臣子礼接旨的禄东赞,心中并没有什么喜悦,只有警惕和沉重。

  她想起了自己在系统中看到的文字——

  毕竟在曾经的历史上,此时的禄东赞也是对大唐俯首称臣的。但就在三十一年后,在文成公主薨逝的那一年,大唐再派出使节去吊祭文成公主,使臣别说没得到什么礼遇,反而便被禄东赞的儿子,彼时的大相钦陵,以武力兵刃逼迫着行跪拜礼!

  大唐使节宁死不从,钦陵便真的关了大唐的使节十年,然后将尸体送还了大唐。[3]

  姜沃看着眼前接旨的禄东赞,想起他方才的怀柔态度,想以‘礼法’留下公主的委婉。

  看,能保住‘和平交流礼法’的前提,从不是女子的裙摆。

  而是太宗皇帝战无不胜的刀锋。

  文成公主若知自己过世后,故国来吊祭她的使节竟受此辱且最终命丧吐蕃,不知是否会后悔这三十一载。

  然而,或许从头到尾,她只是没得选择罢了。

  **

  临行日。

  文成走出祭堂,登上马车,回望一片深深浅浅的黑色。

  “我已经在这个祭堂住了数月了。”自松赞干布过世,她就直接被‘护送’到了这里。

  之后这吐蕃谁继位,谁主政,都不会有人告诉她这个先王遗孀。还是她自己留心去打听才知道,禄东赞把持了国事。

  她原以为,她的余生,就像是一件光鲜的祭品。

  唯一被需要之处,就是被摆在这里,或许也会受人跪拜,受人供奉。

  但终究是一件祭品,一面牌位。

  可现在,她要走了。

  她再也不会回到这样一片黑色中来。

  *

  “你闭上眼睛,别让脏水进了眼睛。”

  有声音打断了文成公主的回望和思绪。

  姜沃坐在她旁边笑道:“咱们不看了——这有什么好看的。咱们的长安城才好看呢!你之前也没在京中呆多久,还基本上都在九成宫里跟人学这吐蕃语了。其实没怎么看过长安城是不是?”

  文成点头。

  姜沃再次道:“闭眼。”

  文成这才看清,姜沃手里拿着沾着白色细沫的帕子:“我替你将面上这些黛粉擦掉。”

  文成闭上眼,当柔软帕子落在脸上时,又不由睁开一点眼问道:“这不是细麻布吗?”

  她方才看出这帕子不是绸缎,还以为是细麻,然而落在脸上,触感却不同,异常柔软。

  “是棉布。”

  姜沃边一点点替她擦拭脸庞,边随口与她讲起这些年自己的事儿,也没什么条理,就是散漫的说着。

  直到将文成脸上的黛粉都擦掉。

  重新露出熟悉的面容。

  这才是真的再次相见了啊,文成。

  *

  文成看着铜镜里的自己。

  此时脸上的黛粉虽然擦去了,但因这数月来每日都要重新涂黛粉,那种黑色的痕迹不免沁入肌肤,哪怕每日清洗,估计也要一段时间才能彻底褪去。

  “唉,不知道这个黑色的印子要留多久。”

  见文成对着铜镜开始叹气,姜沃反而笑了。

  比起在吐蕃祭堂时,文成那种为自己砌起一座堡垒石墙一般的坚强,倒是这个开始叹气开始担忧面上乌痕的文成,更像是活过来了。

  “没关系,等咱们到长安时,保管就好了。”

  其实也未用吐蕃到长安那样久。

  不过十数日,文成面容上的乌痕已然尽消,再不见黛面数月的痕迹。

  当使团的车队能遥遥看到长安城的时候,文成原本被齐耳剪断的发,已经及肩。

  *

  史载:

  永徽一年六月癸巳,文成公主自吐蕃还。

  帝诏百官迎于永安门。[4]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