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后的工读学校 第二十二谈:无为胜有为

《最后的工读学校》第二十二谈:无为胜有为

作者:布衣牛板筋 字数:2426 书籍:最后的工读学校

  “无为教育”是个新名词,又是一个老方法。可真要弄懂弄通还真不容易。我的一位同事,从他的孩子还在妻子肚子里的时候,就给孩子从出生到二十岁,制定了四个“五年计划”,他就是一个目标,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读到美国的哈佛去,他相信大学毕业的自己和妻子都有这个能力。孩子出生以后,他以超人的耐力和细致,开始了自己的宏伟计划。十年过去了,他的孩子果真“连蹦带跳”地冲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的“火箭班”,而且孩子表现的非常“优秀”,获得好几个省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大奖,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和这位老兄不期而遇,虽然还不到四十,但他已是华发虚皱,老态初显,然而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次家长会,老师竟毫不客气地对他的孩子和他提出了批评。

  原来几天前,他和妻子同时出差,于是细心的妻子便替孩子买了些面包、火腿肠之类的,让孩子权做一餐午饭。到了吃饭时,孩子吃完了面包和火腿肠,却对着手里的易拉罐饮料犯了愁,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竟不知道怎么开,正巧碰上了班主任。班主任说,孩子学习很优秀,却是一个高分弱能的孩子,如果这样一个连易拉罐都不会开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搞不好就可能培养了一个“废物”。

  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先生教育孩子采用了另外一种方法。“我是搞数学的,又是北大教授,可我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进行任何辅导。他后来没有考上北大附中,我不责怪他。我对他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来很低。他只要不学坏,有多少能耐就念多少书。我从不问他的分数,只看其品行,给其发展的空间。”很多年前,丁老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孩子已经在北大读硕士了。

  不少的家长都普遍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对孩子必须严加管教,给他提出一个较高的目标(其实是只看分数的目标),然后时时提醒和教育,孩子稍有懈怠便立即给予训诫,使其永不停步。即使“进两步退一步”,毕竟还能进一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方法,因为确实有不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逼迫着走向成功的,其根据是:人都有惰性,而孩子比成年人更缺少理智,更缺少经验,所以凡事不能依从孩子。但这种教育方法是很危险的。

  其一,父母确定的目标是否是基于孩子的强势智能(一种相对突出的天赋),假如不是,即使取得所谓成功,但很可能影响了孩子本可以取得的另一种更大的成功。

  其二,被父母“逼迫”走向成功的孩子,其独立人格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也存在着一种生命本能的缺陷,因为独立人格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其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片面地追求虚荣,苛刻孩子的聪颖,望子成龙,揠苗助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学习上严看死守,分工陪读,孩子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一定会产生逃避和叛逆心理。当这些压力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时,就可能会走向极端,包括离家出走误入歧途。

  其四,缺少了一种自主发展,孩子就必定缺少快乐,缺少创新精神,而这都是人的本性。

  其五,不可否认,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后天开发,但是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基于孩子个性的“土壤肥力”成长起来,忽视孩子的自主发展和喜好,把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硬塞给他,只会压抑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让一大部分家长适得其反,品尝自己酿的苦酒。

  由此看来,“逼迫”孩子成功的教育方法并不好,尤其是对那些独立性特别强的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法就更存在着一种制造“反抗心理”的危险。

  中国古代出现的“无为教育”,提倡的就是一种“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即不做违背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的事,实施因势利导,功无不成。在当代,国内外管理学领域“无为管理学”研究方兴未艾。“无为管理、是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管理。无为管理的根本在抓住人心。结合育人实际,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大有作为。

  其具体内容一般有以下几个内容:

  陶冶。创设良好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体现了无声之教。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孩子的志向,一句哲理名言能使孩子敛容深思,美丽的风景画可激起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能起到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

  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德和家长示范是最具魅力的无为教育。“育儿无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长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深刻地阐明了示范作用的重要。家长的人格魅力对孩子影响深远,家长的学识、仪表、为人处世都潜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家教中,不仅体现在平时的言传身教,更要体现在家长对人生的态度、对社会的责任、对真善美的理解,这些弦外之音最动听。

  信任。信任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其奥妙在于启发自尊。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做法是:孩子犯了错误,做一件好事,不写检讨,写思想过程。这些教育家实施的自我教育,既包含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又善于等待。有信任,才有耐心,才有期待。信任,还体现在教态上,一个期待的眼神,一种饱含深情的嗓音,一个手势,轻轻地抚摸,都能体现教育性。这些无声教育均属无为教育。

  倾听。家长与子女之间必须有交流才有教育。有的孩子与家长有隔阂,重要原因是长者不乐于倾听,不善于倾听。倾听,是教育的手段和艺术。心理学家说: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就完成了心理咨询的一半任务。倾诉、宣泄是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家长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苦恼和欢乐,这是家教的前提,有了倾听才会有指导,孩子在倾诉中会自觉地走上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的道路。

  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获取知识如此,提高觉悟也必须有真切地体验才行。因此,无为通过行为体验得到磨炼,感悟人生。比如,为战胜胆怯,一位母亲让她五年级的女儿买10张《北京晚报》再按原价卖出去。半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张不开嘴。经过思想斗争,终于战胜虚荣,开始大声吆喝,把报纸卖出去了。闹市卖报这种情境活动,使孩子受到了磨炼,体验了成功,得到单靠说教不可能有的收获。无为教育是教育艺术。正如有人评价王羲之书法艺术所云:“无声而有音乐般的轻重疾徐,无色而有图画般的光辉灿烂。”老子哲学讲的无为,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功无不成。因此,要实施无为教育,必须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研究孩子的生理、心理、呕心沥血导演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在无为教育中,孩子的自主意识会大大增强,身心健康水平会有新的提高。

  上述五种看似“无为”的教育方法,很值得做父母的借鉴。父母的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护孩子的天性,使其身体、心理、人格和品德得到健康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往往会直接或间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和父母爱心的真正体现。其实,这种看似无为的教育方法里正蕴含着一种很大的教育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