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聊斋狐婿 第54章 步入真学2

《聊斋狐婿》第54章 步入真学2

作者:士心本尊 字数:2105 书籍:聊斋狐婿

  “朝闻道,夕死可矣。”

  现在刘彦切身体会到了这句话内涵。

  当追求的东西实现之时,这种满足感会充斥内外,犹胜久旱逢甘露,胜过饥寒得饱腹。

  众人眼中,他面容红润富有神采,一身正气似岚烟由内而发,头上文道雷云如雾消散。

  待气息平复,正气向内收敛,浑身毛孔发汗,如刚完成一次长跑,但丝毫不觉乏累,有的只是舒畅通达。

  眼望长河落日余晖,他享风落下手中笔,手袖沾汗看一侧山君众人,笑着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总算没辜负兄长引路、舫主筹备、二姐殷切,今朝小生入学,皆仗兄姐相助。”

  “岂止我们助,方才贤弟祭起心志,乾坤文道都感应而至,为君助学添彩。”

  山君说话走到他身前,抄起砚台将剩余墨汁倒入一手空杯中。

  刘彦仰面望天,没看到什么奇异,倒想起自己写文章中间,隐隐听到雷霆响震。

  每次雷鸣,都觉气壮,但那时他全心投入并没在意,只当自己受文章感染激动产生。

  “贤弟请饮下这杯‘墨酒’,再容我细说刚才所见所闻。”

  王寅送上盛满墨汁的玉杯,并讲了一个典故。

  故事大致是:

  晋朝年间有两位大学士,他们兴趣相投,嗜酒如命,每逢见面必当酣畅痛饮。

  一天他们把酒言欢,喝到没酒时把墨汁倒入酒壶喝起来。

  仆人见此以为二人喝疯了,急匆匆跑去禀告夫人。

  夫人闻知反笑,说:“那是在饮文采,酒兴已达佳境。墨汁饮下,便在腹中酿作文章诗词,无需多言便满腹诗香。此等儒术境界,你不会明白。”

  此事传到民间被人津津乐道,后来逐渐演变成‘入学仪式’中的一环。

  孩童入学后记下名字,私塾老师会用毛笔在学生唇中点一下,意为‘饮墨立志’。

  刘彦儿时入学,也曾点墨,却不知其中的典故。

  此时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习俗中藏着儒学妙理。

  今天他再次入学,这杯墨酒当饮。

  “但小弟不愿独饮,我想与三位兄姐共饮今日之幸。”

  “劳烦小娘子取来三杯水酒。”

  “哎!”

  小弦月听他指使,欢如灵雀跑到酒席前,小手抓拿,奉来三杯酒。

  众目之下,刘彦提毛笔在各杯中点了三点,身中文光由笔端成珠,点入酒盅。

  朝杯中观看,点下的墨珠晕染开,文光却聚而不散,在酒水荡漾明光。

  王山君、荀舫主、高二姐依次捏杯举起,观赏后神采飞扬,随君共饮杯中物。

  饮罢,四人尽欢颜。

  山君道:“贤弟一通百通,才入真学便懂得妙用。你腹中真学酿造出的文光,喝下喉头余留浩然气,气在身中回荡,如青山享风,好不畅快!”

  舫主说:“君子已入真学,不可再以旧日眼光相待。我品出的滋味与你不同,乃是一股清新文雅的山水气,如君那篇《山居秋暝》。”

  二姐嫣然一笑:“我吃出的味道更不一样,乃是一种‘阳春白雪梅花气’,脱俗不孤傲,微寒又芬芳。乃上品诗意。”

  “好妹夫,待姐姐可真不薄,拿来新诗装入文光,与我下酒吃。”

  “妙!原来如此,贤弟乃是以文光承载诗意,化入酒水与我等品尝,佳话佳话!”

  王寅甚是高兴,闻着杯中残余意味未尽。

  刘彦看他们受用,自己也很高兴。

  刚才他这杯墨酒饮下后,感觉身中学问镀上一层新墨,文光也比原来略增一些。

  这让他对儒术又有新的理解。

  “兄长若没饮够,不妨再饮一杯。”

  “不,贤弟文光新酿,每一字都好比金粒子,乃有数之物,岂能肆意挥霍?我饮此一杯已然尽兴了。”

  说着王寅捧起他入学文章,细作观赏,与舫主、二姐品谈文中妙处。

  总结下来,便是八个字【浩然之心,正大光明。】

  回到酒席宴上,刘彦问起自己写文章时‘头顶文道降雷助学……’

  记得重阳那晚,王寅领他出窍游赏乾坤,让他观看孔夫子虚空圣象,说过‘文道气象’,也谈到‘文道雷霆’。

  文雷不同天雷,天雷是乾坤之气碰发,文雷则是儒教文气碰发。

  文道应儒教气运而生,一般打雷都在正大祭祀上,如祭孔、祭孟、祭诸子,亦或天家办科举时。

  而他今日只是入学,不明白何以引动文道降雷响应。

  山君搭肩道:“兄弟不必惊异,那文道雷云乃感应而至,皆因你文章做得好,文中正气充盈!”

  “你怀抱正义立志,大义在胸,一祭心志,浩气如龙出窍,便诱来乾坤文气。”

  “文气聚集成雷云,文道便在其中显现,每次响雷都在为你添彩,以至于贤弟三尺白锦换来四尺增长。”

  “如今你浩气已有七尺身高了!”

  “七尺……”

  刘彦绝没想到能有如此高!

  他听王寅说‘一般初立道义,可得三尺浩然气,高的五尺,再往上就极少见了。’

  二姐明眸看来道:“妹夫可知你这篇文章,能抵状元书?”

  “我以前去蜀地探亲,见过专修孟学的儒门学子,他们入学文章和你一比,如小巫见大巫。”

  “听莫夫子说,立志之时,道义越高,正气越长。就算无有文雷助你,你依旧可得五尺白锦。”

  “此乃你应得的。若是连你这等奇才都不得文道相助,那它还有何用?”

  刘彦闻夸赞,笑问道:“二姐是说,文道产生有它的用途?它是维护儒教气运,帮助我等入学的?”

  “也可以这么说。”高二点头。

  荀舫主接话:“儒教文道不同于天道,它乃聚合一教气运而生,其中蕴藏诸子真灵,所以文道有私,天道无私。”

  “它感应到有才德的弟子就会出现。降雷助你,乃是以资鼓励。”

  王寅拿起折扇道:“贤弟可还记得《经香阁》典故?”

  “诸子死后真灵存于文道之中,他们视察三界,恐后世儒学衰落,故而建立经香阁。专为世间大儒传授绝学。由此可见私心。”

  “莫说文道,神道也有私心!”

  “凡世间忠臣、义士死后,都会被神道招去,授予神职官爵。以此稳固自家气运。”

  “他们还从儒教中夺人,将有德贤达笼络骗去做官,使其不能转世重修儒术。”

  “由此一来,通晓真学之士越来越少,世间越发的昏暗如夜,他们神道香火才旺盛。”

  “世上百姓只看神道煌煌,却不见贤弟这样的真学字字珠玑。”

  刘彦思索他的话:“兄长是说,文道、神道之间,正在彼此制衡,争夺气运?”

  “不然,儒教为何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王寅举杯饮酒,仰望天星:“心不存正,便要为鬼神所制。”

  “山君多虑了。”

  高二托起刘妹夫入学文章,展示道:“作如此正气文章的人,难道他的君心不正?”

  “二姐说的是!”

  王寅笑赞:“贤弟《正气歌》作的甚好,包含匡扶正义之心,是为后世儒子开辟新路,故此得文道响应。”

  “但路新就难行,还需寻找志同道合之人,联手开辟才是。待功成之日,可证道诸子!”

  荀舫主眼眸扫去:“猫儿就差指着自己鼻子说了。”

  山君爽笑不掩饰,又谈起将来转世,要拜刘世才为师,大说他领悟的正义之心。

  刘彦饮酒旁听,思量此间‘人神鬼妖儒释道’关系,感叹:“好一锅大杂烩。”

  正当他们相谈甚欢,风中飘来高亢之音。

  “世才兄可在船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