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聊斋狐婿 第233章 又起妖事

《聊斋狐婿》第233章 又起妖事

作者:士心本尊 字数:1979 书籍:聊斋狐婿

  “敢问大伯,贵府可是奉义大官人家?”

  “公子不在府上,两位娘子所来何事?”

  巳时,阳光照雪,槐花巷来两个乡女,叩开刘府大门。

  开门福伯略打量见礼。

  见她们,一个身材娇小结发插簪施薄粉,&nbp;&nbp;一个魁梧高大垂鬟分肖髻涂胭脂。

  小妇人是余家二郎妻,大娘子是段家虎儿。

  二郎娘子道“小奴周氏,乃南乡余家妻,这是我妹虎儿。承蒙奉义恩助,我家才解了那桩灾祸……”

  “今日前来不说报恩,只是还情……”

  “这带了几块糟豆腐和小妹抓的山鸡,&nbp;&nbp;请府上笑纳。”

  她把竹篮略提,&nbp;&nbp;福伯看一眼,&nbp;&nbp;让她们稍候,进家回禀。

  不多时阿九迎出门,说“老夫人知你们远道而来,请你们入堂茶水款待,请进。”

  二郎妻连使个礼数,暗拽虎妹。

  虎儿只顾看堂上的金匾,迈步不看脚下,险些被门槛绊倒。

  阿九略带笑意,让福伯去备茶,请她们堂内落座。

  虎儿问金匾四字是什么,说“看着怪好看的?”

  阿九伴看道“上面四字是【大节奉义】。这位妹妹就是南乡段虎儿?”

  二郎妻忙点头。

  虎儿问她“大姐如何知我?”

  阿九笑道“听公子提过你,说你是少见的虎性女子。眼见果然如此。妹妹身魄真是壮如火焰,鬼见你都要躲着走。”

  说着与她们落座攀谈,问余家近来如何。

  三女说话间,陆夫人杨氏携丫鬟造访。

  杨氏今日翠绿一身,面如春里桃花,&nbp;&nbp;笑容挂在嘴角,比前两次登门更显亲近。

  自南乡斩妖道后,&nbp;&nbp;她从夫家、小弟口中获知自己性情变化之因。

  这些日多在家思量,消除了对腹中胎灵的芥蒂。

  今早她和官人、小弟做商议,想设宴答谢君子及两位仙家。

  万山陆侯早有此意,也觉今日适合做宴,便两头分请刘家人。

  杨万山比家姐来得早,他辰时不到便来,见世才说起‘家姐赔情礼谢之意’。

  这次刘彦便不拒绝,二人闲话稍许,就骑马去东乡,面请于太公。

  眼下杨氏登门拜府,乃请刘家老夫人,进到后院看佛家也在,一并相邀。

  前堂,二郎妻和虎儿不知贵妇是官家夫人,笑说谈论她的打扮。

  等阿九回来一问,二郎娘子便吓的不敢多留,带着虎妹匆忙告别。

  虎儿不解她怕个什么,说“官家都说不关你家事,&nbp;&nbp;何故怕见官家妻?姐姐也只顾还情,&nbp;&nbp;也不提小妹的事。”

  二郎妻舒缓心慌,出槐花巷才说“官家是官家,夫人是夫人。就算夫人不怪,但见我家人也碍眼。”

  “妹妹的事,需当面和奉义大官人说。”

  “今日他不在府上,如何说?”

  “改回挑个好日子再来,我定帮你说。”

  虎儿觉得是这个理,便不埋怨二姐,道“我要有你这细心眼就好。”

  二郎娘子笑颜挽手妹子,说“你若能得抬举,进大官人府上当个丫鬟,不出三年也能得好心眼!”

  “以后我还要高攀妹妹哩。”

  虎儿听着高兴,兴兴说这事。

  ……

  十几里外东乡,柴烟四起,乡里烟火气浓郁。

  男子大多都上山拾柴,女子、老人、家小多在忙活。

  要说往年冬日,乡里也无活计可忙。

  乡人生计,全靠上山捡柴。

  但今年乡里添了营生,各家捡来的柴枝不挑城里卖了,只供自家或乡邻使。

  其原因就在‘汤圆’,亦多亏于太公指点。

  当初制作汤圆方子一张榜,太公就瞧出里面营生,劝说东乡人做汤圆售卖,告知他们‘此乃一门长久生活计,做得好衣食无忧!’

  开始只有几家尝试,怕手艺不行,不敢去城里卖,只在乡集上售。哪知生意极好。

  乡里人一看就都做起汤圆,各家各户围绕汤圆讨活。

  于太公又指点他们,别都在一处卖,各家分散开。

  手艺好的包汤圆,手艺差的磨面粉,把乡亲一个个分散开,都不抢彼此营生,还能抱成一团经营。

  小半月下来,乡人挣到银子,生活比往年都好。

  今日刘奉义来到,乡人们喜气洋洋,多家煮汤圆想请君品尝。

  此时,他和万山、太公、匡娘在周慕白家做客。

  小院外乡人并肩接踵,周生父母在灶房煮汤圆。

  他家也打算干此营生。

  前两日商定婚事,于太公拿出二十两银做陪嫁,让亲家去杭州寻铺开买卖、卖汤圆,叫女儿以后过去帮衬。

  周家三口各都应承,听从太公指点。

  周母端来汤圆,刘彦、万山起身相接,先后品尝一个后夸赞,屋内气氛其乐融融。

  刘彦说“慕白与匡娘成亲时,我当来道贺吃喜酒。”

  “乡人以汤圆为营生,我亦乐见。今日不能白吃东乡美味,请慕白取来文房四宝一用。”

  周生一听便知奉义要留墨宝,转身回房去拿。

  待白纸铺桌,毛笔沾墨,刘世才运笔写下【东乡汤圆】四字。

  四字未降真学,不是他吝惜文光,而是上次李家贺帖失窃,给他提了个醒。

  不能乱赠文光,以免给受赠之家带来祸事。

  但这四字,他却写得用心,字法透出字意。

  东乡生员看后称赞,于太公点头拂须。

  匡娘笑道“奉义吃东乡汤圆,又送【东乡汤圆】,当传为典故佳话。”

  “这墨宝非赠我家,乃赠全乡百姓,不如做成匾额,挂在乡里祠堂。”

  “有汤圆祖师亲赐墨宝,不怕营生不好!”

  “娘子言之有理!”

  周慕白抖擞精神,答谢刘奉义,其他众人纷纷随礼。

  匡娘请着墨宝与乡人展示,众人笑逐颜开,朝屋里奉义作揖。

  吃完周家汤圆,刘彦、万山不在乡里多留,走时邀太公午时赴宴。

  出来东乡,两人腹中暖热,牵马步行。

  杨万山说起一桩异事。

  他说“近日钱塘江上闹妖,昨天钱塘张知县来临安借兵马。内兄让沈都头领二十弓手前去相助,不知能否除妖捉拿。”

  刘彦略有惊讶,问“是何妖物?”

  “尚不知晓。”

  万山道“据说妖物有三个,变成人模样在钱塘江上作祟。百姓过江,他们便设法阻挠。不是让人答对,就是让人作诗,或者比踢蹴鞠。”

  “过不了三关,便把渡船掀翻。”

  “已有不少百姓溺死江水中。”

  “昨日钱塘县来,还欲求世才,内兄告他‘奉义不善捉妖’。”

  刘彦思说“钱塘江有灵,妖物在江上作祟,应焚香上表钱塘君,请君家调兵捉拿驱赶。”

  万山道“世才有所不知,那钱塘县得罪过钱塘君,故此君家知此事也不帮他。”

  两人说话上马,踏雪回城。

  这时钱塘县衙,张知县叮嘱即将出行的押司“你此去莫要败露身份,只装作是县里员外。有戚家人相助,我想能请到刘奉义。”

  “等他来到我县,我再当面与他说。”

  押司问大人“若奉义果真不善捉妖,该当如何?”

  钱塘县道“你没想透,我请他来,不是降妖捉怪,而是借其面求情。明白了?”

  押司会意,拱手记下出衙门办差。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