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的流金年代 第四章 盖房

《我的流金年代》第四章 盖房

作者:扁担长板凳宽 字数:2655 书籍:我的流金年代

  停止螃蟹收购的第二天,路行远起了个大早,离北上的日子越来越近,他走前无论如何要先把家里来个大变样,至少泥坯房是不能住了,他生怕夏天汛期时的一场暴雨,就把家里冲个七零八落。

  “大蛮,吃了吗?”

  “奶,我吃完了,来找我爷说点事。”

  路行远说着,就在那张纯红木打造的八仙桌旁坐了下来,很是感慨的摸了摸光滑的桌面。

  但也就因为路长贵的坚持,远在静A县的路长贵长兄便定格在了静A县再无寸进,由此两家有了几十年的恩怨。

  也是因为八仙桌,路行远的父亲路建国、和他大伯路建军在分家时产生了隔膜,最终形同路人,直到路建国去世,路建军偶尔才会去一趟搬到村尾的路行远家瞧上两眼。

  如果说二十四史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泪史的话,那路家的八仙桌就是路家两代人的恩怨史。

  “大蛮,找我是有什么事?”路长贵问对着桌子怔怔发呆的路行远。

  路建国、路建军因一张八仙桌产生的隔膜,说开了就是因为家贫,没钱,如果家里富余,怎么会在乎一张红木八仙桌。

  想到这些,路行远恨恨的说道:“爷,我想请你帮我找些泥水匠,我要盖房子,红砖灰瓦,墙面涂白石灰,地铺水泥的正宗砖瓦房。”

  “大蛮,花钱不是这么个花法,泥水匠的工钱且不说,就凭这些材料钱,你知道要多少?我知道你卖螃蟹赚了些钱,可钱在手里握着才是钱,换成房子就不是钱了。不过,你家的房子也确实不能住人了。要我说,还是用混凝土先盖个简单些的,等你以后工作了,在盖砖瓦房,刚好给你找媳妇用。”

  路长贵说完,一旁的王子慧频频点头表示认同,几个娃眼看都大了,再有几年要钱的地方会很多,她觉得能省则省了。

  “爷、奶,有些钱可以省,有些钱却省不了,而且就像你们说的,正阳眼看成年,所以我要乘这会手里有钱,一劳永逸帮正阳把后顾之忧解决。至于我自己,我以后大概会留在燕京了,户口也会迁走。”

  上辈子,路行远的燕京户口是读完书参加工作后才落实的,算是农转非。

  这辈子,他不会乖乖的熬时间,买房落户是必然的,不是买一间两间房,而是多多益善,80年代的这场地产红利,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再错过。

  行远、正阳两兄弟感情深,路长贵老两口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匆匆喝了两口稀粥后,便去找村里的那几个泥水匠,一边又请人去谈红砖价格。

  满装着红砖的柴油机“突突突”的从村头走到村尾时,路大蛮要盖砖瓦房的事已是全村老少皆知,这年头,农村里的砖瓦房不是没有,但少得可怜,何况还是全砖全瓦的砖瓦房。

  村里议论的声音变大了,灌溉渠里的螃蟹却又一次遭殃。

  可让人猝不及防的是同样的时间、地点、螃蟹品种,他们拼死拼活的只能卖5毛一斤,扣除收购价、运费和乱七八糟的损失后,真就是赚了个寂寞。

  这下子,村里人不服也不行了,直夸路家的大蛮不亏是考到首都的大学生,脑子就是好使。

  “大蛮,你跟大哥说句实话,那个收螃蟹的王老板真走了?”

  路家新房上梁的当天,一个皮肤明显比村里人白皙了很多的青年死活拉住了路行远。

  “哎呦,我的三宝哥,我骗别人还能骗你这个有血缘关系的堂兄弟?”仰头看着房梁的路行远有了些不耐烦。

  他大伯路建军家有三孩子,上面接连两个女孩把他大伯刺挠的不行,眼看第三个孩子是个男孩,兴高采烈的取名三宝。

  路三宝倒也“争气”,好吃懒做样样在行,比路行远还大几岁的年纪,下地的次数总和,连路行远的零头数都没有。

  路三宝面皮白皙,个子也高,人是一表人才,只是两辈子加起来,路行远就没听过这位三宝哥的好话,前两年还坐着解放卡车被拉到他们学校展览过,当时台下的路行远看的可羞耻了。

  “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家里还有好几百斤的螃蟹了,这还不得亏死我。”

  路三宝扮可怜的嘀咕,路行远充耳不闻,没辙的路三宝只能抓了把糖果往兜里一揣,惹的巴巴看了好久的路清瑶瞬间红了眼眶。

  “大蛮,大蛮,挂鞭给我,马上上梁了。”

  “哎,来了来了。”路行远一边答应着,一边将一个装着挂鞭、烟、水果摊的布袋子匆匆放进了装水泥的小桶中。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一阵响,路家兄妹个个眉开眼笑,梁一上,住新房的日子就不远了。

  路行远满脸笑容的冲身旁的路清婷道:“清婷、正阳,去给眼巴巴的小家伙们散糖去。”说完,他自己将一包未开封的红梅烟给拆开,一根接着一根的抽出,递给周围闲谈的村里长辈。

  “大蛮,考上了大学,又盖了新房,这不得整几桌?”

  “叔,时间不够啊,我明儿一早就得北上,吃饭的事,等我回来的,到时一定补上。”众人的附和声中,路行远笑着解释道。

  至于学院和大学的区别,他是懒得再解释了。

  当夜。

  路家门前搭建的简易帐篷里,赵梅翻腾着家里两个旧木箱,指望找两件像样的衣服给路行远带上,但最终一无所获,情急之下,她拿出了家里最珍贵,也是她个人最珍贵的物什——浦江牌手表。

  她和路建国的定亲之物。

  路行远摩挲着手里的手表,微微笑道:“妈,用不着这些,我不是带着好几百块钱了嘛,而且学校还有补贴。”

  他利用螃蟹赚了2500多块钱,家里盖房花了800块不到,留给赵梅700块,还债用了些,手里还剩800多,根本不缺钱。

  且就像他说的那样,1986年的高校不仅不收费,还有补贴,他如果没记错,高校开启收费模式是在1989年,和他关系不大。

  “带着吧,有值钱东西傍身,可以救急,总归是好的。”赵梅不听,而是拿过了路行远手里的手表,将它和厚厚的一沓大团结放在一起,准备缝进路行远的布褂中。

  “一个人在外面,遇事不要强出头,钱要省,可该花的也得花,遇到好的姑娘,就一心一意对人家,不要一股小家子气。不用担心家里,妈再没本事也把你们4个带大了,再带几年也不成问题。”暗淡的煤油灯光下,赵梅一边熟练的穿针引线,一边叮嘱着一旁即将远行求学的路行远。

  赵梅的谆谆教诲,让两辈子加起来快70岁的路行远差点泪崩,赵梅对他们兄妹四人的付出,永远是行动大于言语。

  路行远犹记得,91年水灾时,他家泡在水中的泥坯房子轰然倒塌。

  在那个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的时候,赵梅和村里许多男人一样撸起袖子,卷起裤脚去一处处的水洼地去抓鱼贩卖,有两次差点步路建国后尘。

  洪水褪去后,赵梅又奔向灌溉渠上的码头,踩着独木板帮人从船上往岸上背水泥,水泥5分钱一包,每天百十包的水泥可以赚4、5块钱,但一天下来背驼了,人也变成了泥人。

  赵梅就以这种方式,让路行远年底回老家时,住进了泥砖混搭的新房子。

  而当时的路行远却毫无敬畏,他依旧是躺尸看书,见识过首都繁华的他,直觉的不过是另一间土坯房而已。

  念起上辈子的作为,此刻的路行远恨不得扇自己一耳光,等情绪稍微稳定后,才道:“妈,我知道了,家里有什么事,记得让老三给我写信,我到了后也会写信回来,把学校的电话告诉你们,等村里通了电话,以后可以给我电话,这样方便。”

  想到家里还有二大一小三个性格极不稳定的弟妹,路行远又道:“妈,欠学校的钱我都还了,正阳、清婷还得送学校读书,清瑶到了明年也得送去读书,国家都施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了,说明以后不读书真的不行。另外,平时家里也买些鸡鸭鱼肉,不一定非得过年过节时才买,正阳他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只有吃肉才有营养。”

  “行,妈记着。”赵梅答应后,低头将针线咬断。

  临行前的包裹收拾妥当,母子俩又说了会话后吹灭了煤油灯,可也就四五个小时的时间,两人又匆匆起身。

  辽远市没有去往燕京的火车,路行远得去苏省省会金陵搭火车北上,这一路先是辽远到金陵,接着是金陵至燕京,且还有丰谷乡到静A县这一段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人烟的路。

  “妈,别送了,快去睡会吧,离天亮还早着呢。”早饭后,路行远背起行囊的同时,极力劝说着要送他到村口的赵梅。

  “我也睡不着了,就把你送到村口。”赵梅依旧坚持着。

  儿行千里母担忧,而她的儿子要去的地方离家何止千里,她怎能不担忧,如何才能不送一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