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第六百章 一个人的战争

《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第六百章 一个人的战争

作者:釜中囚 字数:3925 书籍: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一个人的战争刘襄打了十三年,而且,还会一直打下去。

  对外要击败各路诸侯和不同的异族,对内要约束自身,拷问心灵。他不想失去自我,不想被这个世界变得面目全非。

  世界改变一个人会有多容易?

  一个人改变世界会有多难?

  这其中的滋味,没人能够理解。

  孤家寡人的穿越者,孤家寡人的皇帝,真是他娘的绝配!反正现在他活成了一个孤寡之人。

  自己还是原本的自己,可又不再是纯粹的自己,世界终究是改变了他。

  当然了,这个世界也被他变得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原本的历史流程,正是建安二年。

  曹操一征张绣先胜后败,典韦、曹昂、曹安民皆死于乱兵之中。

  袁术称帝登基,先败于吕布,再败于曹操,将士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孙策兵进江东。

  袁绍雄踞四州。

  刘备困顿于小沛。

  诸葛亮刚刚经历丧叔之痛,十六岁的少年,带着幼弟在南郡活得凄惶,准备迎娶阿承丑女黄月英,以此来破解家族的困境。

  如今,大汉碰到了刘襄这个搅局者,三国的大幕还没来得及拉开,就被他一脚踹飞。

  袁氏兄弟早已成为冢中枯骨。

  曹操成了大汉车骑将军,正为了给汉民接种牛痘而忙得焦头烂额,经他所求,曹昂也被派了过去。

  他的姻亲丁氏家族和世交夏侯家族的人力被抽调一空,谯县三族倾尽全力支持此事,想用惠及天下的预防瘟疫之功,为家族铸造一副免死金身。

  典韦在羽林中郎将的位置上兢兢业业。

  孙坚好好的做着大汉镇西将军,孙策还是个追求功绩的单纯青年。

  张绣老老实实的在金川卫熬着资历,他叔叔安安生生的在镇西将军麾下领兵,他婶婶自然也没有落到***曹的手里。

  刘备张飞已经渡过了第十二个忌日,他们的家眷也被关羽养了十三年。

  诸葛亮正陪着小伙伴们,忍受着火炮的轰鸣。原本在脑海里构思的连弩,早就被抛到了天涯海角。

  连弩这玩意,哪有大炮吸引人!

  这片土地逐渐摆脱了乱世的伤害,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繁盛。

  北疆的阎柔,东北的杨槯,正摩拳擦掌的等待气候回暖,大军瞄准了西海和虾夷。

  巨舰航行于海上,走柯穿梭于内河,马车、爬犁往来不绝,南来北往的商队停不下自己的脚步,流通的物资丰富了民众的生活。

  大汉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度过了又一个年头。

  隆兴四年的第一天,英明神武的大汉皇帝,不出意外的,又要搞事情了。

  皇上没个消停的时候,朝中百官早已习惯,对于整治官府和民间的奢靡之风,除了执行,还有别的选择吗?

  嗯,其实还是有选择的,那就是认真的执行。

  陛下动了真格的,锦衣卫、御史台和刑部都出动了人手,抓的人真心不少,上到公卿下到豪商,都有人入狱。

  还好宫里透漏了风声,陛下没有杀人的意思,只要不背上人命官司,其他的,认罪受罚,小惩大诫一番即可。

  可经手此事的人是满宠满伯宁,想从那个酷吏手上脱身,那是难上加难。

  从正月到二月,拷打致死的就超过了三十多人。

  这家伙只要去大牢一次,至少死一个,他天天去,所以每天都死人。

  恨他的人和怕他的人一样多,光这个月,他就经历了四次刺杀。

  事情大条了。

  刺杀当朝命官,那还得了?

  锦衣卫加派了人手,刑部的衙役头上冒火,廷尉介入此事,羽林军调兵入城,北军士卒巡视附郭,长安的气氛变得沉重而又压抑。

  一月之间,六个豪富之家被抄家灭族。

  民间人心惶惶。

  唯一让百姓感到高兴的事情,就是陛下将养在宫中的狸奴免费送给民众。

  当然不是谁都有。

  再怎么愚笨的人都清楚,宫里不可能养那么多的狸奴,所以,负责审核的卫尉,挑选的多是有幼童的家庭,说是要借助天子的贵气,震慑鬼神,保佑孩童能够顺利长大。

  这事办的漂亮,得到了全体百姓的赞颂。

  小小的猫咪仿佛成了一个一个的特使,从宫中来到了百姓的家里,拉进了皇室和民间的距离。

  事情虽小,对民心的影响却大。

  无形的认可价值万金。

  刘襄觉得这样的事情,值得提倡,便将送猫定为永例,期待此事成为一项与民同乐的传统。

  时间在大族、豪富的惊惶和百姓的热议之中渡过。

  抓贼抓了两个月,抄了十一个家族,刺杀之事总算翻篇了。

  因为炫富、跋扈、欺行霸市而被捕之人,该治罪的治罪,该罚金的罚金,朝廷收了上万斤的黄金,然后在四月初,推出了新的税法,对贵重商品和奢靡之物课以重税,以示警醒。

  心里反对的人很多,可刚刚经历了整顿,谁也不敢开口鼓噪,只能忍了下去。

  「重税之下,走私必然猖獗,将农税改制而空余出来的计吏,调往各处市集、关卡,成立税务稽查司和市舶司,严查商税事宜!」

  只要收税就会有走私,这是个连体婴儿,分割不开的,刘襄只能吩咐糜竺建立专门的官署,严防严控。

  最高只有五税一的商税,还打击不了行商的热情,毕竟一匹丝绢拉到安息,就能换到半斤白银,宫中出品的白砂糖价比黄金,即便那些粗糙的红糖,也是价值极高,利润何止十倍?

  更何况温润如玉的青瓷、白瓷,那可是有价无市,只要一出现,必然引发哄抢。

  大汉的其他商品,也因为做工优良,而受到那些异族的大力追捧。

  钱途似海呀!

  长途贸易在太史慈返回长安之时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他带回来了十几个国家的朝贡使者,以及当地的特产。

  又带着新造的出来的六艘福船和飞剪船再次启航。

  南洋海贸正式开通,民间商队云集交州,冒险出海的不在少数。

  吸引他们的是香料和棉织品。

  可刘襄最看重的,当然是棉花的种子。

  让他没想到的是,印度半岛上的几个国家,居然没有一个有保密意识,听说一百多年前,棉花就传播到了贵霜王朝,现在,可能安息也有了,那些去西域的商队并未禀报这事,他自然是不清楚的。

  反正不管怎样,棉花种子到手了,就得赶紧安排试种,先在关中的实验田里,试一试能不能种活,以及摸索种植方法。

  这是刘襄第二次引进外国的农作物,希望棉花能够跟占城稻一般,适应大汉的土地吧。

  说实话,占城稻当初真的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他知道这种稻子成熟快,可比大汉原本的稻种减少了一两个月的成长期,直接促成了江南地区种植两季的耕作方式,还是让他觉得惊喜万分。

  种水稻的周期从四五个月变成了三个月冒头,这对农耕民族来说,不亚于天降瑰宝,淮水以南都可以实现一年两熟,就等着种子被大量的培育出来,然后全面推广了。

  最近的好消息一个又一个的传来,让刘襄始终笑容不断。

  接见南洋和印度诸国使者的时候,杨槯的捷报传来,征东大军水陆三万五千人,克对马国、一支国,渡过海峡之后,破邪马台诸国联军五万人,灭虾夷七国,俘虏国王四人,献于御前。

  这场东征,不出刘襄所料,摧枯拉朽都不足以形容战斗的顺利程度,三万多装备着钢铁战具,又是全员披甲的巨人,开着一千多艘大船,进攻还没达到铁器时代的小人国。

  怎么形容呢?

  碾压、父子局,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登陆之后,一路平推。

  战事顺利到刘襄一点成就感都没有,要不是需要苦力挖矿、伐木,征东军三万多人随随便便就能把九州岛屠成白地。

  「任命阎志为护东夷校尉,领兵五千,驻守虾夷诸岛,抓捕俘虏开矿伐木。即刻派出探矿人员,探查矿脉。」刘襄吩咐了一声就把九州岛上的虾夷人抛在了脑后,他相信阎志会把事情办好。

  阎志这些年一直待在玄菟郡,领兵镇压地方,安排伐木、开矿诸事,这事他是熟手,无论是对付蛮夷,还是抓苦力干活,都是老本行,出不了大错。

  他哥阎柔在西海不太顺利,只有几场小胜,还没寻到那边的鲜卑主力,一时半会结束不了战事。

  需要耐心。

  东征结束,战事顺利,消耗比预估之中小了不少,军备库粮草充沛,刘襄都忍不住西征大宛了。

  没错,是西征大宛而不是征伐西域三十六国。

  在糜竺、蒯良和曹仁的努力之下,三四年的功夫,西域的一众小国已经接受了大汉册封,上到国王,下到臣工,全都佩戴了大汉的印绶,成了半臣属半羁縻的西域长史府辖下。

  这还怎么打他们?只能带着他们去打更西面,不肯臣服的大宛。

  可惜快到入秋的时节了,不是出兵西征的好时机,所以,刘襄没动,而是命令徐晃为主将,张任为副将,右军和无当飞军攻伐南中。

  传令甘宁为主,士燮为辅,交州起兵三万,出石门关,进攻南中侧后。

  大汉该完成一统了。

  南中和西海的战事并非一帆风顺,可出动的都是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兵马,并未出现水土不服而引起的大规模减员,基本上是一步一步剪除各个蛮夷部落,属于稳步推进的状态。

  两地的地形,要么辽阔,要么复杂,足足持续了两年时间才完全平定,任命张任驻守南中,右军调回长安修整,度辽营和屯骑营返回并州就食。

  这两年大汉的粮食资财积累颇丰,西域和南洋的贸易越发繁荣,戊己校尉部所辖地域新设了宜禾都尉管辖屯田,在轮台设立了搜粟都尉囤积粮草,将夏侯渊提为贰师将军,派往葱岭屯驻。

  整个西域被大汉几路驻军圈在了辖区之内。

  隆兴六年,200年,派镇西将军孙坚统领三万汉军西征,调羌骑营、色目营和神机营一队人马、五辆炮车随军,曹仁、蒯良、夏侯渊所部尽归其节制,又征发西域诸国六万人马,十万大军踏出葱岭。

  大宛国首都贵山城,被火炮洞开城门,国王率众投降。

  汉军以大宛为踏板,兵锋直指康居。

  康居是昭武九姓的宗主国,属于半游牧的部落联盟,位于现代的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地广人稀,被贵霜帝国多次入侵,势力萎靡得厉害。

  刘襄选择在这个时间段西征,就是因为波斯的帕提亚王朝分裂,顾不上这些原本的从属国。

  孙坚不愧猛虎之名,兵锋犀利,纵横中亚,灭康居,退贵霜,克花剌子模。

  于隆兴八年,兵临咸海。

  刘襄心心念念的阿哈尔捷金马,被孙坚送回了两千匹,全都养在了上林苑。

  中亚出好马,不但阿哈尔捷金马被送回,大批的阿拉伯马也被送往各处御苑。

  西征到了咸海,就不能再往前了,至少在打败康居南边的贵霜帝国之前,不能再向前。

  刘襄传诏:「改大宛为宁远,由征西军屯驻,划分康居的草场,赏赐随军诸国。」

  他的目的是拉着那些西域小国对抗贵霜帝国,削弱这两者的力量。

  孙坚自此常驻中亚,多次与贵霜帝国和安息帝国交战,大汉的疆域在不断的扩大。

  隆兴十五年,太史慈率军舰六十艘,兵进印度诸国,横扫印度河流域。

  隆兴二十年,孙坚、太史慈南北两路夹击贵霜,此战动用海军舰炮八十门,贵霜帝国灭亡。

  隆兴二十二年,汉军西进安息帝国,战事顺利,兵临里海,可战争打不下去了,皇帝病重,召孙坚、太史慈回京。

  这一年,刘襄只有四十九岁,可出生之时先天不足,心脉羸弱,还不到五十岁,身体就垮了。

  说句实在话,他不想死,可病入膏肓之后却并没有什么恐惧,反而有种解脱的感觉。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妻妾,他其实不太清楚,自己是否真正的喜欢过她们?

  他也不清楚,自己把大汉王朝带到了西起里海,东到日本列岛,北致龙城,南及南亚,甚至占据了印度半岛,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究竟是身为汉人的民族归属感,还是在跟这个世界较劲。

  他不清楚。

  但是,至少看着那些真心爱戴着他的百姓,看着他们能吃饱穿暖,自己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感到高兴的。

  「来人,拟诏。朕今日退位,传于太子刘晟。迁朕的妻妾入长乐宫,宫中有织造、刺绣的工坊,足以供给她们日后的生活,殉葬之事一律罢免。」他挥了挥手:「你们去准备登基大典吧,朕从今天开始就是太上皇了。」

  他从床上爬起身来,感觉精神好了许多,突然想去泰山,都说那里是离天神最近的地方,或许自己应该去泰山给老天爸爸「打个电话」?

  呵呵,在这待的久了,受了不小的影响啊。

  他站起身来,不理会那些哭得撕心裂肺的声音,从人群之中穿过,走进了门外薄薄的烟气之中。

  一股子煤烟味,长安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

  ……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