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进的脚步

《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第四百九十九章 西进的脚步

作者:釜中囚 字数:1887 书籍:三国:我被黄巾裹挟了

  长安走了很多人,又搬来了更多的人。

  毕竟是大汉中枢。

  北阙甲第和东阙甲第居住了大量的官吏,加上他们的亲眷、仆役,光这两处就生活着七、八万人。

  城中一百六十个闾里,以及东、西两市,居住着九万多人,明光宫内外还有六、七万的工人和他们的家眷。

  如果算上长乐、未央等等宫城之内的宫人、守卫,长安城内居住了将近三十万人。

  城东附郭的人数比较少,大概也就两、三万百姓,可城北附郭这两年扩大了六倍,新兴的煤场、市集、仓库全都建到了那里,一直连到了咸阳宫的工坊,有二十多万人在此地讨生活。

  关中最大的牲**易市集,渭水、泾水六处货运码头,商贩、脚夫云集于此,酒舍、客栈开得遍地都是,成了新兴的商贸中心,比城里还要繁荣几分的样子。

  东南西北的商品应有尽有,走南闯北的好汉比比皆是。

  丝绸之路已经打通,虽然第一批商队还没返回,但皇帝陛下极为重视通商西域的消息,早已传遍了上上下下。

  “今上先是派大军征伐,后是修堡垒,建道路,这西域通商哪有不成之理?我等若不早早准备,岂不是错过良机?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刘老七自从几年前协助安平军诈取壶关城门,被刘襄封了个三级军爵之后,他就悟了,贩鱼卖枣运漆器,都是下苦力气,成不了气候。

  要想赚大钱,得找对路子。

  可他只是个有点小聪明,识得几个字,一群军属凑在一起组成的小商队的管事,自认没什么见识。

  所以,安平军打到哪他就跟到哪,小到给兵卒捎家信,大到协助运送军需,他都干。

  关系混好了,赚钱的机会自然就来了,这些年依靠着转卖士卒缴获的战利品,他可没少搂金子,商队也是越做越大,俨然成了一号人物。

  出来进去没少被人追捧。

  这要是放到现代,他能给你扯一套“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风口来了,猪都能飞”的理论出来。

  现在,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想要说服商队中的其他管事,早早布局,提前出发,赚他个钵满瓢满!

  “贩卖兵卒的缴获,可做不长久,仗打不了几年了。”刘老七惋惜的摇了摇头,财路要断,得想别的辙了:“该转行了,不如去西域搏一把。”

  土坯搭建的屋子里点了炉子,很是温暖,炉子上的陶罐煮了水,热气弥漫,他脱了绵袍,擦了把汗:“怎么个章程,你们倒是说句话呀。要是怕死,我可就自己干了,到时候,别说我老刘不带你们。”

  商队成员大多是军中家属,有股份也有情分,他不好意思单干,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莫急莫急,先喝碗水。”赵正也是商队的管事之一,拉着他坐到了长案旁边。

  他们商队一共有五个管事,往日如何行事,都是商量着来,去西域是大动作,好些人都拿不定主意,风险太大了,万一有个闪失,不但血本无归,命也得交待在大漠荒原。

  容不得他们不仔细斟酌。

  刘老七吹了吹碗里的热气,浅浅的喝了一口,放下碗,挑了挑眉,鄙夷的说道:“都知道去西域赚钱,都在等别人回来,你等我等,等到何时?等到乌泱泱的人群都涌到西域,那还能赚几个钱?”

  “太远了,马贼、盗匪又多,西域又乱,听说那里的蛮子黄头发绿眼睛,长得跟个妖怪似的,咱们着急忙慌的跑过去,人生地不熟,话都听不懂,到底是送命还是赚钱,谁也把不准。”

  一个头大脖子粗,肩宽体胖的管事,跪坐在长案东头,瓮声瓮气的说着自己的顾虑,明显是不想冒险的。

  其他两人没开口,皱着眉沉着脸,看样子也是不太想去西域的。

  有钱了,谁还愿意冒险呢?

  刘老七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叹了口气:“行吧,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你们不去,刘某自己去,咱们就此分道扬镳,我的份子谁愿意接手?降一成匀给你们。”

  他准备自己单干了,有钱有货有人手,还有机会,飞黄腾达就在前面等着他呢。

  刘老七选择向前,有些人选择观望,如他们一般的情况,在长安周边多有发生。

  通商西域的帷幕已经拉开,贯通丝绸之路的大时代即将到来,汉人西进的趋势不可阻挡,刘襄听着锦衣卫打探到的情报,借此了解民间商贾的动向。

  还不错。

  繁荣的对外贸易,必将盘活大汉的商业,这事单靠他自己可完成不了。

  “种地只能吃饱肚子,通商才能发家致富,这个观念要让大汉的百姓都了解才行。”他笑着嘀咕了一句。

  “陛下,需要暗间在民间活动一下吗?”贾诩越来越适应情报头子的工作了。

  “不用,这事需要慢慢发酵,等那些从西域赚了大把钱财的商贾回来,自然有眼红的,锦衣卫只需观察即可。”

  刘襄想让大汉再次兴盛,却不想压榨百姓,所以要鼓励商业,宋朝有千般不好,但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庞大的财富,这一点是一定要承认的。

  所以,汉人的强大武力,再加上宋人的豪富,会造就出什么样的怪物王朝呢?他想要看一看。

  想要,引领一下,这样的时代。

  来都来了, 总要做点什么,本本分分的做个封建王朝的皇帝,那多没意思啊。

  “微臣遵令,锦衣卫上下必然睁大双眼,支起耳朵,为陛下监察天下。”贾诩觉得这是个表忠心的好时候,不说一句亏的慌。

  “知道了,下去忙吧。”

  “唯。”

  贾诩躬身而退,刘襄继续参观麒麟殿。

  他想在这里挂一些功臣的画像,不是学李二的凌烟阁,汉代早就有给功臣画像的先例。

  西汉甘露三年,汉宣帝“思股肱之美”,图画霍光、张安世、杜延年、苏武等十一人的画像于麒麟殿,“法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是以表而扬之”。

  中国古代图写功臣的画像制度,便是由此开始的。

  东汉也有这个制度,永平三年,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二十八位大将的画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这事好处很多,能激起臣下的荣耀感,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工具人。

  安排谁进麒麟殿呢?又该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号呢?

  刘襄对起名字很是犯愁啊。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