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穿越之海权时代 第二百九十四章 以田征税

《穿越之海权时代》第二百九十四章 以田征税

作者:半老夫子 字数:3711 书籍:穿越之海权时代

  郑经在天津停留了半个多月,便离开了天津乘船南下,在松江府郑经将洪磊留下,洪磊正式接替刘国轩成为松江府总督,下辖定海、崇明、海州三地。

  这三地的军政由洪磊进行统筹管理,在紧急情况下,洪磊做为松江总督,有权调动三地的陆海军军事力量。

  可以说总督是华夏治下的最高军政长官,这样的职位属于临时职位,只设置在与敌人有接壤的地方,一旦地方成为后方,总督一职便自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军政分离。

  松江府如今已经是华夏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松江本就有织造基础,几乎百姓人家家家养蚕抽丝,原材料供应非常的充足。

  不过对于手工抽丝华夏觉得效率实在是太低,华夏研究院开发出了水力机械缴丝机,有了机械缴丝,使得缴丝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原本的手工缴丝的弊端是除了效率低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蚕茧从结茧到破茧最多只有半个月的时间,松江的丝绸加工厂最大的辐射距离是距离松江半个月之内的路程。

  也就是说华夏的船只的速度越快,辐射的距离就更远。松江丝绸加工厂在松江周边的府县都设有收购点,郑经在取得了华夏周边的制海权之后,郑经就下了严令,所有蚕丝都不得出口,必须织成丝绸出口。

  丝绸与生丝的利润率可是相差太大,不能将利润拱手让给西夷,更重要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都必须控制在华夏的手中。

  这三大神器是华夏进入工业时代的敲门砖,郑经需要用这三大神器从全世界收割财富,蚕丝的养殖技术早已泄密,包括波斯和西方亚平宁半岛都已经有了桑蚕的养殖,波斯是除了华夏之外最大的蚕丝生产国。

  不过波斯适合养殖桑蚕的地方不多,只有靠近里海的吉兰、马赞达兰等气候温润的一小片地方,蚕丝的产量也不是很大,除了供应本国权贵使用之外,能够用于出口的蚕丝非常少。

  就连奥斯曼都的供应都无法满足,当然奥斯曼也是中间贩子,从华夏进口的丝绸有很大的一部分都贩卖到了西夷。

  近千年的丝绸之路,养肥了奥斯曼帝国,这个帝国东征西讨,打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然而西夷被逼无奈,只能继续向西探索,没想到解锁了新大陆航线的的钥匙,从此西夷的大航海时代开始了。

  任何国家得到了桑蚕的养殖技术,都会视如珍宝,因此这个年代桑蚕的养殖技术并没有形成扩散,做为桑蚕的原产地和最大的生产国,华夏的丝绸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产量上都远超其他国家。

  郑经非常清楚技术带给国家的是什么,华夏古代为什么一直都是世界最强国,那是因为华夏最早掌握了丝绸、瓷器、茶叶的技术,这些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商品为华夏赚取了巨额的利润。

  保护这些技术不再外流,是郑经的首要任务,就凭着华夏的这三大技术,至少还能领先世界三百年,这么长的时间,有郑经的指引,华夏完全可以孕育出华夏工业文明。

  一旦华夏率先开启工业文明,成为先发国家,以华夏的体量,这个世界的其他国家要么覆灭,要么选择成为华夏的附庸。

  松江府将会成为一个以丝绸为主要经济支柱,辐射其他的产业的经济重镇,别看地盘不是很大,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北方的天津卫。

  ——————————

  眼下的满清正在湖广与吴周对峙,双方围绕着襄阳进行攻防,与当年的南宋不同的是如今的襄阳的是北守南攻。

  满清现在最大的动作是迁都,整个京城已经被搬空,满清制定的迁都路线是从京城经保定府、真定府、广平府进入河南,走洛阳由潼关进入关中。

  如此长距离的迁都行为,所耗费的钱粮数不胜数,也就是满清入关这些年大肆掠略,以天下凋敝的代价,充盈了国库,尽管这些年战争不断,抢掠来的银子依然没有见底。

  满清的大迁都彻底的掏空了国库的家底,同时还大量的征发徭役,徭役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农时,这让满清本就脆弱的经济,更加的雪上加霜。

  使得受影响最大的直隶、河南两地百姓吃不上饭,纷纷逃离家乡,又一波的流民形成。

  华夏在北方各地,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流民进入华夏领地,这些流民一进入华夏领地,立刻进行分流,

  所有的男人全部剃成光头,所有的金钱鼠尾全部剃掉,然后统一进行洗浴消毒,这一套流程华夏基层官员早已滚瓜烂熟,即使是各地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的人口,各个地方依然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所有有家室的人群,被送往各个需要移民的地方,没有家室的单身青壮被编入基建工程队,实施半军事化管理。

  华夏这些年受郑经的影响,最是瞧不起舍弃老婆孩子自己逃命的男人,这种人从骨子里都透着自私,最不能信任。

  满清地方官吏与士绅很想阻碍百姓离开,可是流民的数量太过庞大,又有华夏方面的不断施压,就算是再不愿意,也不得不放百姓离开。

  这个时候地方上再出现民乱,会让满清本就摇摇欲坠的统治更加的虚弱。因此满清上下对于流民的离开只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大量的流民离开,造成了地方上土地的撂荒,士绅地主土地再多,总得有人给他耕种,没有人耕种,耕地就只能变成荒地。

  耕地的撂荒,更进一步的造成了税赋的流失,迁都到更名为长安的西安后,满清的财政更加的困难。为了维持前线的战事,康熙不得不下旨允许前线将领自筹军费。

  所谓的自筹军费无非就是变相的加税谈判,前线的将领有了征税权,也就有了经济大权,一手握着重兵、一手握着银子,原本为了削藩而进行的战争,不但没有削去藩镇,反而又在造就新的藩镇。

  屋漏偏逢连夜雨,藩镇问题还没有解决,西北又出了问题,西北方向的准噶尔频繁寇略西北边墙,尤其是青海方向更是噶尔丹攻击的重点。

  虽然满清在西北的防御还算有力,并没有给噶尔丹留下什么机会,但是噶尔丹的军事行动无疑是牵扯了满清很大的精力。

  让本就异常艰难的满清朝廷,更加的艰难。满清上下都在为越来越崩坏的财政状况焦头烂额,康熙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如前明一样进行一次经济改革,可是谁又是康熙的张居正呢?

  康熙在长安原前明秦王府,现在的满清皇宫中召集满清高层核心官员议事,满清高层齐聚一堂,就连远在闽浙前线的康亲王杰书与金陵城的简亲王喇布都赶了回来。

  若不是襄阳前线无法离开,康熙甚至想将于成龙也召回来,如今的襄阳于成龙威望很高,一旦离开,恐怕会让吴军趁势拿下襄阳,关中的大门就会打开,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接受的。

  康熙见人都到齐了,也不说任何的废话,直接了当地问道:“列为臣工!如今朝廷国库空虚,如何才能解决朝廷缺钱的状况?”

  既然是经济问题,户部主管钱粮责无旁贷,满清的朝堂格局与明代不同,因为是小族临大族,要处处显示旗人的威严。

  因为各部都有两位尚书,一位是旗人,一位是汉人,通常旗人尚书不怎么管部务,主要的职责是监管汉人官僚做事。

  如今的户部汉尚书是梁清标,此人是崇祯十六年进士,其祖父是隆万时期的名臣梁梦龙,可谓是世代官宦,坐享大明的血食。

  就是这样的家世,到了大明最后关头,却做出了闯来降闯、虏来降虏的无耻之事,就连满清的统治者也一样将其列为贰臣。

  皇帝问话,其他人可以不说话,梁清标却不能不说话。

  梁清标出班跪倒在地说道:“臣以为朝廷应该重新加征三饷,让天下百姓苦上几年,等到天下承平再将三饷取消。”

  这话一出,整个大殿内的一片哗然,清承明制,当然要对大明如何灭亡进行了总结,满清的有识之士普遍认为,大明的灭亡与大明朝廷加征三饷有非常大的关系。

  因此满清入关之后,为了稳定人心,宣布的第一件大政就是取消大明加征的三饷,这一条就稳定了北方大半人心。

  如今梁清标竟然要再次加征三饷,这是嫌大清亡的不够快吗?

  几名御史立刻跳出来反对,甚至给梁清标扣上了图谋不轨的帽子。群情激奋之下,康熙也只能顺应朝臣的意见,将梁清标夏玉候审。

  梁清标没想到自己只提了一个建议,就得到了牢狱之灾,真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下狱一个梁清标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大清的财政问题,汉尚书下狱了,没了背黑锅的人,户部满尚书尹桑啊只能硬着头皮出班跪倒叩首道:“皇上!奴才认为,这加征三饷确实不妥,不是朝廷不该开源,而是开源的方向错了。”

  康熙的眼睛亮了,确实是方向错了,黔首百姓能有什么钱,如今对百姓的盘剥已经够重,若是继续盘剥,天下大乱就在眼前。

  “尹桑阿!你觉得朝廷应该怎么做?”

  “我朝既然是田税为主要赋税来源,自然要在田上下功夫,既然不能从人头上加征三饷,那就从田地上加征,朝廷按照黄册加征赋税,有地的交税,无地的没税,地少的少缴税,地多的多缴税。”

  “尹桑阿!你在说什么?你的意思是说所有的土地都要交税吗?”康熙还没等说话,旗人亲贵中一人指着尹桑阿问道。

  要知道现在手里土地最多的就是旗人亲贵,这些人刚入关时可是大肆地跑马圈地,造成大量的流民,为此满清朝廷还出了一部《逃人法》。

  一旦开始按照黄册土地征收赋税,那就意味着不管是谁,只要手里有地契,那就要交税。原本士绅就是不交税的,旗人亲贵更是不可能交税,只要按照尹桑阿的说的交税,那就是所有人都要交税。

  若是说的更离谱一点儿,那就是皇帝的土地要不要交税?

  尹桑阿脱口说出按照土地征税的话之后就后悔了,正所谓听话听音,但凡脑子正常一些的人都知道尹桑阿说的这些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是前朝一条鞭法的改进版本。

  一条鞭法都执行不下去,把原本利民的新政变成害民的政策,到最后百姓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相反还更加的沉重了。

  当旗人亲贵追问他的时候,尹桑阿跪在地上,一句话都不说,这个时候说还不如不说。

  康熙冷眼看着底下的群臣闹腾,双拳紧握一句话不说,群臣忽然感觉气氛不对,抬头看向丹陛上的皇帝,只见皇帝面色铁青,双眼喷火,顿时没了声音。

  大殿里一片寂静,就连群臣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看到群臣都不敢再吵闹,康熙冷笑道:“诸位怎么不吵了?趁着吴三桂的人马还没有打进长安,诸位还有一段能够吵架的时间。”

  这话从皇帝的口中说出来,让人浮想联翩,所有人将头低的更低,双眼瞄着自己的脚尖,大气都不敢出,生怕皇帝看到自己。

  康熙见自己已经将群臣压制住,继续说道:“刚才梁清标提出了加征三饷,被你们称为祸国殃民、图谋不轨,现在尹桑阿提出将所有税赋都平摊到土地上征税,你们还是坚决反对。

  朕不是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也愿意去听取不同的意见,择其优者选用,然而你们可有一言一策于国有用,你们除了扣帽子之外,还能做什么?

  朕知道大殿里有很多人觉得不管是吴三桂、还是郑经,谁打下天下也需要你们治理,无非是换个皇帝磕头,依然不用担心你们的荣华富贵。

  这天下姓什么对你们来说毫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动你们的利益,只要动了你们的利益,哪怕这建议,再有用,你们依然会群起反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