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宋大相公 汴梁时月 第五百四十七章 服众

《北宋大相公》汴梁时月 第五百四十七章 服众

作者:思梦语 字数:5196 书籍:北宋大相公

  宋代的军制十分复杂,禁军是中央军,分别隶属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正、副指挥命及都虞侯;军正、副指挥及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都头(马军称副兵马使),都以下有军头、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这些都是正真的军职不是表示官员等级、确定品位和俸禄而无实际职掌的虚衔,如太尉、通侍大夫、忠训郎等宋朝实行「以文制武」,枢密院使和枢密院副使多由文人担任,真宗以后,以文官任统兵官,督率武将,渐成惯例;安抚使、经略安抚使由文官担任,武将担任都部署(都总管)、副都部署、部署(总管)、副部署、钤辖、巡检、都监,号为将官,领兵马,受指挥。宋朝的建国***「守内虚外」,但在熙宁年后首都驻军减少。

  北宋开国,鉴于五代战乱相寻、武将夺权、藩镇割据蔚然成风。那时侯,节度使就是半个皇帝,弄好了称帝,弄不好也能称王,实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并了那是你没能耐。

  宋朝开国后,决策层就致力于结束这种混乱局面。于是,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节度使的权力化为乌有,再将禁军里有威望的大将派到地方当节度使。将地方精锐收归中央,建立起一支强大精锐的禁军,直接由皇帝统辖。地方只有老弱残兵供官府差使,称为厢军。

  这么一来,节度使成了空壳子,厢军都是老弱病残,地方上闹不起来了。禁军归皇帝统辖,轮流驻防京师,将领也要轮换,「山转水也转」,京城也闹不起来了。

  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些从前的封疆大吏级的人物如今全是闲散人等,如果他没有其他官衔职务的话,那他就是不干事光拿钱的主了。而且很多都是遥领,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刺史本来是一州之长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长官,刺史也只是个标示资望军功的虚衔。

  后来,节度使也不仅限于武官。宰相罢免之后一般给个节度使,如赵普两次被罢免后的都被授以节度使。枢密使罢免后有时也给节度使,如吴廷祚罢枢密使,授雄武军节度使。

  从藩镇退下来的节度使,一般授以环卫大将军、或上将军。如武行德、杨廷璋等。被贬的将官。如曹彬,歧沟关败后就去天平节度使衔,绶环卫官。统一战争俘虏来的小国国君。如湖南周保权,入宋后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驸马、国舅一类的人。如王承衍,王审琦的长子,封左卫大将军,又将公主下嫁与他,这也是杯酒释兵权时承诺的婚约。

  禁军三衙禁军为北宋时期的正规军队,包括皇帝亲兵。集中于京师,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号。也曾屯驻,驻泊、就粮于各地,是人数最多、素质最好、武备精良的军种。分别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步军司三衙统属。捧日等军又以兵力情况分为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后又特立粮禁兵,常戍地方。

  三衙武帅在平时分掌禁军,但无权调遣。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权」,互相牵制。

  宋初杯酒释兵权就是针对这些禁军***而来,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不但是禁军大将、大藩节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军中威望极高,这自然是一大隐患。

  三衙的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一个是从四品,一个是正五品,为三衙长官的辅助。

  皇城、客省、引进、四方馆,东西上阁门使(从五)、副使(正六)、宣赞舍人、祉侯。皇城以下诸司使皇城、洛苑、右骐骥、尚食、左骐骥、御

  厨、内藏库军器、左藏、仪鸾、南作坊、弓箭库、北作坊、衣库、庄宅、六宅、文思、东作坊、内苑、牛羊、如京、东绫锦香药、崇仪、榷易、西京左、右藏、毡毯

  驻防禁军统帅巡检、都部署(都总管)、部署、钤辖、经略安抚使。

  宋初,有「巡检」之名,是边防军统帅。如郭进以名州防御使(虚)充西山巡检(实),牵制北汉势力。不过这个「巡检」,顾名思义,也并不是全权统帅,而只是掌握巡查边防之责。

  后来,北方的辽兵成了重大隐患。宋朝在河北、山西(当时称河东)的驻扎的禁军激增,但是经常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而屡屡打败仗。后来,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营」,置行营都部署统辖一个地域的驻军,又以部署、兵马钤辖为分权达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仁宗时,西夏李元昊(赵元昊)搅得宋朝西北鸡犬不宁。于是宋廷将陕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省)分成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后增熙河、兰会两路),各设经略安抚司,分别置于延州、庆州、泾州、秦州,并以当地知州兼任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司下面也有行营,设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经略安抚使节制。不过,经略安抚使权力很大,自然不能让武将来做,所以,四路经略全部是文臣,如范仲淹、韩琦、庞籍等。武将一般都做行营正副职,如葛怀敏为泾原副都部署。宋朝的地方大帅,全部用文臣来担任,用武将为其副。

  王安石改革军制,地方用置将法。废除更戍法,使禁兵不再轮调,而于诸路设军区之固定编制,配以将领统领之。全国总计九十二将,外加配属于京师附近的其馀独立的马步军指挥所,共有一百一十七个基本战术单位。而在配置军区的同时,作战组织与部队建制随之进行调整,由上至下为军、将、部、队四级。前述之将即属于于其中第二级,其指挥称将,地位相当于旧制的都监,所辖兵力在后方如东南地区约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点或前线边境地区如宋夏、宋辽边境等地则可达六七千乃至万馀人之间,相当于二十世纪的旅级乃至于师级单位。凡诸路将各置副一人,东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单将。将副都佩有调兵的虎符。另外,将以上等级指挥官有权举护明习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参谋。

  在将之下,又置有部与队两级。部者,营也,每部编制视兵种不同,约在三至五百人之间。一般马军一营三百、步军一营四至五百,其指挥为部将。

  部之下则为队,辖五十人,指挥为队将,队以下每十人为一火,指挥为押队使臣,但一般以队为最基本的战斗编制。

  将以上的级别便称为军,长官为统制,所辖将领数随地区不等。譬如全国九十二将中,泾原路有十一将,延路九将,环庆路八将,秦凤路五将,熙河路九将,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将,总计三十馀万人部属于西北宋夏边境军区,为对西夏战役的主力。

  严格说来,统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职于旧制中称都钤辖,为路级常设统兵机构,一般而言,每路设一钤辖司,长官为都钤辖。于军区内实施职能时即称都钤辖,于领兵出战时则称为统制。

  武将,武阶官就相当于上校、上尉之类,而差遣则相当于军长、团长之类。宋朝的传统是「重阶不重品」,统制只是一个职官,不表示级别,没法对应具体军衔,只是在出师作战时才设置,相当于作战部队总司令。相当于现在的师旅级军官,对照军衔为大校。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宋朝武官有阶官和军职之别。武阶官是表示官员等级、确定品位和俸禄而无实际职掌的虚衔,如大尉、通侍大夫、忠训郎等,其升迁称「转官」或「转资」。军职为官员治卑的实职,如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都虞候、副兵马使、统制、统领、正将、部将等,其升迁称

  「转阶级」。宋朝初级武官的来源,大部从有战功的军士巾提升;少数通过武学培养和武举选任。武学学员来自末授职的使臣、荫补子弟、京官保荐的平民。学习诸家兵法、历代战例及骑射等武艺。武学、武举3年一试,合格者按等第授官,武学不合格者,续学次年再试,三试不合格者除其籍。

  宋朝还在中央设十六卫官衔,如左右金吾卫的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称「环卫官」。无职权,无定额,多为武臣赠典,用以安置升了官又被撤去实职的部校和将校。通常都校授上将军或大将军,将校授将军,中郎将、即将。遇有战事,往往从环卫宵中选任都统制、统制等主将。

  军官的军俸,包括俸禄、职钱及各种名目的赠给、赏赐和补助。其俸禄按阶官等级领取料钱、月粮、春冬衣,职钱按差遣的实职每月领取钱、粮;赠给、赏赐相补助,有的固定不变,有的不定时、不定量,但均按阶官或军职等第发给。

  宋朝建有武官致仕制度。都校、将校一股年满70为致仕(退休)期,或授环卫官致仕,或授宫观致仕,或带职致仕,皆升转一官。俸禄多为半结,部分有战功的可领全俸。十将至押官,年65减充剩员,70退役,其衣粮亦各得原来之半。

  武装力量体制和军队编制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宋史兵十》记载:换前班差遣,州总管以下,并以五路缘边为优,诸路为次。正团练使,州总管;正刺史,州钤辖;诸司使副,都巡检使、驻泊都监;内殿承制、崇班,巡检、州都监;供奉官至借职,教押军队指使。」

  宋史职官七记载「诸军都统制副都统制统制统领旧制,出师征讨,诸将不相统一,则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未为官称也,建炎初,置御营司,擢王渊为都统制,名官自此始。其后,神武五军及川陕宣抚司、都督府、枢密院皆置。绍兴十一年,三大将兵罢,诸军皆冠以:御前」二字,擢其偏裨为御前统领官,以统制御前军马入衔,秩高者为御前诸军都统制,且令仍旧驻扎,以屯驻州名冠军额之上。」

  既然是建炎初前「未为官称也」,显然在北宋,就不可能有这些都统制、统制作为地方官存在。要知道,童贯伐辽,以种师道为都统制,作为全军之首,这些相当于司令一级,可不是普通的地方官可比。作为地方武官,出战的是总管、钤辖、都巡检、都监之类。同时,由于王安石实行了将兵法,还应该有正将、副将、预备将这类的职官出现,这些才是作战武官。

  说回当下,皇宫的大庆殿内,陆垚正给赵祯做着汇报。诚然,在城墙上宣布陆垚的成绩,是赵祯做出的决定,那之后,他也是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在今天之前,赵祯可是一次陆垚的面都没见过,但是,实际上赵祯则是一直在关注着陆垚的动向,当他知道陆垚要举办比武大会的时候,虽说不清楚陆垚此举的最终目的是什

  么,但是这个行为,是在陆垚知道自己要成为枢密副使之后采取的行动,所以,一定是和他即将走马上任有关系。陆垚此人做事情的目的性很强,所以他不可能平白无故就弄一个什么比武大会出来,加上这大战马上就要开始,陆垚一定是要为自己即将面对的处境做出应对的。

  而陆垚现在,便将自己的目的和盘托出,他希望不单单通过之前自己举办的新蹴鞠大赛,更要通过现在的这个比武大会,以及后面武馆的建立,让大家都能够达到一个强身健体,全民习武,提高军事能力的这样一个目的。陆垚当下考虑的,不单单只是现在宋夏之间的关系和即将开始的战争而已,大宋军力薄弱,这在历史上是十分出名的,想要改变现在的这个局面,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调整过来了。之前搞出新蹴鞠大赛来,就是想要提升全民体质,而这个武馆也是一样,等到自己来日真的上了前线,到时候汴梁这边,武馆也要继续运营,要让所有汴梁的百姓都知道,并且认可这个项目。就和之前的新蹴鞠一样,这下一届的新蹴鞠大赛,就不会是只局限在汴梁这一个城市当中,而是要扩展到大宋周边的城镇,这就是陆垚做出的一点点贡献。积少成多,等到之后,这新蹴鞠还有武馆,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等到真正成为全民运动项目的时候,那个时候大宋的国力就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当下,陆垚将自己的计划,准备,包括方庄等人要跟自己一同出使边关的事情都和赵祯说了。当然,不单单是赵祯,一旁站着的晏殊也是听得非常清楚。虽说陆垚知道,自己和富绍隆之间的恩怨,晏殊这个身份特殊,不过现在是在讨论国事,晏殊应该是不会以个人感情掺杂在其中的。另外,陆垚刚才说自己要带出去的人当中,也没有提到富绍隆的名字,至于晏殊到底知不知道富绍隆也参加了陆垚举办的这个比武大会,就不清楚了。

  「就带这么几个人,够么?他们都是你要带到战场上去的吧。」赵祯听陆垚说完,摸了摸下巴,说道。

  陆垚这才想起来,连忙说道:「当然不止是他们,这些人只是我最近选出来的,折克行还有曹诱,他们两个也要跟着我去。」

  「曹家的大公子曹诱么?他可是有官职的,虽说之前被贬,但是现在在这朝中的名气也算不小,他同意跟你一同去往那边关了么?」晏殊在一旁询问。

  陆垚点头说道:「这一点不用宰相大人担心,我已经跟曹诱商量好了,他也同意跟我一同去,他觉得,这是一个能够磨练他自己的机会。」

  赵祯想了想,说道:「确实如此,曹诱的性格有些过于直爽,或许战场比这朝堂之上更加能够让他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来,再者说,这曹家和你们陆家也算是亲家,他应该帮忙。折克行这边他自然也是要跟你一同去,有他们二人陪着你,你也应该不算是势单力薄。」

  听赵祯这么说,陆垚立刻知道这话语背后的意思。赵祯说这话的意思就是,这现在边关,大部分人还是要以范仲淹和韩琦马首是瞻的,他们两个才是最大的官。陆垚虽说这次科举考试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而且官场生涯的起步,就是正二品的枢密副使,看似风光无限,不过这也只是针对今天同时到场参加琼林宴的其他学子们的。对于已经在边关树立威信的范仲淹和韩琦,哪怕是在那边驻守的将军们来说,陆垚都只是个新人。这种情况下,再加上陆垚已经和范仲淹做过明确表态,不会成为他们那一派的人。这种情况下,范仲淹也不会帮着陆垚说话,如果陆垚孤身一人前往,即便是带着方庄他们,也是一样不受人待见的。不过,如果有折克行和曹诱作陪,别人就会以为,陆垚他们是以一个整体,一个团队出发的,他们就不敢太过于轻视陆垚。

  「陛下,臣还有一个请求。陆垚看向赵祯,继续说道。

  「但说无妨。」赵

  祯说道。

  「方庄、黎成、莫迪、徐方他们几个,能否请陛下正式任命他们一些官职,品阶不用太高,七八品就可以,目的是为了能够让他们迅速融入到军队当中,这些人,之后还是要带兵打仗的,如果只是白身过去,恐怕不妥。」

  听陆垚说完,赵祯说道:「这倒不是什么难事,等朕一会儿和宰相商议一下,给他们几个空闲的官职即可,俸禄照常发,既然是跟着你一同出使的,如果没有个头衔总归不好,只是……」说到这里,赵祯看向了一旁的晏殊,意思是让晏殊和陆垚进一步去沟通。

  晏殊点点头,随后看向陆垚,说道:「官职的事情是小事,这军队当中,想要服众,单靠着陛下封的官职,恐怕是不够的,还是要自身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才可以。」

  陆垚摆摆手,这当中的道理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也是为什么他今天要举办第二轮比赛的原因。

  「放心吧,陛下,这几个人都是我亲自选出来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能服众的手段,今天,只不过是替他们求个官职,名面上说的过去罢了。」

  陆垚充满信心的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