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DNF之回到过去当商人 81.刷牙小能手

《DNF之回到过去当商人》81.刷牙小能手

作者:在线喂饭 字数:1930 书籍:DNF之回到过去当商人

  晋王状似一脸落寞地出了宫,可等踏进晋王府,笑意就再也控制不住涌上了脸。

  傅康年也很高兴,摇头乐道:“救灾这种事,历来不好干,太子还以为是什么好事,非要揽了这块烫手山芋。”

  晋王讥诮一笑:“他还真以为我想跟他抢。”

  晋王之所以站出来主动请缨,一则是为了逼太子,太子怕他立功,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必然是会阻止他,所以只能太子自己跳出来接过这个任务了。

  二来是做给延平帝看的。延平帝忌惮他,他越是想去,延平帝越是不会让他去。

  他跳出来,表现得非常积极的样子反而安全。若是站在一边不想去,搞不好延平帝脑子一冲动,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他了。

  傅康年这样人老成精的家伙,自是明白这其中的弯弯道道。

  他搓着下巴,凑到晋王跟前,压低声音说:“殿下,这可是个好机会,这次咱们要不要出手?灾区本就危险,太子若是一不小心遇到流寇盗贼之类的,也是极有可能的事!”

  晋王看了他一眼:“不用。”

  “可是,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傅康年小声提醒。太子不死就会始终霸占着那个位置,晋王想上去总是名不正言不顺。只有将太子这块拦路石给踢开了,晋王才有机会,不然依陛下对晋王的打压,只怕晋王很难登上那个位置。

  晋王眉眼间的笑意散去,坚决地否定了他这提议:“不行,凡事只要做过就会留下痕迹。父皇本就对我防备得紧,若是太子又突然在灾区出了事,他恐怕会第一个怀疑到我头上。到时候为了太子,他只怕会恨上我,更不可能属意我了。”

  延平帝自己兄弟和睦,对儿子们的要求也如此。兄弟相残在他眼中是大忌讳。

  傅康年惭愧地点了点头:“殿下说得是,是臣太急切了。”

  晋王安抚他:“舅舅也是为我着想。只是这事急不得,咱们不能动手,有个比咱们更合适的人选呢!”

  傅康年眼睛一亮,笑道:“殿下说得莫非是楚王?”

  现在庸郡王已经不成气候,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非太子和晋王莫属,其次便是楚王。

  晋王轻笑:“不用五弟,这事最合适的非父皇莫属啊!”

  傅康年一愣,皱眉道:“殿下是想对太子的差事动手?”太子办事不利,陛下肯定是不满意的,万一极度不满,也可能废储。

  晋王一看就知道他误会了:“是要动手,但不是舅舅以为的这种动手。太子不是想去利州立功,声名远扬,压过我吗?咱们就成全他,帮他一把。”

  “殿下的意思莫非是……捧杀?”傅康年当即明白了他的用意。

  晋王笑得颇有深意:“不止。”

  他附在傅康年耳边低语了一通。

  傅康年听得眼睛发亮,拍手赞道:“殿下这法子真是绝了,到时候陛下亲自动手,谁也不会怀疑到咱们头上。这事臣亲自去办,绝不会走漏风声,殿下尽管放心。”

  晋王笑了笑:“此事就有劳舅舅了,一定要让太子高兴点,毕竟这高兴的日子没有多久了。”

  傅康年大笑着点头。

  ***

  同一时间,从晋王手中抢到了差事的太子也很高兴,回府就召集了幕僚和忠诚于他的官员商议救灾的事,誓要做出点成绩给皇帝看,也好压过晋王的风头。

  袁詹事知道这事后,第一个担心的是太子的安全。

  “殿下乃千金之躯,切不可冒险。地震后多余震,不要进城,也不要去地势高的地方,晚上睡帐篷,若遇动物反常,一定要小心。”袁詹事连忙叮嘱道。

  其实私心底他是不愿太子去冒这个险的,因为太子若是有个万一,他们这

  些追随太子的人别说前途了,他日新君登位,不清算他们就是好的。立功固然重要,但留得青山在更重要。

  只是太子现在的处境很是尴尬,虽有储君之位,但论人脉论威望都不及晋王。太子不能不争,尤其是这件差事,若交给了晋王,晋王又立下大功,太子的处境将会更艰难。

  太子活了差不多三十年,只在书上看到过寥寥几笔关于地震的记载,对地震压根儿没多少概念,不了解,自然不会有什么敬畏之心。

  他不以为意地说:“袁詹事不必担心,地震已经过去,况且父皇还派了一万禁军随我去救灾,这等小事,我们会注意的。现在还是来说说救灾的事吧,诸位大人可有什么建议?”

  臣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这事的当务之急是支援足够的物资,尤其是粮食。”

  “没错,此外受伤的人也不少,需得采集一批药材,尤其是治疗外伤的药。”

  ……

  这些都没错,但也没说到重点。

  袁詹事见多识广,博闻强识,看过的书不知凡几,包括各种杂书。他对地震更了解,遂开口道:“救灾重要,安抚民心更要紧。如今距地震发生已过了好几日,等朝堂的支援过去,怕是得十余日以上了。因地震埋在地下的人,能挖出来的差不多都挖出来了,还没挖出来的,恐怕早已葬身地下,也不用再特意挖了。因此殿下这次前去救灾,最要紧的是安置灾民,帮助灾民重新安定下来,恢复生活,保证灾区不要乱起来。”

  这种巨大的天灾过后总是容易引起□□。

  因为一些灾民在天灾中失去了亲人、房子、财产,流离失所,生活无以为继,悲伤、愤怒加上没有了念想,很容易铤而走险。

  而这时候官府人手不足,很多地方无法顾及,导致一些地痞流氓趁机生事。

  若是不加以控制,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最终一些本来老实的人为了生存也只能卷入其中。

  这也是延平帝为何会派一万禁军给太子的缘故。

  太子听完后,赞许地说:“还是詹事最有经验。那依詹事看,救灾这事,还需要注意什么?”

  袁詹事看了一眼崔元庆道:“银钱的事咱们不用担心,但地震救灾需要疏通堵塞的道路,修复桥梁,房屋等,此事少不了工部。臣建议殿下向工部借几个精通这方面的官员。”

  “有道理,此事便交由袁詹事了,你拿我的令牌,去工部借几个人。”接着,太子又看向崔元庆,“银钱,粮食和药草的事便交给你了。这次晋王没争过我,小心他在背后使阴狠手段,阻挠我们这趟差事,大家都仔细点,谨防被人使了绊子。”

  “是,殿下。”臣子和幕僚们点头。

  离开东宫,回到衙门后,崔元庆便叫来户部的两个侍郎,安排银子的事:“利州发生地震,陛下让户部拿一百万两银子给太子殿下去救灾。你们将银子准备一下,再寻一下购买粮食的大户,购买一批粮食和药物送过去,采购的价格到时候给我过目。”

  本以为会遇到推三阻四,但两个侍郎都一口答应了下来,但跟崔元庆说了一个情况:“崔尚书,今年各地的赋税还没完全收上来,户部盈余不多,拨了一百万两,就只剩二十来万两的结余了。您看,这一百万两要不要分批次拨下去?这样可缓解户部银钱紧张的困局。”

  毕竟这么大个朝廷,哪哪都是花钱的地方,保不齐什么时候又要花银子,户部账上银钱太少,万一陛下哪天下旨要花钱,拿不出来就要头痛了。

  所以郭富就弄出了这种分批拨款的方式,以缓解户部的资金太紧张的问题。现在临近秋季,秋收后,各地的田赋会相继收上来,再过个一两个月,国库会宽裕很多。

  而救灾,这么多银子拿过去,也

  不可能一口气就发放了。买粮,补贴灾民,都得一步一步来,他们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但崔元庆担心耽误了太子的事,再加上刚上任,经验不够丰富,开口便拒绝了二人:“不用,先将这一百万两银子准备好,回头太子殿下出发,由禁军一道押送过去,安全又省事,省得还要跑第二趟第三趟。”

  这是个很好的借口。

  两个侍郎对视一眼,知道崔元庆是太子的人,便没再多劝:“是,大人。”

  物资筹集的事异常顺利。

  太子一系,千防万防,就防着晋王那边的人从中作梗,延误太子救灾的时间,可想象中的各种阻拦并没有出现。粮食、药材都是按照正常的市场价采购的,两天就采购完成了。

  三天后,太子带着袁詹事和一万禁军以及数百车粮食、药材,还有工部的几名官员,从京城征集的几十名大夫,浩浩汤汤地奔赴利州救灾。

  为办好这趟差事,太子让队伍日夜兼程,只入夜后稍微休息几个时辰,天蒙蒙亮,勉强能看到路了就继续出发,一路上队伍都是歇在野外。

  五天后,队伍总算到达了利州。

  站在利州城下,看着利州高达七八丈高的城墙竟坍塌了一角,城门上方“利州”二字像是被一只强硬的大手撕裂成了两半,“州”字中间的三个点都一分为二,露出一道尺余长黑洞洞的缝隙时,太子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就是地震吗?”太子惊叹地问道,真是宛如有神力。

  袁詹事看着破败的城墙,忧心忡忡地说:“殿下,只怕城内的情况更糟糕。您先在城外扎营等着,由臣带人进去看看情况再说吧。”

  太子心里有些打鼓,因为城门上方的石墙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看着就像是随时都会坍塌一样,出入城门下方都要揪着心。但他出发时就下了决心,这次一定要好好表现,认真救灾,拿出一份亮眼的成绩给父皇,给全天下人看,他身为太子,做得并不比晋王差。

  这才一到灾区,连城都不敢进,传回朝中,父皇怎么看他,大臣们怎么看他,晋王会怎么看他?

  他丢不起这个人。

  太子深吸一口气说:“不用,我与你一道进去。这都是大景的子民,他们在受苦受难,我身为储君,深得父皇信赖,特遣我来救灾,我岂可躲在城外独自享福?我要与利州百姓在一起。”

  这话说得端是慷慨激昂。

  袁詹事虽有些担心,但想着他们这么多人保护太子,只要小心些,别去太危险的地方,应也无恙,便连忙高呼道:“殿下爱民如子,实乃利州之福,大景百姓之福!”

  下面的人跟着高呼,声音一道高过一道,非常有气势。

  听着这激昂的声音,太子脸涨得通红,感觉自己走对了这步棋。

  为表示与民亲近,他下了马车,徒步走进了利州城。

  但一刻钟后,太子心底就隐隐生出了后悔之意。

  城内的情况比在城外看到的还要糟糕数倍。

  利州是地震的中心,城中房屋倒塌过半,道路被阻塞,无数的百姓被压在了残垣断壁下方,还有些百姓被救出来,安置在城中的空地上搭建的帐篷中。

  但因为缺医少药,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不少人的伤处化了脓,甚至是腐烂了,帐篷里发出一阵阵的恶臭,混合着血腥味,汗味,差点将人熏晕。

  太子不好掩鼻,咳了两声,面色难看地说:“就让他们都躺在这里吗?”

  “臣利州知府任安见过太子殿下,朝廷的救援总算到了。”一个脸灰扑扑的,身上的袍子已经裹成了泥色,还瘸了一条腿的黑瘦男子被人搀扶过来,跪下激动地说。

  太子皱眉看着他:“你就是利州知府?你的腿怎么了?”

  任安苦笑:“臣的腿是在地震中被掉下来的横梁给砸断的。殿下,目前臣已经统计出了利州城内大致的伤亡数目,请您过目。”

  任安将一本沾满了灰尘,还有几滴干涸血迹的册子递给太子。

  袁詹事到底是跟了太子多年,一眼便瞧出了太子很不适应这个环境,忙道:“外面开阔光线好,任大人,咱们出去说话吧。”

  这才将太子解放了出去。

  出了帐篷,袁詹事很会做事,让人找来两张椅子,请太子和任安坐下,然后才讨论起了灾情。

  利州是中等规模的州府,城内百姓有十余万人。这次地震因为发生在半夜,太过突然,城中房屋又比较密集,因此损伤特别严重。目前幸存者只有七万余人,其中还有重伤员近一万名,轻伤员近两万。

  找到死者尸体五万多具,大概还有一万多人不知所踪。

  就连利州府衙也在这次地震中坍塌,府衙的衙役也死伤了三分之一左右,人手严重不足。

  这阵子任安都是拖着病体,亲自组织安排衙役和幸存者挖掘房屋、救人。

  现在城中之所以还没乱起来,是因为任安带人挖出了一个粮铺的仓库,找到了一批粮食,这才不至于让百姓们挨饿。但每人一天粥,也快用完了。

  幸亏太子带着粮食过来了,不然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太子听完后,赞许地点头:“任大人,你做得很好。如今我们来了,你好好养伤,利州城的事就交给我们。”

  说完,看向袁詹事。

  袁詹事立即道:“殿下,我这就安排人员给幸存的百姓施粥,并安排大夫去救治伤员。禁军这边,派出一半的人手去清理城中的残垣断壁,尽快将城中的道路疏通,余下的,再安排两千人跟工部的官员一道商量修复城墙的事。您看如何?”

  太子含笑点头:“就这么安排吧。”

  太子带来的人很快就在利州城行动了起来,安抚灾民,救治伤员,修复疏通道路等等。

  见一切都走上了正规,袁詹事也松了口气。

  太子虽心底有些嫌弃利州城的环境太糟糕,哪儿都是残破坍塌的房屋,时不时地都能在墙壁木头上看到斑斑血迹,但他也清楚这桩差事对他的重要性,哪怕装装样子,也要好好做。

  因此,他一直压下了心里的嫌弃,坐镇城中,亲自主持救灾仪式。还与灾民同吃同住了两天,当然,他晚上还有燕窝粥的宵夜,住的也是单独的帐篷,铺上从京城带来的波斯毛毯,盖上蚕丝锦被。

  只是太子这好表现没能坚持几天。

  因为三日后的一天,利州忽然发生了余震。

  当时正值傍晚,霞光满天,城中百姓和救灾的禁军、附近几个州县来的救援人员劳累了一天,都坐在空地上用晚饭。享受一天中难得的安宁时光。晚饭是一碗杂粮饭,做事的人吃的是干饭,没做事的吃的是掺了杂粮的粥。

  忽的地动山摇,打饭人手里的颠勺一抖,都来不及反应,面前装粥的大缸剧烈震动起来,晃得倒了下去,一缸子热粥泼了一地。

  利州百姓已有了经验,不知谁喊了一声“地震来了”,无数的人跟着大呼,地震来了,然后抱着头,就地躲在空旷的地方,以免被震倒的房子、木头等砸中。

  太子白天的时候一直在城中视察,刚回来,坐在帐篷中小憩,忽地感觉身下在剧烈地晃动,然后外面就传来了惊呼,他睁开眼,便看到帐篷一角那个装有他衣物的木柜子往他这边倾斜下来,跟他的衣服擦过,差点砸到他的脑门。

  太子大惊失色,仓皇地跌下椅子,连滚带爬地狼狈地往外扑,正巧跟外面听到动静跑进来救他的侍卫碰了个正着。

  这场余震持续的时间并不长,连半炷香的

  功夫都没有就停了下来。

  但太子已经吓得脸色煞白,浑身发抖了。

  袁詹事将其扶了起来:“殿下,殿下,您没事吧?”

  太子望着面前东倒西歪的帐篷,心有余悸地问:“这……这就是余震吗?”

  袁詹事知道太子吓到了,安抚他:“殿下,据书上记载,余震通常都不会比地震更严重的,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短,不会有大碍的。”

  这还叫不严重?那什么样才叫严重?

  太子感觉自己的心脏都要跳出来了,手死死抓住袁詹事的手,结结巴巴地问:“这……余震还会来吗?”

  这种事袁詹事哪说得好。

  他苦笑道:“这不好说,书上记载,最多的是两百年前的真州地震,余震断断续续一年多才渐渐消停。但大部分地方不会持续这么久,可能数月,余震就减缓,乃至消失。”

  数月?一想到这种事很可能还要三天两头的发生,太子就觉得有些窒息,恨不得马上回京城。

  见他双手抖个不停,脸色青白,袁詹事旧事重提:“殿下,如今利州城内的局势已定,不若您到城外三十余里的依山镇坐镇,依山镇不知什么原因,灾情相对较轻,余震的影响也小一些,而且距利州不远。每日臣将城中的一应事务整理成册,向您汇报,有大事拿不定主意的,也请殿下定夺。”

  说白了,就是让太子出去躲一躲,远离震中这最危险的地区。反正具体办事的都是他们这些下面的人,也无需太子出面。

  这次太子一口就同意了:“好,城中之事就有劳詹事了。”

  太子一晚上没怎么睡,次日赶紧出城去了依山镇。

  救灾的事几乎由袁詹事统领,在利州的情况稍微好转后,他又去了一趟临近受灾比较严重的两个州府。

  半个月后,各地都逐渐稳定了下来,余震的频率和震动的强度都慢慢减弱,太子终于从依山镇走了出来,挨个走访受灾的府县。

  渐渐的,三州陆续传出了许多太子深入灾区,与灾民同吃同住的事迹,还有许多百姓感恩太子的桥段。

  这些传言真假参半,不少夸大其词。

  普通百姓听了肯定是深信不疑,因此在太子出行时,远远的,一个个都心悦诚服地跪下感恩戴德。

  太子第一次受到百姓如此的热情相待,心里也很高兴,便听之任之,甚至还有意无意地让身边的人散播他爱民如子的事迹。

  本来他这次出来办事就有立功造势的意思,若立了功,吃了苦还藏着掖着又有什么意思?袁詹事也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派人推波助澜。

  一时之间,太子的事迹传唱三州,甚至往外传播,不少州府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等到十月中下旬的时候,刘子岳都听说了这个事。

  他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事不大对:“黎大人,你从哪里听说的?”

  利州距南越虽没有京城那么远,但也不近,消息都能传到他们耳朵里,可见这事只怕是全天下都知道了。

  黎丞道:“好像是来广州的商旅说的,现在还有茶楼的说书先生将这编为段子,吸引客人呢。殿下好长一段时间没去茶楼,才不知道这事。”

  见刘子岳还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黎丞正色问道:“殿下可是觉得这事哪里不对吗?”

  刘子岳叹了口气:“你让人去找最初传出这些流言的商旅打听打听。”

  他倒不是怀疑太子,只是救灾这种事,真的不好做,尤其是在这交通、通讯极不发达,又缺乏各种器械的古代,救灾的进程势必是缓慢的。

  灾区百姓现在哀悼亲人,挖掘财物,为未来的生计发愁都来不及,哪有那么多功夫给太子歌功颂德。

  即便是太子在这次救灾中表现得极为亮眼,依照古代的这种传播速度,他的好名声也不至于这么快就传到南越这么偏远的地方。

  黎丞当即派了人去打探几个商旅的口风。

  结果得到的消息却是,那几个商旅已经离开了广州。

  “这么快?”刘子岳问,“他们来广州几天,做什么买卖的,都卖了些什么,买了些什么?这事你若是不好查,交给池正业。”

  广州商会几乎掌握了广州大半的商品交易。只要对方交易,那几乎逃不开广州商会的眼睛。

  黎丞应了下来:“臣已经派人去查他们到达的时间和离开的时间,现在便让池正业查他们都做了哪些买卖。”

  两天后,事情查清楚了,说意外也意外,说不意外也不意外。

  这三名商贾在广州并没有进行任何的交易,来的时候说是要采购一批白糖,但走的时候,三人只带了两只装行礼的箱子,并未采购任何物品。

  而且他们是十月七号抵达广州的,只呆了四天,十月十一就离开了。

  这下黎丞都怀疑对方的来历和目的了。千里迢迢过来,说是做买卖,却什么都没交易,只呆了三四天就离开了,做生意更像是个幌子。

  “他们故意跑到咱们南越来宣传太子的事迹,这是想干什么?这么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黎丞万分不解地说。

  刘子岳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说:“莫非太子想利用这种方式,宣传他的好名声?借此在声势和民心上压过晋王?”

  黎丞一想还真有可能:“也许吧,太子不一直挺忌惮晋王的吗?只是他就不怕被戳穿吗?”

  毕竟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真是造假,肯定会有人知道,若是被晋王找到了证据,捅到皇帝面前,对太子可不是什么好事。

  太子心眼虽小了点,为人高傲了些,但还不至于如此糊涂。

  刘子岳轻轻摇头说:“只怕不是,搞不好是晋王弄的。”

  晋王前面急流勇退,刘子岳是不信的。男主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就放弃。

  “可惜咱们离京城太远了,不然可以派人打听打听。”黎丞说道。

  这话点醒了刘子岳,他说:“我这就写封信快速送到京城,交给陈大人。他现在肯定发现了异常,若真是晋王做的,他必然有所察觉。另外,写封信去问问封州、并州等地有没有听到风声便知道了。”

  封州、并州那边十天后传回来了消息,果然,这些州府也有了关于太子救灾、爱民如子的传言,这分明是有人刻意宣扬此事。

  刘子岳这下肯定了自己的猜测:“这肯定是人为的,大概率是晋王,小概率是太子,当然也不排除另外有人从中浑水摸鱼的可能。”

  黎丞听了这话有些急:“殿下,那咱们该怎么办?”

  刘子岳轻扯嘴角笑了笑:“我们能怎么办?只能等消息了,只怕这次太子的处境不大好。”

  嘴里说着什么都不做,但刘子岳还是让人将这个消息悄悄送给了李安和。

  现在庸郡王被关在府中,李安和的消息不一定有那么灵通。这事若真是晋王搞的鬼,也可通过李安和,让庸郡王搅和进去,不让晋王如意。

  想必现在满心愤怒,对谁都仇视的庸郡王很乐意破坏兄弟们的好事。

  ***

  南越这边的情况还算一般,到底是天高皇帝远,太子这事传了几天便逐渐没了热度,说书先生又提起了其他的新鲜事。

  但利州、康州和贡州,以及相邻的数州,关于太子的事迹那可是越传越离谱,到后面已经将太子夸成了从古至今最为优秀和爱民的储君。

  更甚者,三州百姓还自发地给太子立了生祠,塑了雕像,焚香祭祀,为他祈祷。

  太子的威望一时间达到了顶峰。

  对于这种情况,袁詹事察觉到了反常,派出人去暗查,但却没发现什么端倪,这些事好像都是百姓自发组织的,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感激太子。

  “袁詹事,你未免太小心了。当初晋王平息了江南之乱,当地百姓不也十里相送,还送了他牌匾等物。”太子觉得袁詹事有些大题小作。

  这次救灾,他可比上回在江南时认真卖命多了。就是遇到余震,也只在依山镇歇了十来天,便又重新投入救灾这事中,从头到尾兢兢业业,甚是辛苦,他都感觉自己瘦了一圈。

  因此,这些赞誉与感激都是他应得的。

  晋王做事有功,都能得到百姓的感激,他为何不能?

  袁詹事想想也觉得有道理,殿下这次的辛苦和努力,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得此殊荣也是应当。

  还是好好做好救灾的工作,回京交出一份漂漂亮亮的业绩吧。

  ***

  京城,关于太子的事迹传唱反而不如其他地方,只民间有些许的传言流出,因此还没引起太多人的警觉。

  陈怀义接到刘子岳的信后大为诧异。

  这事他是真不知情。而且据他所知,晋王一系亲近的官员,应该也不知道。

  若真是晋王所为,那晋王一定图谋甚大,以至于连投效了自己的官员都要瞒着。

  他将信又看了一遍,记住内容后烧了,然后叫来心腹,悄声吩咐道:“你去打听打听,最近晋王府和傅康年那边都有些什么动静,事无巨细,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只要与众不同,都要来报。”

  心腹两日后交了一份卷宗到陈怀义桌子上。

  陈怀义打开一看,果然,傅康年最近频繁到晋王府中议事,有时候一天去两趟,但最近朝堂上并没有什么要紧事。回到府中,他总会召集手底下的管事过来议事,频率非常高。

  这明显是在搞事啊,但却瞒着他们。

  只怕平王殿下的猜测成了真,晋王是准备对太子动手了,而且还是以一种完全出乎人预料的方式。

  陈怀义烧了卷宗,让人悄悄盯着晋王府和傅康年的一举一动,暗暗搜集证据,静观其变。

  果然,十天后,京城的风向也渐渐变了,街上、茶坊、酒肆到处都有人在议论太子去利州救灾一事,多是夸赞居多,言语之间,还无比庆幸大景有这等能干贤明、爱民如子的储君。

  很快,各地百姓为太子建生祠立像祈福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等到腊月初,太子返回京城时更夸张,从利州开始,每都一州都有无数的百姓夹道欢迎,跪地迎送,为表心意,这些百姓还拿出家中舍不得吃的好东西,想进献给太子。

  而且从利州开始,还有不少地方官员相继上书夸赞太子,甚至是为太子请功。

  这种事刚开始发生时,延平帝喜闻乐见。

  太子办事得力,深得百姓喜爱,他脸上也有光,而且能快速解决了利州这场天灾,让三州平静下来。

  但随着这种声势愈演愈烈,以至于仿佛全天下的人都只知太子而不知皇帝时,延平帝不爽了。

  他希望儿子们优秀,都是人中龙凤,但他又不希望儿子们太过优秀,因为这样会威胁到他的权力。

  尤其是太子,这是一国储君,他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迟早会取代他的继承人。

  于是渐渐的,再有夸奖太子,为太子请封的奏折,延平帝脸上的笑容就勉强了许多,以至于后来听到太子的名字他都会下意识地皱一下眉头。

  陈怀义在朝堂上亲眼见证了延平帝心情的微妙变化,这下总算确定了晋王打的如意算盘。

  恐怕从晋王开始放弃兵权,不再上朝开始,就在谋划这

  事了。

  真是好深的心机,好绝妙的算盘!

  他退出来,再不露痕迹地抬举太子,太子越蹦得高,就越容易招来延平帝的忌惮,迟早成为延平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到时候不用晋王动手,延平帝自然会对太子下手。

  不费一兵一卒就悄无声息地除掉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陈怀义不得不感叹,论心计,晋王只怕是诸位皇子中最厉害的。

  但他的想法还是没改变,克制比放纵更难,平王殿下这个优点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

  只是太子若现在就倒下了,对平王殿下未必是好事。

  陛下身体虽还不错,可也是五十来岁的人了。太子一旦倒下,朝中肯定会有大臣上奏立储,届时晋王的呼声必然是最高的。

  晋王是皇长子,有军功在身,平日里品行端正,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廷,名声都不错。

  楚王虽也是嫡子,可其性情比较阴沉,又无大的建树,即便有钱家鼎力支持,怕也很难上位。

  不过最终决定这事的还是延平帝,立嫡还是立长,还是得看他的心意。

  陈怀义琢磨了许久,都没想到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能够将楚王推上去与晋王打擂台,再多给南越一些时间。

  就在这时,他却收到了刘子岳的来信,信里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李安和。

  知道李安和的身份和事迹后,陈怀义拍案叫绝,心里顿时有了主意,这次让晋王尝尝什么叫黄雀在后。

  ***

  腊月中旬,临近过年,街道上陆陆续续出现了许多卖年礼的,城中到处都洋溢着新春的气息。

  可对比平民百姓的期许和开心,朝中的局势却有些紧张。

  随着太子回京日程的逼近,延平帝的心情越发地不好了,连续斥责了好几个官员,搞得大臣们没有要事,都不敢上奏事情,就怕撞到枪口上。

  腊月十八这天,天气晴朗,太阳高挂,救灾几个月的太子总算带着队伍回来了。

  京城的百姓不知从哪里得了这个消息,也是夹道欢迎,持续数十里,连通往皇城的要道都被堵住了。

  这可是破天荒第一遭。

  有大臣听说了这个消息,上朝时特意将这事奏禀了皇帝:“恭喜陛下,京城百姓听说太子殿下今日要回京,无不欢庆,都自发准备今日在正阳街上欢迎太子殿下。有如此储君,真乃我大景之福啊!”

  陈怀义看了一眼这个有些脸熟,但叫不出名字的官员,很快就想起在哪儿见过对方了。

  上次傅康年在街上与这人说话。

  从这人站的位置来看,连正殿都进不来的五六品中下级官员,今天特意跑出来说这种话,不是戳延平帝的心窝子是什么?

  果然,延平帝嘴上说着“很好,太子辛苦了”之类的话,脸上的笑容却很冷淡。

  太子救灾回京是大事,有人开了头,有些不是很会看眼色的大臣便也跟着向延平帝道喜,一副有这等出色的储君是大景之福,延平帝之福的样子。

  但延平帝身体还好好的,估摸着他心里觉得自己还能再活个好几十年,哪甘愿现在就将权力移交给儿子。

  这等福气,延平帝肯定是不想要的,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只得憋着,后面上奏的大臣免不了要当出气筒。

  早朝进行到一半,太子回来了,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便到紫宸殿向延平帝请安和汇报此行的成绩。

  陈怀义看着太子喜气洋洋的脸,暗暗地叹了口气,太子表现得这么高兴,只怕更会令陛下忌惮。

  太子终究是太年轻了一些,急着表现,总想着压过晋王,成为诸王中第一人,殊不知有时候人太优秀也不是一件好事。

  上方,延平帝和和气气地说

  :“太子辛苦了,你这次表现得很好,利州知府等人都上奏说了你在灾区的表现,朕甚是欣慰。”

  太子高兴地说:“父皇过奖了,儿臣不过是尽了身为储君的责任。况且,此行还多亏父皇安排了禁军和户部的银子,不然此事不会如此顺利。”

  陈怀义再次暗暗摇头,太子虽然最后找补了回来,可到底是有些飘了,还储君的责任,生怕延平帝不知道他这次出去有多得民心是吧?

  延平帝到底老练,面上仍笑盈盈的:“你能如此有担当,朕亦可放心了。”

  话音刚落,外面便有太监进来禀告:“陛下,宫外面来了好多百姓,敲锣打鼓的,还举着一面铜铸的匾额,说是送给太子殿下的。”

  “匾额?上面可有题字?”延平帝问道。

  太监说道:“有,题了‘万寿无疆’四个大字。”

  这字题得就有意思了。

  太子不过才三十来岁,近日又非其生辰,送他这四个字,岂不是希望太子不老不死,永永远远做皇帝?

  这是延平帝都没有的待遇。

  延平帝心里能没点想法才怪了。

  陈怀义真是要为晋王叫绝,这一环扣一环的,步步紧逼,将太子逼上了绝境,恐怕到现在太子还没察觉。

  所有人都以为晋王会在救灾一事上给太子设圈套,阻止其立功,谁能想到晋王在这儿等着太子呢?

  他估计,后面还有致命的招数在等着太子。

  延平帝愣了片刻,点头赞道:“不错,太子你这次表现得很好,很得民心!”

  太子正处于极度的亢奋中,没想那么多:“谢父皇夸奖。”

  这话刚一说完,角落里户部的一名官员站了出来,扑通一声跪在殿中,高声说:“陛下,微臣有一事,斗胆进言!”

  延平帝眯眼看着他:“说。”

  那官员立即高声道:“陛下,此次救灾账目不对,陛下拨去的一百万两银子,用于救灾的不过十之五六,余下的去了何处,请陛下严查。”

  太子大惊失色,瞪着他:“裘大人,你休得血口喷人,你这么说有证据吗?”

  裘大人从袖子里拿出一本账册,双手举起,恭敬地说:“请陛下过目!”

  延平帝点了点头,示意人拿上来,上面果然有几笔不大清楚的账目。延平帝立马翻脸,严厉地看着太子:“太子,你还有何可说的?”

  太子毫无准备,连忙道:“父皇,这其中必有误会,还请父皇明察。”

  延平帝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最好如此,大理寺卿张昭,此事交由你去审查,三日内朕要看到详细的结果。”

  张昭连忙接下了这个重任。

  太子听了这话,虽有些忐忑,但并没有太担心。他当时就下过命令,严禁对救灾银子动手脚,袁詹事又是个妥帖的,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即便账目有些地方不是很清楚,涉及的数目也不多,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不过谁敢违背他的命令,在这种关键时刻中饱私囊?一定要严惩。

  下朝后,太子便命人去查这事,只是事情还没查出个究竟,延平帝却突然下旨废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