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躺着升级 第26章 胜之不武

《我躺着升级》第26章 胜之不武

作者:王不偷 字数:2093 书籍:我躺着升级

  一般科举,会试是在二月中旬开考,称作春闱;四月中旬放榜,叫做杏榜。

  皇榜会张贴在贡院东墙上,考中的士子名字按照名词一一罗列,称作金榜题名。

  因为模仿科举,太学的学榜也在同日放榜,不过榜单贴在太学门口。

  放榜至少得一个月后,急也没用。

  回到春风亭当天夜里,刘知易去拜见了师父,将考试中的内容复盘。师父参考之后认为,刘知易考中的可能很高。第二天,方戎女和周问卿一同从城里回来,见了刘知易一点没给好脸色。刘知易不明所以,但在师生宴上,几句好话就把她哄好了。

  谢过恩师之后,刘知易很是过了几天懒散日子,仿佛高考后的释放,不用努力,也没人管,很可能是一个学生一辈子最自由的一段时光。

  周问卿却不是这样,他考太学的目的不明,没有刘知易那么功利,也不太上心。所以考试前后变化不大,依然在方济堂坐诊,或者下乡巡诊,还多了新的去处,去夏京义诊。

  方戎女也过起了以前的日子,坐诊、抓药,偶尔去采药。不一样的是,每次采药,都会叫上刘知易,而刘知易也从不拒绝。

  采了三次药之后,终于等到科举放榜的日子。一大家人,集体出游,直奔京城,围观杏榜。

  城门没开之前,一家人就等在门口,城门一开,迅速进城。

  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设置,榜单十分讨厌,所有名单混在一起,而且不分学科。太学里的学科比科举要多很多,科举只考儒、法、兵三科,而太学中,诸子百家都有,只要能找到名师,就愿意开一科。不但有儒、法、兵三家,还有道家、墨家、阴阳家、医家,甚至连小说家都有。医科在太学中,只是小学科,而且没有科举递补的需要,因此录取人数不定,生源素质好的时候,可以多收一些,生源素质不好的时候,就是一个不招也没问题。

  由于不分科,也不知道太学是如何排名,导致大家只能一个个名字看过去,人人脸上都带着焦急的神色,既想一目十行的尽快找到想找到的名字,又不敢放过任何一个名字,以免把那个最想看见的名字漏掉了。

  一经发现想要的名字,不管是考生还是家人,马上发出一声欢呼,之前查找的焦虑顷刻间一扫而空。

  刘知易心里咒骂着榜单设计者,心里焦急的搜索自己的名字。这届恩科,赶考的人数两万,是近几年科举士子最多的一届。因为徐谦遇劫一案,朝中数以百计的官员辞职,太后垂帘之后,会用大把的官位拉拢士族,因此这届恩科录取之人肯定更多,而且能得到实缺的官员也更多。多一心科举做官的士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只有一次的良机。

  两万人科举,最终录取了八百人,比例之高,古今罕有。

  太学学考是为了填补考中科举的那些太学生的位置,因此录取数量跟科举相当,有三百余人,这说明太学中,至少有三百多人通过了会试,太学是科举第一大户。刘知易的名字,出现在一百七十四个,排列分前后,刘知易很不服。他觉得将学医的学生,跟学法、学儒的学生混杂排成一个名词,很不合理。

  看到周问卿排在两百零九位,心理顿时平衡。可一想,周问卿都没来看榜,刘知易又觉得自己格局小了。

  放榜日,全城欢庆,将科举的热闹推上顶点。

  刘大刀非常高兴,比考中太学的刘知易本人还高兴,非要在城里包一个酒楼,把亲朋好友都邀请到城里挥霍。可惜今天,全城的酒楼都没有空位,别说包席了,连找个座位都很难。混个宴席倒是容易,因为各家酒楼基本都在大摆宴席。有的是有望高中的进士家人早早订下,有的是酒楼主动找上士子免费为他张罗,比如高中会员的士子,那都是各家酒楼抢着去宴请的名士。

  在太学门口看完学榜之后,马不停蹄移步贡院去看杏榜。

  相比太学学榜,贡院杏榜观众更多,里三层外三层,不止人,还有马,不止马,还有车,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一家人堵在外面,昂首眺望。只能看到三分之一杏榜,刘知易远远看见榜首写着一个名字“谢玄”。

  刘大刀很兴奋:“快看看,有没有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指的是一些富贵之家,会在放榜日,派人守在榜下,见着高中的士子,马上捉回家中,招为女婿。

  仿佛抢婚一样,可非但无人非议,反而传为美谈。因为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无礼,捉婿的人家,也绝不敢强行绑人,都是好言相邀。捉婿的人家,大多都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一般都是些豪商大贾。愿意登门的,也不会是有名的才子。真正的会员、三甲这样的才子,这些富商见都见不到,早一步就被朝中大员截胡。

  “呀。少爷会不会被捉走啊?”

  春桃一惊。

  “这是杏榜。捉婿得是放皇榜时候!”

  刘知易鄙视老爹和春桃,人还是得多读书,不然凑热闹都能凑错。

  老爹和春桃不说话了。

  方戎女问出了疑惑:“为啥要等皇榜,皇榜是啥啊,这不是吗?”

  这还有凑错热闹后恬不知耻的。

  刘知易道:“这是会试杏榜,考中的称贡士。贡士有资格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所以进士榜所以叫做皇榜。中进士者,必先登杏榜,后登皇榜,所以称两榜进士。榜下捉婿,捉的是皇榜,不是杏榜。”

  方戎女又问:“那啥时候放皇榜呢?”

  刘知易道:“得一个月后了,到时候更热闹。”

  今科是恩科,属于加考,为了不影响下届科举,所有工作都要在一年内完成,能节省的流程就节省,能简略的仪式就简略。如今已经是十月,年底前就要放榜,不到两个月了。

  往年科举之后,等待放榜的这段日子,聚集在京城的上万士子有几种选择,有的士子选择回家,在家中等待送捷报,这些士子,一般是离京近,又不富裕。

  有的选择留在城中等待,这些人一般离家远,结果不出来不敢走,哪怕考的再差,也会等放榜,万一中了,还得去殿试。这些士子家里条件好的,会活的很潇洒,无忧无虑,京城中有的是玩的地方;如果家里条件不好,就会很辛苦,有些士子,他们的盘缠只够他们进京赶考,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科举对他们来说,是一张单程票,要么金榜题名,飞黄腾达,要么名落孙山,客死他乡。

  每年都会有因为落榜,又无钱回乡,双重打击下心理崩溃的考生在京城自杀的。

  这实在是心理素质太差,其实即便是没有一丁点盘缠的贫穷士子,科举前后也都不会活不下去。他们住的客栈绝对不敢赶他们走,只要他们住进去了,直到放榜前,连房费都不敢催。谁知道这些穷酸书生会不会突然爆发,高中三甲。放榜之后,对那些拿不出房钱的穷书生,客栈往往也不敢催讨,最多是将他们“请”出去,旧账绝不讨要。万一逼死士子,那可是重罪。不管穷富,这些士人的地位,比商人高多了。

  刘知易没这么多烦恼,如果不是遭逢变故,他甚至生不出考太学的念头,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考完太学后,不存在后续的殿试,直接入学即可。

  杏榜过后,大批士子开始离京,官道上每天都有萧索的身影。这些都是落第士子,此时正是他们人生中最灰暗的时候。

  而那些等待殿试的二百多贡士,则处在他们人生中最煎熬的时候。好在只等了一个月,殿试就召开了。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殿试,主持的不是皇帝,而是皇太后。

  明显不合礼制,可这一次,无人反对。小皇帝为了一个徐谦,将朝中最后有脊梁的官员,全都气走了。当日他不顾礼法,只想出一口恶气,对王朝栋那些人恨之入骨,如今当有人对他不讲礼法的时候,不知道小皇帝是否会怀念王朝栋这批讲原则的“老顽固”。

  刘知易不用等殿试,学榜放过之后,上榜的学生就可以入学了。

  家里大摆了三天宴席,然后刘大刀给儿子准备了丰厚的礼物。上至太学祭酒下至学斋斋长,人人有份。甚至连给同学的礼物都备下了,十分用心。最后又把这些礼物撤了,直接给儿子大把银子,嘱咐儿子多跟同学去应酬,喝花酒,逛青楼都少不得。至于礼物还是少送,同学之间,应该处的纯粹一些,不要太功利。

  这还不够功利?

  刘知易嘴上应着,心里却连送学正、祭酒的礼物都没打算送,他只想安静的做一个太学生,没那么多心思,因为太学只是他迈出的第一步,他不急,只求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