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龙地虎 第23章

《天龙地虎》第23章

作者:萧逸 字数:2829 书籍:天龙地虎

  华夏古代的科举由府县自主出题,县令知府往往凭着喜好行事,常有笑话闹出,而大齐各级科举统一由皇帝召集国子监出题,开卷之前,严格保密。

  出题者是由天命司从国子监的五经博士、助教、学正与学录合计三十七人中随机抽取五人,随叫随走。

  这四类官都是主持一线教学的小官,知识面渊博,在学术上未必差于各部院的堂官,又有皇帝把着方向,试题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自定题至开卷的这段时间,除皇帝外,五名出题者都要被圈禁在天命司,不允许外出,更不允许对外传递消息。

  种种举措,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也几乎杜绝了根据考官喜好去猜题的现象。

  可是此刻的秦钟,却不得不猜,因为除了引申出来的明哲保身,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孔子对鲁哀公多说的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

  如果把太上比作季康子,今上可视为鲁哀公,或许此题是今上告诉天下人,虽太上栈恋权势,但自己不会迁怒于三心两意的臣子们,同样的错误也不贰过,颇有点曹操烧信的意味,以表明自己的仁德。

  只不过非常隐晦,毕竟要顾及天命司的态度,不能过于直白。

  想到这一层,秦钟大体确定了注经思路,叫一个皇帝去谈明哲保身,不是鼓励朝臣不忠不义,划水摸鱼么?

  秦钟又琢磨起了夏守谦,夏守谦的祖父是夏允彝,父亲是夏完淳,皆为忠直之辈,政治立场必然倾向皇帝,而不是退位了仍霸占权力不放的太上。

  况且朝廷不会任由地方上的考官按照自己的意思批阅考卷,在下发试卷的同时,会有一份指导纲领,作为评判文章的标准。

  那么,如何注解已呼之欲出了。

  如果按引申义去注,合乎情理,却不符合国朝的现状,再考虑到上元县数万考生争夺一百个初试名额,出奇制胜才是正常操作。

  毕竟童生试,考的是基础,没法对文采与深度做太大的要求。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秦钟深吸了口气,提笔书写,水平要控制住,不能过于深奥,那不是考童生,而是考状元,大体能达到秀才的水准就差不多了。

  而且也不能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倾向,要由心而发,真心认同,否则很容易会被认为是居心叵测之徒,怕是会给夏守谦留下不好的印象,火候必须要拿捏恰当。

  秦钟本身的文学造诣就极高,前世又研究过明清科举,这一写,竟挥笔如泼墨,无我无他,无常无在,写到精彩处,文思如泉涌,文气也自发的涌出,反过来助推他书写文章。

  此时如有人留意的话,会发现秦钟的头顶,形成了一个文气旋涡,整个考场,也灵光点点,显然也有别的学子得了文章精妙。

  笔尖唯余沙沙声,注经不能超过六百字,四百来字,秦钟一挥而就,看了看,竟觉无一字可增删,随即去看下一题。

  第二题同样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秦钟挺无语的,今上得有多大的怨念,才会出这种题?

  这是明摆着告诉太上,时光如流水一样消逝,您老也该颐养天年啦!

  一般来说,科举的第一题最为重要,明清科举,第一题几乎定生死,主要是考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又年纪大了,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一份试卷都细读,如果第一题不符合考官的胃口,会直接扔去一边。

  而大齐的科举制度虽然更加完备,可第一题最重要的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

  秦钟再三确认此题没有第一题那般复杂,才提笔书写。

  当两题墨义答完,已是正午,秦钟仍是精力旺盛,并不需用休息,去看第三卷。

  以咏梅为题赋诗一首,五言、七言、绝句不限。

  试贴诗朝廷不统一出,由地方上自行掌握,秦钟暗暗摇头,搜肠刮肚。

  梅兰竹菊诗是最滥,也是最难写的,这个世界麻烦的是,唐宋元明都有,抄诗词只能抄清朝,清朝是华夏历史上对人性禁锢最深的一个朝代,出彩的诗词不多。

  好不容易,秦钟想到了一首,吴淇的《枯梅》,提笔书写。

  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

  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

  之所以写这首诗,是觉得诗中的意境与国朝的政治形势极为相似,有劝谏太上激流勇退,留得风骨在人间的意味。

  在秦钟想来,夏守谦是偏向于今上的,这首诗正合其味。

  写完之后,秦钟认真检查草稿,主要是别字和避讳,如有修改处,先在草稿上注明,再腾往试卷。

  再三检查,确认无误,秦钟一字一字的抄写起来。

  自开考起,每一个时辰擂鼓一通,当秦钟腾抄完毕的时候,第三通鼓刚过,用时三个时辰,天色也过了正午。BIqupai.c0m

  搁现代,就是连考六个小时,这还是最基本的童生试,难怪说考场如战场,身体弱一点的都坚持不到最后,什么考到半途昏死过去,考的吐血,都是寻常事。

  秦钟纵然有了剑气,通过咏叹读书灵慧渐长,却仍有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放下笔,双手撑着桌面,调整呼吸恢复精力,等等试卷自然晾干,现在不是不能交卷,而是墨迹未干,外面还飘着雨丝,干的慢,只能慢慢等。

  好一会儿,头脑恢复了清明,长长吁了口气,秦钟开始观察起别的考生,以钱均最让他在意。

  钱均是钱谦益的曾孙,家学渊博,文风兴旺,是个不可忽视的对手。

  此时还在书写,眼神有些发直,怔怔盯着卷面,秦钟猜测,应是为第一题举棋不定,他的眼力非同寻常,细细一看,果然,别的都写了,只有第一题空着。

  秦钟并非因此轻视钱均,反心神微凛,这是个强劲对手啊。

  自己是读过红楼梦的,明知道今上会早晚执掌大权,仍斟酌再三,而钱均是原生土著,太上与今上之争仍未落幕,明显是纯靠才学。

  值得一提的是,太上是开国皇帝,虽已百来岁了,但龙威不减,今上只是太上的孙儿,太上活活把亲儿子熬死了。

  再看别人,有的写写停停,有的拧巴着脸,半晌不下笔。

  少倾,确认试卷已经干透,秦钟举起了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