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空间存千亿物资,后娘带崽去逃荒 第一百六十四章 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

《空间存千亿物资,后娘带崽去逃荒》第一百六十四章 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

作者:米花花 字数:1831 书籍:空间存千亿物资,后娘带崽去逃荒

  县令刘大人担心红薯成熟,在地里不挖坏掉,亲自来地里看看,发现红薯还保持不错的状态,继续等待京城来人。

  好在他已经收到六百里加急的信件,大人们已经上路,很快就能到来。

  刘县令找来李大山和柳盼儿、李村长,仔细询问:“这些红薯再推迟三天采挖,可以吗?”

  柳盼儿点头回答:“应该可以的,大人要是不放心,咱们现在就开始挖,反正这么多地,也不是三两天能挖完的。另外,我家水稻已经成熟了,也该收割水稻。在此之前,我们还想把门口的红薯挖了,弄成打谷场,要晾晒稻谷。”

  刘县令听到这话,也觉得柳盼儿说得有道理,“那行,地里先不挖,先把你们门口的这些红薯挖了,毕竟要做打谷场。”

  李家村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种植了红薯,现在听说不用挖地里的,先挖门口的,一大早天刚亮,就开始挖。

  当然了,还有刘大人派来的衙役,在这边看管称重。

  经过简单的晾晒之后,源源不断运往县城,储存起来。这些红薯因为种在家门口,淘米水,除草排水勤快,肥料用得多,长得也好。

  尤其是柳盼儿家的红薯,产量这次更好,达到七千多斤。其他人家的红薯好的产量五六千斤,不好的,甚至才四五千斤。

  既然给京城的老大人看,当然要看产量最高的,县令刘大人当即阻拦柳盼儿家剩下的一亩八分地,留着等到京城的大人们再挖。

  其他家的红薯挖得如火如荼,运输红薯的车子,络绎不绝。

  三寡妇的茶摊生意好了很多,不仅有县衙的衙役喝茶,那些车夫也喝,还有周围村子过来看热闹的。一天居然能赚一两百文钱,比给人干活强多了。

  不得不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聪明人赚钱的手段也多。如果这三寡妇把所有的心思用在挣钱和经营家庭上,婆媳二人的日子能过得美美的。

  柳盼儿担心地里的水稻成熟,不及时收割,影响产量,于是把家里采挖过那一亩多的红薯地连同院子里的剩下的空地,全部平整,然后用石碾子用力地压实了,用来做打谷场。

  刘大人闲着没事,就在柳盼儿和李村长的带领之下,去水稻田看看。

  这一看,刘大人瞪大眼睛。

  他出身大家族,在当官之前,虽然不至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但对农事并不精通。听说钦差顾大人来崔阳县,他才积极做各种事情。

  不仅规范县城的商业,整治各处的治安,也会下地走走看看,听老农讲讲地里的事情。

  他亲眼看过当地的稻穗,没有这么大。可李家村的稻穗不仅大,而且颗粒饱满,摘了一个稻穗放在手里,沉甸甸的。

  刘大人招了招手,对身边的侍卫交代一句,“去其他村子的稻田里,给我揪十个稻穗。”

  虽然侍卫疑惑,但这是大人交代的,立即骑马过去办事。

  李村长得意,他知道刘大人想要对比他们稻田里的稻穗和其他村子的稻穗大小。结果毫无疑问,当然是他们村子的稻穗更大。

  因为他和李大山从水稻抽穗之后,就经常去其他村子对比。

  有一次偷偷揪人家的稻穗,被当成贼,跑了好几里地才甩开追打的人。

  李大宝不自觉地就把刘大人带到自家稻田,之前在顾大人面前,落落大方,口齿清晰,不卑不亢,在刘大人面前也是如此。

  “刘大人,我家的稻田里还养了鱼呢,今天中午在村长家吃的鱼,就是我家在稻田里养的稻花鱼。吃着稻田里的虫子和稻花、水藻长大的,不管是烧汤,还是红烧,都很好吃。”

  刘大人也挺喜欢李大宝这个活泼能说会道的孩子,多了几分宽容,此时听到李大宝的话,笑了笑,“味道的确不错,水稻田里还能养鱼,就算不卖,也能自家吃。”

  农家想吃肉,太难了。

  鱼肉虽然没有羊肉好吃,但也是肉啊!

  还有那个炸的脆脆的小螃蟹小白虾,味道相当好。

  本来在农家吃饭,刘大人准备随便吃一口,能填饱肚子就行,没想到味道这么好,就连腌臜的猪大肠,也能做得特别好吃。

  这在以前,他打死也不会吃猪大肠。

  没想到小小的李家村,有这么多的惊喜。

  李大宝点头,“李大人说的是,我娘说我们逃荒路上饿得太瘦了,想给我们补充营养。我娘还说了,稻种直接撒在田里,鱼在稻田里的活动空间太小,明年她决定尝试新的种植水稻的办法。”

  听到这话,刘大人转头看向走在后面,不太说话的柳盼儿,“柳娘子,本官知道你很聪明,但如果为了吃鱼,影响种植水稻,得不偿失。”

  柳盼儿见刘大人这么说,上前轻笑解释:“回柳大人,民妇从小就喜欢思考,喜欢尝试。我之所以想改变水稻的种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养鱼,而是为了增加水稻的产量,尤其是双季稻的产量。”

  “我了解到当地也有双季稻,但往往因为气候的原因,第二季的水稻长得并没有头一茬长得好,有的甚至还没长得饱满,就要收割了。民妇想着,如果我不是直接把水稻洒在田里,而是先在温暖的地方育苗,等到秧苗长大,移植到水田里。”

  “头茬水稻,并不能节约时间,但收割完头茬的水稻之后,立即翻耕,然后把已经长到半尺长的秧苗种植到田里,比直接撒稻种节省十天,甚至半个月的时间。如此一来,第二茬的水稻生长周期就能多出来十天半个月。有这点时间,就能稻穗更加饱满。”

  刘县令原本漫不经心地走到小路上,此时听着柳盼儿的回答,站在原地,仔细思索之后,眼睛一亮!

  有道理啊!

  在同一块地里,的确不能节约时间,但在其他地方育秧,的确可以节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

  有很强的操作性。

  “柳娘子,明年你务必按照你的想法操作。如果你成功了,能够增加双季稻的产量,本官有赏赐。如果失败了,也不用担心,本官会酌情给你赔偿。大胆的尝试,不用有后顾之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