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断刀崖 第四百五十二章 齐聚华山之下、逆鳞

《断刀崖》第四百五十二章 齐聚华山之下、逆鳞

作者:苦修之人 字数:1784 书籍:断刀崖

  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农历七月十五就是盂兰节,相传阴间地府的鬼门关大开,无数鬼魂涌到阳间流连,可谓“阴气冲天”。

  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源头,应与我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

  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与道教相抗衡,佛教确定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

  佛教提倡慈悲为善,古印度雨季的三个月里,佛教仪规禁止僧尼外出,说是外出容易伤害草木虫蚁,要求僧尼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这段时期称为安居期。

  佛教传到我国以后,根据我国的季节变化,规定安居期为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后来又依据经书产生了“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故事。大意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受罪,惨不忍睹。

  使尽一切办法相救,均告失败,只好求助于佛祖。

  释迦牟尼解释说,其母生前罪业颇大,非一人之力可救,告诉目犍连要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好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助众僧之力,才可使其母亲解脱苦难。

  目犍连遵嘱照办,果然凑效。

  这种佛教活动,被称为盂兰盆会。

  盂兰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意为倒悬,形容亡人之苦。

  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

  盂兰盆即指这样的佛教活动,可以解脱先亡人的倒悬之苦。

  我国佛教借助儒家传统的“孝亲”礼俗,将七月十五日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

  不仅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也受到了官方民间的普遍欢迎,因而对七月十五日的民俗活动影响也最大。

  七月十五日祭奠亡人,最隆重的要数放河灯了。

  民家习惯用木板加五色纸,做成各色彩灯,中点蜡烛。

  有的人家还要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

  商行等单位,则习惯做一只五彩水底纸船,称为大法船。

  传说可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船上要做一人持禅杖,象征目犍连。

  也有的做成观世音菩萨。

  入夜,将纸船与纸灯置放河中,让其顺水漂流。

  人们依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

  如果灯在水中打旋,被认为让鬼魂拖住了。

  如果灯在水中沉没,被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已经转生投胎了。

  如果灯漂得很远或靠岸,被认为亡魂已经到达彼岸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

  总之,一切都是良好的祝愿。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

  每到七月十五日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

  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

  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是具体的规定和做法。

  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

  北齐的时《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盂兰盆节。

  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

  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

  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在文学作品中看过,以为那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种习俗,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

  在新加坡的中元节也叫鬼节,在那里你找不到河灯的影子,庆赞中元的时间也从阴历七月十五一天扩大为阴历七月的一整月。

  这一个月人们尽量不动土,不置业,也尽量不出游,这一个月的飞机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出国游玩。

  当然信邪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新加坡的阴历七月正是酷暑季节,但不管天气多热,泳池里的人总是稀稀落落的。

  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

  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七点一过就把小孩关在家里。

  新加坡人更相信阴历七月一日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

  在这一天后半晌儿的时候,信的人家会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插两根蜡烛,在蜡烛的旁边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备好的阴币,佛咒、糖茶之类的供化放在蜡烛的前面,然后点烛焚香拜三拜,祭拜完毕就拿了阴币,佛咒到焚烧桶去烧。

  近年来中元庆赞面对很大问题,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无法接受这种尽管土气却很有民族风味的文化,中元庆赞已经后继无人。

  其次,有些人突然间无法忍受烧纸的烟熏与歌台,喊标的噪音,频频向政府投诉。

  在南方,亦称“鬼节”。

  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7月14日。

  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