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皇后每天都想失宠 第240章 生孩子有多辛苦

《皇后每天都想失宠》第240章 生孩子有多辛苦

作者:风中柳泠 字数:996 书籍:皇后每天都想失宠

  【武德二年10月20日……】

  墨字注明的时间在众人视线中一闪而逝。

  水镜如苍天之眼高悬,"眼眸"中映照出一片肃杀的长春言,唐高祖李渊将关中仅剩的兵力都交到了寄予厚望的次子手中,在长春宫为这支即将出征的队伍亲自送行。

  悲壮而浩大的军鼓声奏响。

  大军开拔,无数平行时空之人目送着那位刚刚及冠的少年将军在萧瑟北风中离去。

  众人议论纷纷。

  “说实话,就大唐在山西节节败退的趋势,换我我也得放弃河东……”

  “可如此一来,一统天下便遥不可及了。”

  “河东殷实富足,王业之根基。若无河东供养,缺粮少食的关中岂能争霸天下?只怕最后又是一个南北朝分裂之格局。”

  “……尽发关中之兵?一旦下了决心,这位唐高祖倒还是有些魄力的。”

  而武德年间的大唐君臣则有些尴尬。

  什么叫"他们终究也只是常人而已"啊?看似在替大家说话,这还不如不说呢!

  好在他们很快就完成了自我说服:“虽说一开始大家犯了弃守河东的思想错误,但这不是很快就纠正过来,全力反击吗?幸得陛下运筹帷幄,太子出生入死……”

  群臣对李渊和现任太子李世民一顿吹捧。

  尤其是李世民,当大家回顾他这些年所立下的战功,便会发现他对大唐的重要性。譬如盘点到的刘武周入侵之事,若无李世民,大唐早就弃守河东,今日局面只怕全然不同。

  这时,似乎有一阵剧烈的寒风从水镜中吹出,漫天大雪好像从虚幻中降临现实。所有人的心神都不由自主被吸引进镜中那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河东大地。

  只见山川河流尽染霜色,贯穿南北,由西向东的滔滔黄河也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坚冰。一支队伍自南向北自西向东而来,于飘零大雪中前进,踏过坚冰渡过黄河,踏上了这片在刘武周大军肆虐之下的疆域。

  【这一年,二十岁的李世民率军出发,顶着凛列的寒风与冰雪,带着关中上下所有人的期盼,警要从刘武周手中夺回龙兴之地,重燃李唐政权一统天下的希望!】

  虚幻的地图缓缓飘起,黄河以东,全数沦陷,

  只剩下孤孤零零的浩州与绛州两个小圆点还插着李唐的旗帜,苦苦坚守着。

  【渡过黄河后,李世民率军驻扎于柏壁,面对尽乎全部沦陷的山西河东之地,换作其他人来,或许会毫无头绪,不知如何是好,而李世民的思路却无比清晰。】

  【第一步,坚守柏壁,按兵不动,与宋金刚形成对峙,同时就地在河东征粮。】

  【————从前的河东是李唐的粮仓,但如今的河东经过刘武周大军的抄掠,粮仓早就没了,百姓们也大多聚集在堡寨之中自守,要想征粮只能从当地百姓入手。】

  【裴寂要是在这里,立刻就要跳起来大声反对——这不可能!这可是因坚壁清野、焚烧粮食,而引起当地百姓暴动,使得一县之地直接投向刘武周的大才啊。明明是来讨伐敌军的,最后却把自家百姓策反到了敌军那一边。可以想见此时当地人心偏向何方。更何况粮食可是百姓的命根子,李世民还想就地征粮?简直开玩笑嘛。】

  【————可李世民偏偏就做到了。】

  【秦王名号一出,百姓争相归附,踊跃献粮,没过多久大军的粮草就不用愁了。】

  “……朕没听错吧,就地征粮?”

  汉武帝刘彻扣出三个问号:“???”

  ————从未听说过哪支军队连粮食都不曾带够就出军去征战的,那还打个鬼啊!

  ——最重要的是,长安那边在做什么?

  合着就只是凑出一点兵马,啥都不干了?

  大汉初年,丞相萧何实名表示羡慕。

  ……要是当年他管后勤的时候也能如此简单就好了,让韩信自个儿就地征粮去!

  【既然粮食够了,总该出击把敌人从这片土地上赶出去了吧?李世民依旧不急。】

  【当初大唐军队是如何节节败退的?还不就是刘武周大军打到哪里,朝廷就慌慌忙忙调兵去援,永远都是慢一步的被动状态。就像两人打架时,人家出拳击胸,就赶紧伸手护胸,人家抬手扇脸,就连忙抬掌捂脸,人家一脚踢来,就慌慌张张跳开……打到最后手忙脚乱,彻底落入对方的战斗节奏之中,还白挨了一顿胖揍!】

  【李世民自然不可能重蹈覆辙。】

  【他要化被动为主动,让敌人被他的节奏牵着走。因此,不能急于出击,敌人越是想要决出胜负

  ,他就越是要耗着拖着。】

  【当然了,纯粹的坚守毫无意义,就像缩入乌龟壳里,只是单纯不挨揍而已。坚守柏壁,与敌军对峙的同时,李世民不断派出小股兵马,一次又一次抄掠敌营,直把宋金刚大军搅得疲惫不堪。】

  【毫无疑问,敌军渐渐陷入李世民的节奏之中,于是他进行第二步,主动出击。】

  【为此,李世民不惜亲自出动,探查敌军情报。最惊险的一次,他身边随行的骑兵都四散开去探查情况,只剩一名甲士。两人在高丘上不知不觉睡去,连敌军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都没发觉,要不是一只老鼠被蛇追赶跳到了甲士的脸上,将两人从梦中惊醒,只怕堂堂秦王就被人包圆了。】

  水镜之中,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与葱茂的丛林,只见秦王李世民与身边的甲士匆忙上马,在敌军的包围追击之下狂奔而走,才跑出一百多步,眼看敌军已经追击而上,李世民突然回头引弓,弓弦如满月。

  咻——

  仿佛白日见流星,敌兵骁将一击毙命。

  趁着群龙无首的敌军慌忙退散之际,李世民从容转身,一拍战马,扬长而去!

  “好惊人的箭术!”平行时空的西汉,老将军李广跃跃欲试,似乎回忆起年轻之时一箭没石的风采,整个人都好似重焕青春。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唐太宗应如是!”后世的平行时空,无数人为之惊艳,“诗仙之言,用在此时,恰到好处。”

  【想必大家还记得,当初李渊派出四波援军,却通通失败,全军覆没,大将或是被擒,或是只身而逃。其中,永安王李孝基与独孤怀恩便是惨败于刘武周偏将尉迟敬德与寻相二人之手,沦为阶下之囚。】

  【——是的,大家没有听错。后世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心腹爱将尉迟敬德,此时还是刘武周的部下,并且荣幸地被李世民选中,成为了主动出击突袭的目标之一。】

  【打探到尉迟敬德、寻相将要还军法州,李世民当即派出兵部尚书殷开山、总管秦叔宝,于美良川于设伏截击,以有备算无备,大败尉迟敬德,斩首二千余!】

  【这只是第一次,还有第二次。】

  【不久后,尉迟敬德与寻相领兵赴蒲反,救援王行本,先一步收到消息的李世民亲率步骑三千,星夜赶路,从小路先一步赶往安邑,再次大败尉迟敬德二人,令后者全军覆没,

  则迟敬德二人孤身而逃。】

  【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模一样的两次伏击,却偏偏全都轻而易举取胜,以至于连尉迟敬德这样的“名将”都被衬成了傻子。李世民的军事才华无时无刻不在熠熠生辉!】

  被点名的尉迟敬德:“……”

  “败在陛下手下,怎么能叫收呢?”在周围一群同僚的哄笑声中,直面当年黑历史的尉迟敬德忍不住涨红了脸,条条青筋绽绽,他大声嚷嚷,"……那是陛下太厉害了好吗?换你们上,也是同样的下场!"

  但凡稍懂军事的人,都不可能觉得是李世民的对手太弱,才让他轻易突袭成功。从这两次闪电般的突袭之中,无数平行时空的名将都敏锐地察觉出李世民的特质:

  “天才般的预判,精准的执行力!”

  ——最重要的是,俯瞰全局的战略眼光!

  从按兵不动到突然袭击,说起来简单,其他人又怎么知道何时按兵不动,何时突然袭击?如何突袭,突袭哪里才是最佳?

  【不久后,蒲坂顺势被唐军收复。】

  【此时,从李世民来到河东,仅仅过去一个多月而已。河东局势便开始扭转,刘武周大军南下以来,一路顺风顺水的攻势终于被遏制,反而落入李世民的节奏之中。】

  【连番获胜令唐军士气高涨,麾下大将纷纷请求乘胜出击,却被李世民拒绝。】

  【年轻的秦王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

  【相较于其他人只是考虑一时之胜负,李世民始终站在全局立场上,考虑该如何收复河东,他对敌军做出了精准的分析。】

  清朗的声音从镜中传出:“宋金刚孤军深入,其麾下全是精兵猛将,速战速决,反而对他有利;而刘武周占据太原,全靠宋金刚在外为屏障。既然如此,何必与之正面交战?只要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断其粮道,一旦宋金刚粮食耗尽,就只能仓皇而逃。”

  【————“于是遣刘弘基、张纶进逼西河,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

  【李世民几乎已经摆明了战术部署。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像是编排过无数遍的剧本,全都按照他的设想进行。连敌人都不能脱离他的剧本,所有反应分毫不差:】

  【武德三年三月,行军副总管张纶抵达浩州,与浩州守将李仲文数次击败来犯的刘武周

  ,又引兵收复石州;与此同时,刘武周派出护送粮道的队伍也被唐军斩获;四月,缺食少粮的宋金刚只能引兵北退。】

  【在李世民纵观全局的战略部署与仿佛开了全图挂的指挥下,一切进展如他所料不差分毫。直到此时,李世民终于向所有人大声宣布:是时候展开全面反攻了!】

  首先浮现在水镜表面的是一段文字——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某图书管理员。】

  随着这段文字如水墨般化去,镜中的画面也变成了从天空俯瞰的崇山峻岭。

  仿佛要连绵到天空尽头的高山、葱葱郁有阳的茂密丛林,以及高耸险峻的悬崖峭壁。

  咚!

  一声激昂的鼓点声奏响,像是敲击在人心脏上。然后是连绵不断节奏极快的鼓点。

  咚咚咚咚!

  秦王的旗帜在战场上飘扬,骑兵如同一股黑色的旋风掠过高山、丛林,与峭壁。

  【李世民不动则已,动如雷霆,对宋金刚大军展开了疯狂的追杀。】

  【他先是在吕州遇上宋金刚麾下寻相所部,大败之,又乘胜追杀,一日一夜行军二百余里,双方交战数十合。】

  【追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勒马劝谏:“追杀至今,将士饥饿疲惫,粮草都与前军脱节,还请您顾惜身体,暂时休息一下吧,粮草到了再继续追击。”】

  【————李世民却不听。】

  水镜高悬。

  “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

  率军追击多日的李世民满面风霜,目光却异常明亮,眼中好似燃烧着一股永无休止的火焰。他拍马问前,毫不停歇,唯有声音远远回荡开来,响彻在天地之间。

  “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

  【堂堂皇子都不顾生死,将士又岂会惜身?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忘却疲惫,如疯似魔,两日不食,三日不解甲,终于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刚的大军!】

  【————宣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千年后领袖之诗,此刻化为现实。】

  【这一天

  ,"雀鼠谷"在秦王掀起的风暴中战栗:秦王李世民于雀鼠谷会战宋金刚,"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

  何止是雀鼠谷,此刻亿万平行时空都仿佛被这股风暴席卷,陷入深深的战栗。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不,该说是动如猛虎才对!壮哉,当浮一大白!”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水镜上,聚焦在那道哪怕不吃不喝,跨越崇山峻岭,穿过丛林峭壁,追击到天涯海角,也要将敌人赶尽杀绝的身影上,为之震撼失声。

  无需再说什么,沉默就是最好的喝彩。

  在无数平行时空的沉默中,画面继续。

  【雀鼠谷一战后,终于暂停追击的李世民似乎总算感受到疲惫与饥饿,此时军粮殆尽,只剩一只羊,于是全军分而食之。】

  【休整过后,他率兵赶往介休,将之包围。此时,城中的宋金刚还有两万兵马。眼看继续下去,唐军援兵陆续赶到,形势将对自己越来越不妙,宋金刚不得不选择出城迎战,背城布阵,南北连绵七里。】

  【李世民先派李世勃等人与宋金刚交战,趁唐军稍稍退却,宋金刚压上反攻之时,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突然出击,自后方冲击敌阵,大败宋金刚,斩首三干多人!】

  【又追杀轻骑而逃的宋金刚几十里,直追到张难堡,在此据堡而守的唐洁州行军总管樊伯通和张德政根本认不出眼前这个满身血污的男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秦王。】

  镜头聚焦在那道遍布血污与泥泞的人影上。

  此时,他满身的盔甲已不复鲜亮,沾满了丛林中疾行时扬起的尘土与落叶,凝固着来自敌人或他自身的鲜血,还有战场上刀枪留下的划痕……

  直到他摘下头盔,露出那张年轻青涩的脸,堡中人才终于认出他的身份:

  “是秦王,秦王来了!”

  一时间,欢呼声震天,哭声遍布于地。

  无数百姓喜极而泣。

  李世民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堡中,百姓争相献上油酒与糙米饭,饥饿已久的李世民这才狼吞虎咽起来。

  贞观年间,李世民神情怀念。

  ……当年风餐露宿的日子,此时回忆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可惜现在的他不方便御驾亲征了,不然还真想再度体验体

  验呢。

  亲自打天下的开国之主此时都不禁感同身受,并且对远在长安的李渊发出了羡慕的声音:“朕要是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还用得着自己上战场拼死拼活吗?"

  感叹之余,汉高祖刘邦想到之前提到的唐太宗身世,嘿嘿一笑:“这李世民排行行二吧?他大兄在长安城还睡得着吗?”

  ————倘若秦王李世民继续立功,别说他大哥睡不着,只怕他爹都得睡不着了。

  这样看来,儿子太优秀也会带来烦恼啊!

  尽管这烦恼对刘邦来说不算什么,他宁愿儿子出类拔萃,也不希望儿子懦弱无能。

  但唐高祖李渊也这么想吗?

  深谙人心的汉高祖刘邦顿时乐了。

  “只怕这大唐将有好戏要看……”

  【不久后,尉迟敬德与寻相献出介休和永安投降;吓破了胆的刘武周逃奔突厥;宋金刚还想再战,手下却不肯再陪他送死,他只好带着最后数百骑逃奔突厥……后来,宋金刚与刘武周均死于突厥之手。】

  【武德三年4月29日,李世民兵临太原,太原城门大开,迎接秦王大军入城。】

  【——至此,河东沦陷之地尽数收复,李世民实现了他出征前发出的“狂言”。】

  镜中画面流转,再出现便是长安城。

  秦王李世民得胜归来,旌旗高高飘扬。气势高昂的大军在他身后化作无形的战袍。

  一首熟悉的曲子在此时响了起来。

  将士们为秦王献上了发自内心的赞歌。

  而数不清的平行时空,都有人情不自禁开口应和: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