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穿书之拐个刺客当老公 121 浪子回头金不换

《穿书之拐个刺客当老公》121 浪子回头金不换

作者:丹华故里 字数:922 书籍:穿书之拐个刺客当老公

  “打遍天下无敌手?”

  宋武帝刘裕摩拳擦掌, 不同平行时空的一众武将亦跃跃欲试,只恨不能比个高低。

  武力值基本为零的皇帝们更是惊叹。

  “欺凌孤儿寡母?”

  隋文帝杨坚表示有被内涵到,他振振有词:“能当上皇帝都是凭自己的本事, 乃受命于天, 怎么能算欺负孤儿寡母呢?”

  “被弟弟弑杀夺位的开国之君?”

  “???”北宋以前的开国皇帝全都愣住了:开国之君混到这个份上,你退群吧!

  尽管仙人说是民间传说,但倘若这宋太·祖传位没有任何猫腻, 又岂会有此传言?

  大唐武德年间, 唐高祖李渊忍不住边笑边指着水镜, 发出指指点点的声音:“堂堂开国之君, 竟然沦落到被弟弟弑杀篡位,还有比这宋高祖更丢脸的开国之君吗?”

  孝顺儿子秦王李世民乖巧点头:“父皇所言甚是!这宋太·祖看来是徒有虚名,不如父皇远矣!”

  ……从前父皇还答应封他做太子,也不知守不守信, 李世民觉得自己肯定比赵匡胤强多了,这战神皇帝的称号给他正合适!

  贞观年间, 已经升级成为太上皇,闷在后宫里生儿子的李渊, 他突然一蹦三尺高。

  ——历代开国皇帝,他终于不是最菜的那一个了!他只是“退位让贤”, 将皇位传给亲生儿子, 宋太·祖可是被弟弟杀了啊!

  大家快来看,这里有一只好拉的太·祖!

  李渊笑得好大声。

  至于平行时空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倒是没有时间嘲笑宋太·祖赵匡胤, 他正在忙着修帝王庙, 祭祀历代开国之主。

  除了三皇五帝夏商周之外, 还有汉高帝、汉光武, 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嗯,好像有哪里不对,唐太宗也算开国之主吗?

  对此,朱元璋表示:怎么就不算呢?

  ——唐高祖李渊是谁?也配做开国之君?

  ……

  至此,第二位“战神皇帝”候选人还没出场,水镜透露的信息已经过于丰富,几乎每一句话都会引来特定群体的惊呼。

  “文人地位最高,武将地位最低?”

  北宋之前的文人都不禁流露出好奇与歆羡之色,武将们则是紧紧锁起了眉头,有些不快,也难以理解一个开国皇帝是盖世猛将的王朝为什么会反过来如此重文轻武。

  至于仙人最后提到“江山覆灭于外族蛮夷之手”,倒是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一个武将地位低下的王朝,还怎么指望他们能打得过蛮夷?

  短短几句介绍,已经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从帝王到文武百官。哪怕是田间地头的百姓,也好奇皇帝是怎么欺凌孤儿寡母又被弟弟杀死的。不得不说,这视频开头文案可谓是稳稳拿捏住了观众心理。

  可能唯一不好奇的只有后周的君臣。周世宗郭荣此时便似笑非笑地注视着沐浴在众人目光之中,当场僵硬石化的赵匡胤。

  ……欺凌孤儿寡母,建立宋朝?这欺凌的不是他家的孤儿寡母,还能是谁家的?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令郭荣烦恼,那就是他究竟还能活多久。

  究竟是他短命,以至于将来剩下孤儿寡母被人欺凌篡位,还是赵匡胤太长命,像司马懿那样熬死了一代代皇帝以致篡位?

  同样的问题后周群臣也想到了,都心不在焉地陷入思考。赵匡胤则是胡思乱想起来,一边觉得将来的自己真厉害,一边又觉得自己被坑惨了,一边又开始想自家那个蠢弟弟,不像是能弑兄夺位的人啊……

  倘若说后周的赵匡胤因为自身难保暂时没办法去盘问蠢弟弟,那么已经开国建立大宋的宋太祖赵匡胤,就很有闲暇了。

  听闻所谓的“民间传说”,他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来人,召晋王入宫。”

  ——他倒要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公元927年3月11日,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在他出生的二十年前,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挣扎,终于彻底倒塌。而后梁在它的尸体上建立。】

  【——唐朝的灭亡与一个人息息相关,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曾经便是他的部将。】

  【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场空前的浩劫降临华夏,“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朝廷统计的人口由5280万锐减至1690万,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骤然间四分五裂,由盛转衰,开启了“长安六陷,天子九迁”的崎岖之旅,往昔辉煌不复再存。】

  【此后一百五十年,藩镇骄横于外,宦官专权于内,宰相被刺乃寻常,天子被杀亦不鲜,后期连天子废立都操于内廷宦官之手,皇室尊严荡然无存。到僖宗时,“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正兴致勃勃地准备观看宋太祖赵匡胤这个与自己竞争战神皇帝名号的后世皇帝,如何欺凌孤儿寡母,又被弟弟弑杀夺位,顿时愣住了。

  他不可思议地抬起眼睛,仔仔细细看了两遍,确定上面说的是大唐而不是大宋。

  “朕的大唐,亡了?”

  ——本以为起火的是别人家的房子,怎么出来一看烧的却是自己家?

  李世民就那么直愣愣地看着面前的水镜,好像要将上面的每一个文字都牢牢刻入心中,把每一个关键词都在齿间咬碎:

  “唐玄宗?安史之乱?藩镇?宦官?后梁?”

  至于“长安六陷,天子九迁”、“天子废立都操于内廷宦官之手”、“兵革不息,民坠涂炭”……这一个又一个刺眼的句子,此时化作一支支利箭,都朝他心口刺来。

  大唐的灭亡他能够接受,但他本以为会像大汉那样轰轰烈烈而死,体体面面结束,然而事实却是,在藩镇和宦官的威胁下苟延残喘,生民惨遭涂炭,天子名存实亡!

  李世民像是被迎面打了一记重锤,一股郁气冲上心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

  耳边传来群臣惊呼:“陛下!!!”

  ·

  另一处平行时空,武则天刚刚被狄仁杰说服,决心传位给儿子而不是侄子,就看到了水镜中透露出的大唐未来。她目光微动:果然未来还是传给了儿子啊!倘若是给侄儿,哪里还有一百五十年的大唐?

  只是不知道那造成安史之乱的唐玄宗又是谁?是后世子孙,还是她的儿子孙子?

  武则天双目中露出一抹凌厉之色。

  若是这不孝子孙唐玄宗已经出生……

  ·

  天宝元年,唐玄宗李隆基整个人僵住。

  原本他正和大臣们摆酒开宴席呢,“安史之乱”这一记炸弹投下来把他炸懵了。

  唐玄宗是谁他不知道,但天宝不就是他今年才改的年号吗?李隆基顿时慌了。

  他又懵又不敢相信。

  他可是一手铸就了大唐的盛世,如今的大唐无比辉煌,天下臣民只会称赞他的功德,怎么会出现什么安史之乱呢?

  ——“安史”二字,所指的又是什么?

  ——究竟是哪来的叛贼要坏他大唐江山?

  李隆基心中莫名闪过一个人名。

  有大臣突然从席间站起,直言不讳:“臣以为,当严查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又有被安禄山收买的人立刻反驳:“平卢节度使忠心一片,向来侍陛下如父,岂能因一字之巧合而冤屈忠臣良将……”

  在他们争执之间,水镜中盘点未停——

  【不过,各地藩镇割据一方,名义上尊奉

  天子偶尔出点力,反而维持了微妙的平衡。时不时出个稍有作为的皇帝,隔三差五将这栋漏风的房子修修补补,倒也让大唐在风吹雨淋中苟延残喘了百年。直到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一举打破了平衡。】

  【所谓私盐贩子,与一般商人大不相同,他们都是亡命之徒中的亡命之徒。】

  【安史之乱后,唐朝税赋日益繁重,尤其是盐税,一加再加,以至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朝廷更是将食盐垄断为专卖,低价购入,高价卖出。唐玄宗天宝年间,民间盐价还是每斗十钱;唐德宗贞元年间,已经涨到一斗盐三百七十钱;到唐顺宗时稍有降低,江淮盐价每斗二百五十钱,河中两池盐价每斗三百钱。百姓根本吃不起官盐,只能想方设法购买私盐。】

  【如此,贩卖私盐自然是毫无疑问的暴利行业,而朝廷对私盐贩子的打击更是重中之重,盗卖两池之盐一石者便处死刑。在与朝廷的长期斗争中,私盐贩子组装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以反抗官府的捉拿。】

  【黄巢,就是私盐贩子的一员,且家中世代贩盐。他通书文,善骑射,还去考过科举,可惜没中进士,只能捡起老本行。】

  【唐僖宗乾符元年,再也无法忍受连年的天灾、繁重的赋税、贪污腐败的官府,以及昏聩无能的皇帝,一个名叫王仙芝的私盐贩子聚起数千人在长垣揭竿而起。次年,便攻克濮州与曹州。黄巢聚众数千响应王仙芝,与之合兵。二人攻略州县,横行崤山以东,百姓争先恐后前往投奔,起义队伍短短时间便壮大至数万人。】

  【起义军“转寇河南十五州”,唐僖宗哪还能安安心心在后宫打马球?他连忙派人讨贼,果然不久后便收到王仙芝的死讯。】

  水镜中云雾散去,一个头顶着“平庐节度使宋威”称号的火柴人出现在画面中。

  这个火柴人拿起简单线条圈成的锤子,领着一帮“小弟”,对着另一个头顶“王仙芝”三个大字的火柴人砰砰一顿乱锤。锤得“王仙芝”周围的火柴人都倒了一大片,锤得“王仙芝”带着剩下的火柴人转身就跑!

  顶着“平庐节度使宋威”七个大字的火柴人没有去追,而是淡定一挥手,带着自己的小弟们呼啦啦往回返,漂浮在半空中的虚线箭头直勾勾指向他们来时的“青州”。

  一只火柴人突然蹿出来,明显意犹未尽,他挥舞着手中的锤子,头顶冒出气泡框:“就这样让王仙芝跑了,咱们不追了吗?”

  顶着“平庐节度使宋威”七个大字的火柴人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脑袋摇成拨浪鼓。

  “小老弟,这你就不懂了吧?”

  “当年庞勋起义,康承训前脚灭了他,后脚就被贬职。我们灭了王仙芝又如何呢?不如放他一马,万一他将来侥幸成功当了天子,我也算是功臣一枚呀。”

  顶着一坨气泡框,火柴人宋威叉腰大笑,十分得意。旁边的小弟连连赞他英明。

  与此同时,一封袖珍书信从“平庐节度使宋威”头顶冒出,化作信鸽振翅飞走。

  观众的视线不觉随着信鸽而移动,就见这只线条简单的鸽子落在顶着“唐僖宗”三个字的火柴人头顶,咕嘟嘟吐出一串泡泡。

  五个泡泡组成了一行字:“王仙芝已死。”

  “好!”画面中的“唐僖宗”大喜,一群顶着各种官职名称的火柴人也呼啦啦涌出来,在皇帝面前连连道贺,一连串的彩虹屁随着吐出的泡泡从所有人头顶涌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逐渐淹没了整片水镜。

  看到这荒唐的一幕,水镜之外的众人简直难以置信:被派出去讨贼的节度使公然放跑叛贼首领还敢骗皇帝说人已经死了,而皇帝和百官被骗不自知,当真大肆庆贺?

  在知情人眼中,其形象简直与小丑无异。

  尤其是放跑叛军,还想将来“彼作天子己为功臣”的平庐节度使宋威……

  ——好家伙,你可真是小机灵鬼!什么叫官匪一家脚踏两条船啊!你是懂端水的。

  只从这一件事,就能看出地方节度使对中央朝廷的轻视,天子不过名存实亡而已。

  大唐历任皇帝则勃然大怒。

  “此人将帝王视作什么?三岁小童吗?”

  才缓过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看到这一幕险些又气晕过去。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一群大臣赶紧把他围住,就连平时最爱怼皇帝的魏征都难得放软了声调:“陛下莫要为不孝子孙气坏身体,大唐离不开陛下,大唐百姓还有文武百官都不能没有你!”

  本来气得不行的李世民突然感觉像是被打了一剂强心针,眼睛悄悄亮起:魏老头今天居然这么会说话,会说就多说一点!

  他手捂心口,虚弱无比,仿佛就要再一次晕过去:“爱卿你说什么……”

  “陛下,臣等不能没有你啊!”魏征被吓得音调高了一个度,“陛下天纵神武……”他开始滔滔不绝夸赞李世民,总而言之是大唐百姓不可或缺的救世主,百官心中的绝世好皇帝,他魏征今天就要为陛下爆灯!

  其他朝臣都目瞪口呆地看着魏征。

  这老魏是将一辈子的拍马屁之力都在今天拿出来了啊,还说到动情稀里哗啦的。

  正稀里哗啦的魏征突然觉得哪里不对,然后他就对上了李世民几乎要笑歪的嘴角。

  “魏卿一赞,胜过千金良药!”

  这位天子头也不疼了,脸也不白了,还利落地起身转了个圈,像个被夸的孩子。

  “噫,朕好了!”

  魏征:“……”怒气槽积蓄中。

  一刻钟后,再次挨了一顿喷的李世民委委屈屈坐回龙椅上:好嘛好嘛,看盘点嘛。

  ……不孝子孙败了江山他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

  ……只能找点开心的事转移注意力,否则真担心被不孝子孙气得吐血短命。

  【大唐君臣才庆贺过王仙芝之死,三天后就得知此人还在活蹦乱跳四处搞事呢,顿时知道此前宋威根本就是满嘴编瞎话。唐僖宗能怎么办?还不是只能把他原谅。】

  【吸取教训的唐僖宗另派人选去平乱,结果士兵们都很不爽,刚刚平完叛回来,这才准备休息呢,又要去上战场?在这种情况下,王仙芝所部不到十日连破八县。】

  【接下来,王仙芝简直就像是解开了封印,大杀四方,攻汝州,破阳武,围郑州,不克,便焚掠郢、复二州,又转攻申州、光州、庐州、寿州、舒州,直到攻打蕲州时,蕲州刺史裴渥来了个新花样。】

  画风简陋的火柴人再度登场,这一次,这只火柴人头顶是“蕲州刺史裴渥”六个大字。

  只见他站在歪歪扭扭标着“城门”二字的大门边,手上举着一面展开的旗帜,其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欢迎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莅临蕲州!]

  下一刻,一群火柴人坐在一起,酒席摆好,歌舞奏起,官匪两边其乐融融。

  ——这一波啊,是化敌为友!

  【裴渥大开城门,请王军将领三十余人入城,摆酒设宴,以厚财相赠,说服朝廷招降王仙芝,也说服了王仙芝接受招安。】

  【王仙芝很高兴,但有人很不高兴。那就是没获得一官半职封赏的黄巢——同样是率众起义,这大唐朝廷是看不起他啊!】

  只见其乐融融的宴席上,头顶“黄巢”二字的火柴人突然站起来,一jio就踹翻了桌子,然后开始指着“王仙芝”骂骂咧咧,一个又一个气泡飞快从他的头顶上冒出来。

  “当初大家约好一起纵横天下,如今你当了朝廷的官,我们五千兄弟要怎么办?”

  飞快冒出的气泡四处乱飞,砸到一个又一个火柴人头顶,似乎把他们也砸醒过来。

  顿时,一群火柴人都气冲冲地站起来。伴随着身上冒出的明显的火焰,他们吵吵嚷

  嚷起来。乱七八糟的气泡在水镜中飞舞。

  而飞舞的气泡中,代表着黄巢的火柴小人气势汹汹冲向王仙芝,就是一顿胖揍!

  画面一转,脑袋上鼓起好几个大包的王仙芝在地上躺尸,一只手颤颤巍巍地伸起,伴随着一条气泡框在他头上浮现。

  “别打了,别打了,俺听你们的!”

  【最终,担心引起众怒的王仙芝只好拒绝朝廷的招安,率军大掠蕲州,百姓一半被赶走,一半被杀掉,裴渥倒是逃得够快,没能被杀。而黄巢也从此和王仙芝决裂,五千起义军分成了两部,各走各的路。】

  【起义军打得飞起,朝廷中吵得飞起。叛军还没拿下,朝臣就先闹不和,就连派谁出兵,谁为帅谁为将都要争执半天。有功之臣反受屈辱,败军之将反得提拔,更有甚者拥兵在外,坐观成败。而唐僖宗往往犹豫不决,不能明断。】

  【直到乾符四年十一月,招讨副使杨复光派人说服王仙芝,王仙芝便派尚君长等入朝请降,结果半路却杀出一只拦路虎——】

  水镜之中,熟悉的平庐节度使宋威再次出场,这一次,他还押了好几个被绑住手脚的火柴小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路上。

  一只信鸽从他头顶飞出,又像之前一样飞到了“唐僖宗”的头顶,口吐一串泡泡:

  “陛下呀,俺宋威在战场上大发神威,一举抓获了王仙芝的部下balabala……”

  【上过一次当的唐僖宗并没有吸取教训。尽管杨复光告诉他这是来请降的人,但他查不出真相,于是索性就把人斩了。】

  看到这里,唐太宗李世民闭上眼睛,看不下去了——这都是一群什么妖魔鬼怪啊!

  从唐僖宗到百官,再到义军首领王仙芝,就没一个能让他入眼的。相较于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末的张角,这王仙芝就是个反复无常、毫无志气的小人物。结果大唐朝廷连这个小人物都收拾不了,真是绝了。

  汉武帝刘彻也是满头问号。

  ——这大唐末年,难道是在互相比烂吗?王仙芝不怎么样,但大唐比他更烂啊!

  【王仙芝的招安梦想再一次破灭。】

  【隔年,他引兵攻打江陵,节度使杨知温不擅军事,忙向襄阳求援,当时沙陀五百骑兵正好驻守在襄阳,便随援军而来,一举击败起义军。王仙芝只能纵火大掠一通,率领残兵败将狼狈而逃。 】

  【自古起义军都是如此,倘若没有明确的纲领,得势时仿佛战无不胜,一旦落败就容易军心焕散,队伍也不好带了。随着王仙芝接连吃过几场败仗,其部众逐渐离散,几乎沦落为流寇,不复之前的威风。不久后,王仙芝便兵败身死,传首京师。】

  【至此,这位横行天下五年之久的叛军首领,终于落幕。】

  【但这并不意味着起义军的落幕。】

  【王仙芝死后,黄巢接过他的大旗站了出来,号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

  “来了来了。看来王仙芝的死释放出了一个更可怕的黄巢,大唐要遭殃了啊。”

  “这真是按下葫芦又浮起瓢……”

  已经被剧透过“大唐的灭亡与黄巢息息相关,后梁的开国皇帝就是他的部将”,唐朝之前的人对此人可谓是期待满满,都以为说不定就是另一个刘裕,再不济也是一个陈胜啊,接下来必然要大杀四方吧?

  然而,出乎意料的画面出现在众人面前。

  水镜中不断出现黄巢率军打仗的画面和战绩,但怎么说呢,获胜之时固然有,但被人打败,甚至惨败而逃的次数也不少,其军事水平怎么看都是普普通通而已。

  闪动的画面停止,再次出现,是一副让大家眼熟无比的画面,只见顶着“刘巨容”三个字的人将黄巢的军队一通乱锤,杀了十之七八,却偏偏放任黄巢逃跑。

  他的头顶冒出一段让大家更加眼熟的话:“朝廷每次有事就抚慰将士赏赐官职

  ,事情一平息就弃之不顾,还要贬官,不如把他们留着,咱们还能继续谋富贵。”

  ·

  水镜之前的众人不由眨巴眼睛。

  ——同样的场景,好像刚刚才看过呢。就是说,你们大唐节度使都爱养寇自重吗?

  一阵低沉的音乐在众人耳边响起。随之出现的,是在战火中沦陷的大唐帝都长安。

  他们看见天子的车架匆匆出逃,叛军的旗帜插上长安城头,往日里高高在上的公卿贵族像死狗一样被拖到街上,人头落地。

  【……在大唐朝廷奇烂无比的操作下,在地方节度使的纵容中,黄巢叛而复降,降而复叛,势力日益壮大,他一路攻略中原,转战江南,最终一举踏破两京!】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