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蜀山轶事 第二十二章 名校

《蜀山轶事》第二十二章 名校

作者:张不伦 字数:1336 书籍:蜀山轶事

  此篇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记忆,来聊聊庐州城里几个名校的那些年的故事,先从小学和初中说起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说到合肥小学的教学资源,毋庸置疑南门小学肯定排在第一。地理位置好,政府也重视,刚刚开始搞电教化教学实验的时候,合肥市教育系统为数不多的教学用电脑全都分配给了南门小学。

  其他小学孩子要想学计算机,必须拿到合肥市三好学生,每年暑假,南门小学会为全市三好学生免费开班。尽管用的还是DOS系统,CCED、BASIC语言,简单的游戏需要自己编写小程序,孩子们依然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那时候的家长们好像还是比较青睐长江路第二小学,长江路第三小学,安庆路第三小学,不仅市内,包括合肥市二环外工厂区的家长,到处托关系找人,哪怕天天风里接雨里送,也要把孩子往这几个学校塞,趋之若鹜。

  这倒不是说像市区内永红路小学,红星路小学等等其他小学不行,这里面有个原因,因为上面这三个学校考进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而只要能进了这两所初中的重点班,基本上半条腿已经迈入合肥一中的大门了。

  如果能进合肥一中,在那个时候,合肥一中大学录取率就已经是百分之百了。

  八十年代合肥小学毕业考试后还会有一次全市小升初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自然三门课,满分250分。如果想上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最低录取分不能低于235分。四十五中、四十六中每年招生都在240人左右,重点班1-2个,每班40到45人,如果240分以下考入重点班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下。

  学校为重点班匹配了最好的师资资源,平日严格教学,寒暑假老师还免费为孩子们补课,孩子们一直处于一个紧张学习的环境氛围内,成绩自然不错。比如1987年四十五中招了一个重点班,大概四十二三人,从初一到初三,基本霸榜全校前50名。1990年中考,参加中考的被一中录取26人,剩下的都去了六中,八中,还出了个全市总分第一。

  1989年,四十五中、四十六中各招两个重点班。1992年中考,中考满分560分,或许是卷子简单了吧,这些孩子们愣是把合肥一中录取分数线从1991年的480分左右提到了502分。当时有个孩子考了501分,接到成绩单全家欣喜若狂,一起去海南旅游去了,等到回来,一脸懵。

  四十五中八十周年校庆上,当年的班主任依然一脸自豪:“我一辈子潜心教育,最高兴的,就是曾经带过的两个重点班,出了两个中考状元。”四十五中严于管理,老师认真负责的作风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孩子多了,校区也多了,但各个校区的模式作风基本都能看到传承的影子。

  四十六中也是如此,不仅教学严格,早在八十年代,学校就有了自己的英语角,不亚于现在的各类培训机构。

  八十年代中考,重点高中第一志愿只能从合肥一中、六中、十中三所中选一个,合肥一中每年全市(含三县)招生300人左右,六中,十中也差不多。但十中在东市区,离市区有些远,并且重点高中里还排在第三,所以感觉自己成绩没把握报一中的学生大多会报六中。

  而不管第一志愿填一中还是六中的学生,普通高中第二志愿必定首选八中,因为八中就在距离市中心不远的长江饭店边上,师资不错,学习氛围也好。因为几分之差,没被一中、六中录取的学生成绩又会差到哪去呢?于是,合肥八中的分数线往往比十中还高。由此,现在的一、六、八中格局逐步形成。

  当然,那个年代一中、六中、八中也是有初中的,但可能是这些学校更重视高中教学的原因吧,几个学校初中升入本校的学生比例一直比不过四十五、四十六包括四十八等等学校,于是,逐步就把初中部取消了。

  到了本世纪末,教育政策放开了,鼓励民办教育。四十五中的老校长退了,想想还得发挥点余热,于是找了一帮退休教师,办了个民办中学,居然越做越强,后来迁到了滨湖,折腾出了另一个名校——寿春中学。

  早年从一中、六中、八中退休的部分教师在一起也办了个民办学校,起名叫168中学。于是,又一个名校崛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