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青铜时代. 彝器形象学试探——录自《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青铜时代.》彝器形象学试探——录自《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作者: 字数:3305 书籍:青铜时代.

  ——录自《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中国青铜器时代大率含盖殷、周二代。殷之末期铜器制作已臻美善,则其滥觞时期必尚在远古,或者在夏、殷之际亦未可知。周乃后起民族,武王以前器未见,成、康以来则勃然盛兴。其因袭殷人,固明白如火。据余所见,中国青铜器时代,大率可分为四大期。

  第一,滥觞期——大率当于殷商前期。

  第二,勃古期——殷商后期及周初成、康、昭、穆之世。

  第三,开放期——恭、懿以后至春秋中叶。

  第四,新式期——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

  滥觞期目前尚无若何明确之知识,然为事理上所必有,盖铜器脱胎于陶器、石器等之幼稚时期也。此期有待于将来之发掘。

  勃古期之器物,为向来嗜古者所宝重。其器多鼎而鬲罕见,多“方彝”与无盖之簋(旧称为彝)而无簠,多尊卤爵斝之类而无壶。盘匜所未见。有铎而罕钟。形制率厚重。其有纹缋者,刻镂率深沉,多于全身雷纹之中施以饕餮纹,夔凤、夔龙、象纹等次之。大抵以雷纹、饕餮为纹缋之领导。雷纹者,余意盖脱胎于指纹。古者陶器以手制,其上多印有指纹,其后仿刻之而成雷纹也。彝器之古者,多施雷纹,即其脱胎于陶器之一证。饕餮、夔龙、夔凤,均想像中之奇异动物。《吕氏春秋》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先识览·先识》)古盖有此神话,而今失传。《皋陶谟》云:“余欲观燕、赵诸国壤土相近。“杕氏壶”,新式期器之翘楚也,实中山人所作。”中山之俗,古称好康乐歌谣,则其人盖亦艺术的民族。是则外来影响,盖由中山人所介绍。又古称中山人为“白狄别种”,或者其即斯基泰人之混血人种耶?此事大有待于地下之证据(参见《金文丛考》第四〇三至四〇四叶)。然新式期之有堕落与精进二式,固皎然也。绵延至于秦、汉,随青铜器时代之退禅,堕落式日趋于堕落,而终至消亡。精进式则集中于鉴镜,而构成文化之别一环矣。

  以上时期之分,除第一期外,均有其坚实之根据,事且出于自然。盖余之法,乃先让铭辞史实自述其年代,年代既明,形制与纹缋,随即自呈其条贯也。形制与纹缋如是,即铭辞之文章与字体亦莫不如是。大抵勃古期之铭,其文简约,其字谨严。开放期之铭,文多长篇大作,字体渐舒散而多以任意出之。新式期亦有精进与堕落二式。精进者,文多用韵,字多有意求工,开后世碑铭文体与文字美术之先河。堕落者,则“物勒工名”之类也。诸项之关系,大抵平行。然亦偶有错见者,如末期之“楚王熊鼎”,其形制与纹缋为精进式,而铭辞字迹则堕落式也。又其时代之相禅,亦非如刀截斧断,决然而判然者。大抵穆、恭、懿、孝为第二第三期间之推移期,春秋中叶为第三第四期间之推移期。其或属前属后,视其时代色彩之浓淡为准则。

  更有进者,形制、纹缋、文字之三者,均当作个别之专论,方能蒇事,而尤以形制论为非从个别入手不为工。盖后二者通于各器物,多有一般之倾向,而形制则器类繁多,各类各有其独立之系统也。今暂以钟鼎二类为例以示其大凡。

  殷人无钟,钟乃周人所造,大率起于第二期之末造。然其形制,实有所本,即古器中,昔人所称为铎者是也。其形状与钟相同而小,器之古者,口向上,有柄,执而鸣之。有铭者,多仅一二字而刻于柄。有纹者,多仅用饕餮纹。器本无自名,亦无自注其年代者,然可知其必为铎,且必为商器,盖其器之演进,入第四期于徐、越诸国有所谓句鑃者在也。鑃跃,即铎之音变。而越器之“姑冯句鑃”,言“铸商句鑃”,犹后人言胡弓洋琴,足证铎实商制也。盖商人文化,多为徐人所保,越又受徐人之影响,故其器制亡于中原者,而存于“化外”。徐人之句鑃又自名为征城,别有器名为钲者,是又钲铎为一之证。盖铎之始以木竹为之,其声睪蜀,故呼之为铎,为镯。后以金为之,其声丁宁,故旧文献中即呼之为丁宁,而器铭则书之为征城,若钲。其后更简称为钲也。此钲铎本身之演进,形制固不无差异。古铎形较短,徐、越之器形较长。纹缋铭体亦迥有时代之别,然其一脉相承之迹,不能掩也。

  古器亦有自名为铎者,文曰“传乍宝铎,其万年永宝用”,以铭辞字体观之,固是周器,而铭则倒刻。所谓周因于殷,有所损益也。周人之钟,亦即殷铎之倒耳。周人因殷铎而大之,大则不能举,于是昔之柄者,今乃成为甬,昔之仰持者,今乃成为倒悬矣。钟既倒悬,因有长甬突出,故不能不于甬之中央近舞处,设为斡旋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山龙当即夔龙,华虫当即夔凤(古者鸟亦称虫),盖星辰之象也。象纹亦见《吕氏春秋》,言“周鼎著象(即犀象之象)为其理之通也”(《审分览·慎势》)。然彝器上之象纹,率经幻想化而非写实。故此时期之器物,美言之,可云古味盎然,恶言之,则未脱野蛮畛域。试观台湾高山族或澳洲土人之土木器,可以恍悟。旧时有谓钟鼎为祟而毁器之事,盖即缘于此等形象之可骇怪而致。

  开放期之器物,鼎鬲簠簋多有之,“方彝”绝迹。有器名“须”(下或从皿)者出。酒器则卤爵斝觚之类绝迹,有壶出而代之。盘匜初见。钟镈之类渐多。形制率较前期简便。有纹缋者,刻镂渐浮浅,多粗花。前期盛极一时之雷纹,几至绝迹。饕餮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部位,如鼎簋等之足。夔龙、夔凤等,化为变相夔纹,盘夔纹,变相盘夔纹,而有穷曲纹起而为本期纹缋之领袖。《吕氏春秋》云:“周鼎有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离俗览·适威》)。揆其纹意,盖仿于鬼柳或榉柳之木理。古器多以木为之,《庄子》云:“百年之木,破为牺樽”(《外篇·天地》),《孟子》云:“以杞柳为桮棬”(《告子上》),《考工记》“梓人为饮器”,皆其证。鬼柳等之木理至幻美,或如盘云,或似长虹,又或类龙蛇飞舞,故铸器亦仿效之也。象纹绝迹,有鳞纹回纹等出现。凡此均本期纹缋习见之定式。大抵本期之器,已脱去神话传统之束缚,而有自由奔放之精神,然自嗜古者言之,则不免粗率。

  新式期之器物,于前期所有者中,鬲甗之类罕见,须亦绝迹,有敦诸器新出,而编钟之制盛行。形式可分为堕落式与精进式两种。堕落式沿前期之路线而益趋简陋,多无纹缋,其简陋之极者,几与后来之汉器无别,旧亦多误为汉器。精进式,则轻灵而多奇构,纹缋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一变而为极工整之细花,发明印板之使用。器之纹缋多为同一印板之反复(印板之使用,就“秦公簋”及“楚王酓鼎”观之,最为明了。——作者注)。纹样繁多,不主故常,与前二期之每成定式,大异其撰。其较习见者,为蟠螭纹,或蟠虺纹,乃前期蟠夔纹之精巧化也。有镶嵌错金之新奇,有羽人飞兽之跃进,附丽于器体之动物,多用写实形,而呈生动之气韵。古器至此期,俨若荒废之园林,一经精灵之吹歔而突见奇花怒放。读者如念及近年于山西李峪村、洛阳韩君墓、寿县楚王墓所出之古器群即可知余言之非夸诞矣。此期之物,近时海外学者多称为“秦式”,命名虽云未当,然有疑曾受斯基泰艺术之影响者,于事殊有可能。斯基泰人于春秋战国之时,曾扩充其版图于外蒙古北部,与中山、以侧悬之。此斡旋亦非周人之创制,盖古铎有于柄之中央处设横穿者,揆其意,盖以备击铎之物之贯击,兼备挂置。此铎柄之横穿,即斡旋之前身矣。

  较钟稍后起者为镈,镈乃钟与拊之合体也。镈与钟之异,在钟用甬而镈用纽,钟枚长而镈枚短,钟铣侈而镈铣弇,钟于弯而镈于平。镈仅第三期之物,入第四期,与钟合而为一。故如秦公钟、宋公戍钟、沇儿钟、儿钟、许子钟等,形均是镈,而自铭为钟(此中“沇儿钟”,纽适坠,故于舞上仅存六孔。徐中舒以为无甬无纽之钟,谓“孔之下端相连可系以绳”(《氏编钟图释》二页),非是。——作者注)。又如者钟、子璋钟、氏钟等,虽铣侈于弯如有甬之钟,而枚短用纽则如镈。钟之形制,至第四期而大变矣。故第三期以后无甬钟,第四期以前无纽钟,有之者,乃伪器也。钟较晚出,第四期中无堕落式可言。

  其次论鼎。鼎之为物,盖导源于陶器之鬲。其通状为圆体,二耳三足。勃古期之鼎,口微敛,腹弛,耳在鼎沿直上,足为直立之圆柱形而较高(以全器之比例而言),多于全身施以雷纹及三饕餮纹。每饕餮各含一足而鼓出,故器体分为三股,此即鬲之三款足之演化,甚显著也。此时期之器,可以献侯鼎及盂鼎为标准。开放期之器,则口弛而腹稍敛,耳有附于鼎外者,足较低,弯曲作势而呈马蹄形,克鼎、鬲攸从鼎,其标准也。鼎之新式期,其堕落与精进二式之分最为显著。堕落式,沿第三期之路线而前进,口愈弛,腹愈敛,足愈低愈曲,多无纹而有盖,宋公鼎、大梁鼎等其确例也。精进式,则花样繁多,难于概括。或与相连而为鼎,或与匜相连而为釶鼎,大抵样式奇,花纹巧,耳附外,有盖者多,盖可却置。凡新式期之鼎,无论堕落式与精进式,大率耳附外而有盖,此实为本期之一特征。《尔雅·释器》云:“圜弇上谓之鼒,附耳外谓之鈛”,此足证其成书之晚。又器物亦无自名为鼒鈛者,疑是秦、汉人之新语也。鼎有体方而四足者,每自名为,此亦鬲所演化,盖鬲亦有四足者也。多第二期之物,三期以后罕见。有“毛公旅鼎”,乃三期中叶之物,长方而刓角。李峪村所出,有有盖而呈孪茧形者,韩君墓所出,于椭圆有盖之外更于盖上加饰如著王冠,大抵均之流派也。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夜书至此辍笔,此外欲论之事项尚多,然以牵于种种人事,不能尽情叙述,读者谅之。

  (附注一)“叔夷镈”与“秦公钟”,见黄晟《三古图》。版本全同,初疑有一为误,检视别本,则二器亦如出自一范。盖黄晟本以其形象相同,遂仅绘一图以通用也。“秦公钟”年代自宋以来久为悬案,其所言“十有二公”,自非子起算则作器者为成公,自秦仲则为共公,自襄公则为景公。近人罗振玉又创一新说,谓自秦侯始,作器者为穆公。案罗乃因铭中有“烈烈桓桓”之语,遂联想至穆公,更倒数十二世而得秦侯耳,毫无根据也。今知与“叔夷镈”形象相同,断为景公无疑。景公与齐灵公同时,故有此现象。此亦应用形象学之一例。

  (附注二)上述钟镈之演进颇有穿插,今为豁目之便,别为图以明之。

  (进路中经过不明者以虚线表示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无下一章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