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超级汉朝 第一卷 重建华夏领群英 第一章 汉道衰微贬真龙 终南毓秀隐高士

《超级汉朝》第一卷 重建华夏领群英 第一章 汉道衰微贬真龙 终南毓秀隐高士

作者:俱邀侠客芙蓉剑 字数:2775 书籍:超级汉朝

  高祖皇帝刘邦建立汉朝,废除前朝苛政,而沿用其制度。萧何为丞相,再制定汉朝制度,休养生息。曹参继承萧何定制国策,无为而治,萧规曹随,传为美谈。数十年后,大汉民殷国富。于是孝武皇帝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破之,追亡逐北,封狼居胥。大汉赫赫武功,威震亚洲。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善骑射,几乎全民皆兵,控弦之士数十万人。其勇猛彪悍当世无双,战斗力之强无可匹敌,而几为汉所灭。其残余逃亡大漠深处,痛哭流涕,哀伤作歌唱到: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孝武皇帝又用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策略,统一思想文化,于是儒学昌盛繁荣,前所未有。促使汉朝成为远近闻名的诗书礼仪之邦。

  汉传国200余年,王莽趁乱篡位。光武皇帝起于昆阳,又扫平海内,重建大汉,柔治天下,大汉再度强盛。班超通西域诸国,四方诸夷,皆敬服汉之威名。汉将窦宪再度北击匈奴,灭之,随军名儒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刻石勒功,以传后世。

  衣裳之美谓之华,文章之美谓之夏。华夏意为衣服服饰和文化思想都很优美的国家和民族,而汉朝当之无愧。于是后世华夏与汉并列,汉即华夏。

  我堂堂大汉王朝雄踞东亚,以恩威镇服四夷。大汉强盛之威名,海内传扬。依照《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汉以此为根据定天下版图,设立十三州刺史,即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州以下沿用秦郡县制,并配以分封郡国并行的行政制度。

  如此便雄踞东亚成为超级大国,引领当时世界风骚,令人仰慕之,称羡之。

  大汉王朝如此光辉灿烂,持续四百余年。不幸天道有变,盛极而衰。自汉桓帝、汉灵帝时,朝纲混乱,宦官乱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魏蜀吴三足鼎立,又五十余年,复归于晋。

  本书立足取材于两汉历史背景,以三国时代终结、西晋统一全国之时为结点,又超脱历史真实,虚构架空一个汉朝,于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为仰慕汉朝,表达对汉朝的敬意,这个朝代仍沿用为汉,且冠以华字,称作华汉。姑且假设从汉末时代写起,首先声明,华汉为虚构架空的朝代,与真实历史并不衔接。其中汉末帝,并非指汉献帝或者西汉孺子婴,为方便代入,而是假设一个必要虚拟角色。

  ……

  在汉末帝即位之时,大汉的辉煌已经消退多时。

  朝政日益腐败,外戚与宦官把持朝政,忠良尽皆罢黜。末帝为宦官朱糟等所立,而太后之兄张莽为大将军,把持朝政。

  朱糟自幼进宫为内侍,伺奉先帝,得宠进位。其人阴险毒辣,专擅恶意谄媚之事。先帝昏庸,喜其逢迎,听之任之。朱糟遂为所欲为。有不顺意者,轻者在皇帝面前进言谗毁,贬黜京师,重则栽赃陷害,罗织罪名,下狱治罪。群臣皆畏避之。于是忠良渐渐退避,而在朝者,多是逢迎朱糟之流。泾阳劣绅牛腾达以钱数千万贿赂朱糟,得以官升长安令。先皇帝驾崩,朱糟与张莽合谋废太子,而立先皇帝幼子末帝。先皇帝在时,朱糟为太子所恶,深以为恨,即数度于先皇帝之前贬损太子,以至于先皇帝一度欲废太子而立幼子,然事情还没实施,先皇帝即病笃。先皇帝驾崩后,朱糟等暗中不许太子吊丧,不久即构陷太子不孝,削其爵位,贬至梁州西城,仅封金州数县贫瘠之地为食邑。

  大将军张莽出身微贱鄙陋,不学无术,本在长安市买酒开赌为业。而其妹有国色,选秀进宫伺奉先皇帝,得先皇帝宠爱,后加封贵妃。其兄张莽亦赐金封侯。张莽虽精明而无学问,朝中多轻视。正直之士耻与为伍。张莽深恨之,于是勾结朱糟,两人沆瀣一气,仗着皇帝撑腰,结党营私,构成势力,愈来愈飞扬跋扈,进而发展到把持朝政之地步。在朝中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先皇帝不辨忠奸,居然加张莽为大将军。

  而张莽与其妹张贵妃欲立其子为太子,遂勾结朱糟,数次栽赃诋毁太子,先皇帝昏庸,诋毁次数多了,不信也信了,于是不顾群臣反对,欲废太子刘建夏而立幼子。然还未施行不久即病不起,驾崩。朱糟即与张莽等党立张贵妃之子为帝,是为汉末帝。末帝时年十六岁,性孱弱,张贵妃进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而实权则由张莽、朱糟二人掌握。正直之臣虽怒,然满朝都是张、朱势力,也无能为力而已。

  末帝即位,封赏张、朱等人,又大赦天下。诏各地州牧刺史各安守疆界,勿得纷争。宗室郡国王侯诸人安心就国,不必来朝。

  却说前朝太子刘建夏,喜读书抚琴,结交名士,不爱声色犬马,正直而有人主之器。在太子之位十年,最终为宵小所不容,奸人所嫉恨,罢太子之位,削其王位,贬黜京师,于古梁州之地,汉中郡上庸为西城侯。上庸山川险峻,土地贫瘠。道路艰险,几近与世隔绝。太子被贬,时年三十三岁。朝廷令即日起行,不得延误。太子于先皇帝灵前大哭一场,又祭奠拜别其母陵墓,哭了数场。然后素衣墨绖,单车白马,带了几个从人,出长安往上庸去了。

  太子一行欲过秦岭,行至终南山中,太子心中愁闷,在马上观看终南山景,以略排遣其愁绪。只见山林茂盛,泉谷清幽,正是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太子正走间,忽有琴声入耳,悠扬婉转,声细若游丝,然而其音绵绵不绝,虽弱而力道直入耳鼓。太子惊讶,问随行道:“你们可曾听见琴声?”众人疑惑,说:“没有声音,殿下何以听见?”太子说:“你等且住,待我细细听之。”

  于是众人停住步伐,勒马不前,屏吸竖耳听之。良久,果有一缕琴声入耳,众皆惊疑。太子马上笑曰:“此乃《梁甫吟》也。听其琴声悠扬古朴,必出自高洁之士。你等且留意,此山中附近必有隐士,容我拜访之。”

  太子喜读书抚琴,通晓音律,所以识得此曲。今在贬谪途中,心情愁闷,而骤然听见此曲,恍惚见又觉得或有深意。

  梁甫吟为季汉丞相诸葛亮生平所吟诵之辞曲,其辞为: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齐国相晏子。

  太子正沉吟间,忽看见前方不远,山谷深处有一茅屋,周边落英缤纷、花草甚茂,溪流之上,有一岩石,岩石上一隐者正盘腿而坐,怀持古琴而手弹之。

  太子心中若有所喜,对随从道:“吾今被贬,甚为忧闷,愁绪无可排遣。今遇此高士,或是天意。且随我前去拜访,只是不得惊扰了高士。”众皆曰:“诺。”

  顺路而下,悄声走近,待走近,有一箭之地时候,太子下马,低声令众人在此等候。正欲步行前去,忽然琴声戛然而止,随即听得呵呵大笑之声,震荡山谷。只见石上那人飘然而起,转过身来,欠身向太子行礼道:“来者莫非是当今殿下乎?”

  太子惊愕,不等答言。那隐者又说道:“殿下此去,虽有波折险阻,然终得云开月明,正是因祸得福!”

  太子愈加惊愕,行礼问道:“被贬之人,不敢以殿下自居。敢问高士为何方贤士?”

  说话间,那人已经走近,太子观止,那人约四五十岁年纪,道袍葛巾,飘飘然有神仙之风貌,目光如电。呵呵笑道:“贫道乃陇西人公孙范是也。云游天下,以观四方。今遇殿下,深慰平生之望。久闻殿下仁孝之名,奈何天道颠倒,朝廷昏暗,致使贤明被贬,宵小上位!贫道闻得殿下被贬,必经过此地,于是在数月前著庐此处,以迎候殿下。素闻殿下精通音律,故以琴声动之。贫道乃一山野村夫,亵犯之处,望殿下见谅。”

  太子闻言,心中大喜。公孙范之名太子早有耳闻,陇西公孙范,知天文,识地理,善阴阳,通算术。在长安城很有名望。前数曾几番访问而不得,其人淡泊于名利。太子曾几次令人寻访,欲征招为东宫宾客,公孙范都没答应。不想今日在此相遇,而且是公孙范主动来相见,必有一番高论。

  太子对公孙范道:“久闻先生大名,求之而不得。望先生赦在下礼数不周之罪。岂敢怪罪先生?”

  公孙范呵呵笑道:“吾在此专侯殿下,是以有天下事同殿下谈论。如蒙殿下不弃,请殿下借一步屋前说话。”

  太子遂回头对众人吩咐道:“你等且先在此歇息等候。待我与先生谈事毕,再行赶路。”

  话说那公孙范曾在陇西师从阴阳家公羊子,深得其真传。公孙范天资奇特,善于算术占卜,其预言精准,犹如神明。只是一般不轻易为人占卜。自公羊子去世后,当世阴阳大家,唯有公孙范一人而已。其已经算定太子刘建夏必定在今日路过此地,以琴声引之,太子自然前来。真是不愧为世外高人、阴阳大家的行事风范。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无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