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是一颗小草 重庆——曾家岩——重庆通信

《我是一颗小草》重庆——曾家岩——重庆通信

作者: 字数:3229 书籍:我是一颗小草

  我的经验是不管什么东西都还是让自己亲眼看看最好,也就是说“百闻不如一见”。尽管如此,我还得向你描述我的新的感觉,与充满在我心中的激动的感情。

  你是没有到过重庆的,但你一定听到过重庆。你究竟听到些什么宣传和你怎样去设想这个城市,我不知道,但我从许久以来对这个城市就产生了一个坏印象,我从来就只听到旁人说这个城市如何嘈杂,天气是如何不好,没有什么可看的,路过一下子就算了,还是成都好……我的确没有带着什么希望到这里来。可是,我还只在这里落脚几十个钟头,我还走得很少,看得很少,但我却是这样的激动,这样的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创作的欲望,我喜欢这个城市,因为我觉得它是丰富的,它是活生生的,它有气派而又美丽。它不是静止的,不是懒洋洋的,不是柔媚,不是风调雨顺,它使人想动起来,想工作,想劳动,想创作,它不是田园诗,而是节奏比较紧凑的现代的城市的诗。不是抒情的民歌,而是交响乐。

  重庆是一个山城,屹立在两股激流之中:长江,嘉陵江。当我还站在船头,船未靠拢码头时,只见两股激浪汹涌而来,无数大小船只,随波逐浪,汽笛呜呜地叫,纤工喊着号子,扬着白帆的木船在波浪之间上下纵横,我陡地觉得好似掉入了一片海涛中,它淹没了我,我没有了自己,但又尽量想抓住点什么,好让自己能有一点点主宰。我又觉得猛地在身上产生了一种力量,我想到:“人们在这里生活可不容易,一切都是千钧一发的啊!”在这日夜奔腾的激流之中,一座高高的巉岩巨山迎面站着,一眼看去很陡,房屋像楼台似的一层一层地高上去,却想不到中间会有柏油马路,大树从巉岩的石壁中伸出,烟雾在半空缭绕,远近一片轰轰之声,尘市的声音,凡间的声音,人的声音,啊!这座巨山,就是城市吗?就是重庆吗?住得有二百万的人口吗?这需要多大的劳动,这没有多少年、多少人民的巨大的战斗的劳动能行吗?本来任何城市都是我们的祖先和人民用血和汗建设起来的,但重庆这个城市的外貌更使人明白深刻地感到这点。当我乘的船靠近了码头,我望着码头上的陡峻的石级,心中只有神圣的字眼占据着,我在它面前发呆了。

  上面我讲了重庆给我的一刹那的印象,初见时的一面而已。跟着我再讲我们第二次的见面,就是在当天晚上。重庆的道路弯弯曲曲,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一会儿左边是山,一会儿右边是山,一会儿江在左边,一会儿江在右边,有时是长江,有时是嘉陵江,一个陌生人到这里简直无法辨认东南西北,很难找到路径,你只能佩服那些老重庆,他怎么能记住这个城市的全图的。这条路在白天走时,已经很迷惑人了,可是一到了晚上,人就更不知置身于何处。因为山上山下的灯火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繁星似的在你的脚下,在你的周围,在你的头上,你好像升到了天河,随手都可以采摘星星,你又好像是在这些闪烁的繁星之间穿行,星辰不只密,而且广,因为江对岸的灯火远远地也在迷雾之中闪烁,你好像在太空之上,遨游于云雾之间,有的地方一片黑,有的地方透着半明的雾,有的地方显得亮,有一片绯色的云在繁星后边穿过,这一切是多么的神奇,你曾经看见过这样的景致么?你一定说看见过,你也许会举出上海来。不,上海完全不是这样。我也曾在上海大厦十七层楼上俯瞰上海的夜景,上海使我们兴奋,但上海的点点灯火,仍是灯火,我们会感觉得到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可是重庆的山,和令人不喜欢的重庆的雾,把一个也是近代化的城市的夜晚,却装饰得异常的且有神秘的美丽,会使人产生无限的幻想。我只觉得那格鲁吉亚的梯比里斯的夜景稍稍有点近似,但仍不及重庆的壮观和玄妙。我实在觉得美好,我想过去同我谈到重庆的一些人,也许他们晚上很少出来,不然不会漏掉谈它而只谈它的缺点的。

  当我写这封信给你时,我还没有进入到重庆的真正生活,如果我再住几天,我还会告诉你多些,但就是这样,我也觉得我要尽先赶快地告诉你重庆的大门已经向我打开了,我第二天就去看了曾家岩五十号。这是有名的周公馆,是周总理工作过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重庆的办事处,这一栋小小的房子,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在抗战时期,以及它对现在的影响,我是不能用几句话估计得完全的。我想你是读过党史的,你会懂得当时的党的政策和策略的,这曾家岩五十号,在敌人心脏中活动着的一个枢纽,是如何地重要和困难啊!抗日战争时期,我们都没有到过重庆,许多复杂的斗争故事都是听来的,我们想象过,可是想象是不同于现实的。我现在走到曾家岩五十号了,参观了每间房子,也拍了照,我好像懂得了许多,但是说老实话,应该说我还是不懂得,不深刻懂得当时的斗争的复杂与艰难的。不过,我仍要把我看到的告诉你,我所体会的告诉你,尽管写得不深。而你呢,一定也会觉得有趣。

  曾家岩五十号虽是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长时期住着我们党的领导同志,周总理,董老,王若飞同志,叶剑英同志,博古同志,以及其他许多负责同志都在那里住过,毛**也在那里和许多人谈过话,在重庆的进步的民主人士很少没有去过,人住得最多时有过两百多人,可是这并不是一栋很大、很好的房子。房子有点像上海的蹩脚的三楼三底,大门是一个石库门。奇怪的是,使我们怎么也不能想到的是国民党的特务居然也住在里边,同一个大门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栋房子是老百姓的住房。办事处租借时,还有一部分房子为老百姓住着,办事处不愿赶走他们,就一同住着,而特务们却以老百姓的身份千方百计慢慢地挤了进来,代替了原来的住户。办事处的同志也知道了这伙新来房客的背景,可是一时找不到旁的地方,在国民党统治的重庆,哪里能找到没有特务的地方呢?因此还得决心住下去,直到办事处离开重庆。

  这栋房子分三层,第一层,一进大门,左手临天井的那间小屋是特务们的厨房,厨房里经常有特务守候,窥察所有住在里面的人们外出,和从外边进来的人,并且暗中拍照。因此那时在重庆的进步人士来办事处时,一进门总是把帽子压得低低的,头垂得低低的,快步冲过天井到里边去,躲避特务照相的第一个关口。走过天井,一进门,右手边一个楼梯,这楼梯是通特务房间的,特务们上楼走这个楼梯,进来的人千万可别走错了。楼下三间屋子都是我们办事处的,左边的那一间是会客室,这间屋子楼上的那间又是特务的,特务曾经从楼上穿过地板,也就是在我们会客室的天花板上装了一个窃听器。右边的那间是办事处饭厅,有几张饭桌、条凳,常常就在这间屋子里接待记者,举办谈话会。当年毛**到重庆就曾在这间屋子和很多人谈过话。这间屋子好像离特务的房间远一点,但特务们常常在楼上他们那间屋子的走廊上偷听。这三间屋子的对门,原来还有一排矮屋,也是办事处的。左边又伸出了一间小楼,从小楼上可以监视这个院子,这间小楼自然也是特务占用的,现在幸好这些屋子已经被火烧了。办事处用的楼梯是在饭厅的后边。楼上有四间屋子。饭厅上边的那一间,是周总理的,办公睡觉都在那里。中间那间屋是董老住的,这间屋子与特务的屋子,只隔着薄薄一层板壁。屋外边有一个小凉台。间壁特务住的那间房子的凉台比这个凉台突出三尺光景。站在这两个凉台上的人可以悄悄谈心,手长一点的还可以握手。董老屋子的后面有一间很小的屋,大约是秘书住的。后边还有一溜长的不成形的屋子,就是大门进来过道的上边。这间屋子曾经住过很多很多同志。大都是地铺,可以多挤一些人。叶剑英同志等都在这里住过。这间屋子有一个窗户正对着特务屋子的窗户,中间相距最多六尺。我只能想象那时这窗户也许就不打开的吧。第三层楼面积差不多,不过是阁楼,屋顶很低,窗户很小,这三间屋子是我们的机要科。据说那时在机要科工作的同志,不管天热天冷都是不下楼的,更谈不上出大门了。

  房子就是这个样子。屋外密密分布的特务就更多了。这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同志工作的地点和环境。这能够想象吗?但它却真叫人不得不想象,不能不想象。因此我老在这几间屋子中徘徊,流连,不愿走开,我说不清楚我的感情,我的思绪的确太纷乱,爱,感动,尊敬,许多崇高的感情从我的心中升起,可是卑鄙,龌龊,可恶,一切愤怒的敌忾也交织在一起,如同长江与嘉陵江似的,两股洪流在我胸中冲激在一道。但是生活的现实是大大地讽刺了那一类老鼠似的人物。我们的同志,那些在这几间小屋里坚持战斗的人们,正如皓月当空,明澈万里,他们的聪慧,机智,勇敢,坚毅,绝不是一般人、经历过普通斗争生活的人所能想象的。现在时过境迁,回想当时,这生活不只是激烈的战斗,时时都在千钧一发,而且是多么的富有谐趣和诗意啊!我说重庆的大门已经向我打开了,我从这里,也从这几间小小的屋子里,看见了一点这里生活的浓烈的紧张的气氛,激烈的复杂的斗争历史,给现在带来的是一些极不调和的色彩,我们要用这些新的颜料画出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幅油画,一切艺术家们,也就是现在建设新重庆的人们,是多么地有着雄伟的气魄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城市,一个使人能立刻生长力量的城市。我爱她,热烈地爱她,可惜,我还懂得这样地少。

  我希望下封信能告诉你更多的。

  1957年春写于北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