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州 第一卷 龙出塞北 第一章 龙出塞北

《中州》第一卷 龙出塞北 第一章 龙出塞北

作者:素月墨雪 字数:2985 书籍:中州

  北方大漠,一老一少披黑袍行走于漫天黄沙中,已经接近两国的边境。

  年轻人转头道:“赫伯,就是那里吧。”

  黑衣老人并未说话,只是点点头,眯眼南望,他背上背了一柄一人高的阔刀。阔刀藏锋于黑木刀匣之中,刀柄处乱花纹路,本该系刀缨的地方系着不知名的兽毛。这是一柄极不寻常的刀,尺寸太大了,而且以这样的尺寸,刀身极有可能超过了一个正常成人的体重。很难想象有人能正常地提起它摆正刀形,更别说作拼杀的武器,可老人似乎很轻松地背着,打量着南方,不知在思索些什么。

  年轻人学着老人的样子眯眼南望,微微皱眉。

  南方天地连成一线,可以隐约看到那座接天的巨大城楼。城极高,以长城一般的姿态屹立于此,面北背南,已经有两百年了,它叫襄阳关,是中原北边的帷幕。

  年轻人道:“终于来到这里了啊,‘铁壁襄阳’,阻拦了我们两百年的地方。”

  他比划了一下城墙的高度,道:“八丈九尺,真够高的啊。这些年来裹挟沧州、乌州、离州三州之势,在主关边修玉岭、雁门、击瓦等邻关,硬生生屯精兵十数万,一分名气一分货,这么看来,确实比西边的龙井,东边的鹰喙、马驰要雄伟大气些。家里那些老头子成天念叨着怎么攻破它,怎么在那之后踏平浔阳,逐鹿中原。最终还是把野心都埋在了那里的城墙下,跟历代祖先们一样,不算冤枉。”

  面对这座襄阳关,很难不令北族人生出无力感。北城襄阳,是与南城夷水共称为“中原双铁壁”的不破之城。百年来北庭叩关,百年不得意,以至于一直被祁阳士子们讥笑为屋外贼,这是北族人心中永远的痛。

  “老头子们谈起这座城呐,就没有不嗤之以鼻的时候,说他们的兵不经打,将也不经打。说那些兵拎得起笔,握不住刀,说那些将军都是贬来边地的,只会点纸上谈兵的本事。可一谈到攻城对垒就遮遮掩掩起来,借着酒劲跟人打马虎眼。但其实老头子们也是尊重那些跟他们在战场上拼杀的兵将的,只是嘴皮子不肯输。”

  年轻人自言自语,嘴角有笑。

  “要说我们北族男儿不善战,老子那是第一个不服气。太武帝够强,杨弈秋够猛了吧,不一样打的他们不敢松一口气。不说我军一万破十万,破个三四万还是可以的了。就算你祁阳每次都能找到武榜上排得上号的唐开阳、杨弈秋等猛将镇守襄阳,咱们一次也没赢过也太说不过去了。

  大家都有兵有将,就因为我们这边始终没有那些个算人算国算天算地的大国士?张安世、阎文忠、段红灯……祁阳一位位文星照庭啊。不仅成功防御住了咱们,还有心思搞内斗,打南荒,几百年安稳日子过得太好了?咱们可是在这边吃了几百年风沙。是祁阳好命,还是我朝薄命?铁壁啊铁壁,中原人还真是自负。”

  “不过命苦久了,或许就没那么苦了。我们输了两百年,倒下了也能再爬起,他们要是输一次,不知道爬不爬得起来。中原人管这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很贴切。”

  他舔了舔干瘪的嘴唇,逐渐狞笑道:“中原人倚仗的大关,莫非真当我们就攻不破?过去我们有兵有将有勇无谋,只因出了个焦千怒,这天下往后终究是不同了。”

  少年弯腰抓起一把沙子,放在手心比划着,“西去一丈,东去十丈,南来一百丈,走够喽走够喽,这趟回去就关门打架了,勾心斗角也好,伏尸百万也好,都认了。”

  老人点点头。

  少年转身笑道:“那赫伯,这把刀,从今以后,我自己来背?”

  他咽了下口水,眼神炙热,他想要握这把刀很多年了。

  老人看了看少年,片刻后解下刀递过去,终于开口笑道:“就怕你背不起。”

  少年吃惊道:“能有这么重?那要不还是您先替我背着好了?”

  老人递刀的手悬在半空中,听到这句话片刻呆滞,但随即便释然,无奈笑道,“知道你小子滑头,现在连你赫伯都敢耍了?不过也好,这可是北族代代相传的仪刀,身为皇子的人要是接过了它就代表要踏入以武夺位的境地,不管愿不愿意,都踏进死局出不来了。你的祖父曾拿着它杀死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对你来说,这或许还太早了。”

  老人准备收刀的时候,却发现一只手已经接过了固定刀匣的皮带。

  少年缓缓将刀提过去,笑道:“要是说这样的话,赫伯大概会很失望吧。像我这么没用的人,逃避了很多年,但该站出来的时候还是会站出来的。赫伯你陪我跑了大半个沙漠,不就图个回去的时候背上能轻点儿?这刀啊,没那么重,背得起。北族在沙漠里受苦了很多年,因为粮食和水源的问题,后来连人口都得控制住,中原那边说不定也没那么好,也有战乱灾荒,但比这边应该还是要好点的,我会想办法带族人去那边看看。游手好闲了那么多年,也该干很多年正事了,这是我自己活该的。咱不想打仗,可也不咋害怕,要说伏尸百万,不论北族皇庭还是两朝边境,要来便来不是?放心,这担子我估摸着也没那么重,扛得起的。”

  少年背刀南行,风沙喧嚣依旧。

  老人原地默立,望向那个瘦弱的背影。他背了一柄与身形不相匹的大阔刀,怎么看怎么别扭。那可是取材龙骨大山陨星沉铁的大刀啊,刀身三百二十四公斤,岂止是重那么简单?他嘴巴很硬,说什么都扛得住。只是那个背影就那么默默地走着,深一脚浅一脚,老人忽然就相信了。

  北庭五百年国祚,未尝入中原门,会不会在这个年轻人手上改变?老人不去想,也不敢想,只是尽人事。

  至于是不是听天命——

  天命为何物?

  他赫永山年近一百,习武、从军、战场拼杀、暗杀、仇人报复……鬼门关打过转,死人堆睡过觉,什么没经历过,可曾信过天命?

  天地寂静!

  老人轻声说:“龙起。”

  茫茫大漠忽地云聚,平地起惊雷。

  此时此刻,随着这声雷响,相距此地不算太远的浔阳城,一位老人忽然拍手叫好,哈哈大笑。“你赫永山也终于知道替人换命转厄了?修一百年招一道雷,可以了,够老子给你敬酒了,但半碗就够喽。”

  而北面一座巍峨皇庭中,一名叫焦千怒的书生模样的北族人则笑道,“都说我们北族王座是个烧红的烙铁,烫屁股,坐不得,可偏偏为它争得头破血流的人不在少数,这下好,入局者有两个了。”

  他旁边一位静坐的中年模样男子睁开了纯黑的眼眸,平静道:“只是希望不要让我太失望了。”

  作为引发这一切的少年,扬眉,伸手握住了大刀的刀柄。这柄仪刀,与中原仪刀细长的样式截然相反,很有北漠大开大阖的风格。只是它其实同时也是一柄战刀,刀身上曾背负了成千上万的冤魂。“戾气太重了。”后世人铸了黑檀的刀匣封住了它的邪气,抑制它的乖张,使它成为仪刀。可它终究太不安分了,出鞘的时候还是会伴随着腥风血雨。少年感受着刀身中冤魂的咆哮和天上雷鸣,没来由地心安。

  ——

  襄阳城南面有座浔阳城,人称“荡思八荒,神游万古”之地,自古便是风流。作为襄阳城军事运转的巨大支持,并扼守与北族互贸的重要咽道,浔阳便是在这乌、沧、离三州也享有超然地位,兵家必争。但与拥有更好战略纵深的襄阳相较,襄阳立城之后,便是难争之地了。

  浔阳开放也古板,有规矩也讲人情世故,更重要的是浔阳与襄阳相近,互相倚仗了这么多年,襄阳浔阳沆瀣一气,那不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谁愿意作出头鸟,惹那地头蛇?因此浔阳闹事的人不多,可也不是完全没有的。毕竟远山僻水出刁民,还能没一两个胆大包天的主儿了?

  在北方大漠滚惊雷的时候,浔阳南城门,一架马车悄然入了城。马车装饰普通,车夫也是朴素面相,娴熟地驾着马,当然,前提是没有人注意到他眼底藏着的那股子不怒自威。车内有个白胡子白发的老头,看上去倒像富贵人家老爷,可要是再细看,,那威风劲儿跟车外马夫比起来,可不是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好一对深藏不露的主仆啊。与车外相比,马车内部则称得上是富丽堂皇,商州定远上等花梨木雕栏、金丝沉香檀木座、座上饰软玉丝绒为毡,以一颗硕大的夜明珠吊顶,漆黑阴沉乌木铺地,寓意皇天后土,然而最让人在意的却是马车帘子内绣的图案,那是象征祁阳王朝司空皇族的图腾——狼啸月。

  难不成这位老人还是哪位皇亲国戚?

  车内老人出声道:“尉迟,这趟出门委屈你做个马夫了。”

  马夫笑道:“老爷说笑了,俺当年可不就是您身边的一个小马夫?只不过侥幸讨了个将军罢了。得亏几十年过去了,这手艺还没丢,要不这趟出来,姬老头和老杨头能放心?”

  老人会心一笑。

  马车慢行,街道上熙熙攘攘,老人忍不住掀起帘子,一路皆是热闹的叫卖声。他笑道:“真不像边地啊。”

  一路不停,马车行于内城光洁的石板上,没有带起丝毫尘土。然而后世人往前翻这一页史书,才能发觉,这辆马车带进浔阳的,岂止满天风雷。

  ——

  祁阳建都四百余年,江湖无志,庙堂无情。七十年前,随着那一代武林魁首入京,昭示着武林对朝廷俯首称臣,彻底沦为门外狗、池中鲤。此后,江湖这一趟浑水,再少有过江鲫跃起。

  天下两百年,除去祁阳西启的两国之战,也再没有大的风浪。

  这世道终究沉寂太久,铁剑生了锈,将军腰间生二两肉,一朝起风云!

  刀光剑影,觥筹交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