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盛世说书人 第186章 一场地穴深处的对话

《盛世说书人》第186章 一场地穴深处的对话

作者:片叶不随风 字数:4293 书籍:盛世说书人

  天元二十年,腊月十八,天降瑞雪。

  都城外,向南百里处,有一后土村,大雪封山,天地一片苍茫,坊间有人听闻怪叫之声,出门查看,于白皑天际间,见得一洪荒猛兽。

  该兽,浑身雪白,头生犄角,背后生翅,四足恍若鹿蹄,脚踏风云,御空而行。

  经司天监多方查看,搜寻古籍,得知此兽名为白泽,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

  恰逢通天鉴建成,圣皇特此在通天鉴设宴祭祀圣兽白泽。

  随着最后一笔落下,汪直起了起身,毕恭毕敬的道:“回圣上,起居注已经按照您说的写好了。”

  作为大汉帝国的掌权者,刘封此刻站在一面铜镜前,正了正自己的衣冠,道:“嗯,像往常一样,将那些酸儒写的起居注掉包。”

  “是,圣上。”汪直点了点头,对于此事他早已是心领神会,驾轻就熟。

  “诶,汪直,你看朕今天怎么样?”刘封拽着自己的衣领,扭头问道,“这样穿,应该符合今天的场合。”

  汪直闻言,小心翼翼上前一步,将那褶皱的衣袖顺了顺,说道:“圣上,您穿的十分合体。”

  “只是圣上,您打算什么时候将此事告诉给太子。”

  刘封一听,眉头一挑,面色变了变,不悦道:“怎么回事?你什么时候开始替太子说话了?”

  汪直想了想,面色剧变,连忙求饶道:“殿下,你是知道我的,我这不也是为了大汉吗?”

  “如今,太子殿下既已长大成人,也是该让他们历练历练,陛下当年你不也是这样的。”

  刘封摇了摇头,知道汪直并没有什么坏心思,也是摆摆手,道:“好了好了,这件事我会仔细考虑。”

  “现如今最主要的任务是,明年入秋后的出征。”

  “是!”

  汪直恭敬一礼,旋即转身离开。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每年这个时候,圣上都会去一趟通天鉴,且是在没有任何人的陪伴之下。

  而圣上每一次从不通天鉴回来之后,都是眼眶湿濡,有些红润。

  这一天,圣上也最为忌讳别人问他。

  待汪直走后,刘封拿起伏案上的一个奏折,眼神闪着一抹流光,而后将那奏折收入袖中,独自前往那座神秘至极的通天鉴。

  所有人都以为,通天鉴,通天鉴,应当是做高于百丈,手可摘星,高耸入云的塔楼建筑,但通天鉴实际上是在天牢深处,深入地穴。

  通天鉴,通天鉴,只因一人而被赐名通天鉴,以前那里是祭祀的地方,而现在则是一座囚笼。

  一身黑色锦袍的刘封,一步步的踏入地穴,寂寥无人的甬道内是那他’哒哒哒‘的脚步声。

  此事的他,神情恭敬,脸色肃穆,身上没有一点帝王的盛气凌然气息,反而倒像是一个瑾学求见的儒生弟子。

  此时此地,对于刘封来说,都极为特殊。

  元初十二年,他也是在这个时候,在这通天鉴行弱冠之礼,二十年后,也就是元初三十二年,他在此地,腊月十八的日子,将他的老师,大汉的国师亲手送进了这座牢笼。

  很快,一身肃穆的他,便来到了一处地穴前,东海寒铁铸造而成的铁门锁的死死的。

  刘封目光流闪着异彩,透过铁栅栏,落到了一个满头白发,衣衫褴褛的老者身上。

  很快,黑暗中传来了一阵’滋滋‘刺耳的摩擦声,像是沉重的铁链被托在地面上。

  只见,一个佝偻着的身影自黑暗中缓缓走出,国字脸,浓眉密发,发色乌黑,一脸的粗犷。

  “拜见圣上。”

  那老者恭敬的行了一礼,摇曳的烛火将他的脸型映衬出来,一道自左眼贯穿而过的伤疤,看的让人触目惊心。

  刘封闻言,转过身面色凝了凝,对着眼前这位邋遢的老者行了一礼,道:“侄儿,拜见二叔。”

  眼前这人便是他的二叔刘义,世人都以为他因造反之最而被凌迟,但事实上,他最后在凌迟场被救了下来。

  现如今,藏身在这通天鉴,大汉帝国最为隐秘的存在。

  叔侄两沉默对视良久,巷道寂静无声。

  最终,那老者爽朗一笑,伸出黝黑粗糙、布满老茧的右手拍了拍刘封的肩膀,道:“看到你还这般风采依旧,那我就放心了。”

  刘封缓缓道:“二叔,这些年你可曾有过怨言?可曾悔恨?”

  “怨言?多亏侄儿你,当年饶我一命,才让我如今得以赎罪的机会。”刘义呵呵一笑,狰狞的面色在他的笑意下,竟显得有些温煦。

  “无论是我当皇帝,还是你当皇帝,这大汉终归是刘家的天下。现在回想起来,当皇帝未必就是权势滔天,顺心如意,当一个无权的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叔,你这样想,我真的很替你开心。想必,祖父在天之灵,也会很欣慰的。”刘封平静道。

  “这些年,我守在这牢笼门口,每天听国师讲道,分析天下大事,也知道如今的一些形势。”

  说着,刘义稍微顿了顿,眼角余光瞥了眼刘封,发现对方面色没有丝毫变化后,方才继续道:“当年西域圣火教奇袭大汉已过去数百年,看似当年武帝一战荡平了西域住过,让他们没有任何脾气。”

  “但是你我都知道,西域圣火教其实一直都在暗中积蓄着力量,他们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足以让大汉从内部土崩瓦解的机会。”

  刘封肃穆的脸色,蓦地一笑,道:“这点其实我知道,内卫府遍布天下九洲十地,可不是说说的。”

  “依据我掌握了不少的证据来看,西域百国已超过半数,被西域圣火教所控制,大势已成,避无可避。”

  听到刘封的话,刘义面露凝色,有些不可置信,道:“难道西域诸国,忘记了数百年前的教训?”

  这时,那地穴深处,传来铁链摩擦的声音,而后便是一道极为喑哑的嗓音,“无外乎,天生地养,天道无情罢了。”

  刘封闻言,面色顿时一正,作揖行礼,恭敬道:“弟子,刘封拜见老师。”

  “国师的意思是?”刘义听过这言论,面露惊讶之色,道:“不过纵使如此,西域诸国弹丸之地,外加地处严寒,就算是半数,也应当不是无解之局。”

  刘封微微颔首,深邃的眸中中闪过一抹忧色,忧心忡忡道:“半数之国,我大汉又又何惧他?”

  “但正如老师所说,天道无情,西域百国尽是严寒之地,地势狭小,难以生存。外加这些年,天灾人祸,那里的人更是苦不堪言。”

  “西域圣火教,只需要稍微攒动人心,便会给当局以很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加入他们的行列。”

  “原来如此!”

  刘义心神越发震撼,一直以来,他也只是从那些走卒的饭后茶余得到消息,并没有想到外面的形势竟然这样的严峻。

  “不过,为君者,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你既然调查的这样清楚,想必也有自己的想法。”

  被束缚住在地穴深处的国师这般说道。

  刘封摇了摇头,道:“只是此举违天道,会卷入很多人,很多事,充满了不确定,甚至我这个掌舵人,也不知道大汉这艘船会驶向何方。”

  国师顿时笑了,声音爽朗,放浪不羁,“大丈夫立世,最忌讳畏首畏尾,既然已经想到了,那就去做。”

  “可是...”虽然这样说,但他还是有些犹豫,“这样做,甚至是儒家这样的显学也会有随时倾覆的危险。”

  刘义皱眉,道:“儒家,现如今除了一些只会附庸风雅的酸儒书生外,那还有师这样经天纬地的人物。儒学倾覆,也好比整个大汉社稷毁于一旦要好。”

  然而,他话音刚落,就见刘封道:“二叔,此举不止鲜血会倾覆,甚至大汉社稷也可能会毁之一旦。”

  “什么?大汉社稷毁之一旦?”刘义闻言,顿时有些不淡定了,叱喝道:“刘封,你究竟想干什么?”

  “我现在之所以能和你心平气和相处,完全是因为你是我侄子,流的是同样血,是刘家的人。”

  “倘若大汉倾覆了,你有何颜面去见大汉的历代列祖列宗?”

  刘封平静道:“二叔,我知道,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说到这里,刘封面露愁色,深沉一叹,忧心道:“正如我先前所说的那样,西域圣火教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等一个足以倾覆大汉的机会。”

  刘义点了点头,现如今西域圣火教才是大汉最大的敌人。

  ”大汉雄跨九州之地,就算在怎么励精图治,但终归是有我鞭长莫及的地方。”

  说着,他看向刘义,笑了笑,道:“二叔,有的时候我真的羡慕你,皇帝真的没有那么好做。”

  说完,他继续道:“可以说,整个大汉每时每刻都在出问题,问题千奇百怪,我不知道西域圣火教会究竟选中那个问题趁机发难。”

  “所以说,与其等着对方找问题,不如直接找他们,了当一战。”

  这时,国师也是开口说道。

  “嗯,老师明鉴。”刘封点了点头,道:“对,所以说与他们挑毛病,不如我们直接开战。最重要的事,作战拒战于境外,可以搅乱他们的大本营。”

  “但是显然,一开战就不是短时间内能结束的,有可能打上两三年,甚至是十来年也不一定。那时,未来大汉情形究竟如何,我也未曾可知。”

  刘义闻言,缄默不语,他知道将矛盾转移至域外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这样做,同样也有很大的风险。

  这些年来,自武帝封狼居胥后,大汉都是采取联姻的软对方方政,就是想避免一战而战。

  因为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是想结束就能结束的。其实武帝后期,被后人最为说道的一点便是其’穷兵黩武‘。

  但事实上,武帝后期,整个大汉已经被拖入了战争的深渊,同一时间与多个国家开战,看似胜多败少,往往不利。

  实则,西域百国弹丸之地,采取以战养战的方式,一直拖着大汉。而大汉虽说地广物博,广袤千里,但也家大业大,长此以往,也是消耗不起。

  所以说,倘若真的开战,大汉未来的结局真的很难说。

  最终,刘义沉默了一会,整个人有气无力的道:“好...好吧,你是大汉皇帝,大汉该走向何处,由你来决定。”

  “只是,届时大汉倾覆之际,你便当列祖列宗的面当面认错。”

  刘封转过身去,看向自己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二叔,而如今却像是一个深沉日暮的老者,心中感慨万分。

  他定定望住刘义,眼中闪过一抹坚定之色,心中暗道:“二叔,你相信,一定不会有那么一天的。”

  最后,刘义拖着沉重的铁链,佝偻的身影,脚步深沉的隐入黑暗中。

  待刘义走后,彻底再没有一丝的声响,刘封盯着地牢内的国师,温和说道:“国师,当年先帝让我拜你为国师,想必和你有一定的交易。”

  “今天,朕也想向先帝那样和你做个交易,从儒家之中找一个人。”

  牢笼下的国师,沉默了许久,而后缓缓道:“世人都说儒家是显学,满朝文武儒家出一半。诚然,儒家桃李满天下,出了不少栋梁之才,但这也是儒家的祸患。”

  刘封嘴角一弯,露出一抹冷笑,道:“没错,世人皆知儒家显学,却鲜少去称颂大汉列为皇帝。这大汉终究姓刘,朕不想觉得自己是个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有人说道。”

  “你既然执意如此,我也不便多言。”国师顿了顿,声音有些喑哑,道:“只是,你真的决定了,就因为刘允的当面逼宫,就认定他为大汉以后的掌舵人?”

  提到这里,刘封的面色沉了沉,道:“其实,朕先前还有些犹豫,害怕允儿他优柔寡断,难以在乱世中求生存,守好这大汉的社稷。”

  “但自从那日他当众逼宫,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出了仁和之外的果敢,坚毅,这足以说明他有成为圣明君主的资格。”

  “只是,那八皇子刘谦呢?”国师意味深长叹了口气,道:”那位天下第一纨绔,可是没少让你头疼。你确定,他会甘愿让出太子之位?“

  “乱世出英雄,他行为向来古怪,难免不会在乱世中,趁机起兵造反,你确定顾及兄弟之情的他会对付得了八皇子?”

  刘封目光陡然一厉,凝声道:“这点,我也早已想好。我不会让他成为大汉盛世路上的绊脚石。”

  听到这个回答,国师神色一怔,心中已然明了。

  于是乎,他冷肃了面色,道:“既然如此,你已经确定了好了掌舵人。我儒学,也要开始新一轮的测验,来找出儒家的掌舵人。”

  这时,刘封忽然笑道:“我还以为你早已选好,这样我也好让允儿与其亲近。”

  国师淡淡一笑道:“历来儒学儒首,与大汉立太子一样,什么时候确定立太子,儒家什么时候找儒首。”

  刘封闻言,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怪不得,怪不得,先帝曾言,大汉与儒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国师沉声一叹,继而说道:“圣上也不需要打哑谜,来挖苦我。”

  “之所以会有那样的话传出,是因为儒家与大汉的气运连接在了一起,由此儒家近百年来才会出那么多的栋梁之材,大汉才得以迅速的恢复元气。”

  “至于,衡秋的事情,我知道圣上你心中还有那么一丝的慈悲心。”

  提起梁衡秋,刘封的面色顿时剧变,冷哼一声,拂袖怒喝道:“国师啊,国师,你当年为何要夺此一举?”

  “既然已经昭示她是天谴之人,让她冻死在冰天雪地中,大汉与儒学的气运也不会被她无时无刻所侵蚀着,这样你也不用数十年守护在这里,用自己的气运来弥补大汉啊。”

  “老师,你可是有成圣立教称祖的气运啊,若不是因为那孽障,儒家如今就多了一位圣人,大汉又多了一位守护者。面对这风雨飘摇之际,我也不用出此下策。”

  听到刘封为自己可惜,国师回以淡笑,“圣上,你不必为我感到可惜。命定并不意味着一定,虽然早有昭示,但我仍不愿以一个无辜的性命作为我成圣的契机。”

  “更何况,圣上若是真的狠下心,也不会任由衡秋活到现在。既然心中有爱,何不趁此机会和解一番?只怕日后在没了机会。”

  站在囚牢外的刘封,自嘲笑道:“老师,我此举只怕是天怒人怨,也不奢求原谅,只希望,她既然活了下来,那就好好活着吧。”

  国师平静而答:“有这个心便好,只是你真的放心,将这个天下交给刘允。”

  刘封淡然一叹,轻声感慨到:“老师,当年你为护住大汉气运,甘愿背负骂名,离开儒家,当时您放心吗?”

  “逢此乱世,风雨飘摇,我能做的便是将坏事做尽,背负骂名,尽量替他们铺好路。”

  “日后,还请老师多照看允儿一二。”

  国师目光骤然变得深沉,一向不喜不悲的他,此刻心中竟也有些怅然,“儒汉本一家,该做的我会尽力而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