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路风雨情 第54章 谁是当年遗弃女

《医路风雨情》第54章 谁是当年遗弃女

作者:荣俏 字数:2873 书籍:医路风雨情

  张再景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反正保胎药对孕妇只有好处,并无不良作用,就开了两副保胎药,并一再跟他们强调,胎儿保住的可能性不大,两副药服完了,不管有没有症状,一定要去医院妇产科做检查,千万别耽搁了。

  二人答应着出去了,到了柜上取药,老曲一看处方,药量不大又很温和,就知道是孕妇服的,抓完了药,俩人还对老曲道了谢,搀扶着出去了。

  不知道为什么,老曲看着这对夫妻好像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不对劲在哪?

  病人离开后,他走进张再景的诊室。

  谈起刚才那位孕妇的保胎药,老曲说:“药的剂量好像不算大。”

  张再景告诉他,那个孕妇的胎气已停,但她哭哭啼啼的,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她男人再三要求,开三副药尽尽人事,自己觉得没那个必要,就开了两副小剂量的保胎药,也算是安慰一下孕妇的情绪,想保住肚子里胎儿,基本没有可能。

  老曲说:“我怎么觉得那俩人的神情不大对劲儿,看起来有点鬼鬼祟祟的。”

  张再景笑道:“自从上次老宋说了他的故事,你好像看谁都鬼鬼祟祟的。”

  老曲摇摇头说:“东家,我真的觉得那俩人不大地道,也许我多心了,但愿没什么事。”

  说完,回到了柜上,越琢磨越觉得张老板太好说话了,这一点跟老宋有相似之处,都说医者仁心,但是有的病人却不那么仁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仁(人)都有,但愿张老板的好人别被人利用了。

  老曲正琢磨事呢,老宋踢了一壶开水过来,问他要热水不要?

  老曲灌了一茶壶热水,说:“我刚买了二两西湖龙井,味道极好的,你拿去尝尝。”

  老宋摆手说:“我已经好几年不喝茶了,上了年纪,喝茶睡不着觉啊。”

  老曲说:“看看,巴结还巴结不上了,上个礼拜你给我家老婆子开的药,还真好使,这不嘛,老婆子要我买点礼物谢谢你,我也不知道买点什么好,要不,赶明儿你休息,我让老婆子做一桌好菜,请你到家里坐坐。”

  老宋忙说:“弟妹也太见外了,老曲,你若是真想谢我的话,就忙我打听个人儿。”

  “什么人儿?你快说,在兴州这块巴掌大的地方,我老曲不认识的人不多。”老曲拍着胸脯,胸有成竹地说。

  其实,老宋也是受人之托,这个托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葛小中。

  原来,葛小中之所以跑到离家乡这么远的地方来做工,是为了寻找一个人的下落,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姐姐。

  这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当年葛小中的家乡大旱,饿死了很多人,最后,连树皮都被人剥光了,再不离开,就只有等死的份儿,听说兴州是沿海之地,物产丰富,人们的生活不像内地那么贫困,葛父便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一路逃荒来到兴州。

  结果,到达兴州之后,才发现这里并非想象中的天堂,穷人的日子照样难过,为了生计,葛父给人家赶大车跑脚,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葛母怀着身孕给人家做保姆了,等到快临盆的时候,被东家赶出了家门,只好在城门外面找了半间破屋栖身。

  时值冬月,天寒地冻,葛母生下一个女儿,家里只有葛父留给她的一袋子苞米面和几个鸡蛋,连一瓢白面都没有,葛母生孩子之前就劳累过度,在别人家也吃不到什么好东西,生完了孩子又吃不好,喝不上的,她哪里有奶水喂孩子?眼看着孩子饿得哇哇大哭,葛母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思来想去,与其让孩子在她身边等死,倒不如把孩子送出去,万一被好心人捡到了,也许还有一条活路。

  想到这里,她抱起孩子出了门,刚要出门,又想到这孩子一旦送出去了,可能一辈子可就再也见不到了,想到这里,她心如刀剜,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停,她想给孩子留点什么。

  环顾家中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便将结婚时娘陪嫁她的一个绞丝银手镯从手腕上撸了下来,放进了孩子的包被里,又哀求了城门口一个算命的先生给她写了个红纸条,上面写着孩子姓什么,何时出生的。

  第二天,趁着早晨刚开城门,来往人员不多的时候,葛母将孩子悄悄地放在城门下,一个人躲在别处,远远地看着孩子,心里说,要是等半个时辰还没有人抱走孩子,就跑过去把孩子抱回来,就算是饿死在自己怀里也认了。

  不料,一个捡垃圾的老头看见了地上的孩子,赶紧抱了起来,大声地喊道:“这是谁的孩子?这是谁家的孩子?”

  喊声惊动了来往行人,大家都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

  这个说:“准是狠心的父母,把孩子给扔了。”

  那么说:“多可爱的孩子,谁家没有孩子快抱回去吧。”

  一个进城卖菜的老头,放下担子,扒拉开包被看了看,叹口气说:“可惜是个闺女,要不我就抱回去了。”

  葛母一听,刚想跑过去将女儿抱回来,听见捡垃圾的老头说:“我已经在这捡过三个孩子了,我这就把她送到育婴堂去,在那里至少不会饿死。”

  葛母一听这话,又收回了脚步,心想,原来还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专门收留弃婴,不管怎么说,女儿到了那里还有条活路,总比眼睁睁看着她饿死了好。

  三年之后,葛父和葛母总算是攒了几个钱,他们决定回家乡去生活,临走之前,满怀希望地去育婴堂,想要抱回自己的女儿。结果,育婴堂的老板娘说,他们的女儿早已经被人抱走了,问她是什么人家抱走的?她说人家没留姓名。

  夫妻俩怀疑老板娘没说实话,就一再央求老板娘告诉他们实情,老板娘不耐烦地说:“大凡来收养孩子的,都怕碰上你们这样的人,不想要的时候把孩子扔了,待孩子懂事了,又想要回去,所以,他们收养孩子的时候都不敢留下姓名,再跟你们说一遍,我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告诉你们实情?”

  夫妻俩半信半疑地离开了育婴堂,又到城门口去找捡垃圾的老头,捡垃圾的老头没好气地说:“三年前是我把孩子送到育婴堂的,可她在里边怎么样,我一概不知,你们当初狠心把孩子扔了,现在又来问我,我怎么知道孩子被谁收养了?”

  夫妻俩没辙了,只好收拾行李回老家。

  回到老家以后,夫妻俩接连生了三个孩子,葛小中是他们回到家乡生的第一个孩子。

  葛父去世前,嘴里一直念叨着一句话,要把闺女找回来啊。

  葛小中这才知道,他还有一个姐姐,当年为生活所迫,被父母给遗弃在兴州,没能找回来。

  他向父亲保证,一定要把姐姐找回来,于是,人到中年的他跟着一伙老乡来到兴州做工。

  听完老宋的介绍,老曲叹息说:“都过去了四十多年,谁知道当年这个孩子现在还在不在兴州,找起来难呀。”

  老宋笑他:“刚才还吹牛呢,这一会儿就怂了?”

  老曲给他支招说:“要不你求求咱东家,他认识警察局的人,让他跟警察局的人打个招呼,帮葛小中寻找一下。要不靠我们俩,那还不是大海捞针一样,猴年马月能找到?”

  老宋想了想说:“我已经给东家添了不少麻烦,这件事就不麻烦他了,你刚才这一说,也算是给我们指了条道,明天让葛小中自己到警察局跑一趟,请求警察帮忙查找。”

  “嗯,这才是找人的好办法。”

  老曲似乎又想起什么,伏在老宋耳根子便嘀咕了几句。

  老宋笑道:“我说那间门面,最近车来人往的,好不热闹,我倒是没有注意挂的什么招牌,看那个热闹劲儿,我还以为新开张的饭馆呢,没想到开的是医馆。”

  “可不嘛,新开张的医馆,叫顾春堂,这名字可不跟个饭馆似的。昨天,还来了好多名人剪彩呢,你说,他们开在哪里不好,偏偏开在咱们斜对过儿,摆明了是来抢咱们生意的。”

  老宋向里院指了指,问老曲:“东家知道吗?”

  “闹这么大的阵势,东家会不知道?听说顾春堂老板叫彭吉祥,我见过此人了,尖尖的脑袋,上面没几根头发,看上去像个蝼蛄腚,在兴州这块地界,我不认得的人不多,可此人什么来历,我倒是没听说过。”

  “管他什么来历,咱们一律不怕,这开医馆跟开饭馆一个道理,要有真东西,人家才信得过你,摆再大的花架子没用,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一说到花架子,老曲绘声绘色地讲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幕活把戏。

  说的是顾春堂的老板彭吉祥,开业之前,请来饭馆、澡堂的老板和伙计,每个人送一点礼物,让他们给顾春堂做宣传。

  孙吉祥也亲自登台表演了一番。

  他穿上新马褂,脚蹬锃亮的皮鞋,打扮得不伦不类的。

  这几天,坐着马车来来回回地跑,故意跟门口的人打招呼,说什么:“我刚从王局长家回来,王太太身子不舒服,请我出诊。”

  再不,就是“李老板今日身体不适,请我出了趟诊,这不,忙得我脚后跟都不着地了。”

  也没人问他,是哪位王局长,又是哪家的李老板。

  老宋笑道:“这是有名堂的,叫做开业术,有意地营造出一副刚刚开诊,就诊业繁忙的假象,这种小把戏,骗得了别人,如何骗得了咱们?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倒不如用心看好几个病人,病人口口相传,医馆的名声自然传播出去了。”

  老曲表示赞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