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六十三章 扳倒最后一根柱子

《大宋的天空》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六十三章 扳倒最后一根柱子

作者:墨尚花开 字数:5478 书籍:大宋的天空

  香气,是人与生俱来的追求。屈原在《楚辞》里歌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文人四大雅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大隐隐于市,这四般闲事,是文人士大夫在追求隐逸雅致的生活时,自然滋生出的一种休闲行为,经过历代好事者,不断地推敲打磨,传承发扬,逐渐成为中国雅文化和精致生活的标准典范。

  女英不但貌美如花,精通琴棋书画,尤好焚香,还能自出巧思制造一些焚香的雅器。“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女英坐于其中,在这氤氲的云雾中,望去宛如仙子下凡。

  帐中安寝时,女英用鹅梨蒸沉香,用沉香一两细锉,把十只鹅梨研磨成汁,置于银器内,将梨汁蒸干即成。借着沉香袅袅的氤氲在床帐中慢慢上升,伴着一丝清淡果香,叫人怎能不安睡?女英还为其取名曰“鹅梨帐中香”。

  雅人雅事雅器带来的慢生活,让李煜对女英的恩宠甚至超过了大周后娥皇,大周后没了,女英成功上位,完全填补了李煜的情感空间,宫内皆称女英为“小周后”。

  由于女英年龄太小,未到出嫁年龄,就被李煜留在宫中“待年”。“待年”,也就是等人来提亲,国主的情人,又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敢来提亲。

  乾德三年(965)十月,钟太后病逝,李煜要为母亲守孝三年。开宝元年(968),李煜的母丧期满。这一年,“小周后”十九岁,为了能够让女英名正言顺地晋升国后,李煜迫不及待地宣布迎娶女英。

  李煜和“小周后”女英,绝对是南唐最吸粉的两位绯闻人物,那些发生在皇宫里的姐夫和小姨子的风流韵事,早已在金陵城传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

  国主娶媳妇,这么吸人眼球的大新闻,搞得金陵城万人空巷,大家都想一睹小周后的花容月貌,更想一观国主的真容。迎亲这天,天还未亮,整个金陵城万人空巷,街道两旁、树上、院墙上、屋顶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家都想领略一下皇家迎亲的浩大场面。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却发生了一件乐极生悲的事情,有一栋老旧的房屋,由于屋顶站立的人太多,发生坍塌,导致很多人被埋在里面,死于非命。

  女英名正言顺地成为南唐“小周后”,李煜也终于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一个坚实的承诺。

  ◆ 绝代风华

  李煜让人用嵌有金线的红丝罗帐装饰小周后的宫殿墙壁,用玳瑁做钉子,用绿宝石镶嵌窗格,窗子糊着红罗纱。

  李煜还在殿外种满了梅花,在花间设置了几处彩画木亭,只能容纳二个人入座,供他和小周后二人在此赏花饮酒。

  小周后喜爱绿色,艳妆高髻,青碧华裳,群裾飘扬,逸韵风生,飘飘然有出尘之气质,望之如神仙中人物。妃嫔宫女便都争相效仿,无论胖瘦,南唐宫闱尽着碧色衣裳,大有东施效颦之嫌。

  《宋史•南唐世家》载:李煜有一妃子染成了一匹绢,夜间忘了收取,被露水所沾湿。丝帛因为沾上露水,起了变化,竟然染出了很鲜艳的绿色。李煜与小周后见了,觉得甚好,后来大家都按照此法,以露水染碧为衣,并且把这种绿色叫做“天水碧”。

  “杨柳南朝树,芙蓉北苑妆”。大宋户部尚书陶谷《清异录•妆饰》载:后主李煜将建阳进贡的茶油花子,制成花饼,或大或小,形状各异,令宫嫔淡妆素服,缕金于面,用这花饼,施于额上,名为“北苑妆”。

  妃嫔宫人,缟衣素裳,鬓列金饰,额施花饼,行走起来,衣袂飘扬,远远望去,好似月殿嫦娥,广寒仙子下凡一般,别具风韵。

  小周后与后主李煜日夕研究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消遣时光。

  他们将茶乳作片,制出各种香茗,烹煮起来,清芬扑鼻。李煜将外夷所出产的芳香食品,通统汇集起来,或烹为肴馔,或制成饼饵,或煎作羹汤,多至九十二种。皆是芬芳袭人,入口清香。

  李煜对于每种肴馔,亲自题名,刊入食谱。命御厨师将新制食品配合齐全,备下盛筵,召宗室大臣入宫赴筵,名叫“内香筵”。

  夜里,李煜不点蜡烛,宫殿都悬挂着夜明珠,到了晚上,夜明珠放出的光如同白昼。

  南唐深宫之内,李煜和小周后,二人势必将这人间浪漫进行到底。

  戏子误国,娱乐至死,伪娘灭族。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喜欢这种嘻哈的浪漫,一个国家如果只是轻歌曼舞,歌舞升平,伪娘遍地,那么离最危险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男人要有阳刚,要更爷们儿一点,赵匡胤就属于那种人狠话不多,话糙理不糙的一代帝王。相对于李煜,他更讲究实用主义,焚香插花实现不了国家一统,也不能解决百姓温饱,如此靡靡之乐,在大宋的龙庭,难觅踪影。在收复了后蜀之后,赵匡胤又将目光投向了南汉。

  ◆ 降尊认怂

  大宋开宝三年(970),赵匡胤在讨伐南汉之前,诏告李煜:你给刘鋹写一封信,劝他马上投降。愤怒至极的刘鋹撕毁了李煜这封堪称最牛掰的劝降信,扣押了南唐的使者,回信李煜,把他臭骂了一顿。

  开宝四年(971)二月,赵匡胤灭南汉,平定岭南,之后屯兵汉阳。

  《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曾对刘邦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的南唐就是大宋嘴边的一块鱼肉,只要想吃,随时可以拿去。

  李煜万分恐慌,找不出应对危机的有效办法,只能搬出他善用的认怂战术,向赵匡胤上表,祈求赵匡胤怜悯,能够保存住南唐的国号。

  李煜又都有哪些怂操作呢?

  一、“会岭南平,煜惧,上表,遂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印。”李煜上表,请求去除国号“唐”,自己将“唐国主”改称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印。赵匡胤同意。

  二、“上表请所赐诏呼名,许之。”

  一般长辈给晚辈写信的时候都是直呼其名,李煜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大宋皇帝以后再给李煜写信下诏,可以直呼其名,比如:李煜(收)、李煜(亲启)等,以求降低自己的身份。赵匡胤同意。

  三、“煜又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名中央机构。

  为了避讳正朔,显示自己对大宋的彻底臣服,李煜继续贯彻“降制示尊”基本国策,主动降低自己的政权级别,放弃尊严,只求能够偏安一隅、苟且偷安。

  开宝五年(972)正月,李煜下令把政权降格,他下的书不称“诏”,改称为“教”;把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御史台改称司宪府、翰林改称文馆、枢密院改称光政院。

  四、“降封诸王为国公,官号多所改易。”

  将南唐诸王的称号降称为“公”,自己的弟弟李从善,从郑王降为楚国公。

  五、摘除皇宫宫殿象征皇权的鸱吻。

  龙生九子,鸱吻是龙王的儿子,又叫鱼龙,是鱼和龙的结合体,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从汉武帝时起,建造宫殿时都会放上鸱吻,古代惯例是:鸱吻只能是皇帝用,百姓家绝对不能用。

  中主李璟时,虽然嘴上说臣服后周,但金陵台殿的殿脊的兽头都设有鸱吻。李煜继位南唐国主后,—听说大宋使者要来了,李煜就命人搬梯子上房将殿脊的鸱吻撤去,使者走后再把殿脊的鸱吻复原。这次,李煜下令撤去鸱吻,不再使用。

  六、由穿黄袍改成穿紫袍。

  古代的皇袍是黄色的,黄色也是皇家御用颜色。大宋官员的官服是紫色的,—听说大宋使者要来了,李煜赶紧换上紫色的官袍,宋使一走,李煜把衣服再换回来。

  七、金鸡成怪鸟。

  按照金凤颁诏的礼仪,凡遇新帝即位、国家庆典、皇帝结婚、册立皇后,都需举行颁诏仪式。届时,皇帝要在皇宫城楼的大殿上宣布圣旨,然后将诏书放在一只金鸡的嘴里,顺墙送至城下,礼部官员在城下跪拜迎接,然后用快马分送至全国各地,布告天下。

  现在李煜尴尬了,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江南国主”,这种“金凤颁诏”,赵匡胤可以有,李煜不可以有,再使用这种金凤颁诏的仪式,就是“僭越之罪”。

  大宋使者在宫殿前发现了这只“大金鸡”,报告给了赵匡胤,赵匡胤很生气,就质问南唐的使臣陆昭苻,陆昭苻立刻辩解道:“陛下,此非金鸡乃怪鸟耳!”

  一听此言,赵匡胤禁不住笑了起来,这件事情也就算糊弄过去了。李煜听闻此事,“吓死宝宝了”,赶紧命人把这只金鸡收了起来,再也不敢使用。

  八、“长春节,别贡钱三十万,遂以为常。”

  开宝五年(972)二月二十六日,李煜派遣他的七弟郑王李从善到东京,为赵匡胤过生日。这次他给赵匡胤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有贡钱三十万贯,这事以后都成了惯例。

  赵匡胤也不客气,照单全收,还趁机将李从善留在了东京,晋封他为泰宁节度使,在汴阳坊赏赐一处大宅院,李从善挂职留宋,实际上给扣下来当了人质。

  李煜遣户部尚书冯延鲁为李从善所受封赐入京道谢,冯延鲁到了东京后,因病未能朝见宋太祖,就匆匆无功而返。

  这年年底,李煜又给赵匡胤送去了年货,“煜又贡米麦二十万石。”

  这一系列弱爆了的降尊操作,让南唐国主李煜,已经卑微到尘埃里去了。他完全不顾及君王的脸面,只为告诉赵匡胤,自己已经跪拜在您大宋天子的脚下,无意与大宋作对,幻想能博取赵匡胤的同情,一心只想做大宋的附庸国,让大宋找不出任何借口来攻打南唐。

  政治不是小孩过家家,赵匡胤的心思李煜永远不懂。南唐改改名字,进点贡,雄才伟略的赵匡胤丝毫不会看在眼里,他要做千古一帝,他要天下大一统,让全天下都姓宋。

  有商人向李煜告密,说宋军在荆南建造战舰千艘,南唐形势危急,请求派人秘密焚烧大宋战船,李煜怕惹火上身,一点不敢造次。

  被国事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李煜,只有在小周后的柔情蜜意里,才能寻找到一丝生活的乐趣和快感,有时他也和臣子们一起饮酒买醉,麻醉自己。

  据不完全统计,李煜从继位到公元973年(大宋开宝六年)的十三年时间里,一共向大宋进贡了金器不少于五千两,白金不少二十万斤,银不少于二十万两,钱不少于三十万贯,绫罗绸缎不少于二十五万匹。

  连年的进贡,让本属富裕的南唐,最后只落得“帑藏空竭”,有时竟然连贡品的钱都凑不齐了。

  ◆ 自废武功

  有句话叫“墙倒众人推”,李煜属于“墙不倒自己推”的那种类型。

  大宋开宝三年(970),当大宋和南汉正在鏖战之际,镇守武昌的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向李煜密奏道:“如今大宋在淮南的各州的守军不多,兵力很弱,宋国这几年又连年用兵,平定西蜀、荆湖、岭南,往返数千里,士卒早已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兵家所说的可乘之机。陛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出兵寿春,渡过淮河,占据正阳,一举夺回咱们的江北故地。”

  林仁肇,建阳(今福建南平)人,身材魁梧,生性刚强坚毅,武艺高强,臂力过人,身刺猛虎纹身,人称“林虎子”。原是闽国裨将,闽国灭亡后,赋闲在家,后入仕南唐。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军攻打淮南时,中主李璟任命林仁肇为将军,让他率偏师救援寿州。周军建成正阳浮桥,扼住南唐援军的进路。林仁肇亲率一千名敢死士,用船载着柴薪,乘风放火,欲焚毁浮桥。不料,风向转变,后周军大将张永德乘机进攻,唐军大败。林仁肇单人独骑殿后,掩护大军撤退。

  正阳桥头,林仁肇挥舞着丈八蛇矛枪,恰似张飞张翼德再世。张永德见有人拦路,忙拈鹊画弓,急取雕翎箭,连发数箭,均被林仁肇挥矛磕开。

  英雄惜英雄,张永德不忍伤他,言道:“唐军有如此能人,不可轻进!”遂不再追击。此战,林仁肇赢得了“南唐第一虎将”的美誉,被拜为镇海节度使。

  见李煜没有下文,林仁肇又上表道:“陛下,您不要再犹豫了,如果您还有什么顾虑的话,当我起兵后,您立刻宣布我带兵造反了,这样的话,如果臣成功了,功在社稷,利在国家,臣若兵败,陛下便灭我满门,以此表示陛下并不知情,对宋朝没有二心,您看这样行不?”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眼见大宋蒸蒸日上,江南国势日颓,李煜仍然不敢越雷池半步。

  “大朝附庸,安敢加兵?大宋我们惹不起!”他拒绝了林仁肇的自强之策,诏令:“你千万不要胡来,这会连累到国家的。”

  为了防止林仁肇胡来,李煜把林仁肇调到南昌,任命他为南都留守、南昌尹。

  “竖子不足与谋”,老板窝囊,下面的人再有本事也是白搭。李煜依旧终日躲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坐观赵匡胤平灭岭南、屯兵长江上游汉阳。

  他放弃了任何招惹宋军的行为举动,放弃了所有的军事对抗,认赵匡胤做“大哥”,替老大守着南唐这块家业,守着这头将要瘦死的“骆驼”。

  “武德”,曾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武德年间,李渊统一了全天下,大唐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

  李煜的寝宫也叫“武德殿”,住在武德殿内,却无丝毫武德之威。

  这日,武德殿内,笙箫曲悦,木笛悠扬,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浮于薄纱之上,徐徐绽放。花蕊之中,一位少女,娇艳而出,展开婀娜的身姿,随歌翩翩起舞,俯仰摇曳。

  一双纤细娇嫩的玉足,缠着薄如蝉翼的帛纱,仿佛仙霞初露云端,又似花容掩蔽明月。“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三寸金莲,轻灵妩媚,宛若朦胧月色下的嫦娥仙子,又或是瑶池归来的天外飞仙。

  李煜看得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李煜单独召见这位凌波少女,见她卷发、高鼻、浓眉、长睫,双目深凹而顾盼有情,为其取名“窅娘”。

  窅娘一舞成名,成为李煜最为宠爱的宫女。她之所以身轻如燕,都是因为她有一双三寸小脚,一双缠起来的双脚,据说窅娘是第一个缠足的女人。李煜喜欢这双小脚,视它为“世间尤物”,且看李煜的《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李煜的这种爱好,让缠足之风,从南唐的宫闱,迅速波及民间,波及大宋,铸就了一部中国女子长达千年的血泪史。

  缠足后的女子,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从而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正是这种“可怜的感觉”,膨胀了官僚士大夫们的自身优越感,从而滋生出其“在性的理想上最高度的诡密。”

  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成了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士大夫阶层皆以能娶一个“三寸金莲”的女子为傲。有些士大夫文人简直可说是成了“拜足狂”、“金莲癖”。宴席上,常用女子的金莲小鞋盛上酒喝,称之为“金莲杯”。

  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不论贫富贵贱,女子们纷纷缠足,缠足一直向纤小的方向发展。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女子缠足是要蒙受极大痛苦的。如果女子不缠足,哪怕你是马皇后,也会被耻笑为“马大脚”。

  就在李煜沉迷在窅娘金莲舞的时候,大宋天子赵匡胤还在为他的一统天下做着进一步的规划。

  林仁肇的奏本,李煜没有听进去,这些话传到赵匡胤的耳朵里,确把他吓了一跳。他知道,像林仁肇这样有勇有谋的南唐大将,必将成为大宋的心腹之患,必须除之而后快!如何除掉这员敌国大将呢?赵匡胤又拿出了他一贯的伎俩,行使“反间计”,他要借刀杀人,让李煜自毁长城。

  赵匡胤立即派人潜到南昌,贿赂林仁肇的随从,得到一副林仁肇的画像,悬挂在自己的别室中。一切准备停当,但等“蒋干”的到来。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一天,赵匡胤在召见南唐使者时,突然对着一幅人物画像说道:“这个人你们可认识吗?”

  使者回答道:“认识,此乃江南大将林仁肇。”

  赵匡胤继续说道:“没错,他就是林仁肇。但是这个人马上就要投降了,以此画像为信物。”说完,赵匡胤指着远处的一处豪宅道:“那里就是朕赐给林仁肇的居所。”

  此时,南唐执掌兵权的皇甫继勋、朱全赟,也非常忌惮林仁肇的雄才大略,正在找理由想整治林仁肇,朝贡的使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皇甫继勋。

  得知这个劲爆的消息后,皇甫继勋立刻添油加醋报给了李煜,李煜大怒,不问青红皂白,立刻派人给林仁肇送去一壶鸩酒,可怜的南唐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江南林虎子林仁肇,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了冤死鬼。

  一代名将,没有马革裹尸,反而因为一个小儿科式的计谋,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死在昏君之手,真是可叹、可惜、可悲!

  光政院辅政陈乔常说,“若使林仁肇在外带兵,我陈乔在中央掌握朝政,那么我国虽国土狭小,宋国也难以图谋。”听闻林仁肇的死讯,陈乔禁不住叹道:“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还要杀害忠臣,真不知道我最终会死在什么地方!”

  杀掉林仁肇,李煜等于自断命根,自我放血,自毁基业。这撑天的柱子都拆除了,南唐的大厦已成倾覆之势,又拿什么跟大宋斗呢!

  赵匡胤兵不血刃,除掉了自己的心腹大患,南唐,复何惧哉!

  开宝七年(974)李煜上书奏请赵匡胤放其弟李从善回国,赵匡胤不准。

  赵匡胤不会因为李煜的讨好,就停止自己统一天下的脚步,九月,他终于准备动手了,在他的一声号令下,六路虎狼之师,立即杀奔南唐而来。

  大军奔袭在出征的路上,赵匡胤还有一个难题未解决,讨伐南唐,他还需要找一个借口,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