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三十四章 太祖誓碑

《大宋的天空》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三十四章 太祖誓碑

作者:墨尚花开 字数:6290 书籍:大宋的天空

  赵匡胤的性格就是粗狂豪放处可以跑马,心思缜密之处可以绣花。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宰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作为百官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作为世人瞩目的当朝风云人物,几千年来,拜相封侯,一直是天下士子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宰相,在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周称太宰,秦汉称丞相,南北朝的录尚书事,隋称尚书令,唐称中书门下侍郎,宋称同平章事,清朝称军机大臣。

  古代讲究坐而论道,早朝时,出于对宰相的尊敬,皇帝通常会赐座、赐茶,让宰相坐下来边喝茶边议论国家大事,宰相坐朝的惯例自秦汉至唐、五代一直沿袭了千余年,直至宋初。

  多年以来,在朝堂上能坐着议事的是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周朝元老。

  宋代周后,仍然是以范质为侍中,称为昭文相;以王溥为司空,称为史馆相;以魏仁浦为右仆射,称为集贤相。

  对于赵匡胤而言,以前都是你们坐着,我站着,现在,我终于可以坐着了,你们还坐着。

  范、王、魏三人都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赵匡胤对他们忌讳甚深,心中总有些不快。之所以用他们,完全是为了笼络人心、巩固江山社稷的需要。

  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和王溥如往常一样坐朝议事,聊到一半时,赵匡胤突然说道:“我今天有些眼花,看不清楚这奏折上的字,你们两个过来帮朕看看。”

  一个不满三十五岁的人说自己眼花了,这里面一定有猫腻,有文章。两位宰相,只得上前,帮着皇上勘读奏折。

  看完后,二人想再坐下,发现椅子不见了。

  两位堂堂的宰相,当着众文武的面,着了赵匡胤的道,中了人家的“调虎离山”之计,好尴尬呀!

  《闻见后录》载:“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二人一头雾水,但毕竟都是老狐狸,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这肯定是皇上有意为之,如今椅子都被撤掉了,想要再在放回来,恐怕有难度了,只好顺坡下驴,自嘲道:“还是站着好,可以活动活动筋骨……”,算是默认接受了这番“特殊礼遇”了吧。

  第二天,三位宰相上书要求废止“坐论之礼”。

  在维护国家统治和加强皇权这种事上,没有赵匡胤不敢干的,不擀,那是煎饼。赵匡胤自导自演,用一个看似玩笑,却又十分认真的方式,破除了一个沿袭千年的“宰相坐着议事”的朝堂规矩。

  宰相失去了与皇帝对坐的权利,其实他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张凳子呢?

  从此之后,宰相们只能和寻常官员一样站立在朝堂之上,开大会。

  如果您在影视剧中,看到大宋之前的宰相是站着参加朝会的,就可以发弹幕指责导演那个谁谁谁,搞错了,重来!

  没有椅子的宰相,无疑降低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以及在百官之中的身价和威信,宰相的权力与地位不如从前,再也不能影响到皇上的决策权。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文官中最大的宰相,赵匡胤都有办法整治,其他的官员,更不在话下了。

  搬走三把椅子这件事,没过几天,还在乾德二年(964年)的正月里,范质与王溥、魏仁浦三人便上书,请辞。

  实际上,这三位是想多了,老赵只是撤走了他们的椅子,并没有想罢他们的相,既然他们主动提出辞职,却也正中赵匡胤的下怀。

  你们愿意给,本皇就愿意收,不是本皇抢你们的,是你们自己送上门来的,老赵十分坚定地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范、王、魏三人同日罢相,范质被授为太子太傅,王溥任太子太保,魏仁浦拜守尚书右仆射。

  宰相的位子终于空出来了,宰相轮流做,今日到我家,赵普已经在那儿排队等一年了。

  赵匡胤理所当然地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开始主持掌握军机的枢密院,赵普成为大宋宰相。

  二赵是大宋政坛最强的君臣组合,自此之后,赵匡胤集兵权、皇权于一身,真正成为大宋王朝说一不二的CEO。

  ◆ 文人治国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武将们一言不合就抄家伙,互掐,说干就干!

  用地方节度使治国,只能是越治越乱,乱到不好收拾。节度使做大了,会各自为政,不会再听你朝廷的管了,隋唐五代就是前车之鉴。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是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将。”

  文人治国,这些麻烦就迎刃而解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咬文嚼字,这个可以有,舞枪弄棒,上阵杀敌,这个就太难为人家宝宝了。

  文臣基本上不会对国家政权产生多大的威胁,即使贪污那么一点,也抵不上一个武将对江山社稷造成的危害大。

  文人手上没兵,完全听命于朝廷,若对这些文臣宽大仁厚,还能收买人心,让他们对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整治完中央,老赵开始整治地方。“治不了你们这些武夫悍将,我赵字倒着写。”

  接下来,赵匡胤决定放大招了,他要制定一项基本国策,彻底铲除武将治国的乱象和威胁,让世代享用之:重文抑武,采用文人治国,实行文人统治,

  寒门子弟,从出生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他们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了。

  作为朝廷,十分有必要给这些人开一条上升通道。不然的话,他们若跑到地方武装队伍里,鼓动那些心存异志的乱臣贼子,造自己的反,那就是不好玩了。

  屌丝想要逆袭,朕就给你架设一部登天的梯子,成全你们。

  隋唐时代,开始通过科举制度进行选官。

  老赵决定恢复科举考试,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庙堂之上。

  大宋现在急需一大批国家公务员,既然这么急,那就每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他将考试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中央的殿试三个等级。每年秋天,各州进行乡试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省试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为防止作弊,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现在的高考考试糊名,就是从赵匡胤的大宋开始的。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省试第一名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连中三元”成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

  赵匡胤还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

  举人经礼部阅定之后,选出名列前茅者,送呈皇帝“御览”,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予官职。

  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学子都成了“天子门生”。

  皇上成了所有做官人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赵只用一招,就拉近了皇帝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尔等都是朕的弟子,朕是天子,你们都自带光芒,起码也是文曲星下凡。

  南宋时,皇帝还要在琼苑为登科进士赐宴庆贺,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琼林宴。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成为读书人一生最值得炫耀的荣光。

  参加科举考试需要本钱,贫家子弟往往因为掏不出盘缠而不得不放弃考试。

  这一点赵匡胤也考虑到了。

  开宝二年(969),宋太祖下诏:政府还为寒门子弟参加科举提供经济资助,发放举人“券”, 凭“券”可以免费使用官驿的交通工具,还可以在官驿免费住宿。

  通过科举选官,大宋王朝的文官队伍得到了发展壮大,从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庙堂之上,君臣运筹帷幄,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宋重文轻武,地方军队经常换防,而且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无法再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地方安定了,国家得到了长治久安。

  赵匡胤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文人士大夫的做官从政,铺平了道路。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除了造反,科举成了天下才俊唯一可以翻身的机会。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中华大地从此涌现出了千千万万个“书香门第”、“翰林世家”,让无数个贫寒的家庭走向富裕,让无数的寒门子弟从此可以扬眉吐气,光宗耀祖。

  耕读为本,忠孝传家,进士及第,世代簪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大发展,赵匡胤功莫大焉!

  ◆ 太祖誓碑

  为了确保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得以永久的贯彻执行。

  建隆三年(962),赵匡胤命人秘密镌刻一石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门钥封闭甚严,誓碑用销金黄幔遮蔽,任何人不得入观。”

  宋太祖赵匡胤规定:太庙之门于四季祭奠和新皇帝即位时方可开启,天子谒庙礼毕,必须进入夹室恭读碑上的誓词。

  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太监跟随,其余人员皆远立于庙庭中,不得窥视。皇帝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

  北宋各代皇帝皆如此相承行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群臣及近侍皆不知誓碑所誓何事。

  也就是说,誓碑这事搞得很神秘,一般人是根本不知道上面刻的是什么,它只属于皇上。

  直到靖康之变,东京城被洗劫一空,太庙中祭祀之器被金人席卷而去,大门洞开,有人得以一睹此碑尊颜。

  陆游的《避暑漫抄》中记载:誓碑高约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

  一为:柴氏(后周宗室)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另外,《宋史•曹勋传》记载,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武义大夫曹勋随徽宗北迁,被扣留在金国,徽宗嘱托曹勋日后若能回南方,让他转告高宗赵构:“艺祖(宋太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

  不要因为我们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太祖誓碑是赵匡胤进一步巩固江山社稷的英明体现,其内容就是大宋王朝所执行的基本国策。

  第一条,在善待后周宗室上,大宋历代皇帝都很认真,赐柴氏铁券文书。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记有“宋待周后之厚”。

  宋太祖登极,迁周恭帝柴宗训母子于西京,易号郑王,造周六庙于西京,命周宗正以时祭享,并派官员祭拜周太祖、周世宗之陵。

  建隆三年(962),迁郑王柴宗训至房州(今湖北房县)。

  《新五代史》云:周世宗柴荣共有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宋乾德二年(964),“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所终”。还有一个孩子被潘美收养了,后来颇有建树。

  开宝六年(973),二十岁的柴宗训在房州去世,此距禅位已有十四年。赵匡胤素服发哀,辍朝十日,溢号恭帝,葬周世宗陵之侧旧顺陵。

  郑王死后,小符太后出家号为玉清禅师,淳化四年十月(993),小符太后薨,宋廷以后礼葬于懿陵,陪于其姐西北。

  柴宗训的儿子柴永琦被降封为郑国公,从此世世代代世袭爵位。

  宋仁宗时期,柴宗训的嫡系断了。仁宗诏取柴氏谱系,选择柴氏旁支一名辈分最大的封为崇义公,担任了祀奉后周宗庙的职位。寻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又诏每郊祀录周世宗子孙一人。

  至和四年(1057),封柴泳为崇义公,给田十顷,奉周室祀,子可袭封,并给西京周庙祭享器服。

  宋神宗时,录周世宗从曾孙柴思恭等为三班奉职。

  宋徽宗时,诏柴氏后已封崇义公,再官恭帝后为宣教郎,监周陵庙,世为三悟。

  南宋时,高宗、理宗诸朝也时有封柴氏袭崇义公之爵。

  可见,在整个大宋朝,柴氏子孙所受封赏一直与宋朝相始终,宋廷如此优待亡国之后裔,这在其他朝代是少有可比的。

  《水浒传》以此为蓝本,演绎柴家后人“小旋风”柴进,说他拥有御赐的“丹书铁券”,无论柴氏子孙犯有多大的罪过,大宋朝廷一律不予追究,说明大宋善待柴氏子孙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第二条,对于“不得杀士大夫”一项,大宋重文抑武,赵匡胤及其后继者,确实比较严格地遵守着。

  太祖在平定南方各割据政权时,坚持不杀降王。如平定后蜀,召其国君孟昶入京。有大臣密奏,请擒杀其君臣,以防生变。

  太祖怒批道:“汝好雀儿肚肠!”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云:“宋初降王子弟布满中外”,这在历代历代都是很少见的,开国皇帝多数都是执行“斩草除根”,赵匡胤坚持不杀他们,让他们在京城自由自在出入,而且还封官加爵。

  宰相赵普好几次在赵匡胤面前说起以前不善待自己的人,想把他们给法办了。

  宋太祖给他的答复是:“倘若在凡俗尘世都能认出日后的天子宰相,那人人都去寻找了。”坚决不允许动他们,此后,赵普再也不敢在赵匡胤面前提起类似话题。

  一代名相范仲淹曾由衷地赞叹道:“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北宋后期出现的冗官现象,与誓碑规定的优待士大夫,不轻易诛杀大臣政策,有直接关系。

  神宗时期,陕西用兵失利,准备斩一朝臣时,宰相蔡确进谏道:“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可见,誓碑这一祖宗家法,一方面激发着文臣士大夫的爱国热忱,一方面也使一些掌权的文臣无所顾忌,甚至横行不法。

  当然,誓约的“不杀”不等于绝对不能杀,对乱臣贼子、贪官污吏,激起民愤的,还是可以将家法放在一边而开杀戒的。

  太祖在位时主要因谋反和贪污受贿罪处死过一批官吏,这是开国初期整顿吏治所必需的。《宋史》赞他:“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

  然而不杀大臣这一条大宋基本国策,得以顺利实施,都是太祖誓碑上的誓约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一条奇怪的路

  赵匡胤出身行伍,为了江山社稷,他对武将的防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对各种威胁政权的事,考虑得相当缜密。

  大宋的兵工厂,里面的强弓劲弩不尽其数,十八般兵刃琳琅满目。

  宋神宗熙宁年间,兵工厂的管理大臣向皇上奏报,说兵工厂的道路修的很奇怪,狭窄不堪,还弯弯曲曲,不利于运输工作,请求重新增宽顺直。

  当时的宰相是主张改革变法的王安石,他也主张“请直而宽广之。”

  兵工厂的布局是由宋太祖当年亲自定的,这样明显不利于运输,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为什么这么布局,没人知道。宋神宗想着这是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当有远虑”,还是不要轻易改变,就没有批准。

  这事没过多久,在兵工厂劳作的那些工人,因为工作苦,收入低,闹起暴动,“持兵夺门,欲出为乱。”守卫兵工厂的只有几名老兵,这些暴徒拿着最先进的武器,而且在天子脚下造反闹事,直接会威胁到国家政权。

  然而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成百上千手持利刃的造反分子,竟然就被几个老兵给挡住了,他们在通过狭窄崎岖的道路时,只能一个一个的通过,老兵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一个杀一个,真正做到了以一敌千。

  等着大部队到来,几千个暴徒全部被抓获,一场威胁江山社稷的暴乱就这样被轻松平息了。这不是神话,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在你没有搞懂之前,尽量的不要轻易改变。这件事,足以说明赵匡胤是真的雄才大略,他在世时制定出什么“祖宗之法”,都是有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 祖宗之法

  赵匡胤雄才大略,谋略深远,他的举动有时候或许很普通,但是这可能暗藏深意,让人无法捉摸。他曾经留下三则规矩,表面看起来有些荒唐,实则大有深意。

  第一条:在皇宫中圈地养猪;

  第二条:皇宫中设兵工厂;

  第三条:宫中的建筑不要太直立,最好是七拐八弯的。

  按照常理,开国皇帝留下的祖训一般都是关于国家政令制度之类的大事,比如说不让后宫人士干政什么的,赵匡胤定下的祖宗之法竟然都是一些生活琐事。

  如果你的家是农村的,十有八九,你们家会养猪,养猪是很多农村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赵匡胤要求后代在宫里养猪。

  首先,他生于公元927年,生肖属猪,他或许是想把猪当宠物养;

  其次,赵匡胤相信猪有辟邪的作用,猪血可以破除一切妖术;

  第三,宫中每日剩菜剩饭,总归有个处置的地方。

  第四,汉字“家”,上面一个宝盖头“宀”,代表房子,下面一个“豕”,就是猪。有房子有猪才叫“家”。

  赵匡胤在皇宫僻静处还开辟了一块自留地试验田,四时耕种,亲力亲为,由此可知天下粮食的收成几何,猪粪正是最好的肥料。

  “上行下效”,皇帝都带头养猪了,大臣、百姓也会跟风效仿,养猪的人多了,农作物肥料的供应就解决了。

  养猪既可以解决土地肥料的问题,养大了还可以杀掉吃肉,或者卖了赚钱,百姓就此可以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了国家就富强了。

  这一套积极的连锁反应,它的作用也是长久深远的,直到现在,中国农村依然是坚守着这一优良传统。依靠自己的榜样力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正是赵匡胤的高明之处。

  宋神宗时期,神宗让王安石搞改革,皇帝想不明白为什么太祖要在宫中养猪,于是把这一条祖宗之法给革命了,亲自下旨,禁止任何人在宫中养猪。

  几个月后,宫中卫士擒获了一个妖人,妖人会法术,大内卫队始终抓他不住,当卫士想要用猪血浇妖人的时候,却发现宫中没有活猪,一时半会儿搞不到猪血,最后废了好大的劲儿才把妖人制住。

  宋神宗这才知道养猪的好处,对太祖赵匡胤的深谋远虑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又命令宫中照常养猪,以备不时之需。

  赵匡胤在皇城内部设兵工厂。

  一则可以防止自己的子孙太过安逸。赵匡胤自己出身行武,他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多接触接触军事,如果后代身体不行,太过娇弱,治国理政就成了难题;

  二则,皇帝听到锻打兵器的声音,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要守好江山社稷,不能太过安逸享乐;

  其三,遇到紧急情况时,军事战备充足。

  然而这一条祖训到了宋神宗时期,就彻底废了。皇城中时常传出锻打兵器的声音,神宗不堪其扰,就把兵工厂给迁出去了。此后的他天天沉溺于赏风弄月、花天酒地当中,皇城中没了金戈铁马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歌舞升平和欢闹声。从此,大宋被小小的西夏打的无还手之力。

  把城墙给修成弯曲的形状,抛弃传统城墙的方正流直。

  赵匡胤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他对城墙的理解,肯定非常人所能理解。为了攻取南唐的寿州城和北汉的太原城,赵匡胤可是吃了不少苦头,那个太原城,赵匡胤到死都没能攻下来。弯曲的城墙在防御上,那是处处可以打伏击,处处都是口袋阵,攻城的敌兵,一进入攻击范围,就会被早早歼灭,可以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效。

  还是喜欢变法的宋神宗,对祖宗的这种设计理念非常不满,在他看来,只有方正的城墙才能显示皇家气派,只是碍于国库里的银子不多,否则,早改了。到了文艺范的宋徽宗当家后,大宋城墙基本上都被改直了。

  谁料想,这一改,大祸就来了。

  靖康之变,金兵攻打开封,在四周架起了大炮,城内的宋军无处可藏,金军顺着笔直的城墙,直接杀进了皇宫,皇帝和妃子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赵匡胤高瞻远瞩,本想通过这三条祖训护佑子孙周全,也可确保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够永久传承。可惜后人不是自己的直系血统,对自己的这份苦心,重视不够,最后导致国破家亡,徽钦二帝,惨死北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处理完家事国事之后,赵匡胤决心开始处理天下事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