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宋的天空 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罢相

《大宋的天空》第一百二十五章 寇凖罢相

作者:墨尚花开 字数:7402 书籍:大宋的天空

  澶渊结盟之后,宋辽双方罢兵言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各守边界,和平共处,结为兄弟之邦。

  河北山西一带,一直是宋辽战争的主战场,“丁壮毙于传输,膏血涂于原野”,百姓饱经战乱之苦。现在终于可以安居乐业,睡一个安稳觉了。

  景德二年(1005)正月,真宗以辽人讲和,大赦天下。

  接着又下诏裁军,裁减河北戍兵十分之五,沿边戍兵裁减三分之一。放河北诸州强壮回归农业生产,鉴于战乱耕具短缺,牛多瘠死,着令官府组织购耕牛发送河北。

  同时采取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民生的措施,下诏天下榷场不得增收额外收入为定额;免除沿边归业农民三年赋役。

  真宗赵恒在边境设立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大“榷场”。萧太后也在今天的河北新城设立了“新城榷场”。

  两国百姓在榷场自由买卖,大宋向辽国输出香药、茶叶、漆器、瓷器、丝绸、手工品等商品,辽国向大宋输出马、骆驼、牲畜、皮毛、药材等。

  虽说大宋每年向辽国支付岁币三十万两绢银,但是从辽方却能征收专卖税一百五十万贯。这样一来,大宋不但没亏,反而大赚一笔,获利数倍于岁币。“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以予虏”,大宋毫发无损。

  ◆宋辽交聘

  景德二年(1005)二月,为了给萧太后祝寿庆生,真宗命开封府推官、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孙仅,担任辽国***生辰使,出使大辽。

  孙仅等使臣一入辽境,就有辽国刺史前来迎接,幕职、县令、乡绅父老在马前捧卮敬酒。辽国百姓以斗焚香相迎。

  辽圣宗耶律隆绪每年夏天都到含凉淀(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凉泾山)避暑,闻听宋使到了,立即驱銮驾前往幽州接见。期间,多次设宴款待孙仅等使臣,还给与丰厚的赏赐,礼遇甚厚。

  孙仅等人回国之时,辽圣宗赐予金银器物服饰,以及良马五百余匹。又在城外设宴践行,极其恭恪。

  十月,真宗又派度支判官、太常博士周渐为辽国主生辰使,为辽圣宗耶律隆绪祝寿。职方郎中、直昭文馆韩国华为辽***正旦使;盐铁判官、秘书丞张若谷为辽国主正旦使。大宋对使节携带礼品名目都作了具体规定,茶叶、古玩、字画、珠宝、玉器、丝绸一样都不能少。

  根据约定,大宋与辽的岁币也按时送到了,面对如此一笔巨款,辽国举国欢腾,民心振奋。自此,大宋的岁币每年都是这个时候送到,渐成常态。

  辽国对宋使礼遇甚厚,十一月,辽派使臣来贺承天节。在对待使臣的礼遇上,大宋与辽国的较量也开始了。

  辽使一入宋境,就有常参官、内官各一人,少卿监、诸司使等前来迎接,先进入供帐歇息。随后迎至白沟驿,设宴款待。至贝州,赐使臣茶药各一银盒。至大名府又设宴款待。未至京城,开封府判官早早迎出数十里,又是好酒好肉款待一番。台省的官员、诸司使馆伴等人将辽使安排在班荆馆小憩。接着把使臣安排到国宾馆级酒店都亭驿住下,赏赐辽使黄金花、银灌器、锦缎被褥。

  真宗派内臣赶往都亭驿款待来使,接待规格肯定是最高一级的标准:“凡酒一献,从以三肴”,喝一杯酒,换三道菜。

  第二天,真宗亲自接见辽使。赏赐辽大使金涂银冠、皂罗氊冠、袍子八件、金诰鞢带、乌皮鞾、银器二百两、彩帛二百匹。

  赏赐副使黑纱折上巾、袍子七件、金带、象牙朝笏、乌皮鞾、银器一百两、彩帛二百匹、马鞍马各一匹。

  又赏赐随行人等,上节一十八人,中节二十人,下节八十五人,锦袄和衣服、银器、彩帛无数,赐辽使在宋期间吃喝拉撒睡的一应物品,又赐大使羊五十头、副使羊三十头,以及美酒无数。承天节又赏赐使臣每人一套衣服。

  真宗又邀请辽节帅到玉津园射箭,赐银饰箭筒和弓、箭,又赐锦缎窄袍五件、金腰带、鞍勒马。

  承天节期间,真宗又派近臣在都亭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辽使一应人等。

  辽国使团离开之日,真宗亲自在长春殿赐酒五行。赐大使绕球晕锦缎袍窄袍及衣七件、银器三百两、彩帛二百匹;赐副使紫花罗窄袍及衣六件、银器二百两、彩帛一百匹,再加上金腰带、各色罗、锦、绫、绢百匹。从人各加紫色丝绸锦袍和银器、彩帛。

  临别之时,又赐给银瓶、合盆、沙罗、注椀等。又令近臣在班荆馆设宴践行,开封府推官在郊外设宴饯行。当初将辽使接入宋境的副使,护送辽国使团一路北归,沿途馆驿又是一番好酒好菜的招待。

  此后,宋辽使节彼此往来,两国对使团的礼遇,都是好上加好,不分伯仲,渐渐习以为常。这种相互交好的礼遇较量,两国持续了一百二十余年。

  大宋这边,“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辽国这边,承平日久,武备废弛,逐渐成为大宋的附庸。

  宋人把辽军从一群老虎慢慢圈养成了一群羊,久而久之,辽国再也不找不到当年的契丹铁骑。

  两国一百余年相互交好,天下太平,百姓远离战火,无有恐怖,安居乐业,日子过得优哉游哉。这都是澶渊之盟带来的福泽和恩惠。

  若要问澶渊之盟最大的功臣是谁,那一定非寇凖莫属。

  ◆清官原是官二代

  你眼中的寇凖是什么样的?

  双天官寇凖,寇老西,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大宋朝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喜欢喝醋,腰上总别着一个醋葫芦,操着一口浓浓的山西腔。

  生活节俭,非常抠门,不肯花钱。家里不是一般的穷,自己穿补丁衣服不说,他招待贵客的方式也很特别,就是把草帽的边撕下一圈,搓吧搓吧,沏水当茶喝,美其名曰山西特产,名叫“圈茶”。

  清正廉明,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为保忠良,在朝堂上智斗女干臣,怒对皇上,为杨家将申冤昭雪。

  在评书演义中,寇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忠君爱民的贤良宰相标杆。历史不是演义,历史上真实的寇凖绝对要超出你的想象,惊掉你的下巴。

  史载,“凖少年富贵。”

  寇凖可不是穷人,他是官二代出身,少年富贵。父亲寇湘是后晋开运二年状元,才华横溢,盛极一时,后应诏任魏王记室参军,因屡建功勋,被封为莱国公。

  “凖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一次,寇湘在家中宴请,众人听闻寇家公子,博学多才,能三步成诗,都想开开眼界。就将寇凖请出,以华山为题,让他作诗一首。

  少年寇凖,来到厅堂,稍作思考,随即吟道:“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在座高朋无不惊叹:“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喝出来的酒仙

  天上人间,惟有酒仙。诗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这世上本没有酒仙,酒喝多了,就成了仙。

  寇凖也跟他的父亲一样,喜欢豪饮,他喝的可不是山西老陈醋,而是美酒。史载,“寇凖性豪侈,喜剧饮。”汉代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寇凖也自封诨号“汴京酒仙”。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

  寇凖性情豪爽,喜欢排场,生活奢华,花钱大手大脚。每次宴请宾客,都是令人解下客人拉套的骖马,关上大门,尽情畅饮,不醉不归。qs

  《宋史》载,寇凖酒量大

  得惊人,每次酒宴,不问对方官员品级大小,只问酒量大小,以此来排列座次。只要听说哪位大臣能喝酒,必定请来一同畅饮,拼命地互相灌。

  寇凖到底有多能喝?“白酒二斤半,啤酒随便灌,”如果是这样,那就不叫寇老西了。人家是没有量,一直喝,千杯不醉,犹如酒神附体。撂倒一大群,喝断一连串,倒满必干,朝中官员闻听“请你吃饭”,各个魂飞胆颤,后脊梁骨流汗,汗中带血。

  有一官员,官职不大,酒量很大。寇凖连续跟他喝了两次,官员喝得满脸通红,差点没喝死,寇凖依然不依不饶,继续让他喝。

  天天这种娱乐至死的日子,官员的妻子终于忍不住了,亲自找上门来喊冤,大闹相爷府。寇凖这才放过这位官员,以后再也不找他喝酒了。

  寇凖饮酒,一直喝得很寂寞,因为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跟别人喝酒,别人都是喝醉了,而他是喝累了。

  宰相豪饮传天下,引得高情鹤氅人。一天,有位道士登门来访,声称自己特能喝,可以对瓶吹,一口喝一缸。

  突然有这么一个活宝找上门来,寇凖自然高兴了,马上叫人准备好酒菜,搬来数坛好酒,两人开始对吹。

  道士抓起酒坛子,跟牛饮水没啥两样,咕咚咕咚,顷刻间,干了个底朝天。再看寇天官,半坛子还没下去呢。道士又拎起一坛子酒,揭去封盖,没费吃灰之力,又干了。这时,寇凖才把第一坛子酒刚喝完,道士又去开第三坛子的封盖。

  寇凖手持酒坛子,心里开始打怵,乖乖隆地咚,看来这回是真的遇上高人了。立即伸手制止道:“打住!打住!无量天尊,道长好酒量!只是在下要务缠身,如果跟你这样喝,真的醉得不省人事,皇上怪罪下来,在下实在担当不起,请道长见谅。”

  道人手捻须髯,哈哈大笑,“大人说得极是,那我们今天就不比了,不过,贫道有一言,要说与大人听。”

  寇凖道:“道长请说,在下洗耳恭听。”

  道人手捻须髯,正色道:“无量天尊,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经过此事,寇凖再也不强迫别人喝酒了,自己饮酒也有所节制。

  ◆蜡炬成堆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皇宫的夜晚都是点蜡烛的,唐朝时宫廷内务机构的各部门中,就有专门分管蜡烛的左尚署。蜡烛属于贡品,物以稀为贵,在那个蜡烛如同黄金的时代,除了皇宫和豪族巨富,普通老百姓家里是点不起蜡烛的。

  寇凖的家中也是点蜡烛的。“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寇府点灯从来不用油灯,寇凖觉得油灯太刺眼,下令全部使用蜡烛。普通的蜡烛不管用,要点就点大个的,即便厨房厕所这些地方,寇府也要点上大蜡烛,而且一点就是一个通宵达旦。这种待遇,也只有皇上才能拥有。因为点的蜡烛太多,滴的蜡油凝结起来,每天都能清理出一大堆。

  在宋代,一根普通的蜡烛起码要卖到二十文钱,大蜡烛的价格要四百文左右。按照当下的换算,一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三百元,一根大蜡烛的价值超过一百二十元。

  在点灯上,寇府一年的花销惊人,其他方面的花费还能小得下来吗?由此可见,寇凖哪是什么穷困潦倒的寇老西,人家是真正的有钱人,土豪!

  也许在老百姓的眼中,清官都应该是那种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花钱上抠抠搜搜,穿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一双朝靴上面还要露点破洞的形象。

  呵呵,真实的寇天官,对不起,你思维跑偏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少人对寇凖的奢侈无度,颇有微词。

  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

  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这种胡吃海喝,飞扬跋扈,就算有一座金山也会败光。

  后世宰相司马光就曾把寇凖的奢侈生活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近世寇莱公豪奢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知非,子孙习其下风,今多穷困。”

  虽然好酒,花钱大手大脚,但不可否认,寇凖绝对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贤相。

  文武禀全才,何人更可陪。宋太宗赵光义曾言:“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大宋治蜀功臣张咏也曾说过:“寇公奇材,人千言而尽,准一眼而尽,真宰相也。”

  自从少年登科,寇凖一生仕途顺达,入相封爵,功勋济世,可谓风光无限,在大宋官场,实在难有匹敌者。

  景德二年(1005),十一月十九日,寇凖又加官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位极人臣、荣耀至极、风光之极的双天官寇凖,当堂写下一首极其自负的《蝶恋花》:

  四十年来身富贵。游处烟霞,步履如平地。紫府丹台仙籍里,皆知独擅无双美。

  将相兼荣谁敢比。彩凤徊翔,重浴荀池水。位极人臣功济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富贵近半个世纪的寇凖,在诗中,把自己夸成天上的神仙,可谓天上独一份,人间无二人。我这位将相天才,你们谁敢跟我比?作为宰相,我又是门生众多,桃李满天下,嗨!我就是这么牛掰格拉斯!

  寇凖这位爱谝能的钻天能豆,以功业大,豪侈冠一时,傲娇得不行不行。

  史载,“准性刚自任”,一根筋。又敢说话,“立朝侃侃,直道靡顾”。喜欢与人争论,眼里容不得沙子。

  宋朝经过太祖、太宗两代帝王的精心打造,重文抑武之风已根深蒂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古文人相轻,这些酸枣子聚在一起,免不了“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人性的六大弱点贪婪、自私、虚荣、偏执、猜疑、嫉妒,在大宋朝堂被释放得淋漓尽致。

  如此一个既聪明又刚硬,还爱耍个臭脾气的寇老西,必定会让一些大臣心中极为不爽。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为人不低调,祸从天上掉。

  ◆寇王之争

  澶渊之盟之后,真宗让天雄军钤辖孙全照知军府事,把那位鼓动他迁都金陵的参知政事王钦若,调回京城。

  “帝以钦若守籓有劳,特宠异之。”晋升官阶,又赐袭衣、锦带、鞍马。

  却说另外一位股肱之臣、国之栋梁,在澶州力抗辽军的三军统帅,大宋朝的国舅爷,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继隆。随真宗从澶州返京后,加开府仪同三司,增加食邑一千户。

  世事无常。就在这举国欢庆胜利的时刻,谁会料到,景德二年(1005)二月初五,这位澶渊之战的大功臣,竟在一夕之间突发疾病,匆匆离世,享年五十六岁。

  李继隆出于贵胄,为人谦谨好学,擅长骑射,勇冠三军,且智谋过人。南征百战数十载,为大宋立下了赫赫战功,人称“大宋战神”。

  真宗宣布辍朝五日,亲自前往李继隆家中痛哭吊祭,身穿丧服发哀。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武”。

  后来,李继隆与李沆、王旦得以配享宋真宗庙庭。配享的理由是:“旧勋之门,克嗣前烈。沈毅有勇,个傥好谋。从幸澶渊,实总兵要,奋威却敌,厥功茂焉。”

  宋理宗图画功臣神像于昭勋阁,李继隆理所当然成为这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一代名将,就此告别江湖,身后划过一道亮丽的彩虹,永久辉映在历史的长空。

  王钦若回到朝堂,没高兴几天,就开始犯难了。他知道寇凖讨厌自己,也知道给这么强横的领导当下手,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说不定被抓住小辫子,再被贬出京城。

  退一步海阔天空,思来想去,王钦若决定以退为进,伺机翻身。于是主动向皇帝请辞,自己做不了这个参知政事:“皇上,你还是给我个翰林学士干干吧,寇凖这主儿,我伺候不了。”

  王钦若这人油嘴滑舌,漂亮话能说一箩筐,深讨真宗欢心。为了安慰他,真宗特意为其设置了“资政殿学士”一职。

  史载:“景德二年,王钦若***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在翰林学士下。”

  王钦若,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他的父亲王仲华,陪着祖父王郁在鄂州作官,逢长江水暴涨,全家迁往湖北黄鹤楼。汉阳人望见黄鹤楼上好像有光彩,当晚,王钦若出生。王钦若早年丧父,祖父王郁非常疼爱他。

  宋太宗征伐太原时,王钦若才十八岁,作《平晋赋论》进献到太宗的行营。

  王郁任濠州判官,死于任上。将死之时,王郁对家人道:“我做官超过五十年,慎于用刑,使很多人能活命,以后必定有大兴我家的人,大概会出在我的孙儿身上吧!”

  宋太宗淳化年间,王钦若被选拔为进士甲科,任亳州防御推官。后改任太常丞、判三司理欠凭由司。不久宋真宗赵恒继位。

  王钦若体形矮小,也喜欢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当时毋宾古任度支判官,度支使,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毋宾古在工作中发现了赋税的弊病,与同僚谈论道:“天下百姓因逃亡拖欠赋税,自五代至今,执法官不停地催缴、责罚,百姓已是精疲力竭,早就不能承受了,我将启奏皇上,免除这笔赋税。”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毋宾古的话正好被理欠凭由司王钦若听到,他命相关人员一晚校理出数目,次日一早就以自己的名义上奏给真宗。

  真宗大吃一惊:“先帝难道不知道这事吗?”

  王钦若眼珠一转,诡辩道:“先帝当然知道这些,他这是有意留给陛下处理,以收揽民心。”

  新皇即位总是要给天下子民赏赐点东西,以示皇恩浩荡。此时,真宗正愁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普天同庆。王钦若上奏的这件事,正好替真宗解围,救急。

  真宗大喜,当即下诏:蠲免百姓所欠一千多万担赋税,并释放囚犯三千余人。

  王钦若献策有功,擢升为翰林学士。通过抢毋宾古之功,王钦若一举跨入朝廷核心机构。不久又调任西川安抚使。

  明明可以靠才华取胜,王钦若偏要“投机”取巧。他挖空心思揣摩上意,讨皇上开心,很快就成为真宗的宠臣。

  咸平四年(1001),王钦若被授给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因郊祀之恩,又兼任给事中。从中进士,到成为副宰相,这厮只用了九年。

  投机取巧,见风使舵,善耍权术,王钦若这种蝇营狗苟之事嗨了去了。

  每次上朝,王钦若怀中都藏有数道奏折,然后根据皇上的意思,见机行事,掏出相应的折子,以博取皇上的欢心。他肚子里的这个小九九,如何逃得了寇凖的法眼。

  一次,寇凖实在看不过去了,当着皇上的面,指着王钦若的鼻子道:“我说王大人,你就不要藏着掖着了,何不把你怀中的奏折悉数拿出来,让皇上御览!”

  去年,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打到黄河边,朝野皆惊。王钦若不想着如何抵抗,反而鼓动真宗迁都金陵。寇凖得知后,恨不得把王钦若这厮给剁了。

  前线吃紧,真宗让文武百官推选镇守大名府的官员,寇凖本来就看不惯王钦若这幅鬼头蛤蟆眼的样子,这回终于让他逮着机会了。

  寇大人毫不客气,立即向真宗举荐王钦若。大名府的安危,牵涉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么重要的事情,朝廷不派个副宰相前去,也确实说不过去。王钦若身为参知政事,官职分量大小正合适,真宗当场拍板,

  就这么定了。

  这里,寇凖难免有借契丹之手,替自己除掉这位鬼头鬼脑的下属之嫌。

  这一轮交锋,王钦若完败!但这只是寇王交锋的开始。从此,王钦若对这个寇老西是恨之入骨。

  这小子也算是有福之人,在大将孙全照一应将领的拼死力战下,大名府侥幸得保不失。王钦若不但没死,还立了大功。

  真宗很高兴,辽军刚一撤兵,他就急着把王钦若调回京师。满打满算,王钦若待在大名府的时间没超过三个月。

  王钦若知道自己斗不过寇凖,主动请求降级,辞去副宰相不干了。真宗给他安排了一个资政殿学士。

  寇凖也不客气,有意将资政殿学士职务的等级定在翰林学士下面,也就是说,王钦若的级别还不如一个新科状元。这让王钦若感到了莫大的屈辱,寇王之间的矛盾再次升级。

  做了资政殿学士,真宗派王钦若与杨亿等人主修《册府元龟》一书。

  在修纂《册府元龟》过程中,每修辑一部分,都要向皇上汇报,请皇上御批。如果得到真宗的褒奖称赞,王钦若就把自己的名字列在首位,向皇帝谢恩。如果出了纰漏,要被谴问,王钦若就私底下贿赂书吏,让他说是杨亿等人干的,与王钦若无关,以此推卸责任。

  毋宾古、杨亿这些人,都是风骨铮铮之君子。不屑与王钦若这类女干邪小人,争个是非曲直,更不会向皇上揭露王钦若如此为人不齿的行径。

  修纂《册府元龟》,要经常向皇上做汇报,王钦若就借着真宗高兴的时候,向皇上诉苦,说自己职低位卑,担不起这么重要的编纂工程。

  真宗一听就知道咋回事了,孩子闹了要哄,大臣有情绪也要时常给个蜜枣,这就是当皇帝的乐趣。当即传令,给王钦若的职位前加个“大”字,为资政殿大学士,等级在翰林学士之上。

  ◆从天堂滑落凡尘

  忠臣和女干臣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待皇帝的方式。

  朝堂之上,忠臣一般都是忠言逆耳,维护和伸张正义,经常会得罪皇帝。女干臣都是圆滑世故,口蜜腹剑,净会捡一些甜言蜜语说出来,把皇上哄得团团转,让皇上开心。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皇帝也是人,概莫例外。

  从历史上看,忠臣是永远斗不过女干臣的。为保家卫国,忠臣良将经常被女干臣陷害,小则罢官,大到被千刀万剐的都有。比如明朝铁血将军、抗清英雄、兵部尚书袁崇焕,被判凌迟,整整剐了三千五百四十三刀。

  史载,当袁崇焕的肉被割下来,观看的百姓争相购买,老百姓把买回来的肉就着烧酒吃到肚子里,边吃还边骂:“大汉女干!卖国贼!活该千刀万剐!”

  看到百姓们对女干臣的痛恨之情,袁崇焕觉得大明还有救,他毫无怨言。将死之时,依然心系辽东,那里有他一生未尽的事业。行刑前,他留下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忠臣都是被女干臣成就的。

  澶渊结盟之后,宋辽两国尽释前嫌,友好共处。北方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没有战事的日子,真宗感到无比的轻松。对大功臣寇凖,真宗自然会高看一眼。每次下朝,真宗都是目送寇凖走出殿外。

  真宗对寇凖的厚爱,自然会激起王钦若的羡慕嫉妒恨。

  一次,王钦若陪真宗下棋。王钦若借题发挥,说起寇凖:“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社稷功劳吗?”

  真宗点头道:“对啊,寇凖对社稷有大功,大事小情,有宰相在,朕轻松了不少。”

  王钦若哼了一声,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认为寇凖有社稷之功,何也?”

  帝愕然,道:“什么情况?”

  王钦若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

  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城下之盟,《春秋》认为这是耻辱。澶渊的举动,也是城下的盟约。有几万辆战车的大国去换取城下之盟,还有什么比它更让人觉得羞耻的!

  真宗听后脸色大变,甚为不悦。史载,“帝愀然为之不悦。”

  王钦若接着又道:“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博的人输钱快要完了,就会将所有的赌本都押上,倾其所有赌最后一把,叫作孤注一掷。澶渊之战,陛下就是寇凖孤注一掷的赌物。他把皇上您作为赌本押上了,这也是把大宋所有的“本钱”都押上了,丝毫不顾及皇上的安危!”

  真宗听完王钦若的一番话,心中十分气愤,觉得自己被寇凖利用了。下棋的心情一下子全没了,挥袖回宫。王钦若起身施礼,恭送真宗离开,心里面却早已乐开了花。

  王钦若巧舌如簧,一席话说恼了赵官家。打这之后,真宗开始冷落寇凖。不久(景德三年二月)便撤了寇凖的宰相之职,降为刑部尚书、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知州。任用左承、参知政事王旦为相,翰林学士赵安仁为参知政事。

  王钦若的一句话就把宰相寇凖从天堂打落凡间,踢出京城。自己摇身一变,却成了知枢密院事。这一轮寇王之争,寇凖完败!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王钦若这厮,因其“女干邪险伪”,被《宋史》定性为女干臣,荣登“宋朝五鬼”之首。

  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早春的风,还带着丝丝凉意。一驾马车,两名随从,穿过开封城欢笑的人群,穿过巍峨雄壮的西城门,踏上了山一程水一程、风一程雨一程的关西大道。有诗为证: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澶渊功勋客,独将衰鬓守函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