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继祖传宗 第一百九十六章 明火持杖

《继祖传宗》第一百九十六章 明火持杖

作者:亿城安 字数:3463 书籍:继祖传宗

  杨胜武见刘继祖的眼神慢慢变得坚定,知道他想通了,笑道:“怎么,想通了?”

  刘继祖点了点头,他一下子感觉神清气爽起来,好像轻松了很多。以前他一直把为杨家复仇这件事当做自己的责任和负担,经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现在不一样了,他要把这个事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感觉当然不一样了。

  杨胜武当然不知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刘继祖的内心已经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他见刘继祖恢复正常了,就继续讲道:“这三类乞丐你听明白了吧,第一类是吃不饱饭的穷苦人,第二类是骗子、是懒人,第三类则是恶人,是不是差别很大?”

  刘继祖点点头,“那如何区分呢?”

  “衣着破烂这类外在特征虽有细微差别,但意义不大,我就不说了,我重点说说他们的内在特征。面露愁苦之色,见人自卑,乞讨时不敢抬头看人或看人畏畏缩缩的是第一类。笑容满面,舒适惬意,乞讨时盯着你的眼睛甚至追着你求施舍的是第二类。

  第三类就是你看到的那些残疾人或奇形怪状的人,他们后面那些恶人平时看不到,这些恶人也知道自己干的事见不得人,因此都是安排人天亮前把那些可怜人拉到路边,天黑后又去把他们拉走,但这些人也会在旁边安排人盯着,防备这些可怜人偷钱或别人抢他们的钱,他们自己则以一个你想不到的身份,躲在什么地方享受生活。

  这也是扮演不同种类乞丐的窍门,吃不饱饭的流民很像第一类乞丐。实际上如果找不到营生,他们确实很快就会沦为这种乞丐。

  流民总体来说穿的要好一些,衣服开始时只是脏但不是特别破,因为流浪时间还不长,只是没法清洗。他们多少还有点吃的,但因为没有找不到出路,眼神无助又迷茫,受尽欺凌与欺骗,对人很谨慎。这就是扮流民的诀窍了,你想扮哪种?”

  刘继祖想了一下,“还是流民吧,现在流民最多,扮起来不显眼,也不用像乞丐那样脏!”

  杨胜武笑着点点头,“还挑肥拣瘦,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那咱们就先出去找两套流民的行头来!”说完就锁上门,带着刘继祖出了客栈。

  所谓的找行头,就是找到身量合适的流民,然后把人家的整套衣服买下来。襄州城的流民虽多,但像他们俩这么高这么壮的还是很少,不过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还是找着了。

  对方是两个五十多岁的大汉,都是身高体壮,长得还很像,可能是双胞胎兄弟,他们确实是面露愁苦之色,衣衫很脏,但只是打着补丁,还没有变成破烂。

  开始时,这两人听杨胜武要以高出新衣服价钱一倍的价格买他们的旧衣服时,还以为对方有病或是在拿他们寻开心,直到杨胜武拿出了白花花的银子,他们才到隐蔽处高兴地把外衣脱给了他们,然后不顾寒冷,拿了银子只穿着内衣就欢天喜地跑了。

  杨胜武则和刘继祖一起把旧衣服打包背回了客栈,这时已经是中午了,他们又一起到隔壁的酒楼吃了午饭。下午,杨胜武又带着刘继祖继续去买东西做准备。

  他们先到了一家估衣铺,买了一些穿在里面可以保暖的旧衣服和两个破旧的毛皮褥子。刘继祖有些不解,等出了估衣铺,他问道“师祖,咱们不是已经买了衣服了吗?怎么还要买这些?”

  杨胜武笑道:“你猜猜?”

  刘继祖看着手里的毛皮褥子,突然想到了什么,“您是怕我们晚上在外面过夜冷,对不对?”

  杨胜武笑了起来,“孺子可教!”

  然后他们又去买了两根棍子、几十个馒头和一包咸菜,等这些东西都凑齐了,天都黑了,他们才回到了客栈里,而吴伦这时早就等在了杨胜武的房间里了。

  见他们回来,看着他们准备的这些东西,吴伦笑道:“师父,您这不是找着去受罪吗!”

  杨胜武骂道:“你小子少说风凉话,我实话跟你说,你没得我真传就是因为你这性格。我收你时是晚了点,但也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否则以为师的英明神武,目光如炬,怎么还是选了你?谁知道,你悟性不错,但就是吃不了苦,否则怎么会拿不动我的铁枪,好在你给我收了个好徒孙,也还算是个好徒弟!不过你是享乐的命,和我们不一样,但不用冷嘲热讽的!”

  吴伦没想到一句玩笑招来了杨胜武的一顿训斥,只好低着头挨训。

  刘继祖则在旁边看笑话,心里乐开了花,暗地里说,“哼哼,吴判官,你也有今天!”只是脸上的表情要尽量收敛,否则被师父发现,后面难免给自己小鞋穿。

  等训完了吴伦,他们三个出去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因为后面几天只能就着咸菜啃馒头,所以杨胜武和刘继祖吃的格外多。

  吴伦则一个劲儿在旁边劝,“您老已经不年轻了,不能那么吃,吃多了消化不了的!”

  杨胜武却道:“你小子就见不得我好,廉颇这个年纪还能吃一斗饭,十斤肉,披甲上马,驰骋沙场,我怎么就不行了!”

  刘继祖这时不合时宜地来了一句,“虽然是郭开陷害,说廉颇一饭三遗矢是故意夸张,但吃的多拉的多应该也错不了!”

  杨胜武听了被呛了一口,不住咳嗽起来,但好像还是听了进去,后面也有所收敛,没有吃那么多。

  第二天,他们早早起来,吃了早饭,收拾好东西。杨胜武和刘继祖退了房,把脱下来的内甲、百宝囊、护臂、兵器等物都交给了吴伦保管,然后吴伦就驾着马车,把他们送出了城,来到了城南码头。

  他们在车上穿好保暖衣物,换好了买来的那两套行头,然后下了车,刘继祖背着那两卷皮毛褥子,杨胜武背着馒头和咸菜。然后他们身上只留了一小点银子和一份过所,藏在了衣服里用来应急以及来回摆渡用。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就去了码头那里,交了船费坐上了渡船。汉江这一段江面开阔,确实是天然的屏障。两人过了江,来到了南城,但他们没有在南城过多停留耽误时间,而是直接穿城而过。

  刘继祖则趁机仔细观察了一下南城。这襄州南城确实如木毅所说,城池坚固无比,比北城和坚固太多了。刘继祖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都没见过的菜鸟了,他走南闯北,也见过晋阳城、金陵城和扬州城等大城,但单从城墙和护城河来说,却以襄州城的南城为最。

  刘继祖从没见过这么宽的护城河,这简直就像把汉江引到了城墙周边一样,城墙也是高大宽阔,都是用条石和巨大的青砖筑成,说是固若金汤一点也不为过。

  他心里想,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士兵,这个城市在那个时代几乎是无法攻陷的,只能把城市周边都占领了,然后包围起来,直到里面没了粮食为止,要想攻打这样的城池实在是困难。

  南城比北城要繁华的多,商铺和人也多得多,且到处都是富商巨贾,达官贵人,各个都是穿绸裹缎,非富即贵,除了没有外国人以外,和扬州城的繁华程度居然有几分像。

  听木毅说,这里是太守和州丞的地盘,怪不得木毅可以一个人就占了北城的供奉,这里的供奉可比北城高了不止一倍。很快,他们就穿过了繁华的南城,来到了南郊。

  这一出城,简直就像天上和人间的差距一般,城外面是一片萧条,百姓普遍穷困,流民乞丐到处都是,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般。杨胜武带着刘继祖混到了这些流民里,很快就消失在了人流里,十分适合隐藏身份。

  刘继祖这也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人,他发现这些人都是普通百姓,农户居多,且大多拖家带口,有些还有车马牲畜,带着全家的家当一起流亡。从刘继祖的经验和路上听到的谈话来看,这些流民多是附近百姓,因为楚王的赋税盘剥,不得不变卖了家产房屋交税,然后远走他乡寻找出路。

  刘继祖看着这些离乡背井的百姓,心里五味杂陈,对楚王这个杂种更是恨得牙痒痒。

  他们跟着人流,一路南下,很快就进入了山区,但这里是岘山,里面遍布名胜古迹,寺庙观宇,还有很多商铺和村镇,住着很多人,并不适合屯军,也没有山贼。

  他们继续南下,傍晚时分深入到了荆山山脉的深处,路上慢慢没有了行人,周围也不再有村镇。不知道是因为这里距离山贼的山寨还远,还是山贼看他们是流民打扮就没现身,或者这个时间山贼们也回山寨吃饭去了,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没遇见山贼。看来在这乱世,对于男人来说,贫穷才是最好的保护。

  眼看天色已经差不多了,他们既要准备吃的,又要寻找晚上睡觉的地方,天黑前要多留点时间才行,于是他们就从路边进到了山林里,按照杨胜武的经验,找了一个隐蔽背风的地方,打算今天晚上就在那里休息了。

  刘继祖放下行李,找了些柴草,生了一堆火,这辛亏他把百宝囊里的火镰带在了身上。

  杨胜武走了一天的路,也有些累了,他把皮毛褥子垫在屁股下坐好,看着刘继祖找柴点火,笑道:“这个东西不错,可以带着!”

  等他们把火点着,刘继祖找了一根树枝,用短刀削了皮,把四个馒头穿在上面烤了起来。不一会儿,烤馒头的香气就传了出来。刘继祖把烤好的馒头拿了一个下来,递给了杨胜武,杨胜武接了过来,就着咸菜,香甜地吃了起来,看那样子就像在吃山珍海味一般。一边吃一边说道:“在外流浪还有热的吃,实在是福气,看来你跟着吴伦还是学了点东西。”

  刘继祖笑道:“我哪能跟师父比,他出来都是带着各种调料和腌菜、酱菜、泡菜、腐乳的,即使在野外吃也是很讲究的。”然后他也拿了一个烤好的馒头,学着杨胜武那样就着咸菜吃了起来,味道虽然还可以下咽,但远没有杨胜武表现的那般美味,心想自己在心态上和师祖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最起码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就做不到师祖那样自在舒适。看来杨胜武能在几十年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绝不仅仅因为他武技高,经验丰富就行了,这心态也十分重要,否则逃亡这么多年早就撑不住了。

  两人刚吃完一个馒头,正要再吃一个时,突然从山林里钻出了十几个人来,手里都拿着棍子,直接就把刘继祖和杨胜武围在了中间。刘继祖吓了一跳,正要起身,却见杨胜武只是扫了一眼,没有理会,而是看了刘继祖一眼,意思是让刘继祖处理。

  刘继祖也定下了心神,坐着没动,他先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人,只见他们衣衫褴褛,这么冷的天穿着也十分单薄,脸上身上都很脏,看年龄都是十五岁左右的少年,且都是男孩。

  这些人却没把目光放在刘继祖两人身上,他们都是盯着刘继祖烤好的馒头,同时还不住地吞咽着口水,刘继祖甚至都听到了吞咽口水的声音。

  这时其中一个个子最高的站了出来喝道:“呔,此路是我栽,此树是我开!呃!不对,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打此过,留下馒头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