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吼证道录 第二十九章 青萍佛寺

《风吼证道录》第二十九章 青萍佛寺

作者:南墙北望 字数:3367 书籍:风吼证道录

  火猴看了一眼书礼指向的地方,观察四周,凝神片刻,道:“走,先去瞧瞧。”

  他和书礼来到聚拢着众多围观者的变戏法之处,场地中间正在表演的,是个身材修长,穿着一身灰色道袍的道士,头扎偃月冠,灰色长髯,一把洁白拂尘挥来挥去,颇有几分出尘之意。

  只见他站在街道一旁,背靠青萍镇城中蜿蜒小河,他的身边,除了一把拂尘挥洒之外,别无一物。

  但就在此时,这把拂尘突然变得银光闪闪,往河中一招,一条金色小鱼从小河中被他召唤出水面,眨眼间飞到道士身边。

  小金鱼在道士身边悬浮着,活蹦乱跳。道士的拂尘继续闪烁银光,在金鱼的前后挥洒数次,金鱼身旁慢慢浮现一层薄雾,渐渐把金鱼身体遮盖。

  不多时,只听到里面噼啪作响,突然哗啦一声,一条三尺长的白色小银龙,从薄雾中猛地钻了出来,吞云吐雾,嘶吼连连,龙吟声声,在道士身边钻来钻去。

  周围百姓惊骇莫名,目瞪口呆。道士再一挥手,银龙直冲天际,盘旋飞舞片刻,再度冲入身后小河中,溅起一片水花,消失在河中。

  老百姓们这才反应过来,兴奋地哗哗的鼓掌,喝彩叫好声冲天而起。

  火猴和书礼对视一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道士看起来只是普通的变戏法,但是那拂尘很奇怪,一看就不是凡品,是属于祭炼过的道家法器。

  并且他在变法的时候,明显灌注了道家真气,明显是幻术神通,而不是普通的戏法师的障眼法。

  除此之外,周围来来往往的至少有五六个道士经过这里,这里如此热闹,且变戏法的道士同属道门,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向这里多看一眼,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便是他们彼此都认识。

  因青萍寺这场法事的事情传播远扬出去,今日青萍镇比以往举行大集市的时候,还要热闹许多,但是以火猴多次来青萍镇的经验,也没有如此奇怪的现象。

  火猴把秀姑和一风从人群中拉出来,一边警惕观察周围,一边继续往前走。

  秀姑和一风还沉浸在刚才的戏法当中,他们的修为根基尚浅,也没有见识过幻术神通这种比较高级的神通,还当真以为是精彩的戏法。

  他们一路看一路走,很快便来到了目的地。

  前方就是青萍寺前的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棵硕大的古樟树,枝叶繁盛,将广场的大部分都遮盖起来,把阳光挡在了外面。

  因此平常不论再多香客信众来青萍寺上香拜佛祈福,这片广场都能够容纳,并且不会感到闷热难堪。

  不过,今日老百姓们要进入青萍寺,都只能从广场侧面绕过去。因为这片广场已经搭建出一个数十丈宽的圆形道场。

  整个道场高出地面数迟,用猩红的地毯铺设。

  道场东边升起一块金黄色的幕布,上书一个大大的“佛”字。

  幕布之下,安放着几把精致木椅,与道场的法事台隔开,另外作为看台。

  青萍寺的和尚们来来往往,有条不紊地筹备着今日法事的大小事项,还搬来一个两人高的铜钟,放到了道场的一侧。

  这里已经围拢了许多看热闹的百姓,一风等人挤在一旁,听他们谈论。听说,这场法事是一百零八个得道高僧一起准备,中间还穿插着各种佛门礼仪,因此人多事杂,程序繁多,那个大铜钟是用来发号施令,推动法事礼仪的进行。

  日光渐明,时辰将近。

  法事台四周围拢来的百姓也越来越多,青萍寺格外重视这场法会,特派出青萍寺内护法院的数十名武僧,均匀分散站立在法事台四周,将老百姓与道场台子隔开,以免意外发生。

  火猴、书礼师兄妹也掺杂在人群中,静候法事开始。

  他们只有法事过后,推选出新的住持,他们才能够与新主持协商,彻底解决大叔大婶的难题。

  一声钟响,声彻云霄,众人拭目以待。

  一时间,只见许许多多的得道高僧,他们看起来年纪都有五六十,身披大红色镶金丝的袈裟,从青萍寺院门口鱼贯而出。

  人数至少有上百个,排列整齐,纷纷登台,按照蒲团摆放,层层落座,然后正襟危坐,闭目养神,等待法事开始。

  这时,在得道高僧身后,数名身着金光灿灿的袈裟的长老,互相谈笑着,欣然前往看台,落座在东边幕布之下,精致黄花梨木椅上。

  一坐下来,各位长老都收敛笑容,面容肃穆,不怒自威。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他们穿着金光闪闪的袈裟,看起来雍容华贵,更增添了几分强大的气派,他们应该就是青萍寺的掌权者,不是住持,就是高层长老。

  只有一位例外。

  一风把目光转向那个长老,他年纪和其他长老都差不多。

  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穿着金光闪闪的袈裟,而是一身朴素的、暗淡的杏黄色袈裟,看起来有些泛白了。

  虽然颜色差不太多,但是此时对比看起来,却是格格不入,颇为显眼。

  他面容和善,一看就是常年用心修佛的慈祥神色,与旁边那几位不怒自威的高僧气质迥异。

  此刻因为过于低调反而显目,他神色之间,倒隐隐有些坐立不安。

  众长老落座之后,最中间的木椅却无人坐,中间木椅的左侧,就是那位面容和善的朴素长老。

  他身后还站着一个弟子,一身同样朴素的黄色僧袍,身材匀称,孔武有力,神情刚毅。

  右侧坐着另外一位长老,披着珠光宝气袈裟,肥头大耳,颇有佛像。

  他身后也站着一位弟子,黑色衣袍,但是手脚处都紧裹,像是练功穿的劲装,十分干净利落,却更显凌厉的气质。

  秀姑和一风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排场,兴奋地瞪大眼睛,四处梭巡。

  秀姑拉了拉旁边火猴的衣袍,兴奋地说道:“二师兄,你看那台子上坐的人衣袍都好好看啊,一闪一闪的,好漂亮呀!他们是什么人啊?”

  火猴看着小师妹发亮的眸子,无奈地笑笑:“刚才来的路上,听老百姓说,今日是青萍寺大斋醮,也是推选新一任住持的大典。因此周围秀水镇、天梅镇、雷兴镇的寺庙都派了高僧前来观礼。”

  秀姑兴奋地撩了撩脸颊边秀发,高兴地“嗯嗯”数声,又点点头。

  就在这时,旁边的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说道:“小师父,你还有所不知,中间那无人坐的位置,是为今日新住持准备的,因此空着。

  “左边是青萍寺的现任住持,那何大师,旁边是他的大弟子清宁师父,颇为年轻呢!

  “右边那披着金色袈裟的是那须长老,是那何大师的师弟,也是提出要在今天重新推选住持的人。他旁边站着的,是青萍寺的首座弟子,清法师父。

  “你们别看两位弟子都三十来岁,年纪不大,可是佛法精深,功法神通,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今年听闻这届推选,不同以往的以佛法辩道来晋升,而是以武论道。

  “修为高深者,功法神通强大者,方能有资格任住持。不能亲闻青萍寺的高僧论经辩道,见识见识佛门高僧的佛法造诣,实在遗憾啊。”

  一番话说得众人都点头不已,他看似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一风和秀姑只知道忙着点头,书礼和火猴却不禁多看了他几眼。

  这时,书礼的目光一闪,用胳膊轻轻地碰了一下火猴。

  火猴顺着他的眼光看去,只见刚才杂耍的大汉肩上扛着小姑娘,变戏法的道士,都神情紧张,并有意无意地、不断地往法事台的方向挤过去。

  火猴会意,正待想说什么,这时,又听到看台北边的街道上,人声忽然嘈杂起来,并且听到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往这边靠近。

  他跟着所有人转头看过去,只见竟然有一支阵容齐整的军队往这边进发,浩浩荡荡,居然有数百人。

  这支军队从围观人群中自动开辟的一条同道跑过来,在法事台前列好队伍。

  队伍后方一个身影转出来,看起来是一位领军模样的统领,神色霸道而冷漠,扣着腰中的剑,大步流星地走到法事台前。

  他一出现,看台上其他长老都端坐不动,熟视无睹。

  但清法和尚马上堆起笑容,疾走两步,往统领这边赶过来,双手合十,堆起笑容说道:“阿弥陀佛,宁县尉安好,虽说县衙需要来护法维持秩序,怎么是您亲自带队来到敝寺呢?折煞小寺了!”

  宁县尉皮肤黝黑,脸庞硬朗,眼光有神,但是嘴角却时不时朝一边上翘,像时刻在嘲讽别人。

  他看到台上端坐的那几位长老,却没有留给他的位置,心中不快,冷冷道:“青萍寺大斋醮,又是新一任住持推选,居然无人来请县令坐镇,真是狗眼看人低!”

  看台上的其他长老都是面色如故,仿佛没有听见。

  想来也是,以他们的身份,对等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校尉,至少是县令。

  除非县令亲自来,否则,他们还不愿意放下身段呢!

  现在在大武国,佛门寺庙,不论在那个地方,小镇也好,大城也好,甚至在帝都君州城,那也是显赫一方的所在。

  在大武国武帝魏宇的统治下,佛道相当如鱼得水,不用缴纳税赋,又不用服兵役和劳役。

  佛寺既有香火钱财,又有土地存粮,还有众多佛图户帮佣,既有钱,又有人,不论比起哪里的门阀世家,那也是毫不逊色。

  也不看看,各地方所有的乡绅富豪、豪强士族、达官贵人,哪个敢得罪佛道?

  只有那何大师,作为青萍寺现在的住持,听到宁县尉的混账话,按捺不住站了起来。

  他脸上慈祥的神色上,浮现了一丝怒容,清宁也上前一步,紧跟在他师父背后。

  宁县尉睃了那何大师一眼,冷冷地笑了笑。不过他语气一转,自己给个台阶下,说道:“不过县令也懒得管你们这些劳什子事,他老人家大人有大量,懒得和你们计较。他老人家心中挂念着百姓平安,着我等来此,看守法场,以防宵小之辈捣乱,破坏青萍镇安宁。”

  清法和尚连忙陪笑道:“区区小事,不敢劳烦县令亲临,此事本就为众生祈福,求佛门庇佑。敝寺也顾虑周全,派出护法院弟子护卫,想来宵小之辈,不敢作乱。

  “只不过,还是叨扰了宁县尉及众兄弟,请宁县尉上台落座,待事后敝寺奉上福瓜福果,请兄弟们一同受福保平安,来来来,请请请。”

  宁县尉不置可否地笑笑,指挥军队在法事台周围,列好队伍,便跟着清法和尚来到台上。

  早有人抬了一张精致木椅摆放在右侧,宁县尉看了看位置,就是最末尾,而那些长老脸色也十分淡漠,似乎根本没看到他。

  宁县尉重重哼了一声,毫不客气地、大马金刀地坐下。

  清法和尚刚待要走,被宁县尉一把拉住:“清法和尚,你别跟我抖机灵,你和县令商议过的事,可还算数?”

  清法和尚眼神一闪,看了一眼那些长老,法事即将开始,见没人注意到他们,于是他轻笑道:“阿弥陀佛,这是自然。出家人不打诳语,只待此间事了,必有县尉和县令的,福报,重重的福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