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风吼证道录 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道三策

《风吼证道录》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道三策

作者:南墙北望 字数:2361 书籍:风吼证道录

  来王府之前,一风已经想好种种措辞,应对崔铭的推脱。但他的确没有想到,崔铭所说的大武帝因劝谏不成,迁怒儒教,从而会酿造出新的惨祸。

  书礼熟读经典,他经常和他们交谈,一风也知道,在历史上,魏氏统治时期,的确有过惨案。

  那段时期,正好也是佛道发展如日中天之时,儒教的大臣官员谋士上下都劝谏过武帝,以佛道为外来“胡教”,立下妖魔教义,腐坏、煽惑民众,使大武帝国正统道德、三纲五常、礼乐制度崩坏。

  其中以当时的丞相尤为言辞激烈,上指苍天,下哭黎民,甚至抬棺上殿,死谏武帝,引发朝廷内外震动。

  而当时那一代大武帝勃然大怒,大发雷霆,怒判儒道之人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竟然还敢以死相逼,危及皇权。因此他下诏,将丞相问斩,烧毁儒家经典,拆毁儒家书院私塾,再有死谏者通通格杀,以正皇威!

  接下来就是名传历史的“儒林焚毁”事件,引发天下无数儒家学子、朝廷官吏纷纷逃逸,或遁入山林,或投入道家,甚至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直接遁入空门,天下纷乱,这才是真正的儒林风摧,鸟兽散尽。

  书家也是那个时候厌恶了朝廷的强势压迫,和被三教利益裹挟,举家迁往云州荒山中,即后来的不归山。

  当初起名不归山,有书家飞天摘星圣人不归之意,也有书家心灰意冷,不问朝野之事不归名利场之愿。

  这场轰轰烈烈的儒家惨案,另外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朝廷再无设立丞相之位,儒家有振邦兴国之人才,封为柱国,以领衔儒家辅佐君王,为大武国之支柱之意。

  崔铭作为这一代的柱国,犹受恩宠,不仅封为柱国,且是“大柱国”,更为天下侧目的是,当代大武帝魏宇,还分封他为大武帝国唯一的异姓王,打破了大武帝国“异姓无国功不予封王”的传统。

  崔铭当然也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不仅是因为他与当朝武帝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更是自己惨淡经营儒教多年而得的功绩。

  因此他最懂武帝心思,但此时,他更知道武帝心顺太后,唯佛太后之意是从。在这种时候,他如何敢去撩拨武帝的逆鳞?

  况且,武帝本来就被三教纷乱,扰得思绪不宁,此刻根本无法冷静处置,稍有疏忽,自己多年得来的一切将毁于一旦。

  但他所说并非完全虚假的推辞,作为儒家的领袖,他无法不顾及他们的性命,小心回护,以防再遭惨案。

  想到这里,一风陷入沉思。

  凉风穿过湖中心的碧落轩,茶已凉,却无人再饮。

  过了片刻,一风道:“崔王,晚辈心急如焚,确实对君州局势过于生疏,才会如此唐突,还请见谅。不过,大武皇室被围困,辅佐君王,也是儒家正道,更是为万世开太平之壮举,务必请崔王思量对策。”

  崔铭想了想,凝神看着他道:“你待如何?”

  一风脱口道:“晚辈仔细思量许久,窃以为,若疏顺佛道,唯有将佛门利益割弃:一策,为应对当前危机,应勒令天下佛寺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回归佛道慈悲为怀之本质;

  “二策,革除僧祗户制度,制定寺庙田亩规制,以寺庙人口为数,保留相应田亩,自耕自种,其余的土地全部奉还国家,分发民众,以此养民;

  “三策,建立寺院税收制度,官绅施舍之香火等若干钱款,纳入税收之中,设专项官吏监察,信仰与利益分离,还佛门一片清净。”

  他的这一番话说完,崔铭露出诧异的神色,了毓丘尼也惊愕地看向一风。

  她从来都没有正视过一风所下的决心,即便是这一次,一风主动提出来要来拜见崔王,她也没有意识到一风他是真正思考过了,并且思虑得如此之深。

  的确,从偏远的云州边境的青山寺下山,到走入君州城天下敬仰的儒林圣王府邸,一风这一路上来,看到了太多百姓为寺庙所累,生死轮灭,血腥残暴,艰辛苦厄。

  他明白佛道发展偏离了正轨,他在了然大师的引导和影响下,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深入泥沼的佛门拉回正途。

  他总算想出了这佛道的三策,但是他感觉现在才是佛道漫漫长夜的开始,不论如何,这三策推行,总不至于饮鸩止渴,对于佛道,总归是有些用处的。

  所以有些时候,小师姐秀姑看着自己,感觉到他身上,经常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气质流露出来,这股蓬勃的生命力,就叫做成长。

  漫漫长夜,迫使彷徨的人,拼命寻找道路,匆匆前行。

  崔铭眼色闪动,沉思许久,随后沉声道:“说实话,见到你开始,便一直视你为小儿后辈,至于严毓所说的与我并肩之语,在我心中实则是笑话。

  “但是,从你刚刚的话中,我突然意识到,也许你现在如此年轻,却只要等待机遇和历练,必将赶超我等。年轻啊,真好。”

  他语气一转,说道:“你方才所说的三策,虽然不够完善,但是足以引起武帝重视,也能够基本解决当前的难题。

  “这样吧,本王先和朝中御史大夫商议,御史大夫本有监察职责,让他代为进谏,不涉三教冲突,武帝或可有所醒悟。

  “但必须告诉你们的是,我并不是为了你们所谓的佛道,而是为了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佛道,在我看来,依然是荼毒民众的首害!”

  一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崔铭所能尽力做到的最好一步了,在此之前,他心中甚至都无法期望能够得到他的接见。

  了毓丘尼道:“崔王,如此,贫尼谨代天下万数灾民,感谢崔王的厚恩。天下大道,殊途同归,原本各自的信仰并无冲突,冲突的尽是世俗利益而已。望此事之后,儒释道皆能重归其道,以利万民。阿弥陀佛。”

  一风和了毓丘尼同时双手合十,郑重行礼,随即告辞。

  崔铭站在碧落轩中,看着他们俩离去的背影,眼中光芒流转,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却久久无言。

  王府外,崇贤坊街道上。

  了毓丘尼微侧身,问走在旁边落后一个身位的一风道:“一风,你可曾失望?”

  一风道:“师叔,并无,我知道崔王已然尽力,而我,也并不是毫无所获。。”

  了毓点头道:“御史大夫作为大武朝廷与太尉并肩的一等重臣,由他出面,必有成效。接下来还要去找国师吗?”

  一风点点头,语气坚定:“拯救万民,不应停留在口中,而是实现在脚下。虽有御史大夫进谏,未必就能让大武帝下定决心,还应该有国师从旁帮助。多找一人,便多一份希望,灾民们此时等待的,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份似有若无的希望。”

  了毓深吸一口气:“那好,我们便去见见大武国师!”

  君州城,云台,大武帝宫深处。

  在庞大复杂的大武帝宫深处,蓦然出现一座佛堂,放眼看去,佛堂的院落之中,屹立着一排十几丈高的经幢,竟然整体用黄金打造,经幢之上刻着密密麻麻的佛经。

  而佛堂外面的走廊和墙壁上,雕刻着极细密的千尊佛像,斗拱廊顶,都用金粉绘饰着佛经传奇故事,金色的廊柱和红色琉璃瓦,更为这一间佛堂增添了胜似佛国的庄重之气。

  进出佛堂内外的人,皆是身着青灰色素服的女婢,此刻正忙碌着进出,佛堂之内,千盏佛灯如同宝塔一般矗立,对面的金身佛像高耸,四周更是装饰华丽,全都是菩提佛花,宝莲祥云,锦绣佛像,红黄黛绿,绚丽华美。

  佛堂左侧的房间里,有一年老太太卧在高床之上,床上各处都雕镂着许许多多的小佛像,连织锦被面上都是斗大的佛门卍字。

  但此时老太太面色十分灰暗,眼神急切,长吁短叹地用手抓着坐在床沿一个绣金龙黄袍之人说话。

  正是太后与当今大武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