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二百五十二章 鱼鹰小舟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第二百五十二章 鱼鹰小舟

作者:夏侯龙城 字数:1876 书籍: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这就更好笑了。

  作为一个歌手,能不小心把嗓子给唱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对自己的嗓子承受能力了解不够,为什么对自己嗓子了解不够?因为平时的训练根本就不够多,歌手的嗓子,正如武林高手手中的兵器,不习练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对其了如指掌。

  人家平时刻苦训练,嗓子哑了一次又,在这一次又一次练哑了嗓子的过程中,所谓久病成良医,精确的摸到自己嗓子的极限,知道练多久,声调飙多高,会伤到嗓子。

  因此,别人昨晚也练歌了,没伤到嗓子。

  而你因为平日训练不够,没弄清嗓子的极限,因此一不小心就伤到了嗓子。

  然后,你可怜兮兮的跟评委老师说,我昨晚练的太认真了,不小心伤到了嗓子,老师们能不能给个机会。

  如果给你机会,对于那个平日练歌练哑了嗓子一次又一次的人,是否太不公平。

  为何你嗓子哑了,别人嗓子没哑,因为你不知嗓子极限,而别人知道嗓子极限,因为你能力就不别人强。

  所以,今天比赛,你嗓子哑了,唱不好歌。

  那正好,淘汰的就是你们这些唱不好歌的人,管你什么理由。

  规则是怎样,按规则办事,就是最大的公平,不管以何种理由破坏规则,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法为铁律,不可稍偏移半分。

  夜还早,不知明日赶路,傍晚扎营时,于扎营之地,五里以内,是否还能遇到河流。

  而且,其实晚上,拿着火把一样可以捕鱼。

  鱼塘李孟羲很熟悉,小时候外婆家门前就有鱼塘,每天早上的时候,塘里的鱼群都游在水面上,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而当太阳升起,鱼就潜入水里不见了。

  李孟羲猜测,可能是因为光线的原因,鱼的眼睛受不了强光,所以当太阳高的时候,鱼潜到深水了。

  也可能是太阳毒辣的时候,水面被晒得很热,上层的水被晒的很热,鱼呆着不舒服,于是潜到水底了。

  不管是哪种原因,晚上要是撒网捕鱼,说不定效率更高了呢。

  李孟羲对网鱼之事,极感兴趣的。

  当李孟羲说到,白日鱼蛰伏,晨晚鱼露水之时,刘备关羽皆讶然。

  “当真如此?”关羽问。

  “额,大抵如此。”李孟羲回到。

  可能跟鱼的种类也有关吧,反正小时候外婆家的鱼塘,早晨起来,鱼都浮在水面了。

  连夜捉鱼,或许可行。

  关羽想了想,“岸旁水浅,若乘舟至河水中央,再撒网捕鱼,则鱼获更多。”

  听关羽这么一说,李孟羲不由瞪大了眼睛,的确啊,站在岸边往河里撒网,能捕捞的范围就那么一点而已。

  要是有个小船,在水面走,说不定见哪里有鱼群了,还可以把渔船悄悄划过去,一网朝鱼窝里撒去,网获众多。

  “可舟船太大,轻小如竹排,以我军车马,亦难自带。”关羽摇头说着。

  关羽也想到了做一些小船,每日捕鱼队带着船去河流上捕鱼,岂不便利。

  可关羽也想到了运力问题,就算马车有空闲,可马车也装不下哪怕最小的船。

  关羽认为船太大,车拉不动。

  而李孟羲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李孟羲比关羽稍懂技术。

  真的有能被车拉着走,甚至被人扛起就走的小船。

  李孟羲想到了一种很小的鱼鹰小船,何为鱼鹰小船呢,是一种船体成H形的船。

  这种船,是两个小的船体中间用杠子连起的,两边的船体加中间的木杠,刚好就是H型的。

  这种船李孟羲见过,可以说,这种鱼鹰小船,简直是能做出的的结构最简单最轻的船了。

  捕鱼人捕鱼的时候,小船放进水里,两只脚分别踩在两船体上,左右两个船体,船舱形状和香蕉类似,船舱又窄又深,人踩上去,两边的船体半陷入水中。

  小小的鱼鹰小船,其浮力也就顶多能承载两个人的重量。

  可以说,鱼鹰小船是同等浮力下,船体最小重量也最轻的船了。

  一个鱼鹰小船,重几十斤而已,一个成年人扛着走一天都没得问题。

  鱼鹰小船精巧的轻量船型,正适合义军当前。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鱼鹰舟相关告诉关羽。

  关羽听完,目露迟疑。

  就是最小的独木舟,车也放不下啊,而且独木舟人还不能站的上去,不能用于捕鱼。

  李孟羲说的鱼鹰小舟,不仅一人能扛的动,一人还能操舟,还能站在舟上撒网捕鱼,关羽有些不信。

  “这样,待我明日,去找木匠营,把鱼鹰舟做出来,便了一看究竟。

  择时不如撞时,两位稍等,我去木匠营,去去就回。”

  说完李孟羲便迫不及待的走掉了。

  “俺也去!”弟弟在后边追。

  李孟羲风风火火的样子,刘备不由摇头,“走,云长,你我同去看看。”

  ——

  李孟羲到了木匠营,在热火朝天的木工工地,从人群中找到了鲁犁,李孟羲拉着鲁犁,就跟他说鱼鹰舟的构造。

  李孟羲噼里啪啦讲了一通,鲁犁脸色迷茫。

  见鲁犁如此,李孟羲不得已,抽出腰间的短刀,在地上画了鱼鹰舟外形。

  要说,李孟羲画简图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可是,图画完之后,鲁犁还是看不出这个奇怪的玩意儿,怎么就是船了。

  完了,沟通终于出现问题了。

  之前拜托鲁犁做车轮什么的,都还算简单,沟通起来没多大问题,现在的鱼鹰小舟,复杂了一些,抽象了一些,沟通起来,难度很大。

  由此李孟羲想到了一件事,在工业化过程中,为了方便和规范,出现了三视图,三视图能完美的表现出立体结构的全部外形特征。

  现代的工程技术人员,可能看零件外表看不懂是什么,但一看三视图,就能看明白了。

  而且,一个零件的三视图,给任何一个工程人员,受过正规教育的工程人员全都能看懂。

  很厉害的是,一副三视图,拿到全国几百万受过正规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看,这几百万人,全部,都能看懂。

  三视图和工业标准规范化,意义重大。

  试问大汉的工匠,一个工匠能否把自己要做的东西,完全给千里以外的另一个工匠将明白呢?

  不太可能。

  而如果有三视图,这两个工匠又都懂三视图,沟通就不成问题了。

  甚至不用沟通了,一纸书信,把三视图寄几千里寄过去也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