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二百八十九章 权衡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第二百八十九章 权衡

作者:夏侯龙城 字数:1810 书籍: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除此以外,还有拐弯的时候,弯比较大的时候,弯道内侧的人原地踏步不动,等横排队伍完全转过来,这个队列动作叫什么来着,而且,口令是什么。李孟羲越想越茫然了。

  当弯道比较大的时候,内侧的人小步走,外圈的人就得撒腿跑了。

  四五列七八列就算了,在战场上,百十列的大阵要转弯,如果内侧的人不刻意压着步子,那么可以肯定,好好的一个方阵,转弯之后,成了斜阵,立刻就不再整齐了。

  李孟羲想到这儿,突然明白一件事。

  队列要走齐,要求每一个人整齐划一,每一个动作,动作幅度都一样才能走齐。

  然而,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动作完全一样,就一定齐了。

  队列整齐与否,要看队列中的个体之间和队列整体,是否达到协调一至。

  就拿长横排过大拐弯儿的时候来说,此时要是内侧和外侧所有人步调都一样大,那么越外侧的人就越往后拉。

  队列过弯时,走的是圆周,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周长=2πr。

  那么假设横队宽四米,那么每走一圈,外侧的人要比队列内侧的人多走多远呢。

  即,外侧的人要走2π(r+4),内侧的人走的是2πr。

  两下一减,即(2πr+8π)—2πr=8π

  每一圈,外圈都要多走二十多米,如果外圈里圈还按一样的步调一样的速度,那么,走一圈就落开二十多米,怎么可能还能走的齐。

  所以,李孟羲之前对队列的想法更改了,并不是所有人步调一致就行了,队列整体是一个大的工程,部分之间可以有差异,但要保证整体的统一。

  关于过弯,是用口令,还是默认下条例,默认规定在过大转弯时让内侧放小步伐,外侧加大步伐,李孟羲想了后认为,应该不用口令,默认拐弯时内侧压着步子就行。

  转弯这个战术动作,大致包括迂回包抄等,李孟羲认真想了许久,步兵方阵一个大迂回绕到敌军侧翼,要快速展开攻击的同时还保证以方阵横阵对敌,只有先牺牲一下转弯处的机动能力,从而换取整个阵型的齐整。

  至于我军绕到敌军侧面,最要紧的是以最快速度发起冲击,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的好,还是稍慢一点,以阵型齐整的方式,齐阵冲击的好,到底哪个收益好,李孟羲一时无法分辨。

  如果敌军是乌合之众,越快冲击敌军侧面,敌军溃败越快。

  反而,如果还要整阵,慢腾腾的压过去,乌合之众也有反应时间。

  可敌军如果是精锐,散兵冲击过去,无法撼动敌阵,反而会挫我方锐气。

  故,绕侧后整阵再冲,虽然速度慢了些许,但是后续给敌阵的压迫力比散阵大了很多。

  但是战场之上,形势万变,有时敌阵摇摇欲坠,此时不管什么阵型,一波压上,效率最高,有时需要整阵再往上压。

  至于如何取舍,则靠千夫长的判断了。

  为什么是千夫长而不是主帅,因为主帅要时刻关注全局,无暇注意到战场某一点的细节。

  李孟羲正想着,脑袋突然被咚的撞了一下,李孟羲疼得哎吆一声。

  回神定睛一看,弟弟正瞪大着眼睛看着自己,“哥哥,有人找你啊。”

  李孟羲转头一看,呀,是鲁犁,鲁犁正站在车边。

  “抱歉抱歉,想事想的入神,没注意到鲁犁你来了。”李孟羲不无歉意。

  鲁犁嘿嘿一笑,“营正,俺们把织机车做好了,柳妹试了,织布能用。你要不看看去?”

  柳妹……这叫的真亲热。

  李孟羲眼神古怪的看了鲁犁一眼。

  “奥,织布得要段时间才能织好吧?这样,我待黑儿过去。”李孟羲说着。

  鲁犁听完,点点头就走了。

  鲁犁转身刚走没两步,李孟羲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嘿,鲁犁,等我下,我去看看。”

  李孟羲为什么前边说晚上再看,后边又说马上去看呢。

  还是一样,目的很虚伪。

  织机做好了,这是木匠营的又一件大事,鲁犁颠颠的跑过来告诉李孟羲这个好消息,若说晚上再去,不就让鲁犁白跑一趟了。

  尽管,李孟羲的考量是对的,织布需要时间,去的早布没织多长呢,没啥看的。

  可现在有时间,顺便去看看无妨。

  做决定不应该只权衡一方面的得失,而是应该多方面的权衡。

  比如,就鲁犁来说织机做好了要不要过去看看这件事。

  从织机生产效率来分析,就算是一大早织机就做好了,并且一大早就开始织布,晌午刚过,一上午能织多少布。

  况且,织一上午跟织一整天,机器的磨损程度是不同的。

  此时去看,织机没问题,说不定织到晚上,就不定哪里的木头松了掉了呢。

  所以,权衡利弊,晚上再去抽空看一眼织机是最佳选择。

  还有李孟羲如果从自身考虑,织机晚上去看不迟,现在有时间,接着把兵书往下写不更好。

  从这两方面来看,有充足的理由不去立刻看织机。

  但是,从维护团队凝聚力的这一点考量,下属汇报工作,其本质是信息反馈,而作为上一级的人,也应对下属有足够的反馈,显示出对项目看重,对工作人员付出的肯定等。

  鲁犁前来一说织机做好了,李孟羲应该不加犹豫,立刻决定去看看,这才是对木匠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尽管只是跟着看看而已,根本一两粮食都不用付出,可就是能对做了织机盼着领赏木匠,和辛苦织出麻布同样等着领赏的柳氏等人产生鼓舞的效果。

  这一点,从李孟羲到达时,负责做织机的老木匠从远处的一辆车上跳下围了过来,绣娘柳氏见李孟羲来,忙邀功说,织了有快一尺布,从众人的反应就看得出。

  鲁犁去找李孟羲过来看织机,鲁犁可能就是汇报下工作,做织机的木匠和绣娘柳氏,见鲁犁离开了,就满怀期待的等着李孟羲来查看。

  要是李孟羲说不来,晚上再看。

  等鲁犁一个人回去,木匠和绣娘一看军师没来,一问,军师说晚上来,人家等了许久,还得再等到晚上,岂不失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