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穿成年代反派大佬 第427章 歪门邪道

《穿成年代反派大佬》第427章 歪门邪道

作者:我尽力了 字数:1780 书籍:穿成年代反派大佬

  胡云霞瞪大眼睛,差点惊呼出来。然后努力压低声音:“不会吧?!你是不是看错了?”

  两人距离太近,沈瑜感觉胡云霞的一对美眸更加靓丽。

  他也压低声音说道:“在这儿不方便细说。之所以告诉你,是让你小心,尽量别去碰这几个东西。”

  胡云霞平复呼吸,把单据递给沈瑜,一边问道:“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都没碰那几块墨。”

  沈瑜说道:“你真想知道?”

  “嗯---”胡云霞点头。

  沈瑜:“二两棉花--咱们单谈。”

  胡云霞哼了一声,拿来计算器开始计算价钱。

  狼毫毛笔200元。

  鼎和抓笔400元。

  艺粟斋-紫玉光300元。

  曹素功尧记-鸿胪首唱300元。

  胡氏义记--青云路150元。

  沈瑜看着这个价格,觉得真便宜。老纸老墨在当下的价格,不被人们认可,但在未来会快速上涨,而且真假难辨。

  毛笔还好说,只要肯花钱,就能找好的制笔师傅订做。

  老墨就非常坑人了。等清末以前的墨块消耗之后,百年以内的墨,也会慢慢受到重视。各种打着回流、库存旗号的老纸老墨充斥市场。

  沈瑜拿出银行卡,痛痛快快的划卡。

  办完手续,胡云霞帮他把毛笔和墨包起来。

  沈瑜说道:“谢谢你,咱们有时间再聊。”

  胡云霞给他使了个眼色。

  “在门口稍等一下。”

  沈瑜顿了顿,还是点头示意收到。

  来到到店外,看到袁哥出摊了。

  沈瑜走过去打招呼。

  袁哥说道:“小沈,最近好长时间没看到你过来了。”

  沈瑜:“最近家里好多事儿,要帮忙干活。”

  两人刚说了没几句,胡云霞走出店门。

  袁哥对沈瑜打趣:“哎,美女来找你了。”

  沈瑜笑着告辞,跟着胡云霞走了几步,避开了店里众人的目光。

  “什么事儿?这么神神秘秘的。”

  胡云霞说:“你刚才说,那几块老墨有问题,能确定吗?”

  沈瑜:“哦,就为这事儿,你还单独跑出来再问,咱们有时间再聊不行吗?”

  胡云霞有些着急:“你不知道,店里出了事儿之后,改变考评业绩办法,现在每个业务员负责一个柜台或者门类。依照店里划定的基数线,考评每个季度的业绩。

  我本来以为自己就够倒霉了,分到文房门类,本身就是冷门儿。如果再像你说的,这里面还有假的古玩,那我的饭碗就危险了。”

  沈瑜问道:“你们这个考评怎么算?我刚才没听明白,好像有点儿麻烦。”

  胡云霞说:“何止是麻烦,所谓基数线,计算办法繁琐,凡是被考评的人,基本都不懂。我本来以为弄个合格就行----哎呀,你别扯远了。

  我就是想问你,怎么确定的有假的老墨。当时购买那几块老墨,店里好多人都签了字。

  我看那些墨块制作的也挺精美,和市场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墨不一样。”

  沈瑜想了想,把自己买的紫玉光墨拿了出来。

  他拿着墨对胡云霞说:“你看啊,这传统的墨块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有六棱柱、圆柱和这种长方体。

  墨的正反面会有图案或文字。

  左右的侧面,有的是光板儿,有的会刻有制作者或者墨庄的名字。

  另外,横头----就是墨的顶部这一小块儿面积。通常刻有墨的等级,或者做墨的材料。你看这块紫玉光,横头上刻的就是--五石漆烟。这是形容做墨的材料高档。

  这些都是判断老墨的外在条件,关键还在内质。

  传统制墨,最早从石墨开始,逐渐演变到唐宋时期的松烟墨。到后来,明清时期油烟墨盛行,漆烟墨也开始出现。

  你们店里那几块墨,包括我买的这些,都是近百年的墨。

  清末,大量的桐油出口,烧制墨粉的桐油不够用,很多厂家就开始用别的墨粉替代。比如说进口的洋烟,也就是碳素。

  你们店里有一块儿胡氏广记的青麟髓,横头上刻的是净烟墨,其实原料是进口的碳素。

  当然,这些墨只要年份够,都算老墨。

  我说的假货,是有人仿造的老墨。

  做墨的过程像和面一样,把墨与胶混合成团,压入模具,然后晾干。

  造假者用劣质原料仿古,但是把表面做的很好,用以谋利。

  很多人收藏老墨,买了不用,还发现不了问题。如果像我这样买回去,把它研磨成墨汁,发现里面是石灰、煤炭或者木炭渣子,那就太坑人了。

  胡云霞越听越头大:“你没碰那几块墨,是怎么判断内质的?”

  沈瑜不能说出游戏与技能的事情,只能解释:“除了拿着观察之外,还要看墨块表现出来的气韵。

  比如,油烟墨,桐油烟粉和胶混合之后,放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分别是什么样的外观?

  松烟墨又是什么样的外观?

  精品墨制作精良,多看真品,自然可以判断出真假区别。当然,判断老墨,最好是用手拿着试试分量,再观察细节。

  假的终究是假的,有的时候一些细节能表现出问题。

  传统的制墨首推徽州。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几个制墨的流派。至末的名叫

  歙派制墨家大多是文人雅士,将其深厚的文人情结和殷实的经济实力凝聚在其所制墨品之中,形成其鲜明的特点:摹古隽雅。

  休宁派墨师一般出身于平庶家庭,但勤于劳作,实践经验丰富,制墨中另辟蹊径,以制作风格独特的小锭成套丛赏墨(集锦墨)而见长,巧于工艺。

  婺源制墨以民间小作坊为主,制墨目标锁定平民百姓和小知识分子,其特点是朴实少华,多具民间艺术风格。

  到了清末,出现了曹氏尧记、曹氏敦记、曹素功怡记、胡氏广记、胡氏发记等有名墨庄。

  但是,不管哪一家,都不会粗制滥造。有名的墨庄,每一个过程,都是精工细作,做足了功夫。不会出现一些太劣质的现象。

  你们店里那两块墨,模仿了有名墨庄的老墨。

  这几家的真品不会出现大的瑕疵,可是,你们店里两块墨的外表,有白色的霉斑。说明用的胶不太好,这是问题之一。

  好的墨庄做出了瑕疵墨,是要回炉重做的。

  你们店里的二妙堂龙门墨,还有子卿款的松滋侯墨,明显有扯版的现象,就是与模具粘连的现象。估计是模具有问题。

  这么多的证据,足以说明,这两块所谓老墨是有问题的。”

  胡云霞咬牙说道:“真倒霉,碰上这种事儿。如果假的老墨真被人买走了,弄出麻烦,估计就是我来背锅。”

  沈瑜说道:“如果真碰到有人买老墨,就别推荐买这两块,或者隐晦的提出建议。”

  胡云霞点了点头:“幸亏有你提醒,否则,我就稀里糊涂的掉进坑里了。”

  她发泄了情绪,看向沈瑜,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感谢。来到这座城市,极少有人这样帮助自己。

  沈瑜感受到胡云霞情绪的变化,于是摆了摆手,让她赶快回去,就准备离开。

  刚走了几步,手机响了。

  刘壁云来的电话。

  沈瑜接起电话:“刘哥,有什么事儿吗?”

  刘壁云说道:“沈老弟,还记得我前面跟你说过,有个收藏交流会吗?今天有没有时间?有时间的话,咱们一起去看看?”

  沈瑜说:“巧了,于老师,就是上次来鉴定会的于老师,也约我今天去一个交流会,不知道时间是否冲突。”

  刘壁云说:“那就没事儿了,咱们说的是一回事。我安排车,去接着你们,咱们一起去。你现在在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