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只想当个普通高中生 第一百四十八章:气运转移

《我只想当个普通高中生》第一百四十八章:气运转移

作者:木易长风 字数:2243 书籍:我只想当个普通高中生

  大唐麟德二年

  风度翩翩的唐高宗李治笑着抬起手,将一篇诗赋递给旁边的武媚娘:“媚娘,你看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去年,他改换年号。媚娘垂帘听政,二圣临朝。今年,他和媚娘前去泰山封禅。

  当年,父亲多次准备去泰山,结果总是遇到天灾人祸,没有成功。

  那是父亲一生的梦想,也是一生的遗憾。他这个儿子替他完成了。

  家庭和事业非常圆满,他正春风得意。一开心了,他就想修大殿,把隋朝传下来的皇宫修理得好看些。

  顺带让文武百官写以乾元殿为题的命题作文,纪念这次活动。

  武媚娘样貌明艳,眉目含情,接过诗赋,从头看到尾,越看越认真。

  尤其是在看到称赞皇后的段落:“皇后星浔纵淑,曳珠绂于铜皋;野疏祥,抗琼枝于桂浦。素蟾登庆,六虚充牝马之贞”之后,她越发满意。

  谁不喜欢被歌功颂德呢?尤其还是这么出色的彩虹屁。

  她称赞道:“文采斐然,我倒不知道新修的乾元殿有这么好看。这是谁写的?”

  “是王家的人,王勃王子安。”

  武则天觉得有些耳熟,若有所思:“是贤儿那里的人吗?”

  “是啊,这王勃也就比贤儿大了几岁,文章写的却是一等一的好,见贤思齐,也不知道贤儿学到他几分文采?”

  他和媚娘如今育有四个儿子,太子李弘,沛王李贤,英王李显……个个都是他的心肝宝贝。

  沛王李贤平时喜欢斗鸡走马,李治知道,却不怎么管。

  沛王与皇位无缘,安安心心做个富贵王爷也好,若能向那些才子学习,诗文写得更好些,让皇室争光,那就算锦上添花。

  自始至终,他最中意的储君还是以仁孝出名的李弘。

  武则天眸光微闪,骤然想到了自己的大儿子太子李弘前些天和她说的话。

  萧淑妃已经死了,两个女儿被她幽禁在宫里,还没有结婚。

  结果太子前些天找到她,跟她说这样不好,求她放两位

  公主去成婚。

  她拒绝之后,太子还怒气冲冲,那模样一看就是不肯听话,早晚有一天会找他的父亲告状。

  呵呵,若不是她卧薪尝胆,拉萧淑妃下马,他哪里还能成为如日中天的太子?

  他不体谅自己的辛苦,却跑去可怜仇人的孩子。

  这时,她灵光乍现,突然想到汉宫。

  兜兜转转,曾经的吕后和惠帝,成了她和太子。她们的孩子都是慷他人之慨的仁孝之人啊!

  当然,也有可能儿子李弘并不是不清楚自己和萧淑妃的恩怨,也没有那么慷慨。但是这一举措,能为他博取美名,讨父皇开心,自己这个母后就要靠边站。

  为了博取父亲的好感,赢得士大夫之间的美名,只能委屈一下母亲了。

  人人都将她当筏子,连肚子里爬出来的的儿子也不例外……

  倘若有一天,她为刀俎,人为鱼肉……

  李治见她出神,笑着说道:“媚娘,在想什么呢?”

  媚娘神色自然地低下头去,收敛眸光,继续看王勃的大作。

  担心再晚一秒,对方就要看到自己眼里的不甘。

  “我只是在回味他的文章呢。”

  这时,天幕有了异动。

  “唐宋十大诗人,第十,王勃。”

  李治惊讶极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低头看向自己手里的诗文:“这王子安居然有这等成就。”

  “在贤儿身边当个小吏,实在是太屈才了。”

  “来人啊,把王子安叫过来!”

  他所统治的朝代,居然能出一位被仙人瞩目

  的天才,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这位皇帝是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连老天都要降下人才来辅佐他!

  武媚娘笑着说道:“陛下才说他是奇才,慧眼识珠,真是一段君臣佳话。”

  沛王府的王勃接到圣人的旨意,高兴坏了。

  他感激地抬起头,看着天幕:“多谢仙人

  !”

  俗话说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如今他只是陪皇子读书的无名小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

  天幕直接给了他一道通天的台阶,让他感激涕零。

  他终于能为圣人效劳了!

  与此同时,天幕开题的一句话:【有人说如果王勃没有早死,那么大唐一哥未必是李白。】让他忧心忡忡。

  谁被提前通知了死期,都高兴不起来。

  他只能打起万分精神,继续关注天幕。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是为国而死吗?若是这样,也算死得其所。

  紧接着,悠扬的古风BGM响了起来。

  和大唐的音乐有所不同,不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好听的音乐谁都喜欢。

  宋朝的青楼楚馆还记下了旋律,打造了许多词牌名,找词人填词。结果直接大爆,毕竟这可是天幕用的音乐!听一听说不定能蹭一蹭仙气。

  悠悠我心:【王勃出生儒学官宦世家。他的爷爷叫王通,号称文中子。三字经中有句话:““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他爷爷能和圣人荀子老子等人并列,可想而知有多厉害。

  他的父亲,也在朝廷当官,官职是太常博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

  【总之啊,王勃是个官N代兼富N代,身份背景很显赫,家里藏书也很多。】

  【王勃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起跑线比人高很多,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从小就很聪明。】

  【我们现在普通的六岁小孩,大概还在上小学一年级,还处在玩泥巴的年纪,王勃却已经写文章了。九岁的时候,他觉得当代大文豪对古籍的注解有很多错误,特意写了文章,纠正其错。很小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王勃小时候具体有多聪明呢?举个例子。他的两个哥哥叫王勔、王勮,弟弟叫王劼。】

  br />

  【王勃的大哥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只好说道,父亲学识渊博,你的意图我哪里猜得出来。】

  【二哥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来。】

  【王勃就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你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以君子自居,只劳心不劳力。而是报效国家,为国效力?】

  【王勃思考小小一个问题,就引经据典,还有家国之思。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哪个父亲见到这样的孩子不高兴呢?】

  【王勃的爸爸也很高兴,仿佛看到了儿子为国效力,封侯拜相的光明未来。】

  【事实上,王勃成功了,但又没有完全成功,他的一生可以用唐高宗三叹来概括!他和大唐的第三位皇帝结下了不解之缘!】

  .......

  大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如今心情很复杂,天幕的点评勾起了他被深深掩埋在心底的回忆。

  曾经的玄武门之变,如今已没有几个人敢提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

  后人以及这天幕,到底会如何评价他?

  他囚禁父亲,杀死亲生兄弟,罪恶滔天。他经常梦到大哥和四弟来索命。

  他们一起长大,最后却同室操戈,那是无法抹去的阴影。

  父亲李渊去世后,他很想看一看史官是怎么说自己的,结果被朱子奢拒绝了。

  后来,谏议大夫褚遂良负责《起居注》。

  他问能看吗?褚遂良又拒绝了。

  “现在的起居注记载帝王的善恶,这样人主就不会胡作非为了,我还没听说过哪位皇帝亲自查看记录。”*

  李世民真的很好奇后人如何评价他。

  长孙皇后见他如此焦虑,到底是多年夫妻,隐约知道他在担忧什么,递过茶水,笑容温婉:“二哥,别急了,先用些茶水。”

  他们夫妻感情甚笃,她唤他二哥,因为他在家中排行第二。

  唉,当年如果任由大伯上位,他们一家哪有好果子吃?

  二哥继位之后,怀柔攻打东

  突厥,令对方心悦诚服,被尊称为天可汗,可谓是万国来朝,一手缔造盛世。

  她相信后人不会这么狭隘,不会只将目光投入到宫廷秘辛,会全面评价她的二哥。

  定是不亚于秦皇汉武的盖世之君。

  “唉。”李世民专心致志看起天幕,扯起笑容:“高宗……这个庙号不错。承乾,你有乃翁之风。”

  他的儿子、太子李承干生在承干殿,他为他取名李承乾,希望他继承自己的天下。

  唐朝的第一位皇帝是李渊,第二位是李世民。天幕说唐高宗是第三位皇帝,那么第三位自然是李承干。

  李承干能得了高宗这个还不错的庙号,看来很得人心啊。所以他夸对方很像李渊。

  “都是父皇教导有方!”

  旁边的李承干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小情绪,激动的脸都红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天幕。

  原来他未来的庙号是唐高宗!太厉害了!

  李承干的弟弟李泰长得珠圆玉润,闻言悄悄撇撇嘴,切,换他来做皇帝,他的庙号会比唐高宗更厉害!

  少年李治温润文静,给父皇调羹,又亲手送上,安安静静,仿佛出尘的白莲花。

  好像一点也不关心天幕中的大事,一心只想照顾自己的老父亲。

  周围的侍从看了,心里感慨不已,三位皇子里,还是晋王李治最孝顺啊!

  ...............

  悠悠我心:【王勃长大后不负众望,年仅十六岁,还没到加冠的年纪,就考中了幽素科,被任命为朝散郎!】

  【而且他这个干部还不一般,他被安排给沛王李贤做文秘工作,陪皇子念书。沛王李贤是唐高宗的儿子,深受唐高宗宠爱。】

  【王勃这一下子直接跟皇室搭上了关系,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那个时候,唐高宗安排修的乾元殿刚好竣工。这可是皇帝关注的国家级重点工程,是一件美事。唐高宗下令让文武百官写诗文歌功颂德。】

  【王勃就写了一首《乾元殿颂》。】

  画面更迭,

  来到东都洛阳的乾元殿旧址。

  水墨组成的诗文覆盖在这美景之上。

  【这首诗文,词藻华丽,把皇帝吹的那叫一个厉害。据说,唐高宗看完之后惊叹道:“真是我大唐的奇才啊!】

  【这就是唐高宗对王勃的第一叹。】

  【消息传出去之后,王勃名气水涨船高。人们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合在一起,称呼为四才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初唐四杰”。】

  【王勃年纪轻轻,才十几岁,却成为了当时文坛的大佬级人物!爽文也不敢这么写!】

  【与此同时,他也在皇城里面结交了不少好友。这天,他的一个朋友要离开长安,到四川当官,二人即将分别。】

  话音落下,天幕中出现了全新的画面。

  大唐的酒楼之中,两位年轻人正在吃饭,桌子上全是佳肴

  。

  两位年轻人却兴致不高。

  两人中年纪较大的人唉声叹气,声音里满是愁绪,拿着筷子,却没兴趣吃饭:“子安啊,我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他是土生土长的皇城人,亲朋好友都在这里,如今却要到四川当官。

  交通不发达,往往再见就是永别,他实在高兴不起来。

  对面的王勃也有些离别的愁绪,心情不佳,想了想还是提起精神,决定安慰朋友:“你别伤心,迟早有一天,你会回来的,我们也会再相见的。”

  他思考良久,让侍从拿来纸笔,提笔写字,一气呵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大唐贞观年间

  唐太宗李世民也会写诗,鉴赏能力也高,看到这首诗后,心中的愁绪消散一空,感慨道:“好诗啊好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是知己,即使远在天

  涯,也像是从未分别的邻居。”

  他说着说着,扭头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李泰和李治。

  “这首诗虽然说的是知己,但对兄弟也是一样。太子继位之后,你们需要前往封地,你们是至亲骨肉,即使隔得远,也像是邻居。”

  除了李承乾,他最宠爱的就是这两个儿子,按照惯例,皇子封王之后需要前往封地,但是他和长孙皇后却舍不得,所以让他们一直留在长安,遥领封地。

  李世民和自己的兄弟闹得不愉快,却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和和美美。

  绝对不能重复上一代的悲剧,绝对不能让毒水在下一代蔓延。

  两位皇子心中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面上恭恭敬敬:“孩儿知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