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恶煞当朝 第一卷 天下狼烟 第一百零二章 除夕

《恶煞当朝》第一卷 天下狼烟 第一百零二章 除夕

作者:相厌 字数:2636 书籍:恶煞当朝

  李崇信身在大理寺牢房,浑身已经不成人样,简单裹着一个草席子抵御寒冷。

  四处的老鼠还在“吱吱”咬食他的血肉,疼痛本已经麻木,但是邢氏兄弟给他上了最好的清醒药剂,故而日夜都能体悟到周身的痛楚。

  小年除夕,牢狱外面灯火烟花璀璨,偶尔有亮光照射到牢房之内。

  李崇信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李家军中的岁月,将士们一起煮酒狂欢。

  就是在那一个除夕夜里,李崇信手持血浪剑,舞动如飞,对酒高歌,好不快活。记得当日自己还亲自作诗一首:

  “宝剑手中握,暗室夜常明。欲知天将雨,铮尔剑有声。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自从武库出,可息天下兵。”

  想着想着,他的脸庞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笑容,此刻的宝剑再也不必为天下刀兵四处忙碌。

  李家军解散了也好,省的跟着自己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谋逆反贼再有什么瓜葛。但愿天下都安定吧,这样自己死了也算是死得其所。

  “吱呀”一声,大理寺的牢门打开了,邢如龙尖刻的声音响起:“师叔,赵丞相给你拜年来了。”

  赵无咎一身白衣,仿佛挂孝,手里托着食盒走将近来。

  李崇信满脸污血,此刻四目相对,一时间竟没有话语。

  赵无咎打着火折子,将两根白素蜡烛点燃,回头冲着门房叫道:

  “我与李督单独谈话,闲杂人等可尽去吃酒,莫要在此打扰我二人。”

  大理寺一干官差,巴不得出去透透风,找个地方喝上两盅,故而尽皆散去,唯留牢房值守在大理寺院中巡逻。

  赵无咎满上两杯酒,递给李崇信一杯:

  “大都督,当年在洛阳道,赵某只是区区一介书吏,承蒙大都督不弃,向当今陛下举荐我为内侍官,自此飞黄腾达,要说恩人一点不为过。

  赵某借此屠苏酒,向大都督致谢。”

  说罢,一仰脖子,干了杯中酒。

  李崇信挣扎起身,伸出残缺不全的手指,颤巍巍拿起酒杯:

  “谢字无需多言,当年你虽然人微言轻,却力主洛阳军务不落于白缮之手,让李某可以腾出手来整顿左武卫军。

  那时就看出你才略过人。贵人贵在自助,干了。”

  “好霸道的屠苏酒,有些劲道。”李崇信称赞起来。

  “这第二杯酒却是要谢李督的救命之恩了。

  当年在蜀山,赵某搜集康王谋反的罪证,被其同党押往蜀山受审。

  一个黑衣人影救了在下,尽管李都督从未提及此事,但日后想来,也只有李都督当日在蜀山,人情地理皆熟,若非李督乔装改扮相救,就没有今日的赵无咎。

  干了!”

  李崇信点点头:

  “心细如发,李某从不后悔救了你,当日若是你死,朝堂必定混乱不堪,这才是危及我大禹的头等大事。

  李某从来为国着想,并非要受你回报。来,干了!”

  两杯烈酒下肚,两人都有些微醺,赵无咎突然站立起来,独自面对铁窗外的月光:“当年洛阳驿站,你我皆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不想经年之后,你我皆已双鬓斑白。

  当日你我约定,一文一武,同心戮力为国,不惧生死。

  奈何相见之日,竟是如此这般光景。”

  李崇信喘息道:

  “李崇信还是当日的李崇信,可惜赵无咎已不是当年的白衣书生,乃是高居庙堂的赵相国了。”

  赵无咎突然俯身下拜:

  “李督明鉴,可知为何朝廷北抗蛮夷不启用国中军队,却让各大督抚自募家军?”李崇信苦笑道:

  “朝中无钱,若再不颁行如此诏令,边关之地当无可战之兵。”

  赵无咎频频点头:

  “李督说的甚是,我大禹如今国困民乏,军费兵饷与日俱增,朝廷青阳教尚且缴不干净,哪里有钱再来北伐?

  况且南北已经议和,为何李督洞若观火,依然执意要行此亡国之道?”

  李崇信艰难站起身子,一围草席早已被鲜血浸透,滴滴点点流淌着红色的血液。他的双眼仿佛黑暗中的一对巨灯:

  “这便是你我不同之处,你只忠于君主一人,而李某却要想着家国天下。

  青阳教疥癣之疾,纵然起兵为祸,不过愚民而已。

  北蛮才是心腹大患,北人不可信,往往今日和议,明日攻城。

  如此强邻在侧,万一骤生肘腋之患,祖宗宗庙皆不可保,你遵从的孔圣周公,以及科举都可能亡于地下。

  你也世代为官,难道不知道此中轻重?”

  赵无咎白着脸,颤抖着身子:“攘外必先安内,陛下亦有难处。”

  李崇信冷笑道:

  “借口,我大禹立朝之日统领九州,如今只剩下三州而已。

  陛下和相国大人尚且能偏安一隅,南北媾和,何谈攘外?

  相国大人虽然能锦衣玉食,奈何天下百姓何安?江山社稷何安?

  百年之后,相国大人可有脸面去见地下列祖列宗?”

  这一连串的问话,使得赵无咎的白脸刹那间变成了红色,哽得半天吐不出一个字。只得拿出酒杯再次斟满,匍匐跪倒:

  “这第三杯酒,求李督今日再救无咎一次,除夕之夜,给李督送行。”

  李崇信仰头大笑:“军中饮酒,小杯尚且不够,换大碗来。”

  赵无咎急忙出去,找来粗瓷大碗,黑色的底釉。

  李崇信满满倒上:

  “这有何难,苟利国家生死已,李某人头可以让相国大人安,可以让当今陛下安,可让大禹大族世家安,可让千千万万百姓安。

  李某这颗头颅值了,李某死不足惜,但只怕天下将乱。”

  喝罢碗中烈酒,“啪嚓”一声摔了大碗。

  外面邢氏兄弟害怕有变,闻声后率领衙役纷纷闯入。

  赵无咎从怀中拿出供状,上写

  “及勘证得前镇北都督,统武国军开国使,李崇信,所犯为因探报得北人侵犯渝州北向,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措置战事,而坐观胜负,逗留不进。

  便指斥乘舆,似与敌酋勾结,孤军深入,坐使北燕骑兵进犯京城而不救,此大罪一也。及因罢兵权后,与其部下商议,待反背而据守渝州,及把截长江源头,尽掳官私舟船,此大罪二也。

  又累次令魏冉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三也。大理寺《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者,斩。’

  ‘指斥乘舆,情理相切要害者,斩’系重罪。

  其李崇信,合依斩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李崇信看罢多时,摇头微笑,取过毛笔就要书写。

  一旁赵无咎“砰”的一把捏住李崇信的腕子:

  “恩公想好,这一笔写画上去,你就是流芳千古,而赵某就要遗臭万年了。赵某于心何安?”

  李崇信一把推赵无咎手腕:

  “精忠报国,死得其所,休要儿女之态,宰相要有坐观山河的气度,在李某看来,你我二人性命皆不如天下苍生重要。”

  大笔一挥,上书八个大字“问心无愧,天地可鉴”,隧而闭目等死。

  赵无咎叹息一声,眼中含泪喝道:“送李督!”

  邢氏兄弟一把拖过李崇信,上了枷锁,两条水火大棍,羁押犯人直奔岁华亭。

  一路之上,身着黄色衣甲的金吾卫,身穿黑色衣甲的京城护卫军,身穿白色衣甲的京西锐建营,身穿青色衣甲的步军统领衙门,还有一干镐京府的黑衣校尉,各个顶风冒雪,全身戒备,死死盯着甬道上走过的一个犯人。

  他已然不年轻,脖项之中的大号枷锁显得锈迹斑斑,那是红色的血锈,只有浸透犯人的鲜血之后才会形成。

  而凡人的步伐却是坚定无比,一步步踏在冰冷的地面之上“咯吱”有声。

  几个黑衣之人,头戴面罩,并看不出什么相貌。

  其中一个苍老的声音道:“唉,一代传奇就此落幕,英雄迟暮,怎的不让人唏嘘感叹。”

  一个娇俏的女声言道:“话虽如此,奈何江山稳固却是要鲜血来换的,换成是你我,能否有李督这铮铮铁骨?”

  一个中年人的声音道:“换成是你我,慷慨赴义容易,从容赴死很难,只怕真要有一日换成你我,也没有李崇信走的如此从容,这才是大将风范。”

  一路之上,忽然阴风号号,整个腊月不见下雪的镐京城突然飘起鹅毛大雪,瞬间连整个远处的山郭都银装素裹了一番。

  李崇信面向一干将士抱拳:“谢诸位送我,今后不能再与尔等沙场建功,尔等要砥砺奋进,不失我大禹天朝寸土寸金!”

  所有军兵尽皆跪拜:“砥砺奋进!不失寸土!砥砺奋进!不失寸土!”

  一个尖声尖气的紫衣太监高喊:“枢密院有钧名,送李督!”

  所有军兵尽皆跪拜,悲愤的声音直上九霄:“送李督!”

  “天哭了,天哭了!”城中的要饭花子不知道哪里聚集的一堆,纷纷大喊。

  神武本纪记载“前则遵旨屯兵,今乃奉征见帝。有赋权奸,谋诛忠直。禹僖二十五年,南北和议,北朝曰必杀崇信,而后和可成。

  前朝镇北都督李崇信肋中数铁棍击打而死,吐血数十升,卒于岁华亭,享年五十九岁。”

  【故事不错 敬谢收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