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被召唤就变强 217、

《我被召唤就变强》217、

作者:镜前门 字数:1777 书籍:我被召唤就变强

  到西汉末年,有人发现了秦朝以前、用篆文写的古书。古书和“今书”的不同,就更让人质疑了。随后,出现了大量古书(后世证明大多是伪造),于是古文经学兴起。它的主要思想是:溯本求源,寻求经典的本来意义,而不管时代的变化。

  今文经学是学校的官方教材,一直到东汉都是如此,而古文经学则在民间流传。

  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让儒学遭到巨大挑战。王莽是当时儒家学者一致认同的“新圣人”,按儒家的“天道”轮替,和平地取代了西汉。然后,他又按儒家的理想,进行社会大变革,结果却是“前所未有”的大失败。这场失败可以说是儒学的一次“完败”,刻骨铭心。

  自王莽以后,儒家学者就闭口不再谈“天道”,也不谈改革了。今文经学不再谈改革,就只是官场的敲门砖,没有了活力。而“读书人贵族”也失去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宏伟志向,人生奋斗的目标变得模糊。“与世无争”的古文经学就更加盛行了。

  建立东汉的刘秀,是个从儒家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上台后,更加强化了儒学的地位。公元56年,他“宣布图谶于天下”,将谶纬之学官方化了。谶[chèn]是预示吉凶的隐语,也就是预言,发展到现代就是求签。纬是纬书,与经书并列,是将孔子神化的一类书。说白了,纬书就是孔子创造世界的“《圣经》”。

  公元79年,东汉召开全国经学讨论会,即白虎观会议。会议统一思想,将谶纬与原来的今文经学融合,成为了学校的法定教材。与此同时,基于儒学的国家祭祀体系也建立起来了,如封禅、明堂、郊祀祭天等等。可见这时,儒学的宗教氛围非常浓厚,已经变成了“儒教”,并且是东汉的国教。

  与西方做一个对比,儒教相当于“基督教”,儒家学校就相当于“修道院”,而读书人就是“修道士”。东汉的政府官员清一色全都是“修道士”,可见东汉是****的国家,是儒教的专政!其中士族相当于“红衣主教”,是儒教专政中最核心的权贵。

  如同西方的“中世纪”,在****的体制下,“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思想上“不可置疑”,武力上也“无可匹敌”。因此这种体制,就像是一块大铁板,难以撼动。西方用了整整1000年才走出中世纪,中国又会如何呢?

  我突然明白了,这场折磨中国长达400年的巨大“浩劫”,就是中国人试图打破儒教专政,努力走出“中世纪”的艰难抗争。

  宦官“干政”,可以说是最直接抗争!

  宦官大多出自平民(除了少量处以宫刑的罪臣外),而不是儒教“修道士”。宦官并不是只会“低三下四”照顾主子的佣人,而是负责宫中事务,甚至掌管军队的内朝官员。他们的实际执政能力未必比只重道德的“修道士”差,比如造纸的蔡伦就是负责供应宫中物品的宦官。

  东汉末年(178年),在宦官的支持下,汉灵帝设立了鸿都门学。这所学校,不学儒家经典,而是以辞、赋、书、画等文艺为主要内容,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当官。开办非“儒学”的学校,可以说从根本上动摇了儒教“专政”的根基。这也就是“党人”为什么如此痛恨宦官,非要把他们赶尽杀绝的原因了。

  顺带一句,偏文学艺术的鸿都门学,出乎意料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文艺天赋。这使得魏晋以后,文艺得以蓬勃发展,远超汉朝。

  这时,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但一直水土不服。而中国本土的道家,受到了这个外来宗教的极大影响,发展形成了道教。184年,席卷全国的黄巾起义,就是道教对儒教专政的一次宗教革命!

  有人说,不对啊,黄巾起义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要知道,黄巾起义的原计划是“勾结”宦官,在京师洛阳起事,可见它的成员构成,绝不是只有农民那么单纯。而且,“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军的政治目标是要夺取天下,而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已。

  在人类历史上,一个宗教的产生,是需要“天大”的机缘巧合的!你看全世界几千年,有影响力的宗教,屈指可数。而黄巾起义是道教第一次“登台亮相”,毫无疑问,它的宗教意义要远远大于农民起义。

  三国时期,张鲁在汉中的“五斗米道”,就是用道教来统治天下的一次真实实践。这就是为什么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关中尚未平定,就急匆匆想越过关中,去攻打张鲁的一个背后原因。

  黄巾军被平定了,张鲁被消灭了,但道教并没有灭绝,依然在民间流传。到南北朝时,道教进行宗教改革,放弃了夺取天下的政治诉求,与儒学融合,成为影响中国的一个大宗教。

  公元189年,董卓进京,废立皇帝,各州郡起兵反对,从此群雄割据,天下混乱。最主要的原因,是新立的汉献帝的合法性存疑,得不到大家的承认。但也说明,对于袁绍、曹操这些“群雄”,已经敢于挑战“君臣”礼仪。儒教的“不可置疑”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曹操的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算是宦官身世。曹操的思想偏法家,在统一北方后,他曾多次提出要“唯才是举”,试图打破儒教“修道士”的垄断。

  诸葛亮也是典型的法家思想,所以只能隐居隆中,得不到儒教“修道士”的认可。如果不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恐怕永无出头之日。

  曹操、诸葛亮虽然是一方的大Boss,都极力推崇法家,但依然无济于事,无法动摇儒教“专政”的根基。因为所有学校都只学儒学,天下没有“批量生产”法家人才的机制!

  种种直接对儒教专政的抗争,全都失败了。但思想上的抗争,没有停下脚步。魏晋时流行玄学,玄学的主旨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深,意思是:不断地深入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这种探索精神本身,便是对儒教的深深质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