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盛唐枭雄 第十一章右相国的办法!

《盛唐枭雄》第十一章右相国的办法!

作者:黑男爵 字数:2609 书籍:盛唐枭雄

  李冲、李飞考场作弊,还诬陷好人,按律加倍惩罚:重打八十大板、在吏部司大门前戴枷示众六天,而且终生不得出仕为官。

  两个胖子的前途算是彻底毁了,并成为了众人的笑柄。

  与此同时,借着考生们口口相传,很快满长安人都知道了,宗室子弟中出了一个能够七步成诗的少年奇才——李昭!

  ……

  另一边,李适之和其他考官用了两天时间、把九百多名考生的试卷都判了出来,并从中挑选出一百二十份上佳者,准备呈送御前。

  当然了,天子日理万机,不可能把一百二十份试卷全都过目一遍,只看前十名就可以了。

  可还没等李适之动身呢,兴庆宫的小宦官就来了:‘圣上有旨,诏左相即刻进宫议事!’

  天子有诏,不敢怠慢!

  李适之立刻拿了试卷,和小宦官一起进了兴庆宫,直奔勤政务本楼而去……

  “老臣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免礼平身,赐坐吧!”

  “谢万岁!”

  勤政务本楼—大殿上,李隆基高踞龙榻,高力士侍立一旁,而在御阶之下,还坐着三十几位身穿朱紫色朝服的大官。

  右边第一位,是一位年近花甲的男子,面如冠玉、美髯白皙,气质儒雅非凡,看着就给人一种亲切感!

  这位是谁呢?

  非是旁人,正是当朝右相—晋国公—李林甫,就是人称‘口有蜜、腹有剑’的那一位!

  哈哈,震惊吧、想不到吧、下巴掉下来了吧……还是那句话:坏人中也有颜值高滴!

  余者还有尚书右仆射—陈希烈!

  户部尚书—杨播!

  工部尚书—韦见素!

  殿中侍御史—罗希奭!

  京兆尹—吉温!

  ……

  共计三十余人,皆是三、四品的朝廷重臣,其中李林甫一党占了十之六七!

  而今天,李隆基把重臣们召集在一起,是为了商议一件大事——钱荒。

  如今的大唐帝国,社会稳定、百业兴旺,商业也是蒸蒸日上,就以长安城为例,从全国各地汇聚来的商旅不下万人,东、西两市天天沸沸扬扬的,成交的货物不计其数。

  可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钱币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严重到了不得不解决的程度,可是如何解决呢?

  朝廷上也颁布过一些政策,可是收效甚微。

  这让李隆基很郁闷,几乎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因此选拔人才的试卷上,才会出现那道策论题目。

  当然了,李隆基并不指望那些毫无经验的考生们,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要想解决这个难题,还得靠这一殿君臣群策群力才行!

  “右相国,你是当朝第一重臣,关于钱荒之事,可有何高见啊?”

  会议开始,李隆基第一个问到了李林甫头上,后者显然早有准备,叉手行礼之后,不慌不忙的回答起来:“回禀陛下,钱币不足,则工商不振、百姓难安、国家亦难以富强,为此老臣忧心忡忡,日夜苦思之下,倒是略有一点心得。

  如今我大唐的钱币以铜钱为主,故而要解决钱荒问题,必须从铜钱入手的,多多铸造才是上策,可是我大唐境内的铜矿数量有限,又大都位于深山之中,开采极为困难、开采成本又高,纵然大量的加派人手,短时间内也难以增加开采量。

  没有更多的铜锭,也就无法铸造更多的钱币了,不过老臣以为,铜钱的数量虽然不能增加,币值却是可以增加的;老臣恳请圣上下旨,在开元通宝之外,另行铸造新币,以解决民间钱币不足的问题,亦可增加我大唐府库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说话之间,李林甫掏出一本奏折、由高力士放在了龙书案上,上面详细论述了铸造新铜钱的方案,还花了几个图样。

  如今流通的开元通宝,都是一枚一文钱,而新设计的铜钱、大小、份量基本上没有变化,却是一枚五文钱、一枚十文钱……甚至有一枚五十文、一枚一百文的。

  如此一来,以前的一枚铜钱,现在可以当成几枚、甚至几十枚来使用,也就不愁钱币数量不足了。

  而且对国家也有好处,以前一年铸造三十二万贯钱,现在改铸大额铜钱,就等于一年有几百万、上千万贯钱了,无形中增加了国库收入,有了钱、国家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右相国之策甚好,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李林甫增加币值的建议,得到了一众重臣们的支持,就连李隆基也微微点头、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钱荒的办法。

  不想这时候,左相—李适之站了起来:“臣反对,用增加币值的办法来解决钱荒,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一时解决了麻烦,却会伤害我大唐百年基业;难道诸位忘记了,三国时期,蜀、吴两国铸造大钱,以至于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亡国的教训了吗”

  李适之不仅反对,还列举出了实例,原来这种铸造大额钱币的办法、并不是李林甫的首创,历史上早有人做过了。

  东汉未年、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为了筹集钱财,扩军备战,下令铸造过‘直百钱’,也就是一枚一百文的铜钱,以取代之前的五铢钱!

  东吴的孙权更厉害,下令铸造了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几种货币,并在民间强行流通。

  相反的,北方的曹魏政权却在努力恢复五铢钱、以稳定金融秩序,可惜不到一年就失败了,五铢钱再次被罢。

  接下来,曹魏开用谷物、锦帛作为交易的货币,宁可让商业状态倒退几百年,也死活不肯铸造大额货币,是曹魏君臣犯傻吗,放着现成的办法不用?

  非也,曹魏君臣一点不傻,相反他们更会算长远的大账!

  铸造大钱,有一利、亦有一弊,而且从长远来看,弊远远的大于利。

  举个例子来说,朝廷从百姓手中买一头牛,市场价格是十贯钱,也就是一万枚铜钱。

  如果铸造大泉五千那样的货币,朝廷同样买一头牛,只付给百姓两枚铜钱就可以了。

  问题是,两枚铜钱的实际价值,能和一头牛真正的等价吗……这就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剥削,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的政权又岂能长久呢?

  历史上,吴、蜀两国亡于北方的魏晋,失败的货币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

  “左相国未免夸大其词了吧,老夫提议新铸的几种钱币,币值并不算太大,只要谨慎一点,适量铸造,对国家只会有益不会有害!”

  “哼,适量是多少,今日铸一点,明日再铸一点,数量只会越来越多,早晚会危机江山社稷,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左相国危言耸听了,我大唐君圣臣贤,皆通治国之道,绝不会滥铸钱币、危害百姓的的。”

  “哼,君圣不假,臣贤则未必,再说谁又敢保证,后世之君个个如圣上一般英明呢?”

  ……

  大殿之上,李适之和李林甫争吵了起来,一个坚决反对铸造大额货币,另一个认为适量的铸造大额货币对国家不会有害,还能解决钱荒的问题。

  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龙榻之上,李隆基双目微闭,一言不发,却在心中权衡着左、右两位宰相的意见,谁的更加可取一些?

  钱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尽快解决是不行了,铸造大额钱币不失为一个办法,可是李适之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另一边,眼看无法驳倒李适之,李林甫及其党羽们改变战术了。

  “左相国坚决反对铸造新币,莫非有更好办法不成?”

  “没错,自己想不出办法,又不肯接受别人的办法,莫非就眼睁睁的看着钱荒越来越严重,危害我大唐江山不成?”

  ……

  “哼,老夫不才,却有几个办法可以缓解钱荒!”

  “哦,左相国有何良策,朕洗耳恭听!”

  听说李适之有解决钱荒的办法,李隆基立刻睁开了眼睛。

  “回禀陛下,解决钱荒,犹如治水,堵截实为下策,疏导才是上策,臣有四个疏导之法:

  其一,我大唐的金、银、铜矿分散各地,有的由地方衙门负责,有的由私人挖掘,管理混乱,没有法度,且盗挖盗采的事情非常猖獗;故而老臣建议,在工部之下设置矿监司衙门,专门负责全国矿产之事,并任命矿监若干人,分度各地、监督开采之事。

  老臣反复计算过了,若是管理得法,同时加派人手,全国每年金、银、铜的开采量,增加三成以上不是问题。”

  增加三成的矿产,也就意味着增加三成的钱币铸造量,看似不是很多,可放在全国而言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好、好,左相国这个办法甚好,各地矿产的事情是该好好的管理一下了。”李隆基点了好头,对李适之的第一个办法很满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