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盛唐枭雄 第一章皇帝的恩典!

《盛唐枭雄》第一章皇帝的恩典!

作者:黑男爵 字数:2959 书籍:盛唐枭雄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小半年过去了!

  在这小半年当中,大唐帝国共计发生了三件大事!

  二月,左相-牛仙客病逝家中,相位空悬。

  当今天子下旨,由宗室出身的李适之接任左相之位,兼任吏部尚书、上柱国、封渭源县开国公。

  李适之精明强干、确有宰相之才,可是与右相—李林甫极为不睦,两人互相看对方不顺眼,一时间,朝廷上出现了双相争权、势同水火的局面!

  ……

  三月,皇十八子寿王—李瑁之妃杨玉环,为了给已故多年的窦太后祈求冥福,甘愿出家修行,道号:太真。

  一个大美人,放着好好的王妃不做,干嘛出家当女道士呢?

  答案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没有一个人敢说出来。

  ……

  四月,吐蕃集结十万重兵、驻扎在陇右要塞—石堡城中,大有进犯河西走廊之意,消息传到长安城中,朝野为之震动!

  ……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东部的兴庆坊内,原系当今天子—李隆基登基之前的藩邸,后来扩建成了庞大的宫殿群,并正式成为天子听政之所,凡改元、科举、大赦等重大典礼均在此处举行!

  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中,李隆基高踞龙榻、手执御笔,正在聚精会神的批阅着奏折,已经整整两个时辰了。

  自从二十七岁登临大宝,至今已有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以来,自己日夜操劳、励精图治,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再加上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一帮贤臣的辅佐,终于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府库充盈、商业繁荣、文化昌盛……全国人口多达八百多万户、男女老幼共计七千多万人,全国耕地面积八百五十万顷、仓廪存粮一千两百万石!

  “朕治理下的大唐、可谓是如日中天,朕创立的丰功伟绩、虽不敢与太宗皇帝相媲美,却远胜其他历代君主多矣,国势强盛如此,朕是不是可以歇一歇了呢?”毕竟是五十八岁的人了,李隆基的精神、体力皆大不如前,又连着批阅了两个时辰的奏折,不禁感觉有些疲惫了。

  于是放下御笔、微闭双目,背靠龙榻休息起来,还轻轻的打起了小呼噜。

  那知刚休息一小会儿,一道人影悄悄来到了龙榻旁边,怀中还抱着厚厚的一摞奏折,来人把奏折放下,拿过一条明黄色的毯子、轻轻盖在了李隆基身上,而后侍立一侧!

  大唐开国以来,宫廷政变此起彼伏,好几位皇帝、准皇帝都死的不明不白。

  因此上,在皇帝休息之时靠近、并且悄悄的触碰龙体,乃是皇宫中一大忌讳,稍有不慎,就会落一个‘意图行刺’的罪名……而行刺君王者、按律当千刀万剐、诛灭九族!

  而在偌大皇宫当中,敢于触犯这个忌讳、且能平安无事者,除了后宫几位得宠的妃子,那就只剩下一个人了——高力士!

  全称是:右监门卫将军-渤海郡公-皇宫太监总管-高力士,当今天子李隆基数十年来最信任的心腹人,且没有之一!

  片刻之后,李隆基苏醒了过来,立刻看到了新送来的奏折:“力士啊,又是那里送来的?”

  “回禀圣上,是陇右送来的军报!”

  “哦,速速拿来!”

  军情如火、不容懈怠,李隆基立刻振作精神,拿过奏折来仔细观看,神色立刻凝重了起来。

  军报上写着:吐蕃大军驻扎石堡城之后,一面巩固城墙,大量的囤积粮草、军械;一面派遣游骑兵潜入大唐境内、刺探防务虚实;又派出使者频频联络党项、吐谷浑、突厥各部落……入侵之心,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看过军报之后,李隆基不禁想起一件事,大半年之前,小齐国公—崔宗之曾经上过一道奏折,认为吐蕃人入侵在际,建议朝廷增加陇右方面的兵力,以防不测……而他的根据则是一种青稞酒。

  自己和十几位重臣专门讨论过此事,可重臣们都认为,大唐和吐蕃已经二十余年没有发生大战了,陇右一带又平静如常,入侵之说、纯属杞人忧天。

  如今看来,还是崔宗之有先见之明啊!

  “力士,速传崔驸马前来觐见,朕要与他商议一下边防之事!”

  “老奴遵旨!”

  天子召见,如降神谕,有时间要来,没时间也要来,那怕你正在洞房花烛、亲亲我我呢,也得立刻穿上衣服过来见驾。

  片刻之后,崔宗之气喘吁吁的来到了勤政务本楼中,并按照臣子觐见皇帝的规矩,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臣崔宗之参见圣上,并恭祝圣上龙体安康、万年无期!”

  “猫奴,免礼吧、赐座!”

  “臣多谢圣上!”

  李隆基和崔宗之不仅是君臣,还是翁婿关系,因此前者一直称呼后者的小名,以示亲近之意。

  “猫奴,还是你有先见之明啊,陇右送来了军报,吐蕃人即将大举入侵了,真是一群狼子野心的家伙……朕不解的是,你是如何在大半年前就预知此事的呢?”

  “多谢圣上夸奖,然而臣之智力有限,安敢说什么先见之明,至于吐蕃人即将大举入侵之事,其实是臣的一位好友预测的。”

  “哦,你的好友?”

  “不错,臣的这位好友名叫:李昭,今年一十六岁,乃是一名闲散宗室子弟,按照宗室辈分来说,还是圣上的子侄辈呢,现居住在武安县—潜龙岗中,此人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堪称是一位少年俊杰!”

  ……

  崔宗之把大半年前,自己前往武安县游玩,与李昭结识的经过叙述了一遍,其中颇多称赞之语。

  还有那三条针对吐蕃人的妙计,也一字不差的讲了出来。

  “好、好、好,想不到我大唐宗室子弟当中,竟出了这样一位少年俊杰!”李隆基连说了三个好字,眉宇间的愁云也消散了大半,三条计策太妙了,若是依法实施的话,足以束缚住吐蕃人的手脚一段时间,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大唐方面就能调兵遣将、从容应对了。

  献计者,有功。

  有功者,自当重赏,可是赏赐点什么好呢?

  有了。

  “这个李昭很聪明,竟然从一碗青稞酒中、就预测出了吐蕃人即将入侵之事,实属可造之材,朕准备让他进国子监好好深造一番,以后参加科举,入仕朝廷如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华夏历朝历代都对教学问题非常重视,两汉设有太学、魏晋有国子学……隋朝时期又有国子寺,都是专门用来培养高级人才的。

  唐承隋制,同样在长安城内设有国子寺,后又改称为‘国子监’,是为大唐帝国的最高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中宗、睿宗以来,每一届的新科进士们,十之七八出自国子监。

  不客气的说,只要进入了国子监,就等于一只脚迈入了仕途,顿时身价百倍,对李昭来说也算是重赏了。

  顺便补充一句:从前隋创立科举到现在,不过一百多年时间,科举制度还很不完善,每次录取的新科进士人数也十分有限,一次不过三四十人罢了。

  而大唐朝的各级官员当中,科举制出身者只有十之一二。

  “圣上且慢下旨,臣的这位好友天资极高、又善于任事,并非寻章摘句之书生,朝廷若是要用他,还是直接让他参加吏部的贤才选拔就是了……国子监,则万万去不得!”虽然认识的时间不太长,可崔宗之对李昭知之甚深,表面看着谦逊有礼、人畜无害,骨子里却有一股子难言的野性。

  喜欢不由,不受拘束,如果让他进国子监读书,这家伙肯定装病不肯来的,那怕朝廷下令也没用。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让他出来当官,为国家做一些实事。

  如今的大唐朝,一个人要想当官,科举制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举荐制。

  所谓‘举荐制’,有点类似于两汉时期的‘孝廉制’,就是由一些社会名人,或者品级较高的官员,向朝廷举荐才德兼备的俊杰之士。

  国家再把这些俊杰集中起来,由吏部进行一番考试,择其成绩优异者授予官职。

  有时候,皇帝还会亲自考察这些举荐上来的人才。

  比如说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臣子们每人写一篇关于时政的奏章,其中右武卫将军—常何是武将出身,不会舞文弄墨,愁的头发大把大把的往下掉。

  门客—马周看他着急,于是就替他写了一篇精彩的时政奏章交了上去,太宗皇帝看过大喜。

  不过太宗皇帝知道,常何肚子里一点墨水也没有,于是便问奏章是谁代写的?

  常何便交代了出来,并向皇帝大力举荐马周,李世民见了马周一面,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立刻让他在门下省当了大官,可谓是一步登天!

  ……

  上面说了,如今大唐各级官员里面,科举制出身者只有十之一二,其余的八九成都是举荐制出身,这才是大唐官场的主流呢!

  “参加吏部的贤才考试……这个李昭才十六岁,纵然有些诡异之才,现在出仕未免太早了吧?”

  “回禀圣上,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真正的天纵奇才是不能以年龄相论的,甘罗、霍去病就是最好的例子。”

  崔宗之列举了两个人物,其中甘罗是战国时期的,十二岁当了秦国的上卿。

  霍去病是西汉时人,十七岁任骠姚校尉,带领八百轻骑奔袭数百里,斩杀匈奴大单于祖父、相国、当户共计两千余人,十九岁任骠骑将军,率军打通了河西走廊、歼敌四万余人,二十二岁封大司马,参与漠北决战,北进两千余里,歼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名垂青史!

  而在崔宗之看来,李昭以后的成就绝不在霍去病之下,甚至更胜一筹!

  “好吧,下个月初十,吏部正好要举行一场选贤考试,让李昭前来参加吧,朕也想看一看,此子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只会夸夸其谈。”略加沉思,李隆基点头同意了。

  很快的,一份入学文书从吏部衙门发出,由驿卒们背负着、快马加鞭直奔武安县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